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萌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一主题,编排了五个板块的“套餐式”内容。“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感受想象的神奇;“交流平台”通过分享阅读的体验,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初试身手”让学生初步尝试想象创作,通过一系列相互衔接的“前菜”,循序渐进地进入想象“习作”的大餐,构成了以培养想象思维为中心的协同链。那么,如何利用精读课文等板块为习作蓄能?习作指导需要采取哪些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呢?不妨统整单元内容,沿着“习得想象方法—激发想象思维—优化想象成果”的路径展开习作教学。
一、链接文本,习得想象方法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是走进想象的世界,感受想象的神奇;二是发挥想象写故事,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一条指向阅读,一条导向习作,以阅读激发想象,以想象促进表达,读写联结,可以说集合了一个单元的力量指向表达。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为接下来的习作表达提供了直观的表达范本,教学时不能像其他课文一样面面俱到,而是要明确其功能,聚焦到学习表达方法上。
1.“反向思维”大胆想
反向思维是把事情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阅读写作中运用反向思维,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扩展思维的层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宇宙的另一边》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可以紧扣“倒影”,引导学生发现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教师可以适时提问:“你发现小主人公是怎样想象的呢?”让学生自主发现作者先陈述宇宙这一边的情景,再大胆想象宇宙另一边相反的情景,以“在宇宙的这一边,________;那么,在宇宙的另一边,_________?”这样的表达形式架起现实和想象的桥梁。学生在学习中自然会发现想象可以反着来,想象的世界可以和现实世界形成一个镜面。教师可以借助课后习题“宇宙的另一边还会有哪些秘密”,让学生大胆想象,勇于表达。学生发现了课文中的表达范式,逐渐能够打开思路,这时,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表达交流,让想象再飞一会儿。
2.“儿童视角”代入想
想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从儿童视角出发的故事,更加贴近儿童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欲望。
《我变成了一棵树》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思维方式都与儿童非常贴近,在教学时,可以带着学生角色沉浸,把自己想象成文中的“我”。
“我”为什么想要变成一棵树呢?因为“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不想吃饭,妈妈却叫“我”吃饭,如果“我”变成一棵树的话,就没人打扰了。玩耍被打断这样的情节设定是儿童生活中经常经历的,“我”的所思所想,也是每一个儿童的所思所想,学生读起来能够立即产生共鸣,启发想象。
那作者是怎么把这个想象的故事写得有意思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作者把树当作儿童来写,让树具有儿童的心理和动作,“我的心嗵嗵地跳着”“我有点儿高兴,又有些失望”“我馋得流口水”这些儿童的特征,巧妙将想象的事物和儿童日常生活相结合,引人入胜。在课堂上交流“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什么?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这一拓展问题,把学生代入到想象中变成一只鸟、一朵云、一朵花……将儿童的心理、语言、动作赋予这些事物,教师要适时提示补充,启发学生大胆想象,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抓住特点”夸张想
丰富的想象需要现实的土壤。想象不能胡思乱想,而是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
《一支铅笔的梦想》这篇例文描述了一支铅笔的各种梦想,借助旁批,学生可以发现铅笔和想象事物之间的联系。诗人始终抓住铅笔细细长长的特点,进行形似想象,把铅笔想象成嫩芽、伞柄、豆角、丝瓜、船篙、撑竿、标枪。课后习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说一说铅笔还会有哪些梦想,就是引导学生顺着课文的思路继续展开想象。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铅笔的外形特征进行生活迁移: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也和铅笔一样细细长长的呢?让学生充分去观察、发现,和同伴讨论交流,打开想象的思维。有的同学想到了操场上的旗杆,有的同学想到了蛋糕上的蜡烛,还有的同学想到了爷爷手里的拐杖……学生将生活中看到的事物不断加工想象,与例文中的铅笔融为一体,在叽叽呱呱的交流中为之后创作属于自己的想象故事搭橋铺路。当然,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想象得合理外,还要着力鼓励学生想象得丰富、奇特。
二、搭建支架,激活想象思维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形式,在教学中,可以搭建有效的支架,指导学生学会想象的思维方式,使其有“路”可循, 有“枝”可依,从敢想象到会想象。
1.创设情境,让思维具象化
情境是想象的土壤。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在进行想象类习作教学时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本单元习作要求中有“在墙报上开辟一个专栏,如‘想象岛’,展示大家的习作”这一建议,教师不妨以此为切入点,以“想象岛之旅”统整整个习作单元的学习活动。有了这样的情境,学生的阅读和习作便有了依托的语境。
在单元教学前,教师创设“想象岛”的情境,带领学生一起畅想“想象岛”的神奇世界,顺势提出“入岛须知”,出示任务要求:为了能够顺利登上“想象岛”,我们需要寻找到开启“想象岛”的钥匙,这几把钥匙就藏在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中,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把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的学习放进一个有趣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让他们有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绘制导图,让思维可视化
