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研究:现状与策略

2023-10-27 09:20杨继龙谢李英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23年5期
关键词:年级组学习动机农民工

杨继龙 谢李英

一、问题提出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新型城镇化。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深化,可以预见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进城务工人员数量仍将处于持续增长之中。当前,我国农村转移人口规模达到2.3 亿,预计“十四五”时期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年均规模将达1200 万。[1]随着农民工进城,其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更加突出。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不断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逐步解决以后,其“上好学”和“升学难”等问题开始显现出来。研究表明:城市居民学生在学业成绩上显著优于农民工随迁子女。[2]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期望等方面明显低于流入地城市的学生[3];无论是在小学还是在初中,农民工随迁子女成绩大都处于班上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其在就读城市小学成绩处于中等及偏下水平的比例高达89.2%[4]。《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9》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通高中升学率仅为34.23%,比当地考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机会平均低23.02 个百分点。[5]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习经验的积累。[6]学习经验是指学生对其自身与学习环境中的人、事、物所发生的交互作用的认识和体验。学习经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学生所处的客观学校环境对其个体本身的作用,可以理解为学生在学期间客观的学习经历;二是学生主体对学校环境外部作用的感知和加工,可以理解为学生对学习环境中的人、事、物的感知和反思,是一种主观感受。需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各种学习活动既包括有计划、有目的的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也包括日常生活中各种非正式的学习(informal learning),如同伴群体交往、课外师生非正式的互动、个人反思等。梅耶认为,学习经验包括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等3 个维度。[7]本研究对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开展相关对策研究,以期为提高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经验,促进其学业成绩提升,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进而健康成长提供实证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工具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珠三角地区随机选取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为取样地,共发放调查问卷500 份,回收有效问卷401 份。其中,男生178 人,女生223 人;1~3 年级学生180 人,4~6 年级学生136 人,7~9 年级学生85 人;在城镇居住1 年以下的98 人,居住1~3 年的82 人,居住3 年以上的221 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调查问卷为自编问卷,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诸如性别、年级、父母的期望、在家生活情形、人际关系、课余学习时间、家庭的支持、学习的兴趣、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自我认知等。

父母的期望主要指父母对子女将来就读学校的期望,包括“双一流”大学、一般本科大学、专科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在家生活情形包括“只和父亲住在一起”“只和母亲住在一起”“和其他长辈住在一起”“和父母住在一起”等4 种情形。

人际关系主要调查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和同学关系,包括“关系亲密”“关系一般”和“关系不好”等3 种情形。

课余学习时间指平均每天课后学习时间,包括“1 小时之内”“1~2 小时”“2 小时以上”等3种情形。

家庭的支持主要包括“参加校外培训”“参加网上辅导”“有家人辅导”“无任何人辅导但有安静的学习环境”“无人辅导且没有安静的学习环境”等5 种情形。

学习的兴趣包括“非常感兴趣”“有兴趣”“兴趣一般”和“没有兴趣”等4 种情形。

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按100 分制折算,仅计算小升初统考科目或者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统计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期末考试各科目的平均成绩,包括“优秀(90~100 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 分)”“及格(60~69 分)”和“不及格(60 分以下)”等5 个等级。

自我认知则调查相信自己将来能考入的学校,包括“双一流”大学 、一般本科大学、专科学校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等。

二是数学学习经验量表。该量表由研究者根据梅耶等人开发的数学学习经验问卷[7]改编而成,由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3 个分量表组成,共有71 道题目。

学习焦虑分量表共27 道题目(题1~27),包括压力惧怕(6 道题目,题1~2、题6、题14~15、题23)、考试焦虑(8 道题目,题3、题5、题7~9、题12~13、题18)、情绪担忧(8 道题目,题4、题10~11、题16~17、题19、题22、题27)、课堂焦虑(5 道题,题20~21、题24~26)等4 个测量指标。

学习态度分量表共30 道题目(题28~57),包括学习信心(10 道题目,题28~35、题37、题51)、有用性(7 道题目,题36、题39~40、题42、题44、题46~47)、探究动机(6 道题目,题38、题41、题43、题45、题56~57)、成功态度(7道题目,题48~50、题52~55)等4 个测量指标。

