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单一化教学模式,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内容应用于实践,并从被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学习状态,达成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创造性理解。文章分析“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路径,旨在保证学生获得更为理想的学习成果。
【关键词】“双减”;初中;历史;教学;优化;路径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应该有十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转变自身的学习方式,进一步完善思维,从而发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从而落实减负增效的目标[1]。
一、利用思维导图,减轻学生的记忆压力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优化教学路径应该以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压力为主要目标。教师可以积极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2]。这样,学生能够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出发,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有效建构及深层记忆,从而内化相关知识。
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横向及纵向整合,建构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更为轻松地记忆知识,达到减负的目的。
以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学为例。此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细致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进程、影响及结果,并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知识体系。为了减轻学生记忆这一课知识的压力,笔者借助表格式思维导图开展教学(见表1)。
笔者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较为完整地串联了知识,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能够让学生有效记忆知识,减轻了学生记忆知识的压力,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借助情境的引导,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用最短的时间理解所学知识,并且能够在后续的一系列探究活动中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及应用,从而贯彻落实“双减”减负增效的目标[3]。
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教学为例。笔者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首先,笔者借助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与秦末农民大起义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相关内容,从而对这一历史事实有初步的了解。其次,笔者借助交互式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秦朝暴政的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研读史料。这样,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建构,在具体的分析中形成对秦朝暴政的综合性认识,自然而然地理解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最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学生尝试思考陈胜、吴广以及农民们是怎样想到起义这一条路的,从而深刻理解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朝的施政之间的联系。
如上,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多元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的历史知识、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由此完成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解释。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进而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双减”的要求。
三、有效提问,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想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就要优化提问环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及针对性的问题[4],通过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这样一来,能够实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落实“双减”的政策理念,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经济体制改革”的教学为例,笔者关注问题的层次性,科学设计问题。一方面,笔者关注主问题的设计。主问题是紧扣教学主题的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驱动学生多角度思考。比如,笔者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有人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乃至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运动,经过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请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以及影响分别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看似简单,但是需要学生层层分析,分三个层次作答。第一层次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第二层次是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第三层次是回答“怎么样”的问题,层层递进,逐渐深入,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此课的知识,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另一方面,笔者关注“子问题”的设计,围绕主问题设计以下子问题。
1.是否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我国农村和城市在改革的时候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核心内容是什么?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改革的影响有哪些?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保证课堂的问题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由此,学生能够发散历史思维,从更多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从而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四、丰富作业的形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关注作业的优化设计,丰富作业形式的设计,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后学习体验,从而让学生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内化及迁移应用[5]。这样一来,有利于更好地落实“双减”减负增效的要求。
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的教学为例。笔者在设计单元作业时,注重丰富作业的形式与提高作业的质量,充分发挥作业的驱动、引导作用。
(一)阅读類作业
在完成此单元的教学任务之后,笔者借助多媒体设备以及纸质材料,为学生展示与此单元相关的文献资料,引导学生综合地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驱动学生提取其中的关键信息,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释历史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阅读类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形式的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视频等形式的资料。
例如,笔者推荐学生观看《总督张之洞》《百日维新》等影视资料,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较为简短的观后感。这样,有助于丰富作业的形式,同时有助于学生掌握利用史料的基本方法。
(二)探究类作业
教师要改进传统单一的作业形式,有机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探究类作业,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创造性应用。
例如,笔者为学生出示一则历史材料:
到了1901年,它(清政府)已经到了一个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极少数的属性的地步。—马士
而后笔者向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同学们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呢?”据此引导学生综合此单元所学的知识,分析马士的观点。
学生针对这一则材料展开综合分析之后,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危机。由此,学生发展了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提升了史料实证素养。
(三)实践类作业
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实践类作业,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体验。历史是真实发生过的、存在过的,教师可以此为切入点,将历史知识作为引导学生开展课后实践探究的重要素材,从而丰富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比如,笔者根据地域文化特点,让学生在课后组建研学小组,参观本地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老厂房等,或者走进本地的图书馆,搜集、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而后,笔者指导学生整理所搜集的历史资料,动脑、动笔撰写研学实践报告,并对小组的研学实践报告进行阐释。
实践类作业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注意优化实践类作业,让学生对身边的历史资源有更多的了解,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实施教学。比如,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减轻学生记忆知识的压力;可以优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可以有效提问,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可以丰富作业的形式,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要继续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从多方面入手改进教学方式,优化教学路径,提升初中历史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桂花.浅析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减负增效[J].考試周刊,2022(24):139-142.
[2]李肄丰. “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学减负增效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3]耿海燕.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论初中历史教学的教学案模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10(7):144-145.
[4]蒋元年.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5]朱仁杰.创新教学,减负增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尝试[J].考试周刊,2010(24):170-171.
作者简介:许忠华(1977—),男,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丁嘴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