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认识与实践

2023-10-13 05:04李磊
语文建设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材分析教学实施高中语文教学

李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教材分析;教学实施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是重要的研究课题。2020年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勞动等方面的教育”。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主题,是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优质资源和良好契机。然而对于这一单元的教学,往往出现用空泛的劳动概念贴标签、空有语文教育而劳动实践缺失等现象。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厘清劳动教育的内涵,准确把握高中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找到有效衔接点,先明确“融什么”,再解决“怎么融”。

一、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双向互动关系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劳动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劳动教育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具有必然性,二者在逻辑上互动联系,在内容上有所对应。

1. 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指导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语文教育和劳动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要实现课程融合,首先要深入认识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培养目标看,高中语文教学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方面发挥应有的功能,强调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在真实情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品质,并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劳动教育与语文教学目标同源,其目的都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养提升。

从课程性质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1]。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是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感受劳动、体悟劳动,通过劳动情感的激发探寻其情绪价值和人文内涵,发现劳动之美,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塑造劳动精神品质等;不能将其等同于综合性的劳动教育课,也不能离开语文学科特点,上成空谈劳动的“思想课”和“实操课”。

从课程内容看,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而劳动是最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语文课程包含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二者基于真实的生活和社会,通过实践这一共性教育活动达到目标,发挥思想教育、情感陶冶、人格培养的功能。也就是说,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应通过带有语文性质的语言实践任务来完成。

从社会需要看,现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有脱离劳动实践的倾向。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能通过语言、思维、情感,不断完善个体对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培养,能从“德智体美”各方面促进青少年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因此,以语文学科素养和劳动素养提升为根本目的,发现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重叠和对应,是明确“融什么”的关键。

2. 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容的有机对应

指导纲要提出了劳动教育的四个总体目标,即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四项核心素养,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依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特点、价值和规律,笔者以劳动教育内容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对照因素,以劳动教育内容的四个总体目标为支撑,从提升学生各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探索教学内容,形成高中语文教学和劳动教育内容上的有机对照(见表1)。

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劳动教育资源

通过梳理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劳动教育内容的交叉重合,明确高中语文教学“融什么”的内容框架后,需要依据表1 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中的每篇选文进行细化、梳理、归类、综合,同时分析单元整体的劳动教育特点和教育取向。

1. 必修上册第二单元选文的劳动教育价值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以“劳动光荣”为主题,编选了六篇文章,其中三篇人物通讯,一篇新闻评论,两首古诗。笔者按照篇目、体裁、劳动角色和劳动教育内容的四个维度,从七个方面对这六篇课文进行了梳理(见表2)。

如表2 所示,该单元主题为“劳动光荣”,需要通过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维度来支撑。每篇课文都从不同角度彰显劳动的伟大意义,体现对劳动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例如,《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的创新劳动思维品质,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张秉贵热情诚恳、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劳动态度,以及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劳模精神;还有《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芣苢》《插秧歌》对传统优秀劳动文化的传承等。

2. 教材单元劳动教育的特点和教育取向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的选文内容贯穿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主线,聚焦单元主题,在全面覆盖劳动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又展现出鲜明的特点。

第一,强调劳动教育的时代性特征。单元课文既选取了以科技性、创新性为特点的现代劳动元素(《喜看稻菽千重浪》《“探界者”钟扬》等),也选取了体现古代农耕劳动、采摘劳动的传统劳动元素(《芣苢》《插秧歌》)。而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更加突出了追求“精细”和“卓越”,强调了这些劳动品格和劳动精神的时代特征。不同题材的选文,通过对不同时代劳动样式的呈现,让学生能正确认识劳动的时代价值,明确作为时代新人要努力“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导向。

第二,塑造了多元的劳动者形象。科学家袁隆平、劳动模范张秉贵、时代楷模钟扬,他们都是劳动人民的典范,三篇课文聚焦三人的生活、工作、科研等琐事,在报道、故事、对话中树立劳动者典范。此外,课文中的手工匠人、采摘者、农耕者等普通体力劳动者形象,通过劳动环境衬托、劳动细节描写,隐含了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教材选文人物形象劳动品质的显性呈现,要求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即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成果突出的专业劳动者,還是平凡的普通劳动者;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只要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作出贡献,就是光荣而伟大的。

第三,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劳动精神。语文实践活动通过发挥语言文字的载体作用,要求学生在应用领域能更加全面、准确、艺术化地理解劳动内涵,建立劳动情感,体认劳动承载的社会价值,弘扬劳动精神。劳动精神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鉴赏等语文实践活动以及劳动思维直接或间接地展示和表达出来。例如,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工匠精神的直接展现培养学生对于劳动的认同,是“知”劳动精神;语言、思维实践,梳理、探究、习作等理解和运用,是间接的“行”劳动精神。单元学习任务中也提出了渗透劳动精神的语文实践要求。如任务二要求细读相关课文,完成四个分任务,指向启发学生对艰苦奋斗、探求科学、关爱他人等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思考;任务四是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由内化输入到表达输出,综合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主体自觉性,熏陶学生尊重、崇尚劳动。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的实施建议

根据上述对教材单元课文及劳动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分析,结合单元学习任务,须紧扣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联结点,通过补充生活中的劳动教育资源、观照真实生活情境、创新学习实践活动等方法,平衡课内与课外、协同认知与体验、并联专项教育与综合教育,形成教学方案并予以实施,解决“怎么融”的问题。

