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尊儒,台亚恒,张亚
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山东菏泽 274000
妊娠期糖尿病是产科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疾病,同时也是常见的妊娠期合并症之一。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可达到17%~20%,由于孕期女性饮食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了改变,摄入的糖分增多,运动量减少,导致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威胁母婴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类型[1]。因此,孕妇在妊娠期要接受及时筛查,及早确诊,并及早接受针对性地治疗和干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是检验糖尿病的重要指标,通过检测可以了解患者在空腹状态下和餐后的血糖值,但检验结果会受到患者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难以准确反映患者的血糖波动情况。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和血清糖类的结合,能够缓慢、持续性地反映糖化反应的形成情况,并且形成糖化反应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更有利于反映机体真实的血糖状态[2-3]。为进一步探究糖化血红蛋白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检验上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山东省菏泽市牡丹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和60例血糖正常的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观察组对象是本院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年龄22~38岁,平均(27.69±1.55)岁;孕周24~33周,平均(27.85±1.66)周;体质指数28.84~30.16 kg/m2,平均(29.33±0.14)kg/m2;孕次1~3次,平均(1.55±0.23)次;产次0~2次,平均(1.32±0.18)次。对照组对象是在本院行常规孕期检查的60例健康孕妇,年龄20~37岁,平均(27.61±1.52)岁;孕周25~34周,平均(27.89±1.72)周;体质指数28.89~30.54 kg/m2,平均(29.35±0.18)kg/m2;孕次1~3次,平均(1.56±0.24)次;产次0~2次,平均(1.38±0.22)次。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观察组患者均明确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符合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②观察组患者孕前均接受糖尿病筛查,血糖值均正常,既往无糖尿病史;③所有研究对象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在研究开展期间依从性良好,并且本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确认。
排除标准:①接受血液检查,提示血红蛋白发生变异者;②合并肝肾、心肺等重要功能障碍者;③参与本研究前1个月内服用过影响血红蛋白代谢的药物者;④患有精神障碍性疾病,或智力发育异常者;⑤同时合并恶性肿瘤者;⑥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者[5]。
两组研究对象均检查空腹和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检测空腹血糖:于两组研究对象清晨空腹状态下,采集4 mL静脉血作为检验标本,将血液标本离心5 min后,使用生化机器是化酶法,获得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检测值。
②检测餐后血糖:在采集空腹血糖后30 min,指导两组研究对象口服75 g葡萄糖混合液,分别在1 h和2 h后再次抽取研究对象的静脉血液作为检验标本,对其餐后1 h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进行测定。
③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2 mL静脉血,使用EDTA-K2抗凝管对其血液进行抗凝处理,并使用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仪进行检测,检测方法是高效液相色谱法,获得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
①空腹及餐后血糖值: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空腹血糖值、餐后1 h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空腹血糖的正常参考范围是<5.3 mmol/L,餐后1 h血糖的正常参考范围是<7.8 mmol/L,餐后2 h血糖的正常参考范围是<6.7 mmol/L[6]。
②糖化血红蛋白:比较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是4%~6%[7-8]。
③计算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特异度、灵敏度和准确度。
采用SPPS 25.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和率(%)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的空腹血糖、餐后1 h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值比较[(),mmol/L]
表1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值比较[(),mmol/L]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空腹血糖6.89±0.47 4.78±0.23 31.234<0.001餐后1 h血糖8.85±0.22 6.96±0.13 57.290<0.001餐后2 h血糖7.22±0.24 5.96±0.46 18.811<0.001
观察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
组别观察组(n=60)对照组(n=60)t值P值糖化血红蛋白7.85±0.44 5.12±0.16 45.166<0.001
空腹血糖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显著分别是85.00%、88.33%、86.67%;餐后血糖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显著分别是70.00%、73.33%、71.67%;糖化血红蛋白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显著分别是71.67%、75.00%、73.33%;联合诊断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度显著分别是98.33%、96.67%、97.50%,见表3。
表3 不同检测方法的诊断效能(n)
妊娠期糖尿病是妊娠期的常见合并症,是产科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疾病类型,并且该病的临床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发展趋势。从既往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妊娠期血糖偏高的孕妇中,约有20%以上的孕妇患有妊娠期糖尿病[9]。妊娠期糖尿病会导致患者出现外阴道念珠菌感染、羊水过多、多饮、口干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导致巨大儿、围产儿低血糖、胎儿过度发育、胎儿畸形的主要原因,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脱水、酮症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对患者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10]。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和安全造成的危害较大,及早发现疾病并及时合理地控制血糖,能够最大程度上减轻疾病对母婴健康的威胁,保障母婴的安全和健康[11-12]。
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上,空腹血糖是最为常用的一项指标,通过对患者的空腹血糖值进行测定,能够准确反映患者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水平,但是,空腹血糖更多反映出患者检测过程中的血糖值。除空腹血糖外,临床上还检测患者的餐后血糖,但无论是餐后1 h血糖还是餐后2 h血糖的检测结果也只能够反映出患者当时的血糖水平。因此,单独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检验获得的结果并不十分准确,容易出现误诊、漏诊的风险,降低了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糖化血红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诊断上也有广泛的运用,因糖化血红蛋白的稳定性较强,且分解难度相对较大,故在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上可获得理想效果。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糖和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产生的物质,随着机体内血糖浓度和血糖水平的不断变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会伴随出现变化。与此同时,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波动并不会受到患者饮食和胰岛素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排除了外界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患者的血糖情况。除此之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会因为葡萄糖水平的变化而随之发生变化,红细胞的生存时间通常为4个月,在红细胞生存期间内,机体的糖化血红蛋白会不断地持续性合成,因此,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检测,能够反映出机体3个月内的血糖波动情况,而并非检测过程中的血糖变化。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期间有缓慢和不可逆转的特征,且不会受到血糖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糖化血红蛋白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血糖调节数据,而此项指标对于妊娠期糖尿病的病程控制也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检测,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血糖值变化情况,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患者的饮食和运动。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血糖正常的孕妇,并且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更高(P<0.05)。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孕期不同和胎儿的能量需求接受针对性的饮食干预,每日所需能量为1 800~2 000 kcal,孕中期每日要增加300~450 kcal的能量摄入[13]。在保障能量摄入的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当运动,运动主要以步行为主,建议餐后30 min运动,每日步行时间为30 min左右,运动后注意休息,多喝水。
综上所述,糖化血红蛋白运用到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检验中优势显著,可尽快地诊断疾病,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