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三性一力”的着力点

2023-10-12 00:59吴太胜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10期
关键词:教学特点形势与政策

摘    要:“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理论教育的时效性、答疑解惑的针对性、学科育人的综合性都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鲜明、针对性明确、政策性突出等课程属性和内容新、发展快、要求高的教学特点。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課,高校要克服教学体系转换难、学科支撑力度弱和队伍建设阻力大等问题,在坚持政策方向性、内容现实性和运行规范性的教学定位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性、关键性和创造性作用,着力讲清“时”“事”“势”和“是”,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三性一力”。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特点;课程难点;教学时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80-04

一、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里的“形势”即一系列关联事件共同构成的重大时事及其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势。“政策”是党和政府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为基础治理国家事务而确定的原则、制度和政治策略的总称[1]。实现“形势与政策”课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导向作用,增强其教学实效性,教师要深刻理解该课程的本质属性和教学特征,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难点,着力讲清国际国内的大事、大局、大势,以及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三性”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它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政治性”的本质特征,具有立德树人“核心课程”“关键课程”的价值定位。

“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等特殊性表现出来的基本特质,也称课程属性,是认识和理解该课程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课依据国际国内、经济与社会的形势变化和重大事件确定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思想动态或认识误区,宣传、阐释党和国家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而采取的方针和原则。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具有更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政策性等特征,其课程属性定位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专题教学的时效性鲜明。“‘形势与政策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内外重大时事,学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3]国内外“时事”是教学的起点,党和政府应对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政策和理论的科学性、合法性、合理性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运用最新研究成果和现行政策,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形势、分析发展大势,增强其使命担当意识。

“形势与政策”课的时效性要求其教学主题新,表现为教学要呈现新理论、新问题和新实践。重大事件的发生,相应地会引发经济、政治、社会等新问题,客观上要求高校及时开展相关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国家应对政策。形势发展瞬息万变,教材无法随时更新。于是,聚焦当前的形势发展和重大事项,教育部适时发布教学指导性文件,保证课程内容反映最新时事政治。

二是课程目标的针对性明确。高校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分别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理论成果,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历史,推进国家富强和实现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帮助学生思考和解决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而“形势与政策”课的重点则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4]。要“讲授党的最新创新理论成果、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及其热点难点问题”[5],着重解决学生时事政治倾向性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一些重大时事虽然还处于发生、发展阶段,但课程性质要求教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其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势。在教学话语方面,“对于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要以权威部门的政策解读为根本遵循和依据,不做随意的、自主的解释”,以规范、严谨的叙事方式,确保课程教学的政治性[5]。

三是课程教学的政策性突出。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相对稳定的课程标准、内容体系和教科书,而“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教育性和发展性特征鲜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课程的性质、任务、教学安排等都通过专门政策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正式排入课表,其教学内容贴近形势变化,一直处于与时俱进的发展状态。为保证课程内容的重点清晰,2004年以来,教育部每学期开学前,发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要点,聚焦当下国内外重大时政问题并进行政策指导,作为当前学期全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重点确立的依据。教师“要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和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及时回应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2]。课程教学的政策性十分鲜明。教师在资源建设、教案设计等方面,必须依据教育部教学要点和时事政策发展情况确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把握形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

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困境及现实应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着眼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通过对形势分析、事件根源解析和政策解读,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形势、理解政策。国家明确要求“形势与政策”课要帮助学生实现4个“正确认识”,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4]。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教师应指导学生站稳立场,增强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目标要求高,任务落实重,使其面临与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尽相同的困难和挑战。

第一,教学体系转换相对较难。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的“教育教学要点”,主要聚焦中央最新精神和影响较广泛的时事热点。教师教学时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把“教育教学要点”转化为高质量的教学讲义或教案。较短时间内完成“教学要点”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教师完成有效备课和实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教学实践难题。有的教师往往会根据个人专业特长、学科优势和工作背景来选择“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有时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学内容筛选的主观性,甚至是随意性。受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所限,有些教学热点即便是学生比较关注、现实性也比较强,但具体的任课教师对这部分内容也有可能因知识点积累不足而较少涉及,致使教学中出现针对性不强或政策解读深度不够等问题。

