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娜 刘江虹 谢福胜 谢凌燕 文晓明 李 婷 周 燕
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是师德师风。2018 年1 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颁布,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2019 年11 月,教育部等七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2],这一意见和2018年出台的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结合在一起,共同构建起了国家层面关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体系。2020 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3],提出要改革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为了切实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湖南省教育厅制定了《2021 年湖南省“师德师风建设年”实施方案》,明确将2021 年定为“师德建设年”,提出要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加强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新征程上,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对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师德评价展开了诸多探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到目前为止,针对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不多,涉及中小学师德评价的更为少见。课题组检索中国知网后发现,自2001 年第一篇关于师德评价的文章发表,至2022 年相关主题的研究共计182 篇,其中涉及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有74 篇,针对中小学师德评价的文献只有20 篇,涉及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的仅2 篇。综合来看,当前关于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 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过于抽象,且基本不涉及具体的行为表现评价,操作性较差,以致各级学校、组织或机构难以使用;二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较为单一,大多为经验法或专家讨论法,缺乏对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系统探讨;三是很少对各评价指标的质量进行检验,缺乏量化的分析,其可信度和有效性被质疑。本研究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职业特质理论,同时结合我国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政策,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传统师德与现代师德相结合、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等策略,确定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收集各个评价指标的行为表现,构建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质量进行科学性检验,旨在为中小学师德评价提供可信和有效的测评工具。
(1)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认为,师德是教师个人道德品质和专业道德规范的有机统一,激活师德修养的内驱力量是师德动机。师德动机既包含教师职业发展基本需要,也包括教师对职业理想追寻的最高层次需要。众所周知,外在的道德准则和师德规范能协调学生、家长、社会、国家等相关群体利益与教师个人需要之间的关系。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主要通过道德行为来展现,因此通过建立师德规范来引导师德认知、激发师德情感,然后通过评价或奖惩师德行为来促使教师表现出符合社会认可的行为,并不断修正、调节不规范的行为,这是师德评价的底层逻辑。
(2)职业特质理论
职业特质是指职场中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稳定特质(即个人的人格特征,包括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态度和行为表现等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以及稳定的因素(即客观工作要求个人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等条件)。[4]教师具有与其他职业不同的素质,我们可以从职业情感、职业思维、职业行为、职业语言等4 个不同的维度,区分优秀教师与一般教师甚至是不合格教师的深层特征。
(3)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新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以来我国相继出台的师德评价重要文件,特别是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和《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文件都为新时代师德评价提供了政策引导。新时代的师德评价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立德树人是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根本遵循;二是从“四有”好老师到“大先生”描绘了新时代崇高师德的新画像;三是“四个相统一”明确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现路径和内容。[5]
党和国家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期待是提升广大教师师德修养的强劲动力。结合国内外与师德评价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成果,本研究以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导向,构建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师德评价“担当”“仁爱”“求新”“阳光”4 个一级指标维度,分别对应教师的政治素养、育人素养、专业能力、人格修养4 个领域。
为了使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导向性、持续性、可操作性,本研究采取了以下3项策略。
(1)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策略
一方面,在师德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当下中小学师德的实际情况拟定教师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将师德评价研究者的理论智慧与中小学师德研究者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2)传统师德与现代师德相结合的策略