学习动机分量表共14 道题目(题58~71),包括自我投入(7 道题目,题58~60、题62~63、题68~69)和工作投入(7 道题目,题61、题64~67、题70~71)等2 个测量指标。

学习经验量表的结构如表1 所示。问卷采用5 点计分法,从“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分别用数字1~5 表示,其中题24~26、题30、题35、题38、题41~43、题46、题51、题54、题57 为反向计分题。正向计分题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焦虑程度越高、学习态度越好、学习动机越强;反向计分题得分越高,说明学生的焦虑程度越低、学习态度越差。运用SPSS 22.0 和EXCEL 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便更直观地反映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现状。

表1 学习经验量表结构

运用SPSS 22.0 软件对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得到结果如表2 和表3 所示。问卷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869,KMO度量值为0.844,均大于0.80,且其显著性p值为0.000,说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

表2 学习经验量表信度检验

表3 学习经验量表KMO 检验值

三、研究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总体得分均值为2.99 分。3 个维度中,学习动机得分最高,学习态度次之,学习焦虑得分最低。(见表4)

表4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的描述统计

1.学习焦虑维度

学习焦虑是学生由于内心某种矛盾而产生的不安或不愉快的心理反应,它是学生群体中一种特定的紧张状态。[8]教育心理学认为,适度焦虑最有利于学习,它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焦虑过高或过低都会给学习带来负面影响。本研究对学习焦虑分量表中的27 道题目进行均值分析,发现量表中各题的均值大多位于中间水平,只有课堂焦虑测量指标的5 道题,即题20~21、题24~26,以及情绪担忧测量指标中的题27 略高于中间水平。这说明大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焦虑不明显,但有部分学生存在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问题。(见表5)

进一步对这6 道题的调查结果作频率分析。25.94%的学生在题20“上数学课的时候,我一直盼望下课的钟声赶快敲响”中选择了“完全同意”,25.69%的学生在题21“我最害怕补上数学课”中选择了“完全同意”。也就是说,将近26%的学生完全不喜欢或害怕上数学课。题24~26 为反向计分题,从图1~图3 可知,有21.95%的学生完全不同意“上数学课时,我感到轻松自在”;18.20%的学生完全不认为“上数学课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28.43%的学生完全不希望每天都上数学课。另外,24.94%的学生完全认同“写数学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由此可见,有1/4 左右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较为明显的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问题。

图1 题24“上数学课时,我感到轻松自在” 频率统计

图2 题25“上数学课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频率统计

图3 题26“我希望每天都上数学课”频率统计

本研究以年级为自变量,以上述6 道题目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结果如表6 所示:题20~21、题24 和题26~27 的p值显著,说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对不同学段学生在这5 道题目中的差异做多重比较,结果如表7 所示:1~3 年级组与4~6 年级组、7~9 年级组均存在显著差异,4~6年级组与7~9 年级组无显著差异。由各年级之间的平均差值可知,1~3 年级学生的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问题相比4~6 年级和7~9 年级学生更为严重。也就是说,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问题更多地出现在1~3 年级学生身上。

表6 不同学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焦虑单因素方差分析

表7 不同学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焦虑的多重比较

继续以父母的期望、在家生活情形、人际关系、课余学习时间、家庭的支持、学习的兴趣、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及自我认知等学生基本情况为自变量,以前述6 道题目为因变量做方差分析,发现在家生活情形为“和父母住在一起”,以及人际关系选择与老师、父母和同学“关系亲密”的学生,其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问题明显少于在家生活情形为“只和父亲住在一起”“只和母亲住在一起”“和其他长辈住在一起”的学生,以及人际关系选择与老师、父母和同学“关系不好”的学生。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及格”和“不及格”学生的课堂焦虑问题相比其他学生也要严重一些。此外,在城镇居住“3 年以上”的学生与居住“1~3 年”或“1 年以下”的学生,在题26“我希望每天都上数学课”的答题表现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城镇居住时间越长的学生,其课堂焦虑程度越低。

