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语文”的教学中前行

2023-10-28 14:59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3年9期
关键词:母语儿童生态

本刊记者

记者:施老师好!我们知道,继2018年您带领团队获得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后,2021年您申报的另一成果又获得了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这对于一所小学来说,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些成果与您的语文教学主张有关联吗?

施丽:2018年,我们将十多年来对儿童学习方式的研究提炼出的成果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儿童学习活动的自主设计”这项成果体现了我们的儿童观——始终以促进儿童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坚定立场和自觉意识。在我们看来,儿童立场就是回到儿童所在的地方,发现真实而非虚构的儿童,围绕儿童成长的真实方式积极观照儿童学习。儿童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这不仅仅取决于成人,更应该问问他们。我们的课堂要能激发儿童作为天然学习者的潜能,而非让他们沉寂于按部就班。

2021年,从学校文化育人方式出发,我们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养根竢实:小学文化育人样态的时代建构”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命题中,我们做出了实践的回答。“养根竢实”是连元街小学的办学精神,它阐明了教育应遵循规律、养护根基、等待成长的本质。等待、唤醒、呵护与守望,这是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应该被尊重与珍视,而我们的教育常常超速、拔节、催化,过度追求眼前的得失而放弃了儿童未来发展的可能。“养”与“竢”,倡导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成长需求,从外部为儿童发展创设良好适宜的生态环境,倾听儿童自我发展的价值诉求,帮助他们扎实根基、顺应时节生长。

这两项教学成果,不管是侧重学习方式的“儿童学习活动的自主设计”,还是关注整体育人的文化样态建构,其背后的核心理念都是建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学习中心的教育生态场。我的“生态语文”教学主张就是在这样的场域中生长着,它在百年学校的土壤中生根,受“养根竢实”文化的滋养,与学校价值追求息息相关。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我感受到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文化土壤的滋润。那么,您是怎么以“生态语文”作为您的教学主张的?能不能谈谈您的心路历程?

施丽:“生态语文”来源于“生态课堂”。“生态课堂”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 年代的西方,站在生态美学的角度,从认知领域到学生生命领域延伸教学,倡导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体验和生命发展。

课标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提法实际上使我们对语文教学的认识迈进了一大步,更加接近母语教育这个本体。我们应该把母语教育的过程视作一个人完成从自然意义上的人进化为一个心智和人格健全、精神世界完整丰富、熟知和认同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社会人的全部过程,而提高母语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和路径。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肩负着坚守母语教育主阵地的重要责任,要成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

语文教学要重视培育学生对母语的亲近感。那么这种亲近感又来自于哪里呢?在20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亲近更多来自兴趣。语文应该是兴趣的课堂,学得快乐、学得自然是语文教学的应然之举。对语文教学来说,怕是没有比留住儿童对语文、对读书、对于语文教师的兴趣更要紧的事。语文教学要特别关注的是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这是回归常态教育最简单的道理。

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哪里?我们可以从关注学习内容、学习动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这三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首先,要让学生学得简单自然。教学设计巧妙、九曲十八弯也许看似“精彩”,但问题是,它是否易于学生接受?是否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感?一篇文章内容也许并不复杂,学生粗读几遍大致都能理解,是否还需要教师“深钻研”“巧设计”?舒展了教师自己的表达欲与表演欲,而让学生亦步亦趋,这是否从起点上剥夺了学生的快乐?课堂应该是一种真实、生态之所在,是学生可以舒展身心的地方。只有在简单、自然的课堂中生活,才能让学生逐渐体会到文章“感悟的情真意切”,才能走进文字受到“春雨点点的滋润”。

其次,要引发儿童创生。儿童不同于一般的物质资源,不仅不会损耗,还会不断创生,儿童的学习天性使自身成为资源的加速器,使自身资源呈几何数增长。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是自己在“生产”着自己,当儿童自己去发现的时候,知识就变得有“个人意义”了,儿童对自己的知识就会产生“生产性的爱”,他的知识就拥有了个性,拥有了它自己赋予的生命。这就是钱锺书说的“心血滋养”和“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知识,它能促使潜能奔涌而来,引发实践与创造,获得高峰体验。儿童生产了知识,他就爱知识,也就能心情愉悦地运用知识。所以,我们的课堂要把更多发现的权利交给儿童,鼓励和欣赏他们去寻找语文的乐趣。

兴趣的课堂,师者魅力也不可少。情节、故事、幽默的语言,这些让学生饶有兴趣的课堂环节常常使课堂生动而富有情趣,有情趣的课堂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对语文的喜爱也会因为对教师的依恋而逐渐浓厚。刘绍棠笔下的田老师,用上千个故事伴随孩子们四年小学时光,半个世纪依然记忆犹新;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教学《梅兰芳学艺》,一段逼真的梅兰芳唱腔在学生心中打下深深的烙印;特级教师赵志祥老师教学《趣味对联》,幽默风趣,谈话式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忘记了下课时间。走进儿童的心里,其实他们也和成人一样,期待着精彩的、轻松的、平等的课堂环境,期待着有一位散发着个人独特魅力的语文教师伴随他们开始对母语的亲近。在学习语文的体验里,教师为师不如为伴,暂且放下师道尊严,以长者、友者的姿态引领儿童走进语言、迷恋文字,启发他们一生对语文的兴趣。

逐渐清晰的思考让我梳理了对语文课堂多年实践的理解。在现实的课堂中,走出“教”的境况,思考“学”的艺术带着我探寻我的教学主张——构建“生态语文”的课堂。

记者:那么您所主张的“生态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状态呢?

施丽:我所说的“生態语文”中的“生”指的是学生,“态”是学生生存的状态、学习状态。生态平衡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基于学生个体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寻找共性,尊重差异,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空间。“生态语文”课堂首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主动悦纳、喜爱并愿意亲近的情感。其次,“生态语文”课堂应该营造思维自由开放、形态有序和谐的课堂教学空间,通过平等对话触及心灵。再次,“生态语文”课堂应致力帮助学生养成终生阅读与思考的习惯,让读书伴随学生一生。

“生态”的课堂空间是基于学生个体的需要,要给学生认同感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寻找共性,尊重差异,要给学生融通的课堂空间;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要给学生审美的课堂空间;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到社会的大课堂,要给学生无限的课堂空间。追求“生态”的语文课堂空间,我们的课堂才会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家园。

记者: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像庄稼一样自由呼吸,还教学以生命本色,让整个语文学习成为和谐、开放、圆融的生态系统。“生态语文”是生命的,是生长的,也是充满生机的。希望在您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让学生在最自然、最天然的环境中走向自由的生长状态。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猜你喜欢
母语儿童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母语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母语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生态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