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玲
摘 要:随着人们对绘本阅读的重视,运用绘本资源开展教学教研,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新的探索方式。教师要借助绘本的生活情境性、互动情感性、成长体验性优势,加强与心理活动课的融合,运用“四段”“四动”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活动课;绘本资源;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27-0020-04
绘本,即图画书,指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文字的书籍。绘本因其兼具图画叙事性、绘本故事性、内容趣味性和主题教育性四大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绘本在自我认知、情绪情感、人际交往等主题教学中更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實践中我们发现,运用绘本资源开展心理活动课,能有效解决学生成长中面临的诸多发展性问题,产生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借助绘本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优势
(一)营造生活化情境
如果说教育就是生长,生长就是目的的话,那么绘本中的情境就是滋润生长的载体、呵护生长的通道,它以自己独特的价值追求、个性的方式方法,实现知识与情境依存、心灵与情境互动。绘本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让问题发生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的问题有很多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使问题不再成为学生成长的壁垒。在绘本中,学生边读边忆,主动把自己的生活带入到情境中。只要把握适当的时机,把空间、时间留给学生,他们就会有新的理解和感悟,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二)创设情感性互动
根据相关研究,儿童认识活动有了情感参与后,他们认识世界的过程就会表现得更为生动、丰富、深刻。在绘本故事中,孩子与文本互动领悟道理,与角色互动认识自己,与伙伴互动理解他人。透过故事中的榜样作用,学生学会分享、合作等一系列品质,使其更好地与同伴交往,促进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三)构建成长型体验
绘本是语言、图画、基础情感、社会现象的结合。在阅读绘本时,学生不仅可以读故事,还能获得快乐、感动、忧伤等各类情绪体验。尤其是当选择与学生生活场景贴近,心理特征相符的绘本资源开展心理活动课时,处境相同、年龄相近、性格相似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感同身受的共鸣,促发情感、心理的内在迁移及进一步思考领悟,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育作用。
综上所述,如何将绘本资源的优势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突破传统“知识传递型”课堂教学的束缚,实现“成长建构型”教学实践的转化,更好的发挥绘本育人功能,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学的新探索。
二、借助绘本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模式
心理活动课上的绘本教学不是单纯地阅读绘本,而是通过绘本中的故事情节来对照自己的生活,通过故事中主人公的处理方式形成自身经验,完成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成长。因此,心理教师对绘本的内涵的挖掘及后期设计就显得至关重要。钟志农老师将心理活动课形象的表述为“起承转合”四个阶段,即团体暖身阶段(起)——团体转换阶段(承)——团体工作阶段(转)——团体结束阶段(合),按照阅读治疗机理的三个层次:认同——净化——领悟,结合团体动力思想,笔者尝试借助绘本将心理活动课按照以下四个步骤开展:
(一)起——呈现绘本,营造情境
学生投入阅读故事之中,专注故事的人物和情节,通过自己的主观经验和认知判断诠释故事中的人、事、物及行为态度,并产生感同身受的体会。此阶段的目的,一是通过绘本阅读促成团体成员初步的互动氛围,帮助团体在当下形成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实体。另外,让全体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阅读互动,增进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信任感和凝聚力。
(二)承——讨论绘本,角色扮演
学生投入自身的情绪情感,和故事人物产生联结,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观察、聆听、思考和感受角色内心的变化,在体会、觉察故事人物中,与人物共同解决问题,走出困境。这是一个由绘本到生活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成员探索成长困惑的欲求。教师提出某个被团体成员共同关心的议题即活动主题,引出团体成员中不同观点和不同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的碰撞和冲突,催化团体动力。
(三)转——提取方法,自我观照
此阶段学生放下角色,回归自身,将自己和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尝试以“自我开放、面质、回馈”为基本要素,进入解决实质性问题的关键时期。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验、思考。继续催化正向的团体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开放。鼓励团体成员之间不同观点的交换,引导学生关注“问题探索”,在体验和思考中形成全新的感受并产生新观念。
(四)合——延伸生活,实践应用
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是“问题解决”。新观念促发新行为,新行为构建新生活。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鼓励学生将认知、经验加以生活化与行动化,使自己的收获向外延伸,将自己的领悟从课堂迁移至现实生活。
按照这四个步骤,教师可依据心理活动课的理念,借助绘本资源,使学生更好的投入绘本,感受人物心理历程,体会其中情绪情感,完成自身心理体验并有所收获。
三、应用绘本资源的教学设计——以《杰瑞的冷静太空》为例
【绘本介绍】
