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伶俐
[摘要]课程思政是高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要点。文章深入分析了课程思政在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以及课程思政当前面临的问题,并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四个方面阐述了数字媒体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实践路径,以期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等艺术教育;数字媒体创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一、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更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健全的人格。艺术教育对立德树人有着独特的引领作用,其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审美鉴别力、审美创造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高校艺术专业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以美育人的重要使命。为此,教育部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推进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强调,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1]。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专业艺术教育要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并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2]。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3]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课程已经成为高校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探索数字媒体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是当下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思政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介深度融入高校艺术专业的课程教学,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思政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缺少思政教学设计,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的融合度不高。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突出、思维发散、想象力丰富。他们容易对新兴的数字技术与媒介文化产生强烈的探知欲;同时,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部分学生认知能力较弱,容易对媒介文化盲目认同。部分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的思政元素与教学的融合较生硬,导致课程思政教育缺乏实效性。
第二,缺少思政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融合不强。部分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思政的配套教学资源不足,专业教学未能充分结合地方的社会需求、行业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专业使命感不强。
第三,欠缺思政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教学存在重“技”轻“德”的现象。课程教学偏重创意表达与技法训练,没有针对课程特性融入思政教育理念,从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不强。
第四,缺少思政成果展现的方式,教学效果与教学检验的连接薄弱。部分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果未能有效展示,尚未建立数字媒体思政课程教学案例资源共享机制,针对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的典型经验交流不多。
三、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价值引领,推动思政教育贯穿数字媒体教学设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认知、技能训练与审美训练,还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实际,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素质发展与价值观培养。
如何在数字媒体课程中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其一,高校艺术专业教师要将价值引领融入课程教学体系中,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统一。教学设计是课程教学体系循环运作的逻辑起点,包括目标设置、大纲规划、内容安排、评价反馈等环节。高校艺术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之初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贯穿课程的教学环节。其二,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对数字媒体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要结合数字媒体课程的专业特性。只有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课程内在的育人元素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开展的数字媒介创作课程为例,其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数字媒介发展现状和中国美学观念,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二是引导学生积极运用数字媒介技术服务国家需求与社会需求,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两个部分,其课程内容分别对应不同的思政教学目标。理论讲授部分以培养学生数字媒体创作思维为主,课程主要讲授数字媒体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特征原理、流程方法等。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应数字媒体课程的第一个思政目标:引导学生认知当代中国数字媒体的发展现状,理解中国美学在数字媒体创作中的应用方式。实践操作部分以训练学生数字媒体的应用转化力为主,对这部分内容,教师主要采用市场调研、需求分析、概念设计、原型展示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这部分教学内容对应数字媒体课程的第二个思政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社会现实,直面不同受众群体的現实需求;启发学生运用数字媒体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和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在数字媒体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课程内容与教学目标相互呼应,形成了课程教学与价值塑造相结合、育人与育才相统一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树立问题意识,推动数字媒体教学服务社会现实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4]在四川美术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课程的问题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该课程围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展开。根据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差异,课程教师将不同的知识点转化为不同类别的课程任务,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问题中学习专业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完成艺术创作。
第二,创设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课程教师将社会真题引入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研,深入了解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境下对数字媒介的现实需求。比如,部分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发现部分手机界面的适老化设计缺乏针对性。基于此,课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面对面访谈、问卷调查、情境再现等方式,挖掘用户需求,分析问题成因。学生完成社会调研后发现,手机界面的适老化设计问题包括界面交互逻辑不清、色彩考虑不充分、字体呈现不清楚等。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完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等前序教学环节,这也为后续“解决问题”教学环节做好了铺垫。问题意识是教学创新的推动力。问题导向式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还形成了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助的教学氛围。
第三,营造问题解决式教学氛围。课程教师鼓励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用户需求,用艺术作品服务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担当与家国情怀。比如,选择手机界面适老化设计主题的同学可针对老年群体的使用情境,从交互逻辑、色彩搭配、版式呈现等方面思考数字媒体创作的审美性与服务性的融合途径。在这一教学理念下,课程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家国情怀。
(三)融合多元方式,推动艺术思政融入数字媒体教学现场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与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5]在数字媒体课程实际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显著差异。对高校艺术专业数字媒体教学来说,教师应基于学生特征与数字媒体课程内容的知识属性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广义认知心理学的学科领域,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种类别[6],前者指事实性知识,后者指以技能、认知为主的操作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教师可以选择讲授法、讨论法等教学方式,精炼讲授内容,启发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概念及原理。就数字媒体课程而言,数字媒体的概念特征、发展趋势等内容属于事实性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概念讲解等方式,向学生全面讲述当代中国数字媒介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数字技术在中国文化及精神的艺术表达中的显现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能理解课程的具体知识点,又能主动关注数字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程序性知识具有较强的应用属性,要求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分析信息规律,提出解决方案,完成知识应用。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式、问题导向式、项目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新知。比如,在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软件教学是不可缺失的训练环节。艺术专业学生具有感性思维,他们面对枯燥的软件训练往往容易分心。由此,教师可以将复杂的软件操作分解为单个课程任务,并融入项目式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把握知识属性差异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数字媒体创作的专业特性。实践是数字媒体创作的显著特征,社会现实是艺术思政的鲜活题材,教师只有“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7],才能让学生有参与感、代入感和获得
感。在数字媒体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教学阶段选择情境教学法,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从而拓展课程的实践广度。例如:教师可以将课程中部分枯燥的理论讲解转化为现场社会调研,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等,让学生观察数字媒体技术如何演绎历史人文;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课程相关的社会调研、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担当意识,增强学生的价值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四)推广教学成果,推进数字媒体教学助力社会文明建设
高校对优秀教学成果的展示与推广,不仅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还能激励教师深耕教学。就数字媒体课程而言,其教学成果推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第一,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推动数字媒体教学改革与发展。以赛促学指教师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完成作品设计,参加高水平艺术比赛、艺术展演。同时,以赛促学的成果會直接反馈到课程的教学评价中,这不仅可以检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的一致性,还能激励教师深入探索教学改革路径。
第二,转换教学成果,发挥课程示范引领作用。教师可以将教学成果转换为优质的课程资源,参与不同层级的教学比赛、课程建设、教学研讨会等,充分发挥课程的示范交流、引领作用。
第三,校地合作、校校同盟,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政+艺术”共建共享的数字媒介教学平台。在该教学平台上,高校可开辟师生作品专栏,鼓励师生用数字艺术作品记录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典型人物、重要事件;设立数字文化资源专栏以及建设艺术教育案例资源库,引导更多企业主动参与数字媒体课程思政教育。
第四,打破课堂边界,举办“思政+艺术”的主题艺术展演。高校可通过校校联盟、校企合作的方式,对“思政+艺术”的优秀成果进行宣传。在线上,高校可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对影像影音资源、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数字形态教材等进行广泛的网络宣传;在线下,高校可开展“思政+艺术+展演”的新型教育活动,力争形成以点带面、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均衡配置的思政发展新格局。
四、结语
目前,国内艺术类高校已经开展了不同层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切实推进学生高素质发展,成为当下艺术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点。文章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成果四个方面,探讨数字媒体教学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以期为高等艺术专业教育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4-01-14)[2023-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795/201401/t20140114_163173.html.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19-04-02)[2023-08-01].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794/moe_624/201904/t20190411_377523.html.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8-0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6-05-18)[2023-08-01].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2.html.
[5]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7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6]邵志芳.认知心理学:理论、实验和应用[M].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9.
[7]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奋斗,2020(17):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