一方面,继承传统师德的“有教无类,教育公正”“爱生亲徒,乐教不倦”“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耐心引导”“教学相长,唯道是从”“以情感化,激发兴趣”等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根据现代师德观,将传统师德融入教师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职业情怀、职业态度、职业法纪、职业责任、职业良心、职业作风和职业技能等职业规范中。
(3)质性分析与量化分析相结合的策略
将文献总结、专家讨论等质性分析方法与现场调查的量化分析方法进行结合,确定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情操品质。师德的操作定义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师德包括师德认知、师德情感、师德行为。师德认知过程包含师德概念的掌握、师德能力的发展以及师德信念的形成。师德情感是教师对客观道德现象所持态度和情绪体验。师德行为与师德认知、师德经验、师德规范息息相关。师德情感是师德认知与师德行为之间的一个中介变量,对师德行为起到调节控制作用。师德认知经过师德情感的强化,再到师德行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职业道德与一般职业道德相比具有继承性与发展性、圣人性与常人性、高标化与底线化的二重性特征,涉及师德理想、师德原则、师德规则等不同层次。教师是师德修养的主体,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主要实践者。
师德评价指教师自己、他人或社会,根据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和科学的标准,系统、广泛地搜集各方面信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进行考察和价值判断。本研究以师德行为为评价对象,结合新时代师德规范要求,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客观公正评价新时代中小学师德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首先,依据国家对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新要求,借鉴已有的师德师风研究成果,结合中小学教师实际情况,师德师风活动工作室的专家通过资料检索、文献阅读等方式,初步拟定了师德评价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
其次,线上征询部分专家意见,设定了4 个一级指标和12 个二级指标。
再次,邀请知名德育专家、高校德育研究者、一线德育教研员及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研讨,经反复讨论、推敲、论证和审定,最终确定了4 个一级指标和10 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担当”,反映教师的政治素养,包括“爱党爱国”“依法执教”“敬业奉献”3 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仁爱”,反映教师的育人素养,包括“关爱学生”“公平公正”和“安全防范”3 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求新”,反映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自主成长”和“教育创新”2 个二级指标;一级指标“阳光”,反映教师的人格修养,包括“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2 个二级指标。
最后,经专家讨论,对10 个二级指标涉及的内容范围进行明确说明,为进一步形成可操作的三级指标即师德行为表现奠定基础。
步骤一,采用座谈的方式,邀请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5 个师德师风工作室的知名骨干教师进行师德行为典型表现项目设计的培训,并现场分组进行行为项目的拟定与评价。
步骤二,采用开放式问卷,由师德师风工作室各辖区负责人拟定师德行为表现范例,再组织各学校相关教师拟定具体的师德行为典型表现,拟定后由工作室进行归纳、总结和整理。
步骤三,采用文献法,查阅并收集有关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关的道德发展理论和量表,借鉴其中的部分项目。
步骤四,将开放式问卷整理的结果与所借鉴的项目进行合并和逻辑分析,形成结构式问卷项目共73 项。
步骤五,采用专家座谈法和评定法,抽取资深专家6 名,分别为省高校德育研究者和测评专家,市教育学院思政专家,区教育局、教师发展中心和师德工作室相关人员,对73 个项目进行逐一讨论、审核、修改和评定,最终形成包含41个项目的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
本研究构建了师德评价的发展性指标、基础性指标(“一票否决”负面清单)、示范性指标(借鉴“区域教育之星评比办法”)3 个层面相结合的指标体系,从“担当”“仁爱”“求新”“阳光”这4 个维度构建区域中小学师德评价发展性指标体系,并通过问卷征集、专家论证等方法,厘清指标层次,旨在全方位、多层次地对中小学师德修养进行描述和评价。如表1 所示,整个体系共包括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41 个三级指标(行为表现)。
表1 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采用方便取样法,在长沙市某区5所学校发放1410 份正式问卷,回收问卷1386份,回收率为98.30%;有效问卷1384 份,有效率为99.86%。其中,小学教师1109 名,占样本总体的80.13%;初中教师275 名,占样本总体的19.87%。小学教师样本中,高级教师有35 名,占小学教师样本总体的3.16%;一级教师240 名,占比为21.64%;二级教师454名,占比为40.94%;其他教师380 名,占比为34.26%。
(1)项目分析
本研究采用五点量表形式,对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的重要性进行评定,项目分析结果如表2 所示。数据表明,各指标“很重要”的比例为91.1%~98.8%,平均值()为4.90~4.99,标准差(SD)为0.11~0.36;题总相关(r)为0.46~0.77,且均在0.01 水平相关显著;高低分组的决断值(CR)均在0.01 水平差异显著。
表2 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的项目分析
(2)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本研究对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进行同质信度分析,结果表明,全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8。其中一级指标“担当”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1,其二级指标“爱党爱国”“依法执教”和“敬业奉献”的Cronbach'sα分别为0.86,0.96 和0.83;一级指标“仁爱”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其二级指标“关爱学生”“公平公正”和“安全防范”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0.90 和0.90;一级指标“求新”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6,其二级指标“自主成长”和“教育创新”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92 和0.91;一级指标“阳光”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5,其二级指标“为人师表”和“团结协作”的Cronbach's α系数均为0.92。
