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2023-10-18 01:45
学苑教育 2023年25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教师

房 霞 夏 青

(1.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金盾小学,山东 临沂 276037)

(2.山东省临沭县郑山街道中心小学,山东 临沭 276700)

语文承载着传承文化、塑造学生意识形态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一环,也是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丰富学生体验,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关键载体。但是,我们所面对的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且不善于归纳总结,把握不住书本上内在的知识,如果没有教师的指导帮助,阅读能力是不会自然形成的。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教学是教师开展语文教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学习既是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吸收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过程。但一些落后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正如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有的教师虽然有学法指导,却流于形式。单一的解释性教学叠加教师为主体的“问- 答”模式出现频率非常高。这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教师的问题与答案是相对固定的,且教师占据了整节课的大部分时间去带领着学生识记生字词,概括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这虽然起到了传递信息的作用,但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习惯了倾听与死记硬背,没有形成与课文的有效沟通,丧失了对课文的深入思考,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接纳。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学法指导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法指导的开展应以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为导向,二者相辅相成提出小学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策略,激励学生据此对自身作出要求,形成高雅的审美品味和正确的审美观念,综合提升学生包括识字、阅读和写作等在内的语言文字能力,并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

(一)创设阅读情境,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阅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认知过程,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并据此调动儿童阅读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教师要随时考虑抓住哪些时机来创设与阅读有关的情境;考虑运用什么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指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练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要传授知识与技能,更要立足于培养人,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人。在创设情境时,把所需的知识融进去,让学生以阅读活动主体的身份参与到情境教学中,切实开展思考、探究与实践。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让学生扮演西沙群岛当地小导游,借助西沙群岛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带领着全班同学一起开启一段西沙群岛的“云”旅行,体验当地的美丽景象与风土人情。通过语言假想旅行的方式创设情境,坚决贯彻小学生在阅读课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进而展开想象去阅读整篇文章,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二)传授阅读方法,确立学生阅读目标

小学生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较小,习惯于上课听教师讲,被动接受,其思维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重视阅读教科书。因此,培养小学生阅读学习能力的方法应该是多彩的、多样的。

1.加强预习导向,开展课上阅读

鉴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尚处于培养阶段,前期在阅读课堂上,我会注重加强其课文预习方法的讲授与培养。指导学生借助字典,教辅等辨析陌生的字、词、句,加强预习导向,慢慢养成阅读课前预习的意识。此后,每开始学习一篇新课,我会先提示一些问题,并提出一些要求,指导学生带着提示的问题和要求预习。预习结束后,学生又会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在我的引导下学习解决。这样,就做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教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态度也更认真了,自学能力也得以提高。通过课内自学能力的训练,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了条件。布置学生根据具体要求预习各类课文,实际上就是培养指导学生阅读各种文章的习惯、能力、方法,经过反复实践,使学生能够逐步领会到:怎样审题,怎样抓住题目提供的线索理出文章的主干和枝叶,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怎样体会文章的意境和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读写能力,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良好读书习惯。

2.训练学生掌握多元化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题材是形式多样的。因此,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时需要掌握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在引导学生把握语文知识体系时,应尊重语言文学的规律与方法,鼓励学生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进行细致的梳理。思维导图是思维认知过程的可视化表现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完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的发散和迁移,实现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

3.帮助学生树立阅读目标,做到心中有方向

明确的阅读目标指示着明确的方向,会催生出高效的阅读。在阅读教学的前期,教师可适当给学生指定阅读目标,引发学生思考,辅助阅读活动的实现。后期,随着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其阅读的内容,自主去设立自己的阅读目标,并在阅读后及时检验目标的达成情况,逐渐培养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当然,我们需要认识到低学段、中学段和高学段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不同的,需要教师侧重设立不同层次的阅读目标。低学段与中学段的小学生处于直观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辅助教学,提出一些简单低维的阅读任务,树立直观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高学段小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这时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提高阅读任务的综合性,引导学生将中国与外来文化进行比较,通过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三)立足生活感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文章源于生活,同时也高于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地走进阅读的世界,就必须立足于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使之与文字作品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为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学生阅读文章时要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唤醒他们对于生活的体验和思考。其次,要加强学生阅读的体验,多次反复诵读文章,熟悉文章的内容及脉络,尤其是对于文章中的精彩段落,要加深认识与体会,读出情感韵律、读出抑扬顿挫。最后,要重视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等情境性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通过选取贴近生活的话题组织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能运用联想、想象等多种方法锻炼语文思维能力和文化感受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就应该是选用最合适的方法将教材文本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在阅读学习活动中产生共鸣和心灵上的碰撞,从而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己对阅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四)鼓励读后反思,锻炼学生写作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有些学生阅读后立马就忘,有些学生却可以对阅读的内容记忆深刻。这是因为后者在阅读过程中和阅读过程结束后进行了主动思考,并花时间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更好地理解了阅读的内容。因此,读和写是分不开的。完成阅读后,不动笔墨很难达到阅读的效果。阅读完文本内容,并不是阅读过程的结束,还需要学生认真回忆思考文本内容。例如,文章整体的布局结构是怎样的?运用了怎样的叙事方法和手段?文中的精彩段落与点睛之笔是如何铺陈开的?他们的背后又蕴含了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整理出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反思思考以及对相关内容的联想。总之,对文本的阅读不应当仅仅停留在阅读中,更应该在阅读之外进行认真的反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和训练的过程中形成阅读经验,从而将阅读中的点滴收获交织成具有一定深度和品质的文字,让学生由课堂阅读学习走向课外实践操作,摆脱传统的为了写而写的现象,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实现多方面能力的全面提高。