2.学习态度维度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个体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的一种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等因素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9]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有关学习信心的题目有10 道,即题28~35、题37和题51,这10 道题目的均值都接近或大于3.00,其中题30“解决数学问题并不合我的胃口”、题35“因为某些理由,我虽然用功学习数学,但仍感到困难”和题51“我不认为我能做出更深奥的作业”为反向计分题,其均值越大,说明学生学习信心越低。由此可知,大多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信心良好,但对解决深奥难懂数学题的信心不足。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有40%左右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严重缺乏信心,如在题30、题35 和题51 等反向计分题中,选择“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学生比例均超过40%,如图4~图6 所示;而在题31“无法立即解出数学题目,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挑战”、题34“我能获得更好的数学成绩”、题37“对于数学,我有很大的信心”等正向计分题中,选择“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的学生比例约为39%~45%。

图4 题30“解决数学问题并不合我的胃口”频率统计

图5 题35 “因为某些理由,我虽然用功学习数学,但仍感到困难”频率统计

图6 题51“我不认为我能做出更深奥的作业”频率统计

同样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与学习焦虑的调查结果一致,1~3 年级学生更多地出现了学习信心不足的情况,这也说明,学习焦虑程度高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信心造成消极影响。

在有用性这一测量指标方面,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认为数学很重要。如图7 和图8 所示,67%以上的学生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我知道数学对将来工作生活很有帮助”;73%以上的学生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长大后,在很多方面我都用得上数学”。由此可见,农民工随迁子女普遍认为学好数学对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图7 题40“我知道数学对将来工作生活很有帮助”频率统计

图8 题44“长大后,在很多方面我都用得上数学”频率统计

在探究动机和成功态度方面,学生表现出很大不同。一方面,有70%以上的学生认同“我喜欢解数学难题”“数学成绩名列前茅令我很高兴”;另一方面,有40%左右的学生赞同“数学难题很无聊”“数学题目所带来的挑战,我并不感兴趣”“我尽量少碰数学”,且有50%左右的学生不太认同“数学方面被认为是突出的,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比较同意或完全同意“我不喜欢人家认为我数学方面很突出”。这些发现与前面的调查数据相吻合,即部分学生对深奥难懂的数学解题缺乏信心,以致其探究动机不足,即使有成功的体验,也不能正确对待。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也与前文发现一致。1~3 年级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成功态度相对于4~6年级和7~9 年级学生都要低一些。1~3 年级学生中,相较于“只和父亲住在一起”“只和母亲住在一起”“和其他长辈住在一起”,以及和老师、父母、同学“关系不好”的学生,“和父母住在一起”,和老师、父母、同学“关系亲密”的学生,其探究动机更强、成功态度更积极。另外,最近一次期末考试各科目的平均成绩“优秀”和对学习“非常感兴趣”的学生,相比成绩“不及格”和对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前者探究动机更强、成功态度更积极。

此外,在父母的期望方面,学生的回答也呈现出显著差异,父母期望子女将来能考上的理想学校是“双一流”大学,与父母期望子女将来能考上的理想学校是一般本科大学或专科学校相比,前者表现出更强的探究动机。相信自己将来能考入“双一流”大学的学生也比相信自己将来能考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表现出更强的探究动机。学生在“父母期望我将来能考上的理想学校”和“相信自己将来能考入的学校”这两个题目上的选择情况的卡方检验p值显著,说明二者之间具有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父母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态度,对学生将来去什么样的高校就读也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3.学习动机维度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并且维持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力量。[10]学习动机分量表共有14 道题目,分别属于自我投入(题58~60、题62~63、题68~69)和工作投入(题61、题64~67、题70~71)两个测量指标。如表8 所示,分量表所有题目均值都在2.70 分以上,均值最高的达到4.09 分,特别是题58~62,均值都在3.80 分以上。这说明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动机水平总体较高,且自我投入和工作投入普遍较多。同时,我们也发现题65 和题67~71这6 道题目不仅是14 道题目中均值相对较低的,而且学生的感受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即在这几个题目中选择“完全不同意”与“完全同意”的学生比例均为20%~35%。这说明在学习动机方面,部分学生的表现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

表8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动机描述统计

进一步的方差分析结果如表9~表12 所示。

表9 不同学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动机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关于题64“我学数学是因为想要获得好成绩”,1~3 年级组与4~6 年级组、7~9 年级组差异显著,4~6 年级组与7~9 年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比较它们之间的均值差可知,1~3 年级组的工作投入相比4~6 年级组、7~9 年级组要少一些。由此可见,课堂焦虑高不仅负向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也会对他们的工作投入产生消极影响。(见表9~表10)