1. 平衡课内学习任务与课外学习任务

对教师来说,“‘单元学习任务应置前,是设计单元教学方案的主要依据”[2]。要从整体上分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本单元有两条主线,一条聚焦单元主题“劳动光荣”,另一条为“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这种统筹性的单元整体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任务。为规避学习任务量与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之间的冲突,就要依据劳动教育的社会性特点,对单元学习任务作好课内和课外的适用性区分,平衡课内学习任务和课外学习任务。

本单元的四个学习任务中,任务一围绕“劳动光荣”的主题设置了四个话题,要求学生分组进行专题研讨,注重语言的表达和交流。任务二从文章的体裁出发,要求先分析课文,深入挖掘人物精神,再掌握新闻评论的结构、写法、立场等。任务三是语文和劳动教育的社会性任务,要求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新闻作品,撰写一份推荐书并在班内展示交流。任务四指向劳动主题的写作实践,写一个熟悉的劳动者。显然,这四个任务从教材选文出发,形式上从课内劳动知识到课外生活实践转型,方法上从劳动观念的阅读输入到劳动活动的表达输出,并遵循由劳动认知到劳动情感认同,由被动到主动的劳动主体意识生成,最后归于实践行动的内在逻辑。教师需要依此逻辑拆分课内和课外学习任务,课内使学生初步形成劳动意识和劳动认知。课外强调发挥学生的自觉性,以课外学习资料为依托,通过扩展不同的劳动教育主题延伸阅读和习作等活动,强化针对劳动社会性特点的任务学习。课内学习任务和课外学习任务的区分,不能局限于单元任务,要设计更有针对性和更加丰富的语文活动。例如,任务二中的第一个活动,除具体事件、人物精神和作者立场的梳理外,还可以引入如清洁工、快递小哥等社会劳动者形象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专业劳动者和这些普通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品质有何异同?他们创造的劳动价值有没有优劣区别?以此来启发学生辩证思考劳动,将劳动教育内化融合。

2. 协同认知性学习任务与体验性学习任务

认知性学习任务在于引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抽象与运用、分析与评价,旨在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体验性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活动情境,旨在使学生产生具身性的参与体验,其重点在于“体悟”,它与实践性相关,而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关键词之一正是“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体悟并形成劳动情感、劳动思维、劳动品质和习惯,反过来又能促进他们对于劳动的认知。真实的情境是学习活动开展的重要依凭,因此,“情境”成为协同两种学习任务的关键词。教材内容和单元学习任务已蕴含了大量教学情境,便于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例如,《插秧歌》中描绘人们在农时冒雨齐心劳作的场景,《喜看稻菽千重浪》中袁隆平挽起裤腿走下稻田的情景。此外,本单元的教学情境设计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依据教材内容,扩展劳动情境。如阅读《“探界者”钟扬》中钟扬带着学生采集到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这个场景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搜集雪山恶劣环境的相关资料、种子照片等,并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现,通过劳动场景的渲染,突出钟扬不畏艰辛的劳动精神,深化学生的情感认知。第二,利用网络媒介资源,虚拟劳动情境。如通过播放中央电视台文化真人秀节目《天工开物》选段,虚拟古今劳动者的对话情境,并提问:主人公宋应星和袁隆平有着共同的“禾下乘凉梦”,这个梦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做如此相同的梦?引导学生对劳动精神进行思考。第三,补充社会生活材料,创设劳动情境。如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三,要求学生利用人工智能评选优秀新闻稿,之后对人工智能进行评价,并为人工智能机器人设计功能,撰写说明或推荐书等。这样,学生经历从认知、体验感受到反思,再回归写作实践的过程,保证体验实效,从而实现对劳动的价值认同,提升语文应用能力。

3. 并联专项教育任务与综合教育任务

综观本单元学习提示和专题研讨、选文梳理、撰写推荐书及写作这四个单元专项教育任务,它们关联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贯穿了劳动教育各维度内容。以“劳动审美”为例,单元学习任务一研讨劳动的崇高与美丽,是“劳动之美”的表达与交流;任务二对《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的话题辨析属于“劳动之美”的梳理和探究。如此,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专项教育任务,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中介,融入劳动审美、劳动价值观、劳动品质、劳动精神等内容。与之相比,语文综合教育任务旨在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以综合性的语文活动为载体,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通过综合的言语实践活动打通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的通道;涵盖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的任务设计,融合其他教育元素,实现学生个体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劳动教育的生活特性也为教师多样性的教学方案设计提供了可能。例如,可以拓展同类主题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平凡的世界》的阅读鉴赏,将不同劳动者形象展现出的劳动品质作对比,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和汇报;或者设置课内主题交流活动,开展主题辩论赛“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哪个更重要”“数字技术阻碍还是促进劳动精神的发扬”等,还可以举办话剧、心理剧、演讲诵读等劳动故事角色扮演类综合活动,或者开展校内外的实地采访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科技参观活动、研学活动等,并撰写新闻、劳动报告在班级内交流展示,在完成综合教育任务的同时,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劳动素养的双向提升。

猜你喜欢
教材分析教学实施高中语文教学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从教材分析角度看剑桥少儿英语教材对儿童的适用性
借力信息技术 助力物理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长话短说”栏目在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初中化学教材分析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