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俊平
(河北省平乡县北周章联小,河北 平乡 054500)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困生作为学校一个特殊的群体,同样受到人们的关注。“双减”政策对学生的学校生活进行了科学规划,要求学校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学校要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与答疑,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双减”政策充分考虑到学困生所需,体现了教育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实施“双减”政策,非常有利于寄宿制农村学校学困生的转化,下面笔者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对学困生的转化进行研究,为孩子们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强调:“只有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才能发挥最佳的学习效果。”新课程也倡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有利于孩子们的学习环境有多种,比如安静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孩子们的独立思考,但这不适于学困生,因为他们在没有人的帮助下思考问题困难重重。专家说小组合作学习被誉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它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2~4 人)。遵循“组内质异,组间质同”的原则建组,确定小组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能使优等生的才能得以施展,中等生能力得到提高,学困生得到帮助。
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在教学中引导学困生的学习转化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长期实践研究,发现在长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班级,学困生会越来越少,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会越来越高,班级整体成绩优秀;而平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较少的班级,学困生的数量相对较多,并且整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也会较低。
小组合作学习,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将原来班级内学生个体之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加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经历品质的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困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慢慢变学困生为中等生,甚至上升为学优生。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要从原始课堂做起,数学课和英语课新课几乎每节课都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认识新知、课堂尝试、巩固练习等环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数学课的组内交流环节:先让学困生发言,然后是中等生、学优生。这样的好处是只要班里的学困生有了思路、有了方法,就有发言机会,既消除了他们的自卑感,又树立了自信心,促使他们不断成长。这样的合作交流顺序,学生可能由不会到学会,可能由原来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到了两种方法、三种方法。英语课的合作交流环节:先从优等生开始读和说,然后是中等生,最后是学困生,这样的好处是给了学困生模仿和练习的机会,他也能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同样也适用于其他学科。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课堂的学习情况是这样的:整个班级从前到后人人参与合作,有条不紊,相互讲解,据理力争,敢于指出错误,接受错误。孩子们的表情是丰富的,口语与肢体语言发挥得淋漓尽致。课堂上把思考、发言的权利给孩子,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的课堂是有活力的,带动了学困生学习态度的转化。
定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并颁发奖状,可以一单元一次或者一个月一次。颁奖时,不但要发优秀小组奖、优秀个人奖,更要发个人进步奖,这样能够激励学困生不断进步,有利于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逐步将合作内化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行为主义与认知学派认为:课程应该有清晰的学习目标,并且作业任务应该与这些目标相对应。为了加强学习,学生需要练习,而作业恰恰为这种练习提供了场所。有效作业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与条件下,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师生共同选择作业任务,师生之间有效教与有效学的交流与互动实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实践活动。
学科知识只有通过学习活动才能转化为核心素养,降低作业难度和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的有效性是学困生转化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针对学困生专门设计作业,给学困生布置作业一般分两步完成。在学习新知识之后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布置基础性保底性作业,即选编作业。作业内容一般来源于教材及配套的教学资料等,从中选择适合学困生的基础性作业,供学困生进行巩固练习。比如在学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之后我再三斟酌为学困生布置的作业是:冀教版数学教科书39 页的1 题、2 题、3 题和4 题。1 题是让他们明确长方体每个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2 题和3 题重点训练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4题是让他们动手实践测量、计算生活中的长方体物体的表面积,使他们在自主解决现实问题的活动中,获得了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另外,学困生做作业时,教师要及时关注,若有困难要及时指导。学困生的作业教师一定要每天及时批改,最好是当面批改,表现好的方面要及时表扬,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要用心帮助。在阶段性知识巩固时,通过学困生做过的课时选编作业进行学习诊断,记录学生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作业改编,改编作业要突出针对性和趣味性,以提升学困生作业的精准性,作业量一般一张A4纸足够。阶段性知识巩固根据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一般一周进行两次,对学困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理,及时巩固,做到熟能生巧。这样坚持下来,学困生的学习成绩会有明显的提高。单元检测或者期中、期末检测时,任课教师也要针对学困生进行单独出题组卷,知识难易程度一定要把控好,基础知识要占整张试卷的90%以上,题型要体现多样性、生活性和趣味性,这样做才是真正照顾到了学困生的需求,能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
对于奖励理论研究,大多数都是基于心理学的角度,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所谓强化,以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而对小学生的某种行为进行科学的奖励,即予以强化,此行为就会被固定下来,而形成习惯。
