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李超 孙畅
摘要:数智化时代,会计行业面临转型,以适应时代发展变化。高校会计人才培养应对标社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一方面,要把握机遇,借助先进的数智技术服务于教学,提升教师数智化执教能力,构建“岗—课—证—赛”融合的数智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创新求变,提高教学质量,强化人才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应始终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会计的本质不变,教学中坚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变。在“变”与“不变”的过程中,重视数据安全与公正,防止“数字鸿沟”的加剧,避免有限的时间被无效的信息绑架。
关键词: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数字鸿沟;数字移民
0引言
当前,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数智技术不断创新,新兴的数字化产业崛起与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交织[1],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整个社会呈现出浓厚的数智化特征,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身份验证、行程查询、风险警示等都离不开数智化技术的应用。企业经营也正在向平台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各种数据、信息不断汇集[2],机器算法、数智技术、数智设备、数智逻辑在各行各业深入拓展。财务部门作为企业重要的管理部门,是各种重要数据信息的集中地与输出地。对企业经营内外部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分析、利用,是财务人员的重要职责。在企业数智化转型中,财务部门具有天然先行优势[3]。在数智化社会大环境下,财务人员从事的内外部工作必然率先面临变化,这些变化又对其工作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如何提升数智化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革,是当前财务人员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侧,理应更具前瞻性。虽然各高校在数智化会计人才转型培养的进程与方向上,可能受限于原有基础、现实情况,步伐不会一致,但是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都会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展转型工作。在高校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哪些亟须变革,哪些需要坚持,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变”与“不变”。
1会计人才培养的数智化之“变”
1.1培养目标向数智化综合素质转变
一直以来,社会上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专门人员。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从“结绳记事”到“龙门账”、从复式记账法到会计信息化,经过长期实践的积累,有着深厚的理论底蕴。在数智化环境下,会计人员要胜任专业工作,需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深入理解会计专业基本理论,并将其灵活应用于工作实践,解决机器无法替代的复杂专业问题。在这场数字信息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中,工作场景与模式发生变化,财务工作由信息化向数智化演变,财务人员是否具备应用各项技术的能力,拥有基本的数智素养,关系到其未来工作的适应性与长远性。这也是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解决的问题。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化发展规划(2021—2025)》中提出,要在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会计专业高等和职业教育大纲中增加对会计信息化和会计数字化转型的能力要求。当前,社会需要财务人员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又能娴熟处理专业数据信息,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数智化工作环境。数智化时代,财务人员要会利用技术、平台、工具采集各项数据,通过算力和算法分析数据,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利用分析结果为经营导航并警示风险。除此之外,财务人员还需了解业务、善于团队沟通等。总之,在数智化时代背景下,社會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正在向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兼具数智化综合素质转变[4]。在需求导向下,会计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也必然向数智化转变。
1.2教学团队向多学科融合转变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而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既懂专业又精通技术的数智化财会教师,是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教师的数智化教学能力涵盖数智化知识教学与应用数智化技术服务于教学两个方面的能力,前者指教师能胜任数智化理论与实践的专业课程教学,后者指教师能利用信息技术适应各种环境下的教学需要。相对而言,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比讲授数智化技术课程显得较为容易掌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只有强化数智化执教能力,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新冠疫情倒推了线上教学的快速普及,从最初“停课不停学”特殊时期要求下的“教师变主播”阶段发展到线上模式、线下模式、混合模式等多样化教学模式并存阶段,教师的整体线上教学能力不断精进。但如果让传统的财会教师转型讲授数智技术类课程,短时间内确实有些强人所难,也不符合教学规律。从学科门类来看,会计专业课程与数据技术类课程分属不同学科门类,会计专业教师讲授数智技术类课程需从头学习和备课,而计算机类教师往往并不具备财会专业知识背景,教学团队面临多学科融合的现实需求。缺少复合型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正是当前各高校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难。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纷纷通过多种途径优化师资队伍,如招聘符合条件的复合型教师(“聘用”)、聘请一线数智化财务专家做兼职导师(“兼用”)、借助中华会计网校等知名校企合作专业平台的优秀教师(“借用”)等;另有让现有教师外出学习、访学、专题交流、团队研讨等多种途径。通过这些途径,高校逐渐调整优化,打造“双师双能型”、多学科融合的数智化师资团队,从而适应数智化时代的教学需要,提升整体数智化教学能力。