表10 不同学段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动机的多重比较

关于题65“我学数学是因为我想在数学课堂中表现良好”,“只和父亲住在一起”的学生与“只和母亲住在一起”“和其他长辈住在一起”“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学生表现存在显著差异;“只和母亲住在一起” “和父母住在一起”“和其他长辈住在一起”这3 个群体的学生表现没有显著差异。相对来说,“只和父亲住在一起”的学生工作投入最少,“和父母住在一起”的学生工作投入最多。(见表11~表12)

表12 以“在家生活情形”为自变量的多重比较

另外,与同学亲密程度不同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和同学“关系亲密”的学生相比于和同学“关系一般”的学生,学习动机要强一些;平均每天课后学习时间为“1 小时之内”的学生相比学习“1~2 小时”的学生,以及在城镇居住“1 年以下”的学生相比居住“1~3年”的学生,前者学习动机要弱一些。调查还发现,家庭的支持程度不同,学生的学习动机程度也表现出显著差异,其排序为“有家人辅导”>“参加网上辅导”>“参加校外培训”。

四、讨论与建议

本研究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情况比较明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学习信心和探究动机不足,学习经验普遍受到外部环境因素、行为因素以及内部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已有研究表明,个体通过自我肯定可以降低负面情绪带来的不适感,缓解焦虑,并能够更加客观、正确地应对焦虑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11]同时,自我肯定能提高自信心,增强面对困境时的承受力。[12]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自我肯定的心理干预策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经验进而促进其学业成绩提升来说具有积极作用。[13]

自我肯定是指个体在遭遇自我威胁时通过肯定与威胁无关领域中的自我价值来维护自我完整性,即个体认为自己在总体上表现良好、道德高尚且能适应社会。[14]自我肯定的积极意义是引导个体肯定自己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应对即时出现的威胁性信息,从而使得个体不至于出现可能不利于自己的防御反应。由于重要的自我价值被锚定,威胁自我的信息就失去了威胁的能力,个体的关注点就转向了信息本身的价值。[15]进入21世纪,自我肯定更是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基于本研究发现,笔者认为,可以从自我肯定视角,提出进一步提升我国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的策略。

1.加强心理指导,缓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焦虑情绪

焦虑是个体面对威胁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对学生来说,焦虑的心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从积极的一面看,它是学生学习态度认真、动机强烈的表现,特别是在精神紧张后,如同战士即将进入临战状态,必须有一种积极的、紧张的备战心理。从消极的一面看,焦虑心理不仅可能妨碍学生学习,而且可能对其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对即将到来的学习提心吊胆、惴惴不安。本次调查分析显示,有1/4 左右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存在较为严重的课堂焦虑和情绪担忧问题。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内容是引发焦虑情绪的重要因素。[16]当农民工随迁子女因学业压力出现情绪失调、抑郁焦虑、自卑自责等消极情绪时,自我肯定能够在自我认知层面构建一个客观、正面、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进而有助于他们强化自我建构能力,将关注重点逐步集中于能够体现自我优势的学校、学习及其相关活动,从而化解焦虑情绪。我们知道,焦虑是一种以缺乏明确对象、具体内容的提心吊胆及紧张不安为主的担忧状态。[17]因此,从自我肯定的视角,缓解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焦虑,学校和教师可以从以下3 个方面着手。

一是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担忧状况。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担忧状况进行检查,把所有的担忧项目或内容写下来,再对自己所写的项目或内容进行整理,去掉重复的项目或内容,对实质相同的项目或内容进行合并,之后,按担忧程度的大小依次排列各项目或内容。二是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担忧项目或内容进行合理性分析。主要是引导学生分析其担忧是否有事实依据,是否以偏概全,是否极端化等。三是引导学生克服不合理的担忧。担忧大都具有两面性,既有现实合理的一面,又有不现实不合理的一面,或者从一个角度看是合理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不合理的。[18]合理的担忧能引导个体采取具体可行的行动促进问题的解决;不合理的担忧则无法引导个体采取任何具体可行的措施解决问题。对于担忧项目或内容的不合理之处,教师可以以事实、理性的常识等为依据予以辩驳,并对其不合理性进行危害分析。通过以上策略,学生能够合理认识担忧、缓解焦虑,并树立积极应对焦虑的态度。在这一点上,农民工随迁子女的监护人、学校和教师、社会都需要提高自身引导力并形成教育合力。

