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丽
美国思想家梭罗在《种子的信仰》中曾經这样描述教育:如果你在地里挖一方池塘,很快就会有水鸟、两栖动物及各种鱼,还有常见的水生植物,如百合等等。你一旦挖好了池塘,自然就会有东西往里填。尽管你也许没有看见种子是如何、何时落到那里的,自然看着它呢……这样种子开始到来了。
开花结果、破茧成蝶、悬崖练飞……自然赋予了每个生命自我成长的神奇力量。可爱童真、淳朴活泼的学生更能在自然中肆意徜徉,陶冶情操。他们一面积累知识,一面获得美感,发展身心。语文教师是学生前行的引路人,我们理应成为池塘的守护者,静静修饰,默默守候,努力让学生在最自然的环境中走向自由的生长状态。
“生态语文”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建一方天然的池塘,为学生创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给他们适当的阳光、空气、水分、养料,让他们快乐幸福地成长。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花朵长成最好的花朵,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
这方池塘有着“自由呼吸”的空气。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情感、自愿阅读的兴趣、自主学习的动力,他们以生命本色描绘教学,时而浓墨重彩,时而素雅淡妆。他们在现实事件中寻觅、感悟,在天马行空中联动、创想,逐步生发“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
这方池塘有着“宽松和谐”的空间。课堂成为一种真实、美妙的生态之所,成为学生可以直面生活、舒展身心的地方。在简单、自然的课堂中生活,学生逐渐走进文字,对话作者,体会到文章的“情真意切”,受到“春雨点点的滋润”。
这方池塘有着“温润如玉”的阳光。温润的对话照耀审美的水花,真切的体悟反射想象的光芒。问题指引、任务驱动,学生在发现之路上拓展思维的深度,提升审美的境界。他们用智慧和汗水,去创生“心血滋养”和“联系着神经和血脉”的知识,去获得用语文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欣喜。
这方池塘有着“适时而为”的雨水。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全面而有个性的评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雨露甘霖。顺应天时,适应天性,恰当的帮扶、合理的鼓励,增加了学生无限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力。
“生命会自己找到出口”,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内生动力,当内生动力被激发,便能创造出奇迹和不可思议的改变。我们要相信,在自然的天地间,儿童也可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可以自己“生产”自己、“成长”自己的。当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时候,知识就变得有“个人意义”,学习就变得有趣味、有价值、有动力。
建一方美妙的池塘,引一汪澄清的湖水,然后静静等待——让语文素养在这里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