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辛欣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家庭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家庭教育不仅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关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可以说,家庭教育不仅是一家之事,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最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在家庭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会做人。
有學者提出,要在家庭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孩子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得者、传承者、弘扬者,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与使命所在。还有学者认为,传统儒家家庭教育思想十分注重道德教育,青少年只有正确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和理念,本文将从经典蒙学读物《弟子规》入手,挖掘其中富有现代意义的内容,以期为当下家庭教育提供有效的经验。
一、《弟子规》中蕴含的现代家庭教育内容
《弟子规》是一部从清朝康熙年间流传至今的蒙学教材,原名《训蒙文》,由清朝学者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一说贾有仁)修订改编,命名为《弟子规》。整篇文章根据《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编纂而成,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处世、求学时应有的礼仪规范。由于《弟子规》的内容易理解,对儿童的行为规范有引导价值,且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不少幼儿园、小学低学段纷纷开展《弟子规》诵读活动,引导儿童诵读经典,以期达到规范儿童日常行为的效果。除了学校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自觉、积极地引入《弟子规》,让儿童在生活中理解、认同蒙学经典的内容和精神,能够更好地帮助儿童树立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可否认的是,《弟子规》中的部分内容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融入《弟子规》时,要有批判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其中适应现代教育的文本内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这十六字方针明确了我国家庭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其中,“相亲相爱”“向上向善”的家庭建设目标在《弟子规》的文本中有大量体现,下面笔者将从这两个方面阐述《弟子规》中蕴含的现代家庭教育内容。
(一)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
《弟子规》中“入则孝”和“出则悌”这两部分内容具体阐述了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能够指导家庭成员建立相亲相爱的关系。一个和谐的家庭中不仅有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还有子女对父母回报的爱。“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孩子对父母最基本的尊敬。“出必告,反必面”,也就是说,日常出门、回家要先向父母打招呼;“身有伤,贻亲忧”,即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些都是子女力所能及的、孝顺父母的事。在兄弟姐妹之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即兄长要对弟弟友爱,弟弟要对兄长恭敬,这是兄弟姐妹间相处的根本之道;“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即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将亲情放在首位,不能把钱财看得过重,不说过分的话去伤害自己的亲人,这是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和睦的保障。《弟子规》中蕴含着诸多对现代家庭关系的启示,这些内容对于建设相亲相爱的家庭关系具有促进作用。
(二)向上向善的家庭风尚
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重点不在于系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在于道德教育,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也就是说,家庭教育要通过生活化、礼仪化、德行化的方式进行。《弟子规》中“谨”“信”“泛爱众”这三部分从生活场景出发,列举了儿童在具体事件中如何做到恭谨、诚信、友善,以构建向上向善的家庭风尚。
“谨”这部分内容对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提出了具体要求。“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提醒儿童要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告诉儿童穿衣不应追求华丽,重在干净整洁,穿着应与自己的身份和家庭实际情况相符,不攀比;“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告诉儿童在准备进入别人家门和房间时应做到的礼仪规范。“信”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导儿童讲诚信,“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同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和措辞,“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泛爱众”这部分指出“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教导儿童要乐于助人,要向有才华的人学习,而不是嫉妒、诋毁他人。“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教导儿童要做一个友善的人,不说他人坏话,不泄露他人秘密,多发现、多肯定他人的优点。
总而言之,《弟子规》中很多内容与积极、友善、正直的品质有关,这些内容对塑造儿童健全人格、构建家庭向上向善新风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弟子规》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最关键的因素。《弟子规》既是对儿童的教育,也是对家长的教育,它对现代家庭教育有着多方面的启示。
(一)将品德教育放在首位,树立科学教育理念
《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注重儿童的品德培养、行为养成,其总叙部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的内容,明确表达了育儿的观点,即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培养孩子的根本任务。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充分发挥儿童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形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品质。首先,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良好的品行。“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是对儿童的要求。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家长要恰当地“呼、命、教、责”,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要及时教育、合理批评,而不能一味地溺爱孩子、一手包办。其次,家长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如“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等,引导孩子树立尊敬父母的意识。同时,借鉴“亲所好,力为具”等内容,家长可以向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请求,如向孩子要一份礼物、生病时让孩子帮忙拿药等,改变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引导他们关注父母的爱好、身体、工作等。
(二)注重自身发展,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在现代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将注意力完全放在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上,忽视了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弟子规》是一部常读常新的蒙学经典读物,父母在带领孩子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多收获和反思。在读到“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这句时,家长要反思自己在教育过程中是否有过做不到却轻易给孩子许诺的情况;在读到“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这句时,家长要想一想自己是否一边教导着孩子不能嫌贫爱富、喜新厌旧,一边自身做出这样的行为;在读到“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时,家长可以想想在要求孩子读书、学习时,自己是否有坚持阅读、坚持学习,是否在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家长也应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并在言行上严格规范自己,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三)注重规矩意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现代社会中,规矩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一个有规矩的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身的行为,能够为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学习《弟子规》对于培养儿童的规矩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有着重要作用。
三、《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传承途径
(一)亲子诵读,学习经典
《弟子规》等蒙学经典读物的内容较为浅显,语言朗朗上口,适合儿童反复诵读。家长可以采取亲子诵读的方式,带领儿童一起朗读《弟子规》中的优秀内容。在文本理解上,家长不需具体解释词句意义,可以结合《弟子规》中的内容讲述经典故事,帮助儿童理解。如读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时,家长可以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帮助儿童理解文本。在亲子诵读的过程中,家长要以儿童为中心,结合儿童的兴趣点寓教于乐,帮助儿童学习经典、领悟道理。
(二)结合生活情景,知行合一
《弟子规》中有大量与待人接物有关的礼仪常识,适合具体的生活情境。除了开展诵读活动,家长可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情境结合起来,创设与儿童已有经验相互矛盾的情境,讓儿童在“两难情境”下产生认知冲突,引导儿童思考、领悟、理解《弟子规》中的具体内容,并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弟子规》的要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三)发挥社区力量,传承经典
家庭教育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寻求群体关怀是家庭教育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社区要发挥力量,通过组建蒙学经典学习共同体或者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方式,在社区创设传承经典的大环境。一方面,家长能够通过与社区其他成员的沟通,加深自身对蒙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以免一叶障目或产生在教育道路上踽踽独行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儿童需要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践行蒙学经典思想,从而加深对蒙学经典的理解,身体力行,传承蒙学文化。社区积极开展蒙学经典学习活动,吸引学前儿童和小学低学段儿童及其家长参加,结成蒙学经典学习共同体,能够使蒙学经典的学习充满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家庭。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