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天丽
摘 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初中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应在课程核心素养的指向下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创新,主动探索适合学生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教学”大单元课程的方法和策略,增强学生对互联网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的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信息科技;互联网;核心素养
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中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这个课程旨在通过开展互联网应用与创新的实践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培养他们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基础知识、互联网应用工具与技巧、网络应用开发与设计以及创新思维与实践等方面。
信息科技学科在课程开发方面,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目标,结合教育部的教学要求,制订符合本地实际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同时,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材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提升。在课程实践研究方面,需要通过实际教学实践活动,探索适合学生的“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教学”大单元课程的方法和策略,引入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实验探究等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
一、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其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互联网发展至今,在其影响下,人们的情感理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与世界各地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全球互联的环境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同时,互联网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工作和娱乐机会。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和数字娱乐等领域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和获取知识、娱乐的方式。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信息泛滥、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整个社会共同面对和解决。
二、“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大单元课程的开发
信息科技课程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會责任。这四个方面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版)》第四学段(7~9年级)的起始学习,大单元是“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旨在引导学生在“信息交流与分享”“信息隐私与安全”“在线学习与生活”“模块网络功能”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互联网及相关新技术的认识。通过该大单元,学生将初步具备利用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计算思维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学生还将初步了解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和原理,增强自觉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的意识和责任感,全面提升数字素养与技能。
这一模块是后续学习“物联网实践与探索”和“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大单元的基础,并对高中课程中必修模块2“信息系统与社会”和选择性必修2“网络基础”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本大单元包括以下四个部分内容:
第一,互联网及其影响:介绍互联网的定义、发展历程和重要作用,以及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第二,互联网基本原理与功能:讲解互联网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结构、数据传输和通信协议等方面的知识,并介绍互联网的常见功能,如搜索引擎、电子邮件和社交媒体等。
第三,互联网创新应用:探讨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创新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在线教育、智能家居和虚拟现实等,以及这些创新应用对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影响。
第四,互联网安全:介绍互联网安全的重要性,包括个人信息保护、网络隐私和网络攻击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并采取安全措施,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确保网络环境的安全与秩序。
通过学习这一大单元,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应用互联网,充分认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并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遵守信息社会法律法规,承担信息社会的责任感,为学生在未来数字化社会的发展做好准备。
三、互联网在初中信息科技学科中的创新应用
学生可通过互联网应用实践活动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实践活动可以涵盖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线试衣、线上订餐、智能化住宅小区管理、线上叫车、实时公交、在线学习等。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互联网应用入手,让学生体会互联网带来的深刻改变,以及各行各业与互联网越来越紧密的关联。让学生体会到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教育领域,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可以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传递到资源匮乏地区,实现了教育的更加平衡发展。在医疗健康领域,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发展实现了智慧医疗和远程手术。通过对这些互联网应用的分析,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互联网不仅是信息的高速通道,还是一个系统创新的平台,同时也日益凸显了大数据的价值。
学生还应学会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互联网应用程序来搜索信息,并在海量信息中鉴别筛选出所需信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搜索的途径已经不仅限于搜索引擎,各种社交媒体和视频平台也具备了搜索功能。学生要能够在系统分析个人需求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互联网应用,并快速搜索到需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以学生需要搜索的出行信息、线上订餐、音视频等需求为起点,引导学生分析各种互联网应用在获取不同信息方面的优劣势。
在懂得如何搜索信息的基础上,学生还需具备分析信息源的能力,以及分析信息内容是否符合需求的能力。例如获取较为专业的文献资料时,学生需要从权威性、时效性等角度评估所搜索到的信息的可靠性。在选择信息获取途径时,学生可以直接到权威的官方网站搜索信息,也可以先筛选出某个领域的权威专家,再寻找他们发布的信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和评估信息的价值,学生还可以通过付费渠道获取更专业的信息。在管理信息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场景选择合理的方式。
互联网应用与创新还需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包括通过使用互联网的经验,理解互联网对人们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认识到互联网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价值。學生需要关注数字化学习和创新,提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学会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合适的工具搜索和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管理和编辑加工,能够鉴别互联网信息的真假。
四、“互联网应用与创新”大单元课程案例分析
以“非遗传承,童趣匠心”项目为例,该项目围绕传承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任务,开展网络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较系统地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合理利用数字身份,运用网络了解和宣传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创新能力、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非遗传承,童趣匠心”项目结合贵阳当地资源和网络,引导学生学习和宣传非遗项目,争做非遗小传承者,让非遗文化历久弥新,源远流长。本项目的学习主体是七年级学生,这批次的学生已经通过美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初步了解,这个年龄的学生处于信息素养培养的起始阶段,学生基本上都有过上网的经历,但未系统地接触网络。每位学生会有一本项目手册,项目驱动性问题为:“贵阳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你们了解多少呢?面对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的现状,我们怎么向更多的人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呢?”在解决宣传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问题中,将大问题分解为小问题,让学生利用已具有的理解、分析和小组合作等综合能力和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实现大问题的解决。因此该项目结合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支持学生直观地运用网络了解和宣传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童趣匠心”项目整体设计根据项目实施的需要,从制订项目、设计方案、合作实践、交流评价、改进完善方面考虑,以问题链分解驱动性问题,共划分为五个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分别利用一个课时进行探究,利用六个课时完成项目学习,其中前五课时进行知识学习,第六个课时主要进行项目成果展示。
该项目让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由搭建资源型支架、交流型支架、活动型支架、任务型支架。通过体验非遗小传承者角色,让学生初步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与作用;学会借助网络搜索信息,了解贵阳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使用浏览器搜索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址,知道网址的组成和常见分类;运用网络开展项目系列实践活动,学会利用技术解决问题,制作非遗宣传名片,增加设计美感,并文明上网分享成果,树立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意识。
该项目在跨学科活动情境,问题清单、设计方案、设计样稿、评价单、项目实施日志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认知,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逐步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习得了学科核心素养。
通过本项目的实践,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互联网及相关新技术本质的认识,初步具备了利用互联网设施和计算思维方法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能力,自觉增强了维护网络安全与秩序的意识和责任感,同时全面提升了数据安全意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为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带来了崭新的课程理念,需要教师在课程核心素养指向下积极地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在真实情境中,引领学生在问题解决中进行科学概念原理的知识建构,习得正确的学习方法,达成对价值文化的培养认同,成长为信息社会积极的参与者、奉献者,信息科技的思考者、创新者。
参考文献:
[1]王蕾. 用元宇宙元素丰富信息科技课程教学[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15):53-55.
[2]为未来社会培养具有数字素养与技能的人才——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 基础教育课程,2022(10):67-73.
[3]陈倩,冉晶晶. 贯通培养基础阶段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探究——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8,34(04):39-42.
[4]梁玉华. 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24):64-67.
[5]朱华冬. 小学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策略探究[J]. 启迪与智慧(上),2023(01):131-133.
[6]崔大鹏.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 中小学电教(教学),2022(08):40-42.
[7]李妍.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 学园,2022,15(35):75-77.
[8]吴珍珍.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策略研究[J]. 当代家庭教育,2022(31):153-156.
[9]马勇. 如何提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J]. 家长,2022(35):174-176.
[10] 胡卫俊. 新版信息科技课标中数字素养的实施要义与教学表达[J]. 教学与管理,2022(17):9-12.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