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炜,徐 劼,叶 玲
(海军军医大学国际军事医学交流中心外语教研室,上海 200433)
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是为了培养适应性、可持续性和发展中的个体。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出现的差异性认知,要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分析进行深入剖析,以客观宽容的态度去认知多元文化带来的“缤纷世界”。中国高等医学教育关系到国家的高等教育和卫生健康事业,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培养新时代的高质量医学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1]。进入新时代,在“互联网+”和教育信息化的大时代背景下,学习者能便捷地获取国外学习资源,感受多元文化,开拓国际视野。
2019年,教育部等部门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文科、新工科和新农科为新医科提出了新命题、新技术和新方法。新医科推动医学牵头的医工理文融通,发展医学新专业和新学科[2]。新时代卓越医生培养应积极响应国家医学教育创新发展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路径导向,构建卓越医生育人体系[3]。新医科建设着力升级现有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医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人文教育与医学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有温度”“有深度”的医学人才[4]。
英语课程是大学阶段重要的人文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当代大学生能用英语对社会热点问题表达自己的观念,开展思辨讨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能力”“轻人文”的现象,即“语言能力第一性”。而所谓“语言能力”往往被界定为“听、说、读、写、译”的“输出”能力。而前期语言知识“输入”环节中语言的社会属性,即“人文性”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上。《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新指南”)明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努力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5]。”坚持课程内容必须有利于民族和国家,要含有长期目标,要包含价值标准、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必要成分。这些课程理论支持我国大学英语设置对能力、素养以及立德树人观念的倡导与弘扬[6]。
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各高校应充分利用上线的慕课和省、校两级优质在线课程教学资源,在慕课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服务支持带动下,依托各级各类在线课程平台、校内网络学习空间等,积极开展线上授课和线上学习等在线教学活动,保证疫情防控期间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7]。
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深度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为实现个性化学习加油助力。 其中,以混合式学习为主要的教学新常态[8]。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传统的面授和网络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把传统的教学和网络学习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提升学习体验。混合式教学实践的出现,不仅可以满足学习者的不同需求,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具体的实施建议参考表1)。
表1 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建议
学校教务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相关制度保障为切入点,积极应对混合式教学带来的技术改变和教育变革(如图1所示)。首先,从技术角度来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发展,支撑技术的建设和发展,以实现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信息技术和服务部门需要充分把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态,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指导和课程培训,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次,从教育角度来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需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搭建丰富的教学交流平台,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定制。最后,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还应关注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混合式教学在提供更灵活的学习方式的同时,需要关注学习效果的评价。该中心应采用多种方式,如页面访问量、在线评估等,全面评估学生在混合式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育服务。实际上,只有那些嵌入生态、进入常态的技术才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技术,才是真正可能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技术[9]。
图1 混合式教学生态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也可以增强教师的教学体验和教学效果。混合式教学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和改进,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主导”的任务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授,更包括网络教学资源的选取和甄别、学生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方法的培训以及面授课堂难度递进的活动设计等[10]。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强化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感,引导学习者将学习与工作、生活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将新知识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真实的言语活动可以提供使用语言的实际场景和机会,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语感和语用能力[11]。教育领域的深度学习被视为一种学习方式,需要批判性地吸收建构知识,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分析做出决策,解决实际问题[12],见表2。
表2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任务
通过一个个任务的执行,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融会贯通,并提高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教师和学生能洞察到每个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诉求,并提供教师和学生及时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反馈,实现在学习各阶段上的任务闭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当学习学术的“先生”——先知先觉先行者。教师也要当学习学术的“后生”——与时俱进与后辈同步学习。教师要注重自己和学生的知识共建过程与结果[13]。