第二,学科支撑力度相对较弱。“形势与政策”课涉及面广,几乎涵盖其他各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但其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和研究方法的成熟度相对不足。检索中国知网的学术论文,结果显示,1978—2022年间共检索到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报纸文章、会议报告等文献总计4 630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449篇,年均约10篇,而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仅265篇。进一步查阅论文“摘要”,有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育价值、教学模式,以及课程属性等理论研究相当欠缺。相当多的研究结论可通用于所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课研究较少,不能如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那样,形成特定的学术概念、话语体系并有效指导课程建设,科研支撑力薄弱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共同话语基础薄弱的根本原因。

第三,师资队伍建设阻力相对较大。《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材〔2020〕6号)提出,要坚持高标准,按照“优中选优”的原则组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鼓励多元主体参与课程建设,支持党政领导干部、辅导员、社科理论界专家、各行业先进模范等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法定”人选。他们参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保证了课程顺利实施的同时,也发挥了社会多方面师资育人优势。特别是党政领导进课堂,切实发挥了独特的政策宣传优势。然而,多元授课主体的知识结构及对该课程教学规律把握的不平衡性,特别是“理论素养差异化、专业背景多元化、队伍结构复杂化和教学水平阶梯化等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消解”[6],加上多种来源的师资凝聚力不足,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展集体备课始终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学习获得感的增强。

四、提升“形势与政策”课“三性一力”的实践探索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目标和课程属性,要求教师在坚持教学方向性、政策性和规范性中把握规律性,发挥教师主导性和關键作用,以有效方法厘清形势与政策的“时”“事”“势”“是”,进一步增强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立足新形势讲好“时”,提高课程教学的亲和力

“形势与政策”课蕴含的“时”,有2层含义,一是形势“时局”,即当下国外国内的时局,以及我国对局势的战略判断和应对举措,反映“形势与政策”课与局势变化和政策发展高度同步与契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国外国内发展形势的战略研判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7]。这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进行重大时事解析、把握战略主动应遵循的重要理论依据。二是教育“时机”,主要指面对世界形势发展和重大事件,高校应抓住时机,主动地、积极地、适时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回应新形势、剖析新问题、阐释新思想,引导学生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教学要坚持因时而变,因时而进,因机而变,增强课程的亲和力。教师要关注最新时事,将最新成果应用于教学。从时间节点看,一些专题如党和国家年度重要会议、纪念活动等是可以预见的,而有些内容如国外国内突发事件、科技重大突破等则是即时发生的,所以“形势与政策”课要因时而动,及时更新应是常态。这就需要教师持续深入学习和追踪时事动态,加强集体备课和集体研讨,消除已过时的“二手报告”“三手材料”照本宣科现象,根除用下载的“视频”和在线“报告”进行“照屏说教”等问题,在教学中融入时事信息和创新性教研成果,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和亲和力。

(二)着眼当下热点讲清“事”,增强教学主旨的针对性

“形势”是通过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表现出来的。“形势与政策”课要解说的“时事”,简称“事”,是指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国外国内事件和问题,即反映当前的热点问题与突发事件[8],包括事件、活动和会议,具体分3类。一是重大热点事件,包括延续性事件和偶发性事件。延续性事件是指在时间上有一定连贯性的事件,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认清经济发展态势。偶发性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如新冠疫情暴发、地缘政治冲突、全球能源危机、世界粮食安全等。二是重大节庆或教育活动,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学习贯彻党和国家重大会议精神等。三是惯例性会议,如国内的“两会”、党中央委员会历次全体会议、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国际专项峰会等。

“形势与政策”课讲好“事”,一要坚持“势”与“事”的结合。要“就势论事”,即教学中,教师要把事件放到大局、大势中进行审视和分析,指导学生在国外国内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大视域下把握形势。只有审度时宜,虑定而动,才可看清楚弄明白诸多时事。始发于2022年上半年的俄乌冲突,是“形势与政策”课不可回避的国际重大事件之一。教师要讲明冲突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更要揭示霸权主义的负面影响是引发冲突的深层原因,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彻底摈弃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真正实现世界各国间的和平、合作和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推进人类社会的共同安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9]。要抓住“论事”这个根本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形势观。二要坚持“事”与“理”的结合。“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时事评论,教师不应置身“事”外,回避“事”,也不能止步于“就事论事”,要“讲清楚形势与政策现象之后的本质,解决思想站位的不清之惑”[1]。在厘清时事的来龙去脉、问题实质和政策应对的方略中,把握“事”内在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揭示“事”所蕴含的“理”与“法”,体现“形势与政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应有的思想性、理论性的课程品味。教师说“事”论“理”,学生审“事”明“理”,在教与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据势行事,借势成事”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及科学思维方法。

