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珍,韩夏怡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430068)
《易经·蒙训》有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可见早在我国西周时期统治者就已经重视到童蒙教育,也将启蒙教育视为成就圣人的必经之路。研究童蒙教育溯其源应聚焦在古代蒙学读本中,蒙学读本是专为学童编写或选编的在小学、书馆、私塾、村学等蒙学场所中进行启蒙教育的课本,又称蒙养书、小儿书[1]。根据启蒙时所教授的内容不同,可分为识字类、训诫类、历史掌故类、阅读类、诗集类以及工具书类,当然不同时期的蒙学教材所蕴含的思想也会受到时代主流思想的影响而变化。明人吕坤说:“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这类蒙学经典读本一直沿用到现代启蒙教育中,可见其中教育思想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所以蒙学教材的研究对于现代语文教育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育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文化知识融入现代小学课堂也起到促进作用。
若要全面客观地了解我国近年来对古代蒙学教材的研究历程与结果,需对文献进行定性分析,但传统的文献分析法难以穷尽所有文献,得出的数据结论往往因不够全面而缺乏说服力。因此,利用信息可视化技术,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对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研究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动态,是目前较为准确严密的方法。
本文在中国知网(CNKI)以主题词=“蒙学教材”、时间=“2006年-2021年”进行检索,共检索到603篇文献。为了使分析的样本具有学术性,本文分析所建立的数据库需要剔除非学术文献包括会议纪要、讲话稿、报纸、工作总结等,最终得到570篇有效文献,并以此为本文分析的定量样本。
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工具为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近年来,该软件被广泛运用于语言学、教育学等领域,在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领域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空间与应用前景。在收集整理检索的文献后,再利用CiteSpace和Excel对知网中收录的蒙学教材文献进行分析,具体分为描述性分析和动态分析。
对蒙学教材研究文献从年代分析、作者分析以及发文机构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直观地发现数据背后的现象。
不同年份发表文献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直观地反映了该研究主题地发展历程以及相应地研究趋势。图1为知网可视化统计出的蒙学教材研究文献的历时分布。纵观2006年至2021年的发文数量,学者们对蒙学教材的研究在数量上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2019年发文数量为60篇,是发文数量最多的一年,这说明蒙学教材这一领域的研究开发空间尚大。不过2008、2009、2013、2015、2017、2020年发文量均比上一年份有所减少,其中2017年最为明显,下降幅度达24%,由此也可得出蒙学教材研究有大小年之分的特征,在近几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图1 蒙学教材研究文献数量的历时分布
对作者的分析,有利于寻找对学科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从量上分析着眼于发文数量,从质上分析着眼于作者文献的被引频次,有突出贡献的学者不仅有一定的发文数量,还要保证发文质量。可以发现该学科基于发文数量,位于第一的是学者冯文全,其发表的5篇关于蒙学教材的研究,有4篇是关于蒙学教材对于当代教育的价值,例如,2017年发表的《关于运用传统蒙学创新小学德育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蒙学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特色对创新小学德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并提出注重生活化的德育、制定适合儿童的德育目标等基于蒙学教材内容所启发出的创新策略[2]。基于文献被引频次,位于第一的是学者吴小欧,其发表的《清末民初教科书的启蒙诉求》[3]被引频次高达101次,文中提出清末民初的蒙学教材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非常关键的启蒙文本。文章分为3大板块,分别研究了清末明初蒙学教材的发展、蒙学教材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对于蒙学教材的科学理性启蒙,对后来研究蒙学教材的其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思路及启发。
表1 对蒙学教材研究发文和被引位居前10作者统计
从文献的发文机构可以分析出研究该学科领域的机构分布特征,表2显示了对蒙学教材有关领域研究的核心机构,可从中发现师范类高校占据较大比例。其中,位居发文数量前三的单位分别是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其中上海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均位于上海市,说明该地区对蒙学教材的研究处于研究数量优势地位。笔者通过进一步对位列前三的发文机构的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最终发现,上海师范大学27篇中有2篇为博士论文,21篇为硕士论文,4篇为期刊文献。华东师范大学23篇中有5篇为博士论文,11篇为硕士论文,7篇为期刊文献。东北师范大学19篇中有1篇为博士论文,16篇为硕士论文,2篇为期刊文献。这说明从2006年至21年,对于蒙学教材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生阶段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表2 发文数量位居前10发文机构统计
关键词是对一篇文章内容的高度提炼,研究内容中心一般都聚焦在关键词上。从文章作者的角度来看,关键词帮助其凝练文章主要内容,高度概括其观点及思想;从读者的角度来看,关键词帮助其快速检索目标文献,以小见大地反映学科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的突现体现出该学科研究方向的动态发展,关键词突现图可以清晰展现某个研究领域的新兴趋势,突现时间较早的词显示出早期受关注的主题,突现时间较近的词显示出近年来受关注的主题。利用Citespace分析出自2006年来研究的关键词演变趋势,并将其分为前突现关键词和后突现关键词两个部分。突现时间最早的关键词为“古代”“教材”“蒙学读物”,可以分析出,在较早的一段时间内,研究的主体主要放在蒙学教材本体研究上;突现时间较近的关键词有“蒙学教育”“识字教学”“小学语文”,可以分析出,最近几年的研究总趋势由蒙学的本体研究转向蒙学的应用研究。
图2 蒙学教材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图3 对蒙学教材研究高频关键词聚类图