采用相关法分析各二级指标间的关系,结果如表3 所示:各二级指标间的相关系数为0.31~0.79,均为中高度相关,且均在0.01 水平显著。
表3 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各二级指标之间的相关
另外,4 个一级指标“担当”“仁爱”“求新”和“阳光”与问卷总分的相关分别为0.85,0.91,0.92 和0.87,均高于0.70(一般认为相关系数高0.70 时,测量工具的质量较好)且在0.01 水平显著。如表4 所示,各二级指标与问卷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1~0.87,均在0.01 水平显著,其中高于0.70 的二级指标有8 个,占比为80%;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担当”的相关系数为0.55~0.84,均在0.01 水平显著,其中高于0.70 的有3 个,占比为30%;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仁爱”的相关系数为0.43~0.91,均在0.01 水平显著,其中高于0.70的有6 个,占比为60%;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求新”的相关系数为0.41~0.93,均在0.01水平显著,其中高于0.70 的有3 个,占比为30%;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阳光”的相关系数为0.41~0.88,均在0.01 水平显著,其中高于0.70 的有3 个,占比为30%。由此可见,问卷结构良好,可以对中小学教师的师德行为进行有效评价。
表4 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及问卷总分的相关
本研究采用专家评价法,抽取6 名资深专家对问卷41 个项目及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进行内容相关性评定,结果表明,各项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2~1.00,41 个项目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6;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的内容效度指数均为1.00,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均为1.00,进一步论证了问卷的科学性。
在中小学师德行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过程中,课题组依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职业特质理论,同时结合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师的品德要求以及中小学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品行表现,来进行指标体系的设置和选择。首先,根据文献总结和专家反复讨论,确定了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4 个一级指标和10 个二级指标。其次,在一级和二级指标基础上,课题组着重进行了三级指标行为化的研究,即在指标行为化设计培训的基础上拟定了具体的师德行为典型表现,同时借鉴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经反复推敲和审核确定了73 个师德行为表现项目,形成了结构化的师德行为评价指标重要性问卷。最后,与专家座谈,组织指标重要性评定,对行为表现项目进行逐一讨论、审核、修改和评定,最终构建了包含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中小学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了包含41 个行为表现项目的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整个构建思路清晰、态度严谨、方法科学、过程规范,符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要求。
对1384 份有效样本的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卷结构良好,各项目设置合理,符合教育与心理测量学要求。项目分析结果表明,各项目被评定为“很重要”的比例均在90%以上,区分度均在0.40 以上。对量表结构进行同质信度、结构效度检验:全问卷的α系数为0.98,各一级指标的α系数均在0.90 以上,各二级指标的α系数均在0.80 以上,表明量表的同质信度良好[6];4 个一级指标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85以上,10 个二级指标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在0.60以上,且10 二级指标之间的两两相关系数普遍低于各二级指标与一级指标、各二级指标与问卷总分的相关,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此外,6名资深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了相关性评定,发现各项目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2~1.00,平均内容效度为0.96;4 个一级指标、10 个二级指标的内容效度指数均为1.00,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均为1.00。根据前人研究,专家评定人数在5 人以上时,项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大于0.78[7],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大于0.90[8-9],提示为问卷内容效度优良。由此可见,本研究构建的中小学师德行为表现调查问卷是一个可以有效评价师德行为的科学的测量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确保指标体系的全面性与指导性,增强中小学师德评价的有效性,本研究从当下师德评价的诸多现实问题入手,对比古今中外师德评价的优势与不足,确立了师德评价的发展性指标、基础性指标(“一票否决”负面清单)、示范性指标(借鉴“区域教育之星评比办法”)3 个层面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但在具体实施时需要处理好以下两个问题。
(1)厘清基础性指标与高位师德评价指标、底线师德评价指标的边界,这是科学构建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有效实施师德行为评价的关键所在。
(2)努力避免师德评价目的和评价手段“二律背反”的问题。师德评价体系的设置一般倾向于“道德人”的人性假设,而各种量化方式和奖惩机制又倾向于“理性人”假设,这种矛盾会导致教师出现角色冲突、道德焦虑。因此,关注教师职业幸福,充分发挥师德评价对“提升教师内在道德动机、满足精神需求”的作用,最终引导学生走向幸福,这是师德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