摘 要:作业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作用。“双减”背景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面临“减量提质”的考验,单元整体教学方式也对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单元化和整体化的要求,给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出了一道难题。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下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阻碍了初中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文章从教学评一体化的角度出发,简单介绍了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应当具备的一些特征,简要探讨了当前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以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评价
作者简介:陆丽琴(1978—),女,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第一初级中学。
教学评一致性是由崔允漷等专家基于课程教学的专业化而提出的理念,其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工作、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行为、课后的教学评价和学习评价在根本目标上应当保持一致性,这种一致性除了要体现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中,还要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中有所体现[1]。而单元作业的概念则是脱胎于当前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从单元教学目标出发进行的课后作业设计,注重作业结构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讲究科学、合理地安排作业结构和设计作业内容,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综合发展和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具有一定的适配性。
一、当前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单元作业依托于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以达成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为目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一种有效的作业形式。虽然单元作业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但在其设计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在当前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未能完全掌握单元作业设计的要领和内涵,致使当前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作业设计目标和方向不明确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抄写和背诵这类机械性和重复性都比较强的作业类型在语文作业的整体设计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其中绝大部分停留在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点的巩固记忆层面,缺乏整体规划,作业设计的目标和方向都不太明确,无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导致作业内容多且乱。这种强调数量的作业设计使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都得不到保证,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不相符[2]。
(二)依赖教辅资料,没有从全局上考虑作业构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材的主要作用是为教师提供教学的大方向和基本框架,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很多时候需要依靠课外的教辅资料来进行。尤其是在设计课后作业时,很多教师围绕教辅资料展开,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和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但其本身与单元教学和单元作业之间的适配性不够高,没有从全局上考虑作业内容的构成,一方面无法突出单元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降低了作业本身的质量。
(三)作业形式单一,难以发挥单元作业的育人作用
应试教育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和应试能力为主要的教學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过度参考考试题型和考试内容,导致作业题型不断固化,被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框架中。这样的作业即使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为落脚点,也很难有效地发挥育人价值[3]。
二、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应当具备什么特征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结合单元教学的目标来考虑作业设计的目标和形式,确保作业设计的完整性与整体性,充分发挥单元作业的教育价值,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应当注意作业的系统性与条理性、综合性与全面性、主体性与自主性、科学性与合理性,明确学生“可以学会什么”和“应当学会什么”,设计出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符合学生学习能力的作业。
(一)系统性与条理性
从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上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以单元为单位,同一种类型的文章或知识点往往都是被编排在一起的,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的设计中都应注重不同的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有条理地选择和安排相应的知识点,结合自己对单元主题的理解和教材内容的安排为学生构建一个具备系统性与条理性的框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单元知识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综合性与全面性
从根本上来说,单元作业的设计就是对一个单元内部的课文内容、学习资源和学习媒介进行整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听和说来把握单元知识的大体结构,在课后通过阅读和写作来应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综合性[4],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需要注重单元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和全面性,强调对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等多方面能力的锻炼和提升,结合多种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介来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发展机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活跃思维,进一步促进思维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三)主体性与自主性
学生是否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决定教师的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无论是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是在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都将对其最终能够取得的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和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作业设计的目标和方向,既要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收获荣誉感和满足感,又要让学生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感受到挑战性。
(四)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双减”政策推行和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背景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逐渐成为教育的主要目标,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需要,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充分体现作业结构和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避免机械重复的练习,以提升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和质量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综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策略
单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策略,能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式的优化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也符合“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工作开展的要求。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除了要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依据教材的教学目标来整合和分析教材,还要在设计单元作业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教材的单元教学目标,保持教学评这三个环节的一致性,以单元为载体提升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注重“减负”与“提质”,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教师的教学难度
“减负”与“提质”是“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升都能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减负”不能盲目,作业数量的减少必须要和作业质量的提高同步进行。对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减少那些大量重复和机械性较强的作业题目,合理调整学生完成作业所需要的时间[5]。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情况来设计分层作业,不同层次的作业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难度也要层层递进、依次提升。以“议论文”这个单元的写作作业为例:教师可以将单元作业的第一层设置为“在时事新闻中筛选、积累具有讨论价值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和判断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同时对素材内容展开思考,提取素材中的关键因素,并将不同的素材分类;第二层则以阅读理解为主,让学生阅读给出的例文或片段,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手法,学习如何将写作素材融入自己的文章中,锻炼学生总结文章大意、提取文章主题的能力;第三层是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主题自定作文题目,展开议论文写作,综合考查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素材运用技巧以及写作能力。教师通过分层作业能够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
(二)整合单元教学资源,突出单元教学目标
整合单元教学资源,突出单元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首先要拥有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评这三个环节的开展保持一致性。对此,教师应当将单元整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把握小篇目课文的教学点和大单元之间的关系,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有序地将一个单元内的不同知识点进行排列和组合,突出其中的教学重点,然后再联合其他的小知识点构成一个整体的单元框架。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主题为“养性怡情”,包含三篇文言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核舟记》,以及《诗经》中的两首诗歌《关雎》《蒹葭》。联系本单元的写作要点和拓展性内容,可以将本单元的整体教学要点定为“对文言文与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便可以围绕这个教学要点来系统设计一组作业,比如引用课外的文言文与古诗词,先从字词的读音和意义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翻译,再结合原文和翻译来提取文本大意,最后进行仿写和读后感的写作。从整体上看,这样的作业既考查了学生对基础古文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又考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最后的拓展性作业虽然难度较大,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语文单元作业示例
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该单元包含《故乡》《我的叔叔于勒》这两篇教读课文和《孤独之旅》这一篇自读课文,以及有关缩写的写作练习和有关小说的综合性学习。该单元的三篇小说都具备完整的人物关系和故事结构,因此,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梳理小说情节和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和感受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在设计本单元的作业时,教师要对单元主题“青春年少”进行探究,从成长的角度出发,确定单元作业的整体目标,从小说的故事线和人物经历入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经历来感悟“成长这趟旅途”。本单元具体作业设计如下:
1.通过对三篇课文的阅读和分析,找出推动人物心理变化和心态转变的标志性语句和事件,分析故事的转折点要如何设计。
2.分别梳理三篇课文的故事线和人物的成长线,试着描写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
3.從课文中找出使用了特殊修辞手法的句子,了解故事语言的表达技巧和逻辑。
4.在小组中模拟故事情节进行互动,探究怎么将故事写得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
5.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续写故事的结局,把握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升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单元作业正是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下提升初中语文作业质量的有效创新。初中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其系统性与整体性,科学、合理地设计与安排作业的内容和结构,把握单元和课文之间的关系,从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进行延伸,对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使作业的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此,初中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反思与总结,发现当前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注重教学评之间的关联,充分发挥作业在课堂内外的教学价值,进一步优化单元作业的设计,以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吴凯路.“教、学、评”一致:初中语文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以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J].中学语文,2022(35):87-89.
王军,白臻.探究初中语文单元作业的有效设计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2(31):69-71.
曾丹.“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J].中学语文,2022(23):77-78.
姜媛媛.基于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作业布置[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1):38-40.
吕正颖.初中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3(5):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