(三)弄清时政趋向讲准“势”,展示课程主题的思想性

“势”通常指事物运动发展的走势、态势,是一定时期社会现状和发展趋向的整体性反映。“形势与政策”课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大势、识大体,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审天下之时,度天下之势”,正确研判、评估所面临的国外国内或特定领域、特定区域的“时”与“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10]。在发展道路和发展方式等方面尽管各国存在分歧,但发展与和平一样,仍是人类共同致力追求的时代主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学生在认识“天下大事”中把握“天下大势”,理解国家“因势而行、应势而动、顺势而为”的系列政策和决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信心。

把握历史发展趋势,需要科学引导。针对“认识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主题,每个学期其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有所不同。对于大国之间的频繁互动与博弈,很多时候学生困惑的不在于不知道,恰恰是因他们获取的信息太多,如论坛、微信、视频网站、个人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不断翻新的专栏分析、专题播报,对中美俄日关系、新型大国关系、命运共同体等事件存在着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动机的分析、解读,不同的甚至截然对立的评价、预判或结论,往往使学生看时局犹如雾里看花,若明若暗,想问题迷茫困惑,看问题不顺眼、不对劲,有时甚至被错误信息或别有用心的“解密”误导。因此,尤其需要“形势与政策”课因势利导,把学生对“时势”的看法、认识引导到对国家重大判断和决策的理解、认同上来,“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11]。所以,“形势与政策”课的职责就在于及时引导,明晰“大局”,指点迷津,帮助学生看清时事与态势,提高分析和把握形势的能力,以持之以恒的韧劲和豁达开放的胸襟,掌握历史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坚信“‘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且能达到“胜势”之目的。

(四)遵循客观规律讲透“是”,发挥教师主导的理论性

“形势与政策”课的“是”有2重含义,一是指国家的大政方针。“国是”即国家大计、国家政策方针等,是“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任务,针对一定的形势而规定的指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方向,它包括既定的方针、策略,以及推行这些方针、策略所采取的措施、手段”[12]。“政”是“根”和“本”,“策”是“術”,即方法和手段。二是指事物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所求的“是”即规律,就“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属性而言,决定其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教学过程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13],这也是上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原则。“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和改革,关键是教师。只有教师练就较强的育人本领,发挥立德树人的“主导”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才能彰显“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的政治意义和价值追求[14]。

把握教学规律性,要优化教师队伍构成。“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在政治坚定、业务精良、专兼结合、规模适当的前提下,应组建学科交叉、结构多元、内外协同的教学团队,使其成员“有熟悉学生特点、教学规律,也有熟悉基层实际情况,既会规范使用学术话语,也会灵活使用大众话语与国际话语”[15],以科学合理、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教师团队结构,推进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五、结束语

遵循教学规律性,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形势”不断发展变化,“政策”必然因势而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形势,把握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按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六个要”,通过专题教学和时事政策研究,提升自身思想理论素养、政策理解力和传播力,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方法论提高时事分析能力,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艺术和水平,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杨希.形势与政策教育需要讲清楚几个问题[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1(5):31-35.

[2]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A/OL].(2018-04-13)[2023-02-23].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7.html.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14)[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90.

[4]  徐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应处理好三大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9(2):93-95.

[5]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2020〕6号[A/OL].(2020-12-18)[2023-02-23].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01/con- tent_5576046.htm.

[6]  刘志侃,李臻.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提升策略[J].榆林学院学报,2021,31(6):119-123.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2022-10-16)[2023-02-23].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8]  易小兵.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话语力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8.

[9]  张宏志.俄乌冲突与世界变局[J].经营管理者,2022 (5):30-33.

[10]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66.

[11]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3-08-21(1).

[12]  李斌雄,姜向红.中共十八大对反腐倡廉政策的新发展[J].廉政文化研究,2013,4(1):1-7.

[13]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1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15]  金芳芳.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政策设计与展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37-39.

收稿日期:2023-01-08                                                          修回日期:2023-02-23

作者简介:吴太胜(1965—),男,安徽五河人,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2021年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课题“增强高校思政课‘三性一力的‘四维协同模式研究”(21SZK13026001)

猜你喜欢
教学特点形势与政策
探究高校英语类课程教学特点及慕课的设计理念
谈俄罗斯声乐学派的教学特点
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挑战与应对
大学生党建会与形势政策学习的调研报告
TBL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运用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浅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效果研究
新媒体技术在“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小学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