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困境与进路

2023-10-27 16:35徐伟
传播与版权 2023年19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徐伟

[摘要]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主要活跃群体。新媒体育人已经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新媒体育人具有多元性、多面性、互动性特点。这些特点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认知和行为偏离、真实和虚假难辨、研究和使用不够的困境。高校新媒体矩阵不仅要强调宣传能,还要体现育人载体效应,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媒体育人品牌,提高新媒体育人的融合度、实效度和支撑度,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能级。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德育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7个小时[1]。《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指出:“加强网络育人。提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服务力、吸引力和粘合度……发挥新媒体平台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2]现实环境和国家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数字化生存时代,高校须适应时代要求,以新媒体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形成网络育人的新机制。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单向傳授和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3]。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互动和交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一)平台层面:新媒体育人的多元性

新媒体平台具有多样性、多元性、开放性、丰富性、即时性等特点,其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新载体,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但是,面对花样繁多的新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他们往往不能及时掌握平台的属性而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努力在网络载体上有所为,却又不知如何为;刚熟悉一个平台的属性,才开始运营一个账号,新的平台又快速出现。“喜新且厌旧,多平台推送,多账号发布”[4]是新媒体时代各类平台的典型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快速转变思维模式,跟上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其过于重视信息发布环节,忽视长期运营管理。是否了解网络平台的属性?是否明确运营的规则?是否掌握网络的话语体系?是否可以自我运营且实现作品内容变现?是否可以根据平台属性进行创作和分发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有足够时间思考这些问题。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新媒体平台属性不符,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目标受众不准确,无法触达目标人群,育人效果呈现分散性特点。

(二)内容层面:新媒体育人的多面性

新媒体平台甚多,每日活跃用户量大,海量信息广泛传播。这导致信息接收者经常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经常被海量信息淹没。新媒体平台上烦冗复杂的信息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影响,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重重困难。新媒体育人内容的多面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平面媒体向立体媒体过渡;由静态传播到动态传播演变;由表面传达向深入解读延伸。这三个方面也正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欠缺之处。在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时代,报纸、杂志以及纸质书籍等传统平面媒体已经逐渐被电子书、客户端、小程序等网络智能化平台和产品代替。以各类门户网站为代表的文字类媒体平台受到微信、微博、短视频类媒体平台的冲击,终端传播、用户运营、产品思维已经成为网络传播的标配。就新媒体育人的多面性而言,新媒体平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万变应百变。新媒体内容的多面性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差异性。

(三)方式层面:新媒体育人的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呈现显著的科技化倾向,传播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传播速度以分秒计算。新的传播方式是一把双刃剑。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导权威受到挑战。在网络环境下成长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注重自我,因此传统的灌输式育人效果并不理想[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以更开放的姿态与学生展开充分交流,主动适应他们的多变需求。其二,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增强。网络打破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时间和空间局限,他们不再是“坐等受教”的角色,而是拥有了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等方面的自主性。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难用以往通行标准来衡量和判断育人成效。在新媒体时代,多元协同合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教师不再只是理论的传递者,大学生也不再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在这种模式中,多元主体必须尊重规则和相互协作,共同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新媒体育人平台的多元性、育人方式的互动性、育人内容的多面性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挑战。许多新生事物随新媒体而产生,也有许多新问题因新媒体而增加。比如,实践困境、内容困境、人才困境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实践困境:认知和行为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而在新媒体环境中,主客体双向交流往往会演变成单向度的表达和输出。主体和客体对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偏差是导致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这种偏差导致双方在行动上难以产生有效的共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认可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也有意愿通过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他们却感到无所适从。在认知层面,他们达成高度一致,而在行为层面,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采取具体行动。其二,主体和客体之间常常是“人手一把号,各吹各的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期望新媒体平台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送达大学生群体,达到点化、启示、浸润的目的。然而,新媒体平台具有自身特点与属性,很难满足所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诉求。同时,大学生群体往往习惯在网络平台上仅搜索自己关心的话题。“信息茧房”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偏离倾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难以实现共谋[6]。

(二)内容困境:真实和虚假难辨

在新媒体空间中,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有麦克风。搜索引擎、网络视频、即时通信软件、社交网络等工具为个体跨时空交往提供了条件。个体利用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从海量数据库中提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可以随时和世界各地的朋友沟通;利用社交网站能够扩大交际圈,维持朋友之间的友谊;利用网络视频可以展现自我个性,实现自我释放。自媒体彻底颠覆了单一、被动的信息传递模式,赋予个体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制造者双重身份,并且个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即时评价主流声音。“新媒体平台的‘聚光灯效应和‘晃眼效应也会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负面影响。”[7]新媒体平台是一把双刃剑,不是所有内容都合适在新媒体平台发布,且新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也未必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对相同的问题,不同群体看法往往存在明显差异,甚至呈现两级分化的特点。新媒体平台的“聚光灯效应”促使个体过度关注自我,而“晃眼效应”则过分放大事件,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失真的“事实”可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人才困境:研究和使用不够