《杰瑞的冷静太空》是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的作品。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处理负面情绪的绘本。小男孩儿杰瑞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打碎了为爸爸生日准备的陶碗,回到家后大发脾气。在妈妈的引导下,他建立了自己的“冷静太空”,了解了如何对待负面情绪,逐渐学会了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培养小学生情绪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的关键期。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他们喜欢与伙伴共同学习游戏,但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激动,常为一点小事面红耳赤,而且表露在外,一望便知。情绪上的波动和不安很容易干扰到他们的学习,导致他们逐渐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成绩开始分化。所以,在三年级教会孩子正确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正确表达,尤其重要。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绘本《杰瑞的冷静太空》,来感受、接纳愤怒情绪,掌握调节愤怒情绪的方法,从中体会调节愤怒情绪后的愉悦和自信。
【教学过程】
1.情境启动,在阅读中共鸣。为了更好的将学生代入故事,教师呈现课件并现场讲述绘本故事《杰瑞的冷静太空》。因为绘本中所讲到的杰瑞与学生的日常表现有许多共同点,学生们倾听的十分专注,教师向学生发问:“杰瑞愤怒时的表现是怎样的?你愤怒时又是什么样子呢?”在学生充分分享后,教师顺势提问:“当我们遇到不顺利、感到很挫败时,除了表达,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接下来,我们看看妈妈和杰瑞是怎么处理愤怒的。”这一环节学生在阅读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感受愤怒,与故事主人公产生情感共鸣,并在故事的角色中宣泄压抑情绪和自身焦虑的同时得到心理支持的契机。
2.问题驱动,在投射中体验。结合绘本的圖文,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们不难发现杰瑞和妈妈应对愤怒情绪的具体方法,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板书:接纳愤怒;平复自己;处理情绪;创建特别的地方。之后组织角色扮演,体验接纳与被接纳。同桌一名学生扮演杰瑞,另一名学生扮演妈妈,之后两名学生互换角色。通过两次角色扮演,体会不同人物的内心感受。引导学生思考:“当你听到对方内心的声音,你有什么感受?”小组交流结束后,全班分享交流。通过这样的设计,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把自己投射到角色当中,通过角色扮演,还原故事情节,体验内心冲突,体会“接纳”带给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感受及想法,在得到心理支持的同时,也体验接纳与被接纳的愉悦情绪,与此同时,学生自己的潜在问题浮出水面。
3.资源互动,在理性中升华。在表达完内心声音之后,进入方法提取阶段。通过阅读绘本,引导学生寻找杰瑞处理愤怒的细节:“杰瑞有妈妈在身边安慰、帮助和开导。真幸福!在你的身边,有谁给你的愤怒以包容和开导吗?”学生分享:“爸爸、老师、朋友”等。教师总结:“在我们愤怒、无力的时候,那些给予我们爱和支持的人,都是我们生命中重要的倾听者、陪伴者……在我们难过的时候,学会求助是不错的选择。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倾听者、陪伴者……就像杰瑞将冷静太空送给爸爸一样,带给我们身边的人温暖和幸福。”在此环节学生分享外界给予的精神力量时,了解求助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边的资源,学会求助他人并逐步在受助者基础上,形成助人者的观念。这是一个由受到施的过程,是学生力量集聚的过程,也是整个小学阶段乃至今后都需要锤炼和打磨的长远目标。
4.促成行动,在迁移中内化。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件吗?如果你要建立一个让自己平静下来的特别地方,那会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纸上写出一个关键词或画一幅画,说说此刻的感觉。学生分享,教师倾听学生表达,请学生回到家和父母分享这个故事,并在家里找一个你认为最合适的角落,邀请父母一起把画贴在墙上,创造自己的冷静空间。
学生跟随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发展而获得成长,将心理课中收获的经验固化为新的观念,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并内化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来调适日常行为,形成正向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心理能量。
四、运用绘本资源开展心理活动课的思考
(一)绘本选择要精准
绘本的选题包罗万象,一本优秀的绘本,必定蕴含着多个道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引领下,对绘本做甄别和分析。同时,绘本的选择要结合学生对绘本感兴趣的程度以及自身的阅读水平、读图能力来决定。应考虑到不同年级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安排不同的绘本资源。再有,教师将绘本资源融入心理课,不但要利用绘本中的精美插画和精炼语言来完成教学目标,更要对绘本所蕴含的寓意认真研读,以便挖掘其内在的心理教育价值,从而找到与目标最相符的切入角度,来扩展思维、发挥想象、开阔眼界、释放天性,促进心理成长。石家庄市裕华区在大量收集、研究绘本的实践基础上,挑选了一部分适用于以下主题的优秀绘本,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对部分绘本进行了统筹分类。
(二)绘本呈现要生动
本节课呈现了完整的绘本故事,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绘本阅读课,本课中的绘本阅读是教学贯穿始终的纽带,将整堂心理课很好地串联起来。心理教师不仅运用了绘本阅读的技术,还运用了绘画创作、角色扮演等其他辅导形式,通过介绍图画、体会情节等方式引导孩子从视觉、听觉以及思维、心理等多个维度进入绘本的情境,体验绘本主人公的情绪,进而投射到学生自身,展开自主思考。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通过适切的提问,引导学生对绘本进行投射,从而实现方法领悟及经验迁移的目的。
(三)绘本延伸要聚力
绘本的播种是在课堂,但生根发芽的部分不只在学校,而应依靠广阔的社会生活来培育,温暖的家庭环境去滋养。课后,教师可以将所学的绘本资源电子版链接发送给家长,家长一面通过亲子共读与孩子建立共同的话题,一面让孩子将今天课堂上的感受与自己分享,实现“小手拉大手”,一起来成长的目的。利用课堂教育的有效契机,结合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机,形成教育合力,帮助儿童更好地树立健全人格,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和健康生活态度。
另外,借助绘本开展心理课的过程中应尊重原著,教师忠实绘本原著的朗读,会使学生身临其境般真切体会人物的情绪与情感;教学时还要避免“设计过度”,应创设学生身心投入绘本的故事情境,尽情享受作品展示出的天马行空、恣意的幻想,做到充分尊重学生意愿,以激发阅读兴趣为前提,以满足心理和情感层面的期待和诉求为目标,努力使学生获得快乐的阅读体验和最本真的心灵成长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