(五)延展课外阅读,拓宽学生交流模式

阅读不仅仅局限于课上的时间,课外时间也是阅读的好机会。课外阅读也是打开语文、打开生活的有效方式。教师须课内课外两手抓,鼓励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活动。学生往往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课外阅读的方法体系尚未构建起来,他们往往不知道怎么去读。因此,教师有必要教授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将“粗读”与“细读”相结合,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粗读”强调了阅读的速度和数量。意味着在阅读过程中,仅需把握文本的大概内容与思想,实现短时间内拓展阅读知识面,开阔眼界,丰富认识,为今后的写作提供素材积淀。“粗读”需要大量的纸质文本材料,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把在学校图书室中借的书带回家中读,也鼓励学生把家中的书带到学校,放在教室图书角里,大家相互借阅。“细读”意味着在进行一些经典著作阅读时,需要学生高度重视,重点关注,放慢阅读速度,强调阅读的质量与深度。对于文本中的内容逐句理解,逐段分析,读透作者写作背景与写作内涵。带着学习的态度,边读、边勾画、边记忆、边理解,把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所思所想批注在文本的旁边成为文章的一部分。同时,将文章的写作框架、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亮点内记于心,外化于行,融入到今后自己写作的文本之中。

同时,教师应让阅读和学生“动”起来,组织积极的活动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荐作品,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扩展阅读,也可以定期举行朗诵比赛,学生在朗诵比赛前会积极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练习朗读,特别是低年级刚学阅读的学生,会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朗诵练习中。班里被选拔参加学校朗诵比赛的学生会更加努力,带动全班同学不断地进行朗读,在班里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定期开展读书研讨会和交流会,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研讨会和交流会上学生畅所欲言,分享他们最喜欢的书籍、最喜欢的人物以及最引人入胜的情节等等。学生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经验和方法,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六)革新教学理念,强化教学主导地位

教学理念对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但现阶段,部分教师对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理念的认知或对核心素养理念以及教学实质的认知有偏差。这使得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内容过于简单,语言表述粗泛笼统,目标的设置停留在知识表层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课文的载体属性,依然固守知识本位的传统教学观念,将语文阅读教学局限于课本之中,忽视了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应是全方位、多角度、整体化、连续性的。

鉴于此,教师应不断革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充分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掌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细致解读。通过专家讲座、研讨会、课题申报、学习交流等形式反思提高自己,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知识本位”转为“核心素养本位”。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充分发挥核心素养理念对教学的宏观统领作用。坚决贯彻小学生在阅读课上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合适的方法将教材内容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适宜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和心灵上的碰撞,从而在阅读学习过程中获得自己对阅读的思考和情感体验。

(七)建立评价体系,调整学生教学节奏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新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不再将成绩作为唯一核心,应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开展过程性评价。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数量、阅读质量、阅读方法等方面建立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情况评价量表,对学生参与阅读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评价,并对收集到的评价反馈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同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对象不能仅局限于学生个体,还应包含对教师、学校、家庭的评价。阅读是一个长期锻炼与积累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发生在学校,家庭也是学习的重要场所。不仅学生接受教师、学校、家庭的评价;学生也可以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家庭;教师可以对家庭及学校教育进行评价;学校与家长也可以对教师提出关于教学的建议意见。四个维度互相评价,才能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意义,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三、结语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中之重,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方法。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立足学情与学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采用形式多样又极具针对性的方法加强阅读方法教学,增强阅读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语言铺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教师讲”的能力,就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阅读教学的最高理想境界。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和理念,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但当下更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切实帮助学生获得完备的独立阅读能力。锻炼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教课文”转向用“课文教”,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使之具备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圆我教师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