思维导图是思维的外显支架,可以把本来不可视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让习作训练可视化,为学生掌握想象类习作技能提供拐杖。
在例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层层剖析,将作者的想象思路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解锁藏在文字背后的想象方法。这样图文结合的教学,给予学生梳理想象思路的范例,为他们接下来的习作搭好创意之梯。
学习《一支铅笔的梦想》时,当学生通过思维导图把铅笔的五个梦想呈现出来时,一下子就能发现铅笔和嫩芽、豆角等想象事物之间的共同点,进而按此特征继续展开有趣、贴切的想象。透过导图,学生还能发现,铅笔的梦想从“山坡上的嫩芽”到“运动场上的撑杆、标枪”是在不断升华的,铅笔从自己开心好玩到帮助小鸟、蚂蚁、小松鼠、小猴子实现了自我价值。因此,在继续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学着去体现铅笔的价值。
除了发散型的思维导图外,还可以带着学生画一画故事情节图。例如,绘制《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情节图:我变成了树—树长满了鸟窝—小动物们住进来—妈妈分享食物—树饿了—妈妈发现了我的秘密。这一连串奇妙的事情环环相扣,从一个点不断地深入想象,故事越来越饱满,学生从情节图中清晰地发现,想象可以从一个点向四周发散,也可以顺着一个点延续下去,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打开想象的思路。
3.产生追问,让思维序列化
创编想象类的故事时,学生会在脑海里出现一闪而过的故事灵感,如果不加以整理,往往会在习作中思维跳跃,故事显得没有章法。那么,怎么把故事灵感变成故事框架呢?可以借助曼陀罗思考法,让学生产生追问,建立有序的写作支架。
以习作中《水果们的音乐会》这个题目为例,用曼陀罗思考法,绘制九宫格,把题目写在格子中间,引导学生多角度提问:会有哪些水果来参加音乐会?哪些水果会演奏乐器?哪个水果是最佳歌手?哪个水果的节目最受瞩目?音乐会会顺利举行吗?它们之间会发生哪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呢?故事的结果会怎样呢?把这些问题填入曼陀罗九宫格,自问自答,也可以和同伴一起交流想象,你一言,我一语,让思维向四面八方拓展,触发创作的灵感。围绕题目追问,可以将学生代入故事现场,围绕这些问题梳理出故事雏形,親身参与故事的创作,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三、评价前置,优化想象成果
要想让学生的习作表达精彩,就要针对本次习作制订具体的评价标准。在写作前,教师要出示星级评价要求(如下),让学生明确写的方向。
故事有一个亮眼的题目 1星
故事有一个精彩的开头 2星
故事有好玩、有趣的情节 3星
1.拟定亮眼题目,提升思维灵活度
题好文一半。题目是习作的眼睛。写作时要树立读者意识,拟定一个亮眼的题目,例文《尾巴它有一只猫》就吊足了小读者们的胃口。
教学时可以设计“猜题目”环节,教师通过讲故事、播放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猜测题目,接着出示习作中的几个题目,再次引导学生由这些题目展开遐想,让学生明白题目与情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照应的。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后,邀请学生走上讲台,把自己畅想的有趣题目写在黑板上,大家充分交流:哪些题目让你产生了阅读兴趣?你最想读哪个故事?哪个题目改一改会更吸引读者?由题目出发,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2.设计自然开头,调动思维参与度
好的开头和题目一样,如果恰到好处,常常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学生在写叙事类习作时,一般能够清楚明了地写清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在干什么。那么想象类习作的开头如何切入呢?教师还是要以精读课文和习作例文为抓手,为学生提供范例。一是可以从现实转换到想象,例如《宇宙的另一边》,开头是我趴在窗台,看着星空,慢慢地打开想象的思绪;二是描述一个有趣的情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如《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开头,妈妈喊“我”回家吃饭,我玩得起劲,一点儿也不想回去,不想回家的“我”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开头瞬间引起了读者的好奇;三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如《一支铅笔的梦想》,开头直截了当,让读者一下子进入作者的想象空间。
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堂写好开头,人人参与到交流评比中,评选出“最自然的开头”“最吸引人的开头”“最独特的开头”……学生根据大家的评价修改完善开头,为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
3.试写有趣情节,拓展思维深度与广度
有趣的故事情节是整篇想象习作的精华部分,如何组织语言,让想象变得更有趣?教师在指导训练时要找准训练的“点”。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文。教学时,可以从课文的有趣情节着手,让学生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写清想象事物。
以《我变成了一棵树》为例,教师提问学生“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有意思的表达。有学生觉得小动物们讨论水珠是从哪儿来的这部分特别有意思,有学生觉得小动物们围绕“我”的口水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十分新奇。学生在交流中,自然地发现“创编对话”可以让故事情节变得有趣好玩。教师适时让学生再找找文中相似的写法进行总结提炼。当然,在例文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其他语言密码,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等,为想象故事润色。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习作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打开想象之门,感受大胆想象的乐趣,使学生在大胆想象中提升思维进行创作,在说与写的实践中,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迁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