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研讨

2023-10-14 03:36凌莉
教育界·A 2023年25期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

【摘要】课程游戏化是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基于幼儿好玩好动的年龄特点,利用游戏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的学习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区域活动中实现课程游戏化,如利用游戏开展美术区域活动,有效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评价美,从而提升美术区域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美术区域活动

美术区域活动承载着美育教学的任务,开展美术区域活动是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将游戏元素巧妙地融入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中,为幼儿构建自由的美术学习氛围,借助游戏活动进一步提高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从而发展幼儿的美术核心素养。

一、课程游戏化与幼儿美术区域活动

(一)课程游戏化

课程游戏化立足于幼儿的游戏心理特点,要求教师以幼儿游戏活动的形式创设适合幼儿的学习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由此可见,在幼儿教育中践行课程游戏化理念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幼儿学习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1]。

(二)幼儿美术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幼儿一日生活的构成部分。区域活动具有游戏性的特点,以幼儿自主游戏为主,使幼儿围绕某一主题、话题、学习内容等独立完成一些任务,从而实现能力的提升。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对标《指南》中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包含手工、绘画、造型、创意美术等多项艺术表现活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是幼儿园实施美育工作的基本路径,具有情感教育的色彩,能够促使幼儿学会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评价美。

二、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美术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

(一)利用美术游戏视角,带领幼儿发现美

课程游戏化强调充分利用游戏活动独有的教育价值,注重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基于此,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师可利用美术游戏视角,打破传统美术区域活动的局限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充分发现美。

1.丰富活动方式,提升幼儿对美的认知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活动丰富多彩。针对不同的美术活动,教师可采取不同的游戏策略,从而丰富游戏活动方式。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要扮演好幼儿学习引导者与游戏活动组织者的角色,根据幼儿的兴趣设计美术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理解美,提升幼儿对美的认知。

例如,教师设计美术主题为“家具”,然后带领幼儿做好游戏经验的准备工作。教师先带领幼儿观察生活中的家具,并让幼儿说说不同家具的特点、形状、作用等,初步发展幼儿对物品的认知与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为幼儿提供太空沙、橡皮泥、超轻黏土等道具,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认知与生活经验,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家具。在幼儿塑造家具的过程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引导幼儿发现和感知生活中蕴含的美术美,从而将课程游戏化理念巧妙融入美术活动中。

2.转变教育角色,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课程游戏化是围绕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方式提出的理念,其目的是让幼儿教育更加科学、合理,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但在现阶段的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中,有的教师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希望幼儿通过区域活动达到统一的目标,使得教育活动出现局限性、刻板性的特点,不利于幼儿艺术创作思维的激发。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应从活动的主导者转变为合作的引导者,将活动时间、空间全部还给幼儿,让幼儿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幼儿在自主创作中发现美。

例如,在主题活动“粽叶飘香过端午”中,教师可以将学习主题转变为游戏主题。因为幼儿已经学习了有关端午节的故事,了解了端午节的由来,知道了粽子的形状等,所以教师可以直接提出有关端午节的美术游戏活动问题,如“在今天的美术区域游戏中,大家想做哪些有关‘端午的作品呢?有什么活动想法呢?”。教师将游戏选择与构建的权利赋予幼儿,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学习经验独立构建美术区域活动,让幼儿自主发现美,感知美。

3.开发多个场景,为区域活动创造更多可能

在幼儿园中,有的教师受思维固化的影响,会将美术区域活动局限于室内,开展活动的形式较为单一。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为了让幼儿更好地感受美,发现美,教师应结合园所及幼儿的实际情况,开发更多的美术活动场景,为幼儿带来新鲜的游戏体验感。

比如,教师可带领幼儿走出教室,拥抱自然,创设新的美术活动。教师引导幼儿将地面上的井盖作为画板,在上面画出各种各样有创意的图案,以此美化环境;引导幼儿用湿润的泥巴塑造出各种造型,构建泥塑游戏,发展幼儿的造型能力;引导幼儿收集自然材料,开展创意拼贴美术游戏;还可以引导幼儿开展沙画游戲、石头画游戏、拓印游戏等。此类游戏活动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这样的游戏中,幼儿会发现更多样的美,对美产生更丰富的认知,从而促进创意思维的发展。

(二)利用童趣构建活动,带领幼儿创造美

《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相比于成人思维,幼儿的想法往往比较天马行空。在美术区域活动中,幼儿往往会产生一些创意想法。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利用幼儿的思维特点构建有趣的美术活动,充分释放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幼儿在美术游戏中自由创造美[2]。

1.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素材

将课程游戏化理念融入幼儿美术区域活动中,不仅要让幼儿在玩中掌握基本的美术技巧,还要让幼儿学会创造美,不断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3]。幼儿美术活动具有灵活性、包容性、开放性的特点,对活动材料、活动形式没有过多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给幼儿投放多种多样的素材,让幼儿自由利用,创造出独特的美术作品。

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一些常见但具有创意的素材,例如橘子皮、鸡蛋壳、玉米粒、麦穗等物品,并针对这些游戏材料提出问题,如“剥下来的橘子皮像什么呢?鸡蛋壳可以做成什么呢?”等。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耐心聆听幼儿的创意构思。有的幼儿说:“橘子皮像一朵花,又像一顶圆圆的帽子;鸡蛋壳可以做成一个小小的摇篮……”在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可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创意思维开展美术游戏活动,充分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创作,完成自己的美术作品。

