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忆
2022年版课标指出:“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任务群要结合课标与教材,根据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进行设计,在单元大情境下设计学习活动。
《蜘蛛开店》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只蜘蛛因为寂寞、无聊决定开一家商店。他卖口罩,来了一只河马,他织口罩用了一整天。他卖围巾,来了一只长颈鹿,他织围巾足足忙了一个星期。他卖袜子,来了一条四十二只脚的蜈蚣,他吓得匆忙跑回网上。通过蜘蛛三次开店的经历,分别介绍了河马、长颈鹿、蜈蚣等有关动物的特点。整个故事采用反复结构,是引导学生练习复述与创编故事的绝佳范例。
基于以上认识,我开始了《蜘蛛开店》的第一次试教。
一、试教回顾
师:老师把蜘蛛开口罩店的故事编成了儿歌,能边打节奏边回答我吗?
生:能。
师:想要卖什么?
生:想要卖口罩。
师:开店挂什么?
生:开店挂招牌。
师:顾客来了谁?
生:来了大河马。
师:结果怎么样?
生:织了一整天。
师: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学着这个故事的样子,把剩下两个故事练习一下呢?
(生练习)
师:想要卖什么?
生:想要卖围巾。
师:开店换什么?
生:开店换招牌。
师:顾客来了谁?
生:来了长颈鹿。
师:结果怎么样?
生:织了一星期。
师:原来,课文就是按照这样的规律,三个故事反复出现的啊!现在你可以看着图把小蜘蛛开第一个商店的故事讲精彩吗?
(小组练习互讲故事)
二、存在问题
在试教过程中,我仅仅是把故事内容梳理了一遍,套上了儿歌的外壳。学生在复述故事的时候还是无从下手,整个过程学生游离在课堂之外,达不到预期效果。
1.语文要素没有落到实处
备课之初,笔者仅仅把握住了课后习题根据示意图讲讲这个故事,直接让学生复述故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学习时缺乏支架,从而使复述课文这一要素无法落实到位。
2.没有以学生为主体
《蜘蛛开店》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能大致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提问,学生一直在回答,教师牵引痕迹过重。
3.学习过程没有打开
在復述故事的过程中仅仅要求学生把故事内容讲完整,但复述故事还需要把故事讲生动,需要抓住主人公的动作、心理。试教中,学生仅仅是读儿歌,不是讲故事。
三、再次试教
师:蜘蛛商店正式营业了。要想把故事讲好,有几点小妙招。我们先来看蜘蛛卖口罩的故事。卖口罩的部分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
生:第2~4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关键信息是我们在讲故事的时候要讲清楚的。
生:卖什么呢?就卖口罩吧,因为口罩织起来很简单。
师:蜘蛛在决定卖口罩之前,会干什么?
生:会想想卖什么。
师:是啊,它一定会思考什么东西能吸引人来买。想来想去,口罩织起来最简单了,就卖口罩吧!这就是人物的心理。(板贴:心理)还有什么?
生:蜘蛛在小木屋外挂了一块招牌,上面写着:“口罩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
师:是啊,蜘蛛开店所做的不就是为了吸引顾客吗?(板贴:动作)你想想它还会做些什么?
生:推销、吆喝。
师:推销,吆喝都是人物的语言。你们连语言都想到了,真厉害!
师:小蜘蛛一定像你们一样绞尽脑汁、竭尽所能吸引顾客。除了这些,讲故事的时候还要讲些什么呢?
生:谁来光顾了商店?(板贴:介绍顾客的样子)
师:是啊,那顾客的样子要不要讲?
生:要讲。
师:为什么要讲?
生:这个顾客一定有他的独特之处,比如河马的嘴巴很大。
师:同学们看,河马嘴巴长得什么样?读“河马嘴巴那么大,口罩好难织啊!”
(生齐读)
师:嘴巴还不够大,再读——
(生读)
师:假如你是这只小蜘蛛,看到河马的嘴巴之后,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呢?我们要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讲清楚。
生:河马的嘴巴也太大了, 我们的口罩它也带不上,一定要一个超大号的口罩啊!
师:真会想,你这只小蜘蛛来读读这句话。
生:小蜘蛛用了一整天的工夫织口罩,终于织完了。
师:做得真累啊!你来读。
(生读)
师:现在你可以根据这些方法把小蜘蛛开口罩店的故事讲精彩吗?四人一组练习、互讲故事。
师:谁愿意第一个来讲?
(生上台讲第一个故事)
师:谁来当小评委?结合方法来点评,故事讲完整了竖一个大拇指,故事讲生动了竖两个大拇指,语言流畅了竖三个大拇指。
(生点评)
师:你点评得有理有据,真棒!
四、收获感悟
1.真实情境,激发兴趣
重新研读教材后,可以发现课后习题中其实隐藏着一条能力训练线——如何讲好故事。借助图式支架仅仅将故事讲完整了,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讲好故事的能力。借助文章中的关键信息来讲好故事,看似简单,却很实用。于是设计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创意表达蜘蛛开店的故事。这样,学生不再被束缚在座位上,而是走下座位,来到讲台,以一个讲故事人的身份进行演讲,积极性和投入度均有所提高。
2.由扶到放,搭建支架
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文章的三次反复叙述也增加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难度。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构建一个直观清晰的图式支架,帮助其理清结构。这一任务融合了美术、绘画。再根据反复的句子,完成板书或形成学生自己的思维导图(如下图),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最初的总体印象,进而帮助学生在获取关键信息后进行故事的初步整体建构。
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先以第一次的卖口罩为范例,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想卖什么”(心理),再写“写好招牌”(动作),然后写“顾客是谁”(顾客样子),最后写“花了一整天的功夫,终于织完了”(这背后仍有动作)。抓住这几个关键句子进行总结,讲故事要将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内容讲清楚,再结合“顾客的样子”即配角的形象,故事才能讲生动。
3.小组合作,互相评价
学习活动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度。在了解清楚如何将蜘蛛卖口罩的故事讲清楚、讲生动的基础上,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进来尤为重要。因此,笔者以四人小组让学生讲蜘蛛卖围巾和卖袜子的故事,其余学生则转化身份变为评论家,依据评价表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就动起来,也明白了复述故事的方法。
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搭建简易的学习支架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深入研读教材,把握学生学段特点,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思、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