通过运行CiteSpace共算出10个热点关键词,按照频次排序前10分别是蒙学教材、蒙学、传统蒙学、《三字经》、启示、教材、蒙学教育、小学语文、传统文化、宋代;按照中心性排序前10分别是:蒙学教材、蒙学、《三字经》、启示、传统蒙学、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材、《千字文》、蒙学教育。
表3 对蒙学教材研究位居前10高频关键词统计
整体来看,搜索关键词蒙学教材,其相关研究关键词也紧紧贴合研究中心,从时间角度去看,大体上可以分成2类,一类是对于蒙学状况和发展研究,即古代时期蒙学的本体研究,另一类是对于蒙学在现代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即蒙学传承下来的思想对于现代的启示。着眼于蒙学本体研究视角,《三字经》和《千字文》的研究占有较大比例,可以看出,这2部古代童蒙教材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也是相对于其他蒙学读本更有影响力。《三字经》被誉为“千古奇书”,相传是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编撰,三字成句,句句叶韵,内容丰富,涵盖极广。《千字文》全文为四字句,共千字,享有“小百科全书”的称号。
更为重要的是,基于共时研究视角,其关键词“启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等表明以下特点。
首先,古代蒙学教材中的内容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时,对于大部分学生起着思想教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道德的启蒙。“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三字经》)体现的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是共同协作发展的,从基础阶段抓紧道德教育启蒙更能体现“蒙以养正”的教育目的。第二,培养积极的人生观。如“知过必改,得能莫忘”(《千字文》),蒙学教材中摒弃一些落后思想后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积极人生观。第三是人格的修养。蒙学教材中的内容要求孩童在遵守道德准则的基础上,重视个人的修身养性,如“静以修身,俭以养得”(《诫子书》),所以在理解蒙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去掌握内容所映射的伦理价值,以指导儿童的行为与实践。
其次,蒙学是指中国古代对孩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夏商周时期早已有之,发展到汉代称为“书馆”或“学馆”,唐宋以后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程序,教学内容主要有习字、读书、写作等为进入官学及书院以及参加科举考试做准备。发展到清末后,蒙学渐被新式小学替代。而现代小学教育又称为初等教育,与古时的蒙学阶段有着相适应的特点。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该阶段需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说话、阅读、作文的能力”,又强调“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相较于“四书五经”,蒙学教材凸显以低龄儿童为本的特点,其涵盖知识面广,句式简短整齐,讲究押韵对仗,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理解记忆。学者唐芳也指出在如今儿童习得汉字艰难的情况下,运用传统蒙学教材进行识字教学应该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4]。蒙学教材的内容强调伦理道德的教化以及生活基本技能训练。蒙学教材的内容设定和形式安排,与现当代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相一致,为小学生社会化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所以蒙学教材研究大多聚焦小学教育,探索蒙学内容融入小学语文教育的途径。
最后,蒙学教材中所蕴含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智慧是不可以忽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倡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讲好中国故事。蒙学教材研究需认真甄别传统文化,对蒙学教材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知识取其精髓、去其糟粕,语文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从基础教育阶段就牢牢抓住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对蒙学教材本体的研究要加强,对蒙学教材在当代的使用价值要不断开发,特别是与蒙学适龄阶段相对应的中小学教育。重视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让中小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经典的好习惯。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重要载体的组成部分之一。对蒙学教材本体的分类研究有利于建立古代蒙学教材的体系,学者陈黎明、邵怀领[5]在其发表的《古代蒙学教材的分类》一文中详细介绍了对于古代蒙学教材的分类研究,从教育内容、教育功能、学习程度3个方面进行分类,较为完整地整理出古代蒙学教材的类别。对蒙学教材本体进行研究,寻其特点,更能有利地探寻出一条适合现当代语文教育的路子,学者徐梓在其发表的《传统蒙学教材中历史类教材的编纂特点》一文中提出了蒙学历史类教材的3大特点:体裁千变万化、句式整齐押韵、史观颇具特点[6]。正因为蒙学教材具有以上特点,才能够吸引较低年龄阶段的孩童,使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变得更加容易。所以,挖掘、梳理和萃取传统蒙学的优秀文化内容,给其注入现实生命力,让其在中小学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仍然是未来蒙学教材研究的着力点。增强对蒙学本体研究,促进孩童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认同,从而珍爱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育价值观自信。
蒙学教材的本体研究固然重要,如何发挥蒙学教材的现当代价值是蒙学研究新趋势。上文关于蒙学教材的关键词分析显示近几年来古代蒙学教材内容应用到现当代启蒙教育中比比皆是,无论就其知识层面还是文化层面都有较为系统的应用模式。
就知识层面,要重视方法迁移。学者吴音莹在其发表的《传统蒙学的特色及其对当代儿童教育的启示》一文中基于教材和教法的视角,分析出蒙学教材具有的特色有:注重识字常识启蒙,注重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注重儿童心理特征,而传统蒙学还有吟咏背诵,因势利导,耳提面命3种具有特色的教法,从以上特色中总结出传统蒙学教材教法的启示为重拾经典教材,重视方法迁移,回归家庭教育,该启示给蒙学教材在现当代语文教学的应用注入了新内容[7]。
就文化层面,要建立有效的形象识别系统。就如学者沈立所言,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建立一套有效的传统文化识别系统,从校园环境和视觉形象入手,深入理念到达行为层面,建立一个基于传统文化的学校形象识别系统,再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知识[8]。这是古代蒙学教育能够服务当代,面向未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