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琬瑜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根植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教学文言文,有助于让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精髓,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情与自信,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书戴嵩画牛》为例,重点谈谈文言文教学与文化自信的融合教学。
一、以“文”导向,驱使文化理解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层面。其中“文化自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语文教学的人文特征相对应,又具备深厚的人文内涵,因而承担起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文言文是中华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得以延续的一种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文化,在表达上具有言简意赅的独特魅力,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正面、积极的作用。
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一文艺术特点鲜明,有着文言文独特的美感。简短的故事趣味盎然,以杜处士对《斗牛图》“锦囊玉轴”的喜好为后文牧童“拊掌大笑”埋下伏笔,描绘出生活本真,寓理其中。审美的含义不再局限于肤浅的认知与领悟,而是源自于内心对文化本身的认同和悦纳。学生在产生疑问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融入生活所见,可以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理解与共鸣。如在教学中,学生对牛的认知相对较少,教师可以链接生活实际,提出问题:一个是唐代赫赫有名的画家戴嵩,一个是放牛的小牧童,你认为哪个人说得对?这样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好奇,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同的看法。接着,再让学生观看真实的斗牛视频,从中仔细观察牛在争斗时的动作,与课文中的原句进行对比,区分是“尾搐入两股间”还是“掉尾而斗”。在猜想与观察之间做出思辨性判断,以呈现他们对不同认知下的审美差异的文化理解。
二、以“文”定教,增强文化认同
语文课程文以载道,将文化自信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培育方面。自新课改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对象逐渐向中低年级延伸、拓展,其教学内容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选材上,教材的浸润面涉及《宋史》《韩非子》《山海经》《世说新语》《晋书》《方舆胜览》《吕氏春秋》《孟子》《列子·汤问》等多种传统蒙学读物,教师应选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有积极意义的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的继承,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优秀的、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认同感。如在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依据前一课《伯牙鼓琴》的“知音文化”,在本课进行再熏陶。“知音文化”源于伯牙与子期的琴相知、心相通,通过上节课的初步感受,学生已经有了“知音”的情感体验,在本课中学生将重新审视“知音”二字。知音的标准宽泛,真正的知音并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有可能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就像牧童和牛朝夕相处,对牛的一举一动了然于心,自然也算是牛的知音。由此,学生对“知音文化”的了解又将更深入一层,明白只要在生活中细心体察,就有可能成为生活中事物的知音。
三、以“文”传承,弘扬文化自信
2022年版课标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见学生学习的方向由认同到热爱,再到继承和弘扬,实现目标的过程环环相扣。在实践过程中,中华经典文本承载着的文化记忆可以慢慢渗透在学生内心,实现立德树人。而文言文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载体,学习文言文不只是为了了解几个字词,阅读几篇古文,更重要的是对我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借鉴。可见在课堂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是教师的重要使命与责任。
1.字词定音,知文字文化
《书戴嵩画牛》一文藏着四个多音字“处”“好”“数”“曝”,多音字的运用使得这篇文章妙趣横生。学生在初识古文时对多音字的字音难下定夺,这就给课堂留下空白与发挥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选择恰当的读音。如联系课下注释清楚“处”的读音,猜测词义选择“好”的读音,联系“以”字的意思选择“数”的读音,查找资料明白古人“好书画”的行为,了解“曝”的读音。在选择读音的过程中,相应的文字文化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印刻在学生的知识仓库里了。
2.创境想象,感审美文化
课堂中,过于生涩机械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缺少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创设。
教师可创设出杜处士与牧童交谈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象二人会说些什么,并将自己生活中的情景融入想象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通过图片呈现“尾搐入两股间”和“掉尾而斗”的区别,引导学生直观感受牛的不同行为;通过对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解读,交流查阅的资料,了解“奴”与“婢”的具体人称;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曝书画”的行为是“尤所爱”的重要表现;通过牧童“拊掌大笑”和处士“笑而然之”,感受二者的“笑”是符合各自身份的“笑”,再现二人形象。学生在自主体会文意的过程中,也能感受文言文简洁的审美艺术。
在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借助想象画面,感知杜处士“常以自随”的情形。教师可以搭建想象的支架,引导学生相机想象:杜处士还可能在什么时候把《斗牛图》带在身边?他会怎么向旁人介绍他珍藏的《斗牛图》?教师用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間,让学生依托具体的语言文字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杜处士的“尤所爱”,洞察作者遣词造句的奥秘,体察审美文化。
3.多层表达,品理趣文化
《书戴嵩画牛》中记载杜处士将戴嵩的《斗牛图》视若珍宝,而牧童却“拊掌大笑”,以嘲笑的口吻指出《斗牛图》的错误,二者态度的反差是值得品读的理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紧抓人物特点进行剧本改编、角色扮演等多元演绎,不仅要将人物性格特点演得像,还要挖掘人物背后的哲思,真正将久远古板的文字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
如在了解课文大意之后,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进入剧本改编。回忆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课本剧的写法,将简短的文言文改编为可角色表演的剧本,在改编中思考语言、动作、神态的合理性,小组合作,为之后的角色扮演做铺垫。在角色扮演中,教师可提前设置评价量表,准备折扇、铭牌等道具,按“讲完整、讲生动、讲深刻”的评价等级层层递进,在表演、观赏中既营造了学习氛围,又激发了学习热情。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不同人物的言行举止,或从“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角度感悟这则文言文的理趣。如从杜处士的角度而言,不能照搬权威、迷信权威,要想得知真相,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牧童的角度而言,摆事实,讲道理,直率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不因身份地位的悬殊而不敢多言;从作者苏轼的角度看,生活中平凡的小事也蕴藏着大道理,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这样一来,教师在多层表达中提升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和思维能力,避免了学生机械刻板的背诵,激发了学生独有的阅读体验和认知经验,也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创新性理解,生成了文化自信。
文言文的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步骤。教学中,教师需要多维度审视《书戴嵩画牛》一课,对文言文的价值认识、对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当在2022年版课标指导下,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地以实践探求适宜学生学习的高效策略,创生新时代下更有语文味的文言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