当前,“5G、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VR/AR 等新技术正在改造传统信息播流程”[8]。高校理应紧跟主流媒体,紧紧围绕专业建设、思政工作、技能技术、就业对接、学历提升等,在平台构建、媒介整合、技术驱动、业务融合上下功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提高人才媒介素养,加强跨界合作,借力外部技术资源,实现新媒体从“相加”到“相融”。但在技术研究和使用方面,高校存在明显不足。其一,研究新平台的强度不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平台的重视度不够,缺乏研究和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意识。其二,使用新技术的强度不够。有了平臺,不会使用,也不懂得平台推送的技巧,是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现象。能研究和使用新近出现的新技术、新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更少。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然而,高校新媒体技术、业务骨干人才缺口大、引进不易、留住也难;高校人才引进、绩效考核以及人才激励制度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路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大学生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主要活跃群体。随着各类校园新媒体平台日渐成熟,新媒体育人已经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一环。高校新媒体矩阵不仅要强调宣传能,还要体现育人载体效应,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新媒体育人品牌,提高新媒体育人的融合度、实效度和支撑度,提升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能级。

(一)技术维度:整合新媒体平台资源,提高育人融合度

高校新媒体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新媒体平台要顺应客观需要,实现整合融通,提高育人融合度。高校要大力推进校园媒体融合的创新与实践,推进新闻宣传、媒体运营、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职能一体化,实现“优化传播、强化实训、提升服务、融合展示”的目标。其一,着力打造旗舰新媒体。高校要适应快速发展的全媒体趋势,应对宣传思想文化的新挑战,整合校园媒体平台,实现全媒体无缝对接,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守牢宣传舆论阵地,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旗舰新媒体。其二,着力储备人才和技术。专业技术人才是发挥新媒体育人功能的前提条件。高校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训新媒体工作人员,建设全媒体中心等实践场所,实现内容生产、渠道发布、内外管理一体化。高校要按照新媒体生产规律和传播规律,形成管理扁平化、功能集中化、产品全媒化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结合专业设置,统筹协调教学资源,将技能培养与数字媒体生产技能、媒体数据分析技能相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其三,着力掌握传播制高点。“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进入了加速发展新阶段。”[9]移动互联网已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抢占移动媒体的制高点已成为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重中之重[10]。

高校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集中所有人员、资源精心打造媒体融合的拳头产品、展示学校美好形象的优质平台,全天候、全方位、多渠道、立体化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内容维度:优化新媒体内容策划,提高育人实效度

高校要善于借助融媒体平台的“势”,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线性的、平面的、静态的,其内容具有严格的制作规范与教育教学属性。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呈现离散型、立体化、动态性的特征。能否紧跟时代要求,适应学生需求是衡量高校新媒体矩阵专业性的重要指标,也是其内容软实力和技术硬实力的重要表现。当代大学生更喜欢图文为并茂的叙事模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分析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以丰富、优质、有趣的内容引领大学生成长。新媒体平台要坚持内容为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针对新媒体技术和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为大学生呈现最需、最鲜、最新的作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其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问题为导向,调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和校园话题,回应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疑难困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依托,实现有温度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二,遵循教书育人、学生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新生入校、世界读书日、毕业季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教育,以管理和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其三,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高校要探索新媒体育人新模式,“开展主体间性视域下的叙事教育”[11],积极营造思政文化氛围,实现文化育人。总之,高校要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势能,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作、传播的规范与形式,重塑新媒体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

(三)组织维度:把握新媒体供需关系,凸显育人支撑度

根据隶属关系划分,高校新媒体平台可以分为三个层级:学校官方新媒体矩阵;学校各部门院系的新媒体矩阵;师生组织的新媒体矩阵。三个层面的新媒体矩阵要完善合作机制,加强沟通衔接,形成育人联合矩阵。高校要推动平台优势互补,充分整合完善网站群、微信、微博、抖音等校园网络平台,建设覆盖面宽、影响力大、引领性强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高校要发挥新媒体平台在招生宣传、产教融合、思政教育、教育教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如在该平台开通电子证书、失物招领、二手市场、读书打卡等学生服务功能。此外,在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产呈现“去中心化”特征。在新媒体信息的传播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是内容的接收者,也可以是内容的创造者。高校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会根据大学生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来设计教育内容。这种模式难以满足个体的差异化需求。高校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融媒体赋能网络育人工作,从筑牢网络育人根基、丰富网络文化内涵、聚合网络阵地优势、打造网络创新队伍四个方面精准发力。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育人课程资源,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推出入学教育、传统文化、红色精神、专题学习等精品课群,不断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达到“网上网下同心圆、立德树人正能量”的育人效果。高校要“建立集聚平台,汇聚传播队伍,凝聚师生心力”[12],以正确舆论引导人、引领人、塑造人、鼓舞人,从而更好地凝聚起广大师生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推动学校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四、结语

新媒体技术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发展空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聚焦思想引领、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心理咨询等问题,善用新媒体平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探索新的协同育人模式,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构建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运用学生易于接受和喜爱的方式进行思想引导、价值教育和道德培育,增强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02):39.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0(04):23-27.

[3]馮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1(06):45.

[4]陈光军.新媒体技术环境下语言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2):71-73.

[5]杨咏雪.新媒体人才培养下影视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探究:以新媒体短片创作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07):184-186.

[6]王笑南,蔡润珩.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宣传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3(04):70-72.

[7]罗云丹.高校新媒体运营中如何打造现象级新媒体产品[J].新媒体研究,2018(24):54-55.

[8]骆正林.大数据时代舆情环境的变迁与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J].新闻爱好者,2023(02):10-16.

[9]张亚玲.新媒体环境下乡村传播的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3(08):6-8.

[10]刘芸.新媒体传播视域下的短视频广告传播策略[J].中国传媒科技,2023(05):89-92.

[11]沈晓宇.文化资本视角下新媒体博主的传播模式及效果研究[J].传媒论坛,2023(08):31-34.

[12]陈键荣.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征与传统媒体创新路径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07):104-107.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高校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