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涵真
“生态语文”强调把握语文学科的生活性、成长性,要把生活中的语文元素和教材联系起来,拓展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使语文学习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小学期间,小古文作为学生接触较少、较难理解和学习的文体,对其进行恰当解读,是实现优良的生态课堂的基础。在进入高年级后,学生对于小古文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那么,在小学高年级,小古文的教学除了说文解字,还能有什么突破呢?本文将从学生学习的“理解—思考—生成”三个认知阶段出发,阐述笔者的思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强化阅读理解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对教材文章的解读不同于一般的文学鉴赏,而是必须服务于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将学生视野与教材文本视野进行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便于我们在备课时进行提前预设。小学生的思维仍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文字则是属于抽象文字,更不用说是小学生几乎不接触的古文体系。要用形象思维去理解抽象的文字,必须优化教学手段。在这个年纪的学生注重生活元素,那么联系生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在解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回想生活中的例子。
比如《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东行,路遇两小儿争辩何时日近,何时日远,两小儿各执其理,孔子也不能决断,反遭小儿笑话的故事。在两小儿辩论的过程中,两小儿通过观察太阳的大小形状,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那在学生学习这篇小古文的时候,理解两小儿辩论时相似的句式却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时,可能会造成前后颠倒。但其实,结合生活实际,我们会知道,离人近的事物从视觉效果来看是更大的,离人远的事物从视觉效果来看是变小的。同样,从生活经验来看,离得越近的事物越能感受到它的温度,反之则不然。所以,在教学之中,我们完全可以提示学生,将生活实际中的视觉、感觉和文中的辩论内容结合,这样的小古文基于生活實际,不管是理解还是记忆,都会事半功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语文和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这样做不仅能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垫脚石,还是学生爱上语文的一把钥匙,能让学生在语文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二、拓展生活视野,养成思辨性思维
再以《两小儿辩日》为例,在文章中,突出的是一个“辩”字,在“辩”的过程中,能获得的启示就很多了。一小儿是根据视觉判断太阳在早晨与人的距离较近,另一小儿则是根据感觉推论出太阳在中午时分与人的距离较近,于是有学生便可以从中学到“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论也就不同,我们要学会从多种角度认识事物”这样的启示;而如果学生关注的是“孔子不能决”的情节,有的得到的启示是“学无止境,即使是孔子这样的大学问家也有所不知,我们更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学习”,有的得到的启示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我们要像孔子那样,不能不懂装懂”。除此之外,还有些同学会认为这则故事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和探究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和大胆质疑,这种精神值得学习”。
总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生态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在语文生态课堂中,应该遵循学生生命自主、自由多元、均衡发展的规律,凸显学生在课堂学习上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除此之外,具备思辨性思维,多角度看待问题,敢于质疑,善用反省,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
三、培养生活审美,内化情感价值观
文章并非无情物。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利用丰富的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资源,挖掘并拓展语文教材中内在的生命内涵,不断通过师生在生命情感、思想、精神层面的对话来激扬学生内在的生命潜能,可以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宝贵,感悟生命的伟大,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伯牙鼓琴》整个故事十分耐人寻味。伯牙琴艺高超,他在弹琴时,投入全部感情,用琴声表达自己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世间的智慧,其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锺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不管伯牙如何弹奏,锺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锺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伯牙产生了共鸣。伯牙因得一知己而欣喜,所以在锺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不复鼓琴。对于《伯牙鼓琴》这篇课文,我们可以品出几重美呢?
1.音乐艺术之美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感受艺术的魅力,所选编的课文也都是能够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能够让学生通过文字,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兴趣。而作为千百年来就广为流传的名篇《伯牙鼓琴》,其一大缘由就在于无穷的音乐艺术魅力。全文字字有声,句句有画。在伯牙的琴声中,弹奏出崇山峻岭、滔滔江河。沉浸于文本之中,心中仿佛出现一曲曲时而澎湃时而轻柔的琴音,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图像在闭目凝神间清晰地浮现于眼前:曲水流觞,环境清幽。伯牙投入地弹奏,锺子期投入地倾听。伯牙心中想到高山,琴声高亢嘹亮,锺子期便立刻称赞这琴声就如巍峨高耸的泰山;伯牙心中想到流水,琴声变得流畅清新,锺子期就马上感叹这声音如滔滔不绝的江河。整篇课文的音乐艺术之美令人陶醉。
2.音韵语言之美
小古文虽然短小简洁,但寥寥数言却用词精练准确,字字掷地有声。两个“善”字,将伯牙的高超琴艺和锺子期深厚的鉴赏经验生动表现了出来。本文在句式的排列上也极具特点,一句伯牙,一句子期;一句鼓琴,一句鉴赏;一句是心中所想,一句是口中所说。这样的句式,仿佛看到了这对知音你来我往、默契无间。另外,在朗读之时,《伯牙鼓琴》以古文所固有的凝练语言和优美音韵相结合,读起来朗朗上口而让人陶醉其间。
3.知音文化之美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有很多是关于友谊的故事。如管鲍之交、舍命之交等。在《伯牙鼓琴》中,更是先以知音难觅,觅到后的欣喜若狂作为铺垫,后破琴谢知音,表达深厚情谊。所以前期的铺垫,到遭遇如此变故,伯牙的悲痛欲绝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锺子期不在了,不仅是伯牙的音乐无人能真正听懂,伯牙的精神世界同样失去了知音。纵然他的琴技出神入化,又有谁能真正欣赏呢?锺子期死,伯牙心中的悲痛唯有借绝弦才能表达对知音逝去的悲痛和对子期深深的怀念。
如果能在我们的课堂中,结合这三方面之美,使课堂生长成美和享受的欣赏,那么身处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的学生,一定会有新的体验和收获。
四、总结
伴随着情感、思想、智慧的转化与生成,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不断达成“视域融合”。也正是在这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不断丰厚,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不断形成,学生的精神生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润化和滋养,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在价值也在育人过程中得到实现。深入、适度的文本解读,让语文教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变为价值的引导者,将小学语文的课堂变成学生个性发展的生态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