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学课堂中有效开展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思维衔接,增强信息互通,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学开展,增进师生、生生情感交流。但是目前的小学课堂存在教师互动意识淡薄、学生互动积极性不强以及师生互动形式僵化等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小学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而后基于社会文化、教师、学生和教学四个因素深入分析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继续深入教育改革、加强教师培训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建议,以切实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关键词:小学教学;师生互动;课堂互动
作者简介:党焕毅(1998—),女,哈尔滨师范大学。
师生互动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1]。在小学课堂中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目前的小学课堂存在教师互动角度单一、互动形式僵化以及互动深度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只有深入分析小学课堂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明确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发展方向,才能切实提高师生互动的质量,有效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一、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师生思维衔接,增强信息互通
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好地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点拨,获得文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师生互动,教师可以获得具体的教学反馈,了解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實际情况,客观反思教学的不足之处,及时改进教学方案,积累教学经验。师生互动交流实现了信息互通,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开展,增进情感交流
在小学课堂中,缺乏民主会导致教师过于主导课堂教学,成为课堂的中心,而学生会感到压抑,难以和教师平等对话,进而对教师产生畏惧情绪和抵抗心理。这会严重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表达以及教学的开展。而良好的课堂互动可以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参与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并为教师创造可以倾听学生心声的机会。这样一来,师生在彼此交流、抒发真挚情感的过程中,便可以改变传统对立、疏远的师生关系,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开展。
二、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现状
1.部分教师互动意识淡薄
部分教师习惯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教学任务设定为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一味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而鲜少与学生进行认知交流、情感互动,即使和学生互动也仅限于简单的师生问答,即教师提出封闭性的问题后要求学生回答并以标准答案判断对错,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启发,师生情感交流低效。
2.部分教师对互动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但却误将师生互动当作有效教学的评判标准,认为只要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就是有效的教学,忽视了互动的过程与互动的结果,这样片面的认识导致师生互动无法有效落实。部分教师利用师生互动来达成自身教育价值的满足,无视学生的真实需要,只向其灌输知识、传授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部分教师互动对象单一
部分教师在选择互动对象时具有明显的倾向,只选择成绩优异、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的学生,忽视成绩落后、性格内向、思维迟缓的学生,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了在课堂中与教师互动的机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后进生即使对教学内容存在疑惑,也会因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忽视而放弃提问,从而无法及时掌握知识,长此以往,将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4.部分学生互动积极性不强
小学生年龄较小,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枯燥、难懂的知识和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都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致部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互动积极性不强,无法主动投入知识探究活动中。
5.师生互动时机不成熟
小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分为教师全班教学阶段、小组探究阶段、学生自主探索阶段以及全班交流讨论阶段[2]。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在这几个阶段中灵活地把握师生互动的时机。但把握师生互动的合理时机是一个技术性和经验性的问题,教师如果未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在学生未做好情感和认知准备的情况下盲目互动,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
6.师生互动形式僵化
部分教师受传统师生观的影响,依然占据着师生互动中的主体地位,仅仅按照“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反馈”的流程控制师生互动的过程,导致互动形式比较僵化。这样的互动形式表面上看气氛良好、学生积极参与,事实上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观点和个性,导致其主体性和能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
7.师生互动深度不足
部分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倾向,仅限于帮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自身的教育价值是否得到了实现,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以及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部分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会在互动过程中突然中断与学生的交流,直接以讲授的方式传授学生知识,给予学生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师生互动的深度不足。
8.师生互动秩序混乱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等特点,当师生互动的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学生易在他人与教师互动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与同伴聊天打闹,甚至出现矛盾,影响课堂教学的秩序。教师若无法及时发现问题,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就会造成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师生互动质量低等问题。
9.师生互动评价简单
师生互动后,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是“好”“不错”等简单的词语,没有具体指出学生的回答哪里好、哪里不错,评价过于简单且缺乏针对性,难以发挥激励表扬的作用,导致学生感受不到鼓励,久而久之就会降低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
(二)造成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不足的原因
1.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不良社会文化的影响
一方面,部分教师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过于干预学生的学习行为。即使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已经指出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也为教师指明了努力和改进的方向,但是部分教师依然难改“教师中心、知识本位”的观念,导致师生双方在互动中缺乏情感支持,难以促进彼此的发展。
