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婷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近年来,中职学校步入快速发展阶段,其生源数量不断增加。职高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多数中职学校都将目光放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方面,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鉴于此,本文探讨了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以供参考。
一、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职高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5岁至18岁,他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段时期也是他们独立走向社会的准备期。他们有青春期学生的共同心理特征,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心理。一方面,职高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较强,他们希望全面且深刻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可是因生活阅历少,他们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心理冲突。另一方面,部分职高学生心理上有较强的挫败感,入校后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学习动力不足的现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笔者调查发现,职高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五类。
(一)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也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失衡状态。部分职高学生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而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生低人一等。部分学生进入职高后,在学习上抱着混文凭的想法,在生活中缺乏竞争的勇气和积极向上的风貌。个别学生抗挫折能力较弱,会因为一次考试不及格、一次比赛失败等,产生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二)焦虑心理
焦虑心理是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问题。焦虑心理主要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倾向,如面对外来威胁、危险和灾难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紧张不安、恐惧等情绪,都可以称之为焦虑。部分职高学生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会自责,产生绝望感,再加上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害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无法面对父母等,因此产生较为严重的焦虑心理。通常情况下,适度的焦虑能够促使人变得更加积极进取且有上进心,可是过度的焦虑情绪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三)浮躁心理
职高学生处在人生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他们的生理发育逐渐成熟,但心理发育较为滞后。在这种生理与心理发育失衡的情况下,学生会产生躁动不安的心理,表现出自我认识失调、人际交往障碍、情绪失衡等问题。比如,部分职高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对于学习缺乏兴趣,在课堂上经常出现注意力分散、思维迟缓、情绪消极、敷衍了事的现象。长此以往,学生的厌学情绪越发明显。
(四)逆反心理
职高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内心迫切想要摆脱家长和教师的管教,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希望能够独立,容易对教师、家长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逆反心理。其具体表现为对于外界的刺激会出现盲目排斥、反抗等心理反应,在与教师、家长进行交流时也抱着不合作的对抗态度。比如,有的学生对于教师的教导十分厌烦,对家长的教导会采取顶撞的态度,还有的学生会意气用事,故意做出与父母、教师的教导背道而驰的事情。
(五)抑郁心理
抑郁是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其具体表现为孤独、悲伤、颓丧情绪,自我评价较为消极等。比如,有些职高学生认为自己干什么都不行,对于学习缺乏明显的自信心,对于改变自己的处境则抱有十分悲观的态度。如果这种不良情绪长时间得不到改善,学生就会日渐消沉,甚至发展为抑郁性精神疾病患者,个别学生还会出现自伤、轻生等行为。
二、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防患于未然”的意思是指在危害还没发生、形成之前就做好准备,消除隐患。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和教师除了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尽快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还要加强日常的心理教育工作,让学生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下专心学习、快乐成长,以减少或避免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笔者认为,为了高效开展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以课堂讲授的形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应当保证教材、學时和教学质量。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采用专题报告的方式开展,教师要基于职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展教学,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中职学校在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课程内容以人际交往心理学、心理卫生与咨询、实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训练等为主。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采用心理调查、心理讲座、心理测试等多种方式,借助辩论、讨论、竞赛、咨询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这样能帮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促进职高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
各个学科的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的同时,积累心理学知识,逐步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这不仅能够拓展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素质教育背景下,中职学校任课教师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元素,以此保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借助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在开展职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可以按照可行性、趣味性、发展性、序列性等原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具体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自主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帮助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借助志向训练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心理;借助情感训练促使学生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避免学生形成孤僻的性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以“我的情绪”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各种情绪的表现及其对个体身心健康造成的影响,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情绪特点,使学生学会调节自我情绪、有效排解消极情绪。
(四)借助群体关系帮助学生学会交往
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谐友好的关系能够让个体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反之,彼此冷漠、互不来往,甚至是猜忌与仇视的人际关系则会让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因此,在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帮助学生解决不良心理问题。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指导职高学生尊重、理解、体谅家长。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让家长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发展情况,在孩子遇到问题时及时帮助,并尽量满足孩子的正当要求,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及信任。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理解、热爱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抱以希望和信心,这样学生自然会在教师的合理期待下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效缓解自卑等不良心理。再次,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营造团结友好、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这样学生能在和谐的班级氛围中团结友爱、交流沟通,性格变得更加开朗阳光。最后,要指导学生正确与异性交往,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两性心理,建立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男女同学关系。
(五)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在对职高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还需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学习的成就感,这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自卑、厌学等心理问题。教师要借助一些科学的心理辅导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调节自我,帮助学生摆脱失衡心理,将精神压力逐渐转化为学习动力。比如,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借助有效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学习态度。
(六)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
教师在对职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为了进一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除了一些常规的教育,还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充分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教育功效,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班级环境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首先,教师是营造班级环境的关键,教师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平和的心境,以自身人格魅力对学生施以无形的教育和影响。其次,教师要以爱心来管理班级,要真正地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最后,教师要坚持民主管理班级,平等对待班级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语
做好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今中职学校的重要教学任务。中职学校应当加强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改善学生的不良心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教育方向,学校和教师应当高度重视、积极思考,认真探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作者单位:湖州中等卫生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