1.3课程体系向专业与数智技术融通发展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目前,有些高校会计专业课程并不能真正支撑社会对人才能力的培养需求,有的课程内容陈旧,有的课程名称很高大上,但内容着实差强人意,颇有“新瓶装旧酒”之嫌。这一方面体现了转型之初的特征与艰难;另一方面体现了会计的本质并不会随技术进步而变得面目全非。技术只是赋能其工作更高效的一种手段,如何去运用这些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却是在课程教学中要融入的内容。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地将专业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加,而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标人才应具备的各项知识、能力和素质,将数智化思维与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课程构建能与岗位能力、专业资格证书、学科专业竞赛对接,自然涵盖与融合数智化思维和能力,打造“岗—课—证—赛”融合的科学课程体系[5]。专业课从基础会计、中级会计到高级会计层层递进,从理论到实践学以致用;数智技术课程从基础到工具与应用,培养数智思维与能力;创新创业拓展与社会实践课程,强化职业能力,让学生在竞赛与证书获取中不断自我实现与突破。高校在所有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与数智化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高尚品质,使其能应对未来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挫折与诱惑,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具备使用技术与工具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从前用财务软件做账,现在有财务共享中心和财务机器人;从前有财务报表分析,现在有大数据分析。同时,这些课程可以借助技术进行多样展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直播课等各类形态可供教学选用,教学更加灵活与开放,推动了技术赋能专业发展。
1.4数智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向混合式转变
在新冠疫情环境下,线上教学得以全面快速发展,而数智化技术是教学方法革新的助推器。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有其优势,但无法满足更大范围、不同环境下的众多需求。在数智化技术的加持下,线上教学在促进教育资源共享与公平、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知识快速传播等多方面具备绝对优势,使其成为不二选项。受限于时空等客观环境下的教学需要,师生个体出现时空冲突,呈现个性化需求特征,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必然。多平台、多终端辅助教学实施仅仅是利用网络与信息技术解决日常教学问题,更多时候是通过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使师生均能按自己的需求与意愿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利用线上教学促进校企协同育人;利用线上教学留下的各种教学数据,对教与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与分析,实现数智化技术赋能教学质量治理。从教学实际实施情况看,数智技术为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异地同步或异步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与支持,也为教学提供了及时、精确的数据,实现了教、学、考、评、管等各項数据的动态呈现。这既有利于解决非常时期的特殊教学需要,又有利于分析与提高教学质量。综上,数智技术赋能教学模式向混合式转变,也使教学时空得以进一步延伸。
会计人才培养的数智化变革,是技术推动下的时代变革景象之一。技术变革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高校能做的,是主动拥抱与接纳它,并利用它实现微观、中观层面的转型,以快速融入宏观数智化环境。
2会计人才培养之“不变”
2.1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学生的学业也较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普遍情况是“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这体现出现实情况与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差距,诠释了立德树人之根本任务的重要性。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会计人才培养也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教学工作的根本标准。因此,在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中,高校应始终将人才的价值塑造与知识传授、能力提升有机融合起来,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变,这也是财会人才全面发展的根本保障。考虑到财务人员工作性质与内容的特殊性,过硬的职业道德与操守显得更为重要。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应确保转型之中德育不缺位,人才培养不为技术让位,踔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职业道德高尚的新时代数智化会计人才。
2.2会计的本质不变
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创新,如何影响会计行业,它都只是工具。在各种技术工具赋能下,会计行业会更快地创新发展,但技术并不能替代专业理论,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不会变也不能变。会计的前提、会计的假设、会计要素、复式记账法等经典的会计智慧结晶,都不会因技术的发展而消失。会计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构成,为其主体服务。无论核算工作是否全部由机器人完成,或是借助技术实时获得预测决策数据,在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都需要传授给学生最基本的专业理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其更透彻地理解专业内涵,更好地利用数智化工具解决专业问题,赋能财务管理发挥专业作用,熟练运用数据、算法、算力服务于主体,创造价值。