2.丰富幼儿的美术创作情境

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对很多东西缺乏了解但又充满好奇[4]。基于此,教师可根据美术区域活动主题为幼儿创设生动的美术创作情境,让幼儿通过直观的画面了解知识,同时更好地走进美术的世界,增强艺术体验感,从而开阔幼儿的美术思维,促使幼儿进行更具有创意的美术创作。

例如,在小班美术区域活动“漂亮的泡泡”中,教师需要让幼儿掌握画圈与涂圈两项技能,但小班幼儿比较难理解教师的语言讲述。因此,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幼儿播放海底世界的动态画面,让幼儿观察小鱼吐泡泡的过程,并向幼儿介绍有关泡泡的美术知识。这一情境的构建能让幼儿快速理解学习内容。接着,教师引导幼儿画出小鱼吐出的泡泡,进而掌握画圈和涂圈两种绘画技能。

(三)营造浓郁活动氛围,带领幼儿享受美

幼儿美术区域活动兼具美育教育的功能,能让幼儿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学会欣赏美,享受美,陶冶情操。基于此,教师可借助游戏为幼儿营造浓郁的美术活动氛围,带领幼儿在游戏中享受美,进一步提升幼儿的审美素养。

1.营造游戏性美术氛围

轻松愉悦的氛围能让幼儿更快速地投入美术活动中,激发幼儿的美术创意。因此,教师可为幼儿营造具有游戏性的美术氛围,借助游戏氛围点燃幼儿的创作兴趣,在趣味活动中带领幼儿享受美。

例如,在幼儿美术区域活动“花好月圆中秋夜”中,教师可立足班级环境为幼儿营造游戏性美术活动氛围。在美术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同幼儿进行交流:“中秋节背后有哪些故事?中秋节需要准备什么物品?准备这些物品需要用到哪些材料?”教师通过提出问题,给幼儿营造了传统节日的游戏氛围,让幼儿快速走进游戏活动中,基于生活经验激发创作灵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幼儿自主开展游戏,进行画、剪、贴等美术游戏,做出各种各样的物品。做完后,教师和幼儿一起利用这些美术作品装饰教室,打造过中秋的节日氛围,让幼儿享受自己双手创造出来的美,感受美术活动的魅力。

2.创新美术区域活动的开展形式

游戏是幼儿与生俱来的天性,是幼儿获取知识技能、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应创新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形式,凸显其游戏性,让幼儿在开心玩乐中充分感受美术活动的魅力,借助游戏更好地享受美[5]。

首先,教师可一改往常的游戏材料投放方式,减少对高结构性、半成品美术材料的投放,增加对低结构性材料的投放,利用具有创意的美术素材激活幼儿的创新思维,创设“变废为宝”美术游戏活动,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其次,教师还可为幼儿创设竞赛类美术活动。当幼儿做好美术作品后,教师让幼儿投票选出优秀作品,以此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最后,教师还可挖掘本土美术资源,将民间美术活动融入幼儿的游戏中,让幼儿进一步感受蕴含在身边的美,为幼儿园美术游戏活动注入新的活力。

(四)重视游戏评价环节,带领幼儿评价美

在美术区域活动中,“教学—游戏—评价”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评价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当针对幼儿的艺术作品创设评价环节,为幼儿提供说、讲、看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幼儿的美术素养,让幼儿真正学会评价美,提高幼儿对美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使用幼儿自评、幼儿互评、教师评价三种评价模式开展评价活动。在幼儿自评中,教师可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在美术区域游戏活动中做了什么,完成了哪些艺术作品,克服了哪些困难,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等,提高幼儿的总结能力。在幼儿互评中,教师可引导幼儿互相评价彼此的美术游戏作品,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在别人的美术游戏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让幼儿通过美术区域游戏活动学会取他人之长,补自身之短。在教师评价中,教师要以积极、正向、肯定的评价为主,肯定幼儿艺术创作的内容,增强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成就感,并表扬一些能力较为突出的幼儿,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总之,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不同的教育意义,教师应当结合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实际情况为幼儿创设不同的评价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让幼儿真正学会评价美。

结语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喜欢用色彩和线条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在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幼儿的思维特点,构建游戏化的美术活动,利用游戏打造浓郁的美术学习氛围,让幼儿在美术游戏活动中学会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评价美,在玩中促进艺术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慧.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美术活動的开展[J].科学咨询,2022(8):179-181.

[2]沈云昕.利用生活中的传统节日资源促进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J].文理导航(下旬),2021(10):77-78.

[3]冒小青.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游戏性美术材料的研究[J].家庭生活指南,2021(1):19-20.

[4]吴萍.幼儿园美术课程游戏化与园本特色的有效结合[J].求知导刊,2020(47):48-49.

[5]樊永玲.追随兴趣:让幼儿美术课程游戏化[J].美与时代(上),2020(6):133-134.

作者简介:凌莉(1995—),女,江苏省盐城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课程游戏化幼儿教育
浅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游戏精神引领下的角色游戏改革研究
关于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思考
一日活动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反思
导游戏精神促使幼儿园课程游戏化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