在过去的线下教学中,教师完成教学工作后,常常会出现“失联”的状态——授课结束后,教师离开授课场所,通常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到此结束,这意味着传统教学存在时空限制。线上教学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要参与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自主选择合适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的新阶段,线下教学回归,教学平稳过渡成为当前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开展线上教学时,必须充分认识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向互促”的辩证关系。大量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会越突出。双线教学有效融合线下教学的情境优势、交互优势和现场优势与线上教学时空优势、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对线下课堂进行“精耕细作”,挖掘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②教师借助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实现智慧学习环境下的沉浸式教学,以使线下与线上的教学内容达到衔接与融合;③教师更好地把握学情,在线上和线下对学生进行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并对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④学生突破传统的教学目标框架,利用线上和线下各类学习资源,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实现深度学习。因此,贯穿在双线混融教学过程中师生高效的良性互动使教学生态充满互动和活力的因子,教师和学生任何一方的行为都将牵动、影响和改变另一方,进而影响对方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高校普遍开展的线上教学活动是在疫情影响下采取的“非常态”的教学形式,其“应急”属性非常明显。线下教学回归,成为常态化“学情”。我们通过对国内开展线上教学的各类高等院校进行调研,收集反馈信息,整理出“起、承、转、合”工作策略,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如表3所示)。
表3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的新策略
医学英语要特别注重以用促学,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用医学英语获取更专业医学知识的技能[14]。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的衔接。线上教学中,我们采用模块化教学,将整体的内容根据结构和功能分散为平行独立的模块,每次授课解决一个问题(一个模块)线下教学将这些模块整合起来,完成整体知识的总装工作。以我校开展的在线医学英语课程为例,线上课程覆盖了“Title”“Background”“Methods”“Results”和“Conclusion”五大模块的讲解;线下课程将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完整的Abstract中这五个模块之间的逻辑联系、行文规范、中英文的语体差异。随后分组进行“My Favorite Medical Paper”选择(节选)国外高水平英文医学文献进行导读赏析,交流心得,总结经验。其次,要明确师生心里的转换起点。线上教学中学习者可以自主决定学习的时间、地点和方式,获取学习资源非常方便;而线下教学对于上述学习条件要求明确,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应该强化学生时间纪律观念,监督落实线上线下课程转换时的学习节奏。
总的来说,要厘清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衔接起点,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沟通和协调,并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有效的衔接让学生将线上课程中建构的知识体系在线下课程中体现出来,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学习内容上的承接。在开展线下教学前,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复习和抽测,查漏补缺;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在课堂展示,师生进行现场交流讨论。
学习方法上的承接。线下课程要更多地发挥面授课程直观、生动的特点,更多地开展课堂思辨,通过发言、讨论、辩论、总结等形式,发挥面授教学在学习氛围、答疑交流和及时反馈等方面的优势。
教学模式上的承接。线上教学采用的模块化学习、小组协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等教学策略在线下教学中仍将发挥后续效应。因此,在线下教学中,我们可以继续依托线上教学平台发布学习资源、开展在线讨论、补足线下教学时空限制的短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强化责任担当是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衔接的关键。教师需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技术手段,注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改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
要转理念。疫情期间特殊的线上教学经历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教”与“学”定位的变化,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带来学习模式的根本转变。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的模式将成为教学新常态。
要转行动。线上授课期间,对教师来说,教学活动没有“下课铃”,他们守候在各类移动教学平台上,随时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动态并即时(或及时)给予解答。这种高强度的“密切接触”营造了难得的学习交流契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在线教学具有显著的交互优势,可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更有利于每个学生表达、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15]。在线平台上,原本觉得英语基础不好或表达信心不够的学生更勇敢地“发声”。教师在线下教学中,应该更关注这些学生,进一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疫情后,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应该打破时空限制,继续依托线上教学平台,满足学生持续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讨论疾病命名这一章节时,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导向(PBL)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者分组后,要求每位学习者都需要在线搜集疾病的命名原则和背后的故事,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在线下课堂分享,最后形成总结性信息供所有学习者共享(如表4所示)。在搞清的疾病命名的基本常识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疾病的命名规则在更大范围进行了更深入的调研讨论,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在疾病命名中需要注意的原则。
学习效果评估是衡量线上和线下衔接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教师评估教学质量,发现教学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平稳对接线上和线下课程,最大限度保证教学质量不掉线、不滑坡,需要学习活动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努力。课程评估可以为教师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通过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学习成果、学习体验等方面来评估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采用混合学习效果评估模式,涵盖线上线下学习全过程、全要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由平时形成性评估和结业终结性评估组成,在传统线下学习全程量化评价的基础上,增加对线上学习的非量化评价指标,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包括教师教学反思总结、同行听课点评、专家听查课督导(学习绩效考核)和学员打分评教(问卷)四方面内容。对学习效果的评估及时进行反馈,针对不足做到尽快改正,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持续稳定高效的开展。
新医科背景下,英语教师不能仅仅着眼于语言和文化知识,而是积极加强语言学习和当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沟通与联系,通过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使得英语学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英语教师应用“起、承、转、合”工作策略,做好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推动培养新时代卓越医生的新医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