2.3师生的主导主体地位不变
数智化时代,精心设计的各项教学活动,目标明确,任务清晰,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存,共同完成会计教与学任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设计和安排好各项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但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有情感交流的价值引领与激励;数智技术可以高效统计学习的在线时长,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却不能有效管理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更不能替代学生学习,这也是线上教学效果不均的原因之一。但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还是混合式教学,在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中,教师都可以借助技术辅助教学,课前精心备课和设计,推送学习资源;课中利用平台进行互动;课后通过平台发布作业与测试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不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角色也不会变。
3“变”与“不变”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1数据安全问题
随着数智信息技术的兴起,在数智化变迁过程中,网络用户的各种“行踪”都会留下各类信息。用户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创造者,具有典型的“产消合一”特征。借助网络开展数智化教学过程中的每项活动同样被记录,每位用户的信息也存在被采集、被挖掘、被消费的可能性。过度采集信息、精准画像并用于经营活动,涉及用户的权益被侵犯问题,所以网络用户的数据信息安全与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而数智化会计人才是未来承担企业核心数据的管理者,更应该重视数据安全与管理。同时,国家监管部门也应创造安全、公正的网络环境,针对各类信息的所有权、监控权、使用权尽早完善法律,确保各类企业与个人用户的隐私与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和网络困扰。
3.2“数字鸿沟”问题
“数字鸿沟”是指信息富有者和信息缺乏者之间的鸿沟。在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群体会存在硬件设备、信息技术、个人数智素养等方面的较大差异,过度依赖与使用技术,会加大不同地区的师生、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不同的高校之间的“数字鸿沟”。数智能力相对较弱的一方,容易受到人甚至机器的歧视,也导致用户被分为“数字难民”“数字移民”“数字土著”三大群体。当前,我国面临国际、国内、城乡层面的三大“数字鸿沟”,除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多受限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均衡反映在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中,必然是教育的不均衡。新冠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实践就证实,由不同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线上教学的开展情况不同,不同地区的师生网络保障不一,同一学校不同数字素养的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与适应性区别较大。这些“数字鸿沟”的存在,不仅影响当前的教学,而且影响后续的线上知识学习及资源获取与利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旧“数字鸿沟”不断加剧,形成叠加效应,会进一步拉大差距。
3.3边界缺失与无效信息绑架问题
数智化时代,信息急剧增加,人们普遍感觉到被淹没在过剩的信息中,深陷如朋友圈、工作群、企业微信、学习交流QQ群、腾讯课堂等,生活与工作、学习的边界感缺失,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实需要与众多信息的洪流中不堪重负。太多无效信息与精准推送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少的空闲时间。而在数智化教学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学习过程枯燥且压力大,如果没有明确而坚定的目标、强大的自制力与内驱力,在互联网环境下更容易迷失在看似轻松实则消磨意志的信息中,这与教育的初衷并不在同一轨道。如何妥善、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值得重视与思考的事情。
4结语
在技术不断更迭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数智化会计人才,必须科学地制定符合数智化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团队、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多方面出发,向数智技术与专业融合的方向转型发展;既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又要坚持会计的本质不变,同时确保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不变;注重数据安全与“数字鸿沟”问题,避免失去边界,使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免于被无效信息绑架。
参考文献[1]朱岩.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十大趋势[J],今日科技,2022(3):28-30.[2]王海明.数智时代的正义:复杂性及其当代旨归[J].浙江社会科学,2022(1):68-81,158-159.
[3]付建华.财务数智化基础研究[J].会计之友,2021(18):2-8.
[4]邱爽,潘伟.新时代会计人才高质量发展:内涵、动力、目标及路径研究[J].新会计,2022(7):4-9.
[5]李敏.新乡学院数智化会计人才培养实践[J].财务与会计,2022(12):82-83.
收稿日期:2022-03-20
作者简介:
李勇,女,1975年生,硕士研究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税理论与实务。
李超,男,1986年生,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财税理论。
孙畅,女,1997年生,硕士研究生,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绿色金融、环境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