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急功近利,没有潜心钻研、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导致学生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心智、个性以及社会性能力的发展都受到了阻碍。
2.部分教师因专业素养和性别问题存在互动问题
教师素质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结构以及教学能力。教育观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3]。教师教育观念落后,便容易忽视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局限于问答的形式,实施填鸭式教学,无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创新、个性的发展,实现师生情感交流。知识结构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3]。小学教师应具有学科、通识以及实践三大类知识。教师若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便无法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创设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与学生展开深层次的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教学能力一般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应变创新能力以及课堂调控能力等。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课堂调控能力尤为重要。教师若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则无法顺利地传授知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此外,教师的性别会对师生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男女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以及互动倾向存在著差异。男教师比较倾向于利用语言开展知识互动,女教师则比较倾向于利用眼神、声音以及动作等非语言行为开展情感互动。教师如果不能发现性别差异对于师生互动的影响,及时调整自身的互动倾向和教学行为,则会阻碍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
3.学生因个性差异和同伴压力而存在互动问题
学生在个性特征、思维方式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学生的个性不但会影响其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以及互动的程度,还会影响教师的互动方式和互动态度。性格内向、成绩落后或思维迟缓的学生与教师互动的积极性比较低;性格开朗、成绩优异且思维活跃的学生则乐于和教师互动。有的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会选择性格开朗、成绩优异且思维活跃的学生作为主要的互动对象,给予他们更多提问和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做法会使教学陷入恶性循环,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打击部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此外,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同伴的影响,而随着成长,同伴的影响会逐渐增大,形成一定的同伴压力,这会影响学生的师生互动参与度。教师若无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同伴压力并创设平等、安全的互动情境,那么,这种无形的压力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无法主动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导致师生互动低效。
4.教学环境和教学媒体对师生互动存在一定影响
教学环境一般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气候条件等都属于教学中的物理环境,而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等则属于教学中的心理环境。无论是物理环境还是心理环境都会对师生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座位的摆放、天气和季节等客观因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会影响课堂教学的互动氛围及实际教学效果。
随着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多媒体、幻灯机等现代教学设备在小学课堂中被广泛应用。虽然它们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教师如果过度使用多媒体,则会妨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沟通,影响互动效果。
三、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未来出路
(一)继续推动教育改革深入实施
若要促进小学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发展,就必须持续推动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生态与格局,完善教育理论与思想,从而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指导。而这一切依赖于教育决策者、教育研究者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教育决策者应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给予教育研究者更多自由与宽松的环境,创新教师发展平台。教育研究者应在深入学习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思考并构建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教育理论体系。教师应深入认识师生互动的内涵与价值,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能力。
(二)学校要加强教师培训
学校应重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给予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指导教师按照具体的学科,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其他学者、优秀教师开展深入的交流与研讨,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师生互动的价值,增强互动和对话意识,明确师生的课堂角色和地位,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帮助教师不断改进教学和积累实践经验。
(三)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小学教师应在教育培训和教学研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互动观念,并利用线上和线下的丰富资源加强理论学习,完善知识结构,切实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在课堂开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思考师生互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计划整个互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把握互动的时机,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给予学生公平互动的机会,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基于促进认知、建构情感的目标,及时调控、妥善安排互动过程,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在课堂结束后,要深入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思考优化措施,不断优化教育教学,通过反复学习、实践反思,积累互动经验,提高师生互动效果。
结语
总之,小学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问答,还是教师与学生在语言与非语言交流中实现信息的互通、思维的衔接以及情感的交流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反复的实践与反思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开展有效的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的本质与特征[J].教育评论,2001(4):30-34.
孙杰.小学语文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韩琴,周宗奎,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及教学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