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芳
因着申报教师专项课题,我总想着找一些言语教学论方面的书,尤其是想寻觅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李海林教授的《言语教学论》,但没想到该书已不再出版。偶然地发现了他的另一本书《李海林讲语文》,也同样如获至宝。
李海林教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在农村中学工作9年,后来先后担任湖南理工学院师范技能教研室主任、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洋泾中学校长,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言语教学论》《语文课程论稿》《语文教学科研十讲》等专著,主编《1978~2005语文教育研究大系·理论卷》,副主编《新课程语文教学论》等著作。
《李海林講语文》一书包括四个部分:一是“我的语文人生”,讲述李老师的语文奋斗历程;二是“我的教育理念”,介绍李老师的主要研究成果和语文教育思想;三是“我的语文实践”,主要罗列了李老师的部分教学设计与评课;四是“我的教学语录”。其中,前两个部分我是一气呵成看完的,因为这是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且我又对语文教学理论特别感兴趣。
李先生是与众不同的,他由衷地爱着语文和语文教育研究,并能够将爱进行到底,坚持20多年思考不止,笔耕不辍。偏僻的农村中学刻下了他奋飞的印痕,壮观的岳阳楼旁闪烁着他理性的光芒,浙江师大的校园里耸立着他思考的高度,上海的名牌中学延续了他睿智的探索与实践。无论在哪儿,他都一直致力于语文研究,从未停止思考的脚步。从语文到底是什么的争鸣到语文教育研究,从语感教学论的拓展到言语教学论的开创之作,从语文新课程的冷静思考到语文研究大系的编撰,他纵横驰骋,思接千里,落笔成文,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研究成果。为什么李先生这么善于思考?因为他哲学和逻辑学学得好,思维严谨,推理严密,多从学理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李先生对语文这么敏锐?因为他不仅重视自己的语文教学,还在乎外面的语文声音;不仅观察语文教育的现状,还关注语文教育的历史。
此书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二部分“我的语文理念”中的“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层次类型”。李教授说:“语文教育研究有两个循环圈”,具体如下图。
第一个循环圈的起点,是“教学行为”的描述,然后是“行为结构”分析,“结构系统”揭示,这三个层次属于“教学事实”研究。由“事实”过渡到“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研究。这属于第一个循环圈,可以称之为“教学事实—教学解释”圈,其关键点是“基本范畴”的确立。
第二个循环圈以“基本理论”为起点,发展到“应用理论”“应用技术”研究,这属于“教学理论”范畴。由“教学理论”范畴过渡到“教学实践”的范畴,依次包括“教学行为”“行为结构”“结构系统”,这个循环圈可以称之为“理论—实践”圈,其关键点是“教育者”。
细细读来,发现“实践—理论”“理论—实践”的循环圈其关键分别是“基本范畴”与“教育者”。其中特别给我启发的是这句话:“我们老师在开展教学科研的时候,第一步是确定我们所确定的研究课题处在这样一个研究大循环中的哪一个层次,哪一个环节,我们必须把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放到这样一个大的系统中来思考,从思维上要把好它的方向,从学理上寻求上位的支持和下位的拓展”。就如我们的课题“‘养根竢实’文化引领下的儿童稚学课堂的样态研究”,“稚学课堂”的上位概念是什么?下位拓展又是什么?经过查阅文献资料,“稚学课堂”的上位概念应该是儿童生命成长,站在儿童立场上学习,下位拓展可以涉及儿童学习的现状,基于课堂观察的儿童稚学课堂要素研究,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程资源开发与课堂环境建设的研究等。只有厘定了核心概念的来龙去脉,明白此概念的上、下位延伸,才能更好地在课题实施中“修偏”“填补”与“超越”。这一章还将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温故、不断对照的重要学习内容。
一本《李海林讲语文》,让我认识了一位研究型教师,一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此时,我更想去拜读他的《言语教学论》,让语文的思路与方向理得更为清晰一些,也让课堂转型的路走得更坚实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