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慎义
摘 要:新课标的育人目标就是立德树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立足核心素养,开展初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研究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環节。从初中到高中,数学教学既提升了学生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从感性到理性加深了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又从难度和灵活度上提高了对学生数学运算思维能力的要求,同时还对其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有了更高的要求。学习过程是不断突破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因此当学习遇到障碍或者瓶颈时,一定要在学习认知、行为方式上做深刻反思和改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突破不断进步。
关键词:中学数学;立德树人;核心素养;数学语言;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6-0004-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的构成主要是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明确提出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因此立足核心素养,开展初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衔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提升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
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就是对数学抽象素养和数学建模素养的培养。数学教育就是将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语言或者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运用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或者数据分析等数学思维去表达处理。初中数学教学更直观、形象、通俗,即通过浅显的方式表述,对深度学习的要求不高。而高一数学则出现了集合语言、函数语言、逻辑语言等抽象表达,这给高一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跨度,在认知和知识的接受程度上也有了一定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一是通过直观事例,二是追根溯源,对接初中数学原有的知识。比如已知函数f(2x+1)的定义域为x∣x≥1,求f(3-x)的定义域。教材明确“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当问f(2x+1)的自变量是什么?很多学生会回答2x+1,如果问f(2x+1)=的自变量是什么?还是有部分学生回答2x+1,有部分学生回答x,但是如果问函数y=的自变量是什么?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回答正确是x,通过具体例子,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深度学习。再比如函数的奇偶性,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一册(2019人教A版),通过观察函数f(x)=x2和 g(x)=2-x图像和数学运算,然后通过数学直观和不完全归纳,可得出偶函数的定义: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 x∈D,都有
-x∈D且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但是怎么更好地理解“函数f(x)满足表达式f(-x)=f(x),f(x)图像就关于y轴对称呢?一般的轴对称表达式又与偶函数有什么关联呢?”是个难题。如果我们能将其与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北师大版)轴对称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构造两个点A(x,f(x))和B(-x,f(-x)),AB两点横坐标的和是常数0,纵坐标相等,所以AB两点关于y轴对称,又因为 x∈D,所以函数f(x)的图像就关于y轴对称;如果A(a+x,f(a+x)),B(a-x,f(a-x)),那么AB两点关于x=a对称,又因为 x∈D,所以如果函数f(x)满足表达式f(a+x)=f(a-x),那么该函数图像就关于x=a轴对称。这样初高中的知识就建立了联系,学生对其的理解也会更深刻一些,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
二、加深数学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就是对逻辑推理素养、数学运算素养、直观想象素养的培养。立体几何作为平面几何的延续,在解释立体几何问题时,如果能够和平面几何的知识建立联系,学生的理解会更通透,从二维几何到三维几何的过渡也会更自然,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对立体几何中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这一问题的解释,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必修第二册(2019人教A版)对棱柱的定义是:一般地,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并且相邻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多面体叫做棱柱。而多面体的定义是:一般地,由若干个平面多边形围成的几何体就叫做多面体。初中平行线的定义: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相交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由多面体的定义可知侧面ABB′A′是平面图形,由棱柱定义可知AA′∥BB′,且AB与A′B′没有公共点,再结合初中平行线的定义可知AB∥A′B′,所以棱柱的侧面是平行四边形。再比如,如下图所示,该几何体是由两个全等的直四棱柱相嵌而成的,且前后、左右、上下均对称,两个四棱柱的侧棱互相垂直,已知该几何体外接球的体积为8π,四棱柱的底面是正方形,且侧棱长为4,则两个直四棱柱公共部分几何体的内切球体积为( )
A.π B.π C.π D.π
本题典型考查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公共部分内切球的直径就是直四棱柱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其对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三、提高对学生数学运算思维能力的要求
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就包含对数学运算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明确数学运算是指在明晰运算对象的基础上,依据运算法则解决数学问题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运算对象、掌握运算法则、探究运算思路、选择运算方法、设计运算程序、求得运算结果等。初中对学生数学运算思维和能力的要求比较低,更多地是要求其会运用算理和法则进行基本运算。高中则从难度和灵活度上提高了对学生数学运算思维能力的要求,尤其对数学运算速度和数学运算技巧有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能够有效借助数学运算解决问题。比如因式分解,初中对因式分解的要求主要是提公因式法、公式法,而如果掌握了十字相乘法,甚至因式分解定理、试根法、多项式相除法、双十字相乘法,在高中数学中处理相关题目,速度会更快,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灵活。例如,2020年全国新高考1卷(山东)第22题第(2)小问的解答中,由
(k2+1)+(km-k-2)-+(m-1)2+4=0
得到4k2+8km+3m2-2m-1=0,经化简整理可得(2k+3m+1)(2k+m-1)=0.
但如果采用以下方法则更容易因式分解。
方法一:把4k2+8km+3m2-2m-1=0看作关于k的二次多项式,再用十字相乘法因式分解:
2k 3m+1
2k m-1
得到(2k+3m+1)(2k+m-1)=0.
方法二:用双十字相乘法:
2k 3m 1
2k m -1
得到(2k+3m+1)(2k+m-1)=0.
总之,想要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中数学运算的要求,除了要在高中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学运算思维和能力外,还要将初中的知识和一些运算方法做一些拓展和深度学习,这是立足数学运算素养,做好初高中数学学习有效衔接的重要一环。
四、对学习方式和学习效率有更高要求
初高中衔接的重要一环就是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效率的提高。有许多高一新生,初中数学成绩并不差甚至是比较优秀的,但进入高中学习后,数学成绩却一落千丈,究其原因主要是不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学习方式没有及时转变,学习效率比较低等导致的。
对此,首先应迅速提升学习节奏,深度学习所学内容。初中的学习节奏慢,对知识内容理解的深度要求比较低,因此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比较低。而高中则相反,相对于初中数学学习来说,其学习节奏快很多,对知识内容理解的深度也比较高,尤其是概念的抽象性,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比较灵活,难度也比较大。因此高中数学学习更加注重知识背景、知识生成的过程,即知识是什么,知识怎么用。只有重视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工具作用,才能更好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其次,高中生要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初中生的预习,往往是看看课本,了解下一节要讲什么内容。而高中生则要有自学意识,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即通过静心阅读教材和学习资料,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升审题能力。同时通过做一部分同步练习,检测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找准本节课的难点、疑惑点,如此可为课堂听课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并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再次,改变纠错方式,纠错关键看的是纠错的效率和效果。初中生往往很认真地把错题的原题和解析整理到错题本上,甚至用彩笔圈圈点点,很规范,也很美观,这是中小学学习习惯的培养。但经调查却发现,很多学生的错题本一学期没有翻看几次,甚至整理的过程也有很多抄课堂笔记或者记忆的成分,这种学习方式适應节奏慢的初中学习,即纠错的效率比较低。高中用“错题重做”的方法,纠错效率会更高。即一些错题,感觉听懂了,会了,就要在第二天或者过几天拿出来,当作一道新题目,从题目条件联系相关知识重新审题,然后独立、迅速解决这一问题,做后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总结,以提升理解的深度,甚至举一反三,最后过几天再重新做一次,以真正纠正错误的思考习惯。如此既可提升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又可帮助学生体会知识的应用,沉淀学习的活动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