2.激发探究动机,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自信心

探究动机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促使学生自觉探究的内在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是关键的一步。如果学生没有探究的欲望,其探究行为也就无从谈起。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工随迁子女对解答深奥难懂的数学题缺乏信心,以致探究动机不足,即使有成功的体验,也不能正确对待。另外,调查分析显示,有近四成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信心不足。因此,激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探究动机,提升他们的自信心非常有必要。

一个人要提高自信心,首先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认识,要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过分看重自己的长处,也不把短处放大,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正确的自我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说,正面、健康地认识自己是个体提升学习经验的基础。自我认知中的肯定法则可以帮助个体认识更好的自己。自我肯定是一个进步过程,需要在活动中去实现。[19]就心理干预的实际效用而言,自我肯定不仅仅是一种自我心理调适的内在自觉,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通过一定程序的自我觉醒、培养和训练来养成和掌握。自我肯定训练的秘诀在于从接受自身优缺点、鼓励自己、肯定自己、充实自己、信任自己、尊敬自己、爱自己等7 个方面建立一个正面健康的自我形象。[20]学校和教师要对农民工随迁子女进行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建立正面健康的自我形象,客观、柔和、全面地看待自身优点、缺点、阶层、出身,做到自信自爱。

一是认识自己的优点。可以通过写日记、回忆以前的成功体验、听取家人和朋友的评价等方式来了解自己的优点,并及时告诉自己:“我很优秀,我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二是积极面对问题。遇到困难时,不抱怨不逃避,勇敢面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问题中学习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使自己更加成熟和自信。三是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可以展现自己的特点和个性,会让人非常愉悦和满足。这种满足感会让人更加自信。四是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与积极向上的人交往,可以鼓励我们,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也会让我们更加积极向上、乐观开朗。这种积极的情绪会影响我们,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五是经常表扬自己。当自己取得一些成就时,应该及时通过写日记、记录感悟等方式表扬自己,让自己愉悦和满足,从而更加充满自信。

3.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对于改善学习状态与提升学习质量有着重要影响。[21]《论语》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学习。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习愿望,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学生来说,如果他努力学习,但没有取得学习进步或成绩提升,就会失去对学习行为的掌控感,不会产生有能力搞好学习的信心,随着其学习挫败感不断固化,他们大多会失去学习的兴趣,丧失继续努力的动力。本次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动机水平总体较高,自我投入和工作投入普遍较多,但取样学生对于部分问卷题目的感受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充满信心,他们想在数学学习上获得成就感,认为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且能够获得成就感;部分学生的感受则与之相反。对于这一现象,学校应引起重视。学校和教师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习动机。

一是学会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来源。当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优点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学习,从而深深地爱上学习,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如此,他们就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动机。二是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必须感到学习环境舒适、安全和自在,才能集中注意力。因此,学生学习的环境应该保持整洁、明亮和宽敞,有舒适的温度和合适的光线,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从而明显提高学习效果。三是学会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培养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因此,学生要学会自主探索和发现知识,而不是直接听教师在课堂上灌输,可以自主搜集阅读材料、学习资源,独立思考和研究题目,这样可以有效发挥其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意识。四是创新学习方式。学生对于重复、单调、枯燥的学习通常很难保持兴趣。因此,应积极创新学习方式,如通过游戏、角色扮演、实验等方式使自己的学习生动有趣,从而实现学习动机和思维能力的提升。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2]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习经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积极找寻有效的策略,缓解他们的焦虑情绪,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激发他们的探究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以进一步提高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城市融入度,更好地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自我肯定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其作用发挥是有条件、循序渐进的。自我心理建构、调适能力是可以培养训练的,引导、帮助农民工随迁子女乃至所有学生逐步具备这样的基本技能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希望农民工随迁子女能够熟练掌握这一策略和能力,但不能仅仅止步于此,仍需要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高度,在持续关注农民工随迁子女学业问题以及相关社会问题等方面做好文章。

猜你喜欢
年级组学习动机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梅州市中小学生2015—2018年体质健康的动态分析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年级组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效能研究——制度建设与方法创新维度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探析中学年级组管理现状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