对于学困生的作业,教师一旦发现了优点就会给予表扬性评价,评价结果的呈现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习的良性发展。
有针对性的鼓励式评语。如:看到一个学困生字写得好,可以写上:“你的书写真漂亮,看到你的作业,老师感觉很舒心!”看到一个学困生作业进步很大,可以写上:“看到你的作业就知道你的学习越来越用心,继续坚持你会越来越棒!”看到一些学困生能够按时上交作业,写上:“你的进步真大,坚持住,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出色的作业,表现真不错!”“老师真为你而感到骄傲!”“你的表现越来越好!”“你的表现令人满意!”……在作业本上与学对话,能给学困生输入动力、自信,激励他们不断前进。
为了激励学困生不断进步,课题组教师所带的实验班级每两周在班里评选一次班级进步之星,并以奖状形式发给每一位进步的孩子,比如课前准备最充分的,上课听讲认真爱提问的、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的,作业书写最清楚的,小组合作时表现积极的,读课外书给家长讲故事最多的学困生,他们都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奖状,慢慢的他们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强。
查漏补缺是一种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弥补不足的教学手段,重点是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任课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明确哪些方面是他们的弱项,哪些知识点掌握得还不全面,哪些方面还存在欠缺等,然后针对这些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辅导。查漏补缺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应该学会的基础知识点,使他们的知识系统逐渐趋于完善,提高学习成绩,为以后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双减”政策出台之后,伴随着课后服务的开展,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自主阅读、科学研究、体育锻炼、兴趣社团、劳动实践等。课后服务的开展既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需求,也关注到学生的学科知识运用。课后服务时间是教师为学困生提供特殊帮助的宝贵时间,教师充分利用好这段时间为学困生查漏补缺。我们课题组教师在课后服务时间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落实学困生转化。
针对学困生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在课题研究的实施中,教师每天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跟学困生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并加强与家长的沟通,齐抓共管,逐步改变他们学习懒散的习惯,端正学困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困生降低学习的难度,让学困生的课堂参与度有了明显的提升。
首先,制定班级课后服务制度,其中一条规定:如果当天学科教师布置的作业不达标的或者没完成的,可以参与到课后作业辅导中去,作业达标后,继续参其他课后服务。其次,教师根据被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布置当天的基础达标作业,或拓展延伸部分。学困生完成作业之后,老教师或学优生面对面为学困生批改讲评,这也是双赢的做法。学优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思路清晰了,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牢固了,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正如世界上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不同的学生由于智力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基础知识情况、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其学习成绩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长期以来,教师教学都是按照统一授课,这样必然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这就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为此,教师必须为学困生提供量身定制的阶段性复习课——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发展。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教师根据不同群体的实际水平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以五年级数学为例:将五(1)班和五(2)班的学生依据成绩分为A、B 两层,A层学生主要包括成绩为A 等级和成绩为B 等级的中上游学生;B 层学生主要包括成绩为C 等级和成绩为D 等级的中下游学生和学困生。五(1)班的数学教师针对A 层学生进行阶段性复习整理备课,为学生准备的习题难度系数为二星级及以上,三星级题型占50%,四星级占题型20%;五(2)班的数学教师针对后进生和学困生的学业水平进行备课,主要是对本周所学知识的系统复习和基础性知识的达标训练,一星和二星级题型占60%,三星为40%。每周五下午第一节和第二节课,A、B层学生分别在不同的教室、由不同的教师分别实施提高性探索教学和补偿性整理复习教学,并进行阶段性小测。
这样对学困生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复习巩固,使学困生能够得到时间、空间和人力资源的支持,既照顾了学困生学习的需求,又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校本课程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该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个人素质,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需要。校本课程对学生的品德养成、学业成长、自我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些学生文化课学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他们有自己的特长,比如:擅长美术,喜好舞蹈,有音乐天赋,具备超强的动手能力等等。这些都需要各科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发现、积极引导。为了这部分学生的长期发展,学校课题组和教务处相结合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方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着重培养,重点关注,这也为学困生的转化另辟一条捷径。学校每周课时一般为40 节,其中常规课程音乐、美术课占两节,体育课四节。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满足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培养他们的特长,学校通过选修课、社团活动的方式每周增加音乐课、美术课、沙画课、剪纸课、科技活动课、劳动技术课、太极拳课、轮滑课各2 节。在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课上,教师针对这些学生的特长灵活制定教学计划,使这部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进行学习、活动和展示分享,使他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不断进步。
总之,通过学校课程安排的变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对学困生情感、学习等方面关怀,学困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学困生课上学习主动了,回答问题的次数多了,敢和同学以及老师交流了,作业完成质量越来越高,也开始积极参加自己喜欢的各种兴趣活动了。学困生综合素质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只要沿着多样化发展育人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且不断完善,那么“差生”也会变为“优等生”,将来也会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