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研究

2023-10-12 12:51余景波朱少慧周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双高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余景波 朱少慧 周鹏

摘  要: “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存在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产业资本和教育资源融合机制不顺畅、产教资源匹配不佳等问题。从發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转变理念,形成产教融合的叠加效应;以机制和资源融合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提出“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以期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双高”时代;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5-0013-0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因此,创新高职教育育人模式,构建高职教育现代化育人体系,成为高职院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2019年3月,我国开始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为构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创造了条件。高等职业教育“双高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支持一批办学质量和水平高的高职院校和特色专业群率先发展[1],为其他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典型示范,从而建成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在“双高计划”背景下,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目标、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将会更加注重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2],也会更加注重高职人才培养与区域人才需求的精准对接以及高职院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提升。产教融合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3]。然而,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和产业资源融合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不是很高[4],这主要表现为层次浅、管理松散和形式原始自发。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等基本要素与产业、行业、企业生产人才需求联系不够紧密,生产新技术和工艺不能及时融入学校教学环节,同时,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没有完全被激发出来,这些问题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必须结合“双高”时代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分析产教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以保障“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

一、“双高”时代产教融合基本特征

“双高计划”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高职教育领域落地生根的集中表现,可以有效引领和支撑我国高职教育内涵建设,彻底改变规模扩张式的高职教育发展模式[5],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双高”时代产教融合不但对院校和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能够为中国特色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典型模式,它也表现出与以往产教融合不同的一些新特征。

(一)学校起点高

“双高计划”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性计划,起点高是学校入选“双高计划”的前提条件。《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设50所左右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和150个左右的高水平专业群,最终国家遴选了197个学校和专业群,这些学校和专业群都充分体现出高水平要求。“双高计划”的拟建单位涵盖了29个省区,顾及到了“双高计划”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允许拟建单位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资源优势,高质量规划、设计、创新和发展育人模式。“双高计划”的专业群布局包含389个专业群,分布在18个高职专业类别,涵盖了与数字化经济发展相关的农业智慧化、人工智能、数字化交通和高端制造业等多个专业大类,这充分表明“双高”时代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助力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此外,“双高计划”全面推行严格的项目绩效管理制度,对入选学校和专业群提出更高的建设和发展要求,并对其实施动态评价和淘汰机制。“双高计划”支持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服务高端产业、产业高端,对接国家重点产业和区域支柱产业发展需求,实现高职教育和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

(二)企业层次高

“双高”时代的产教融合要实现“1+1>2”目标,必须遴选高层次产业资本与高起点教育资源进行融合。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高层次企业能够利用资源优势形成自身人才需求生态,聚集品牌价值效应,在职业技能培训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目前,高层次企业参加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并成功进入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名录,为其参与产教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企业层次高是“双高”时代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双高”时代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可以有效激发企业内在的参与积极性和规范企业层次标准。“双高”时代的“高”本质上要求学校应积极主动与龙头企业和优质企业合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和优质企业资源的有效融合。

(三)校企融合程度高

在“双高”时代,学校和企业的高层次要求是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从何处切入和参考哪种标准,则成为“双高”时代产教融合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从2019年4月以来,我国相关职能部门连续发布了38个市场急需新职业,其中57%与数字化经济发展领域有直接关系[6]。根据预测,未来5年,新职业将有3000万的人才缺口,并且96%的在职人员有学习和从事新职业的意愿[7]。因此,新职业和新岗位职业技能证书就成为“双高”时代产教融合发展的突破口。当前,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呈现出鲜明的数字化特征,我国提出和实施了“新基建”计划,这意味着数字经济潜力将会被激活和无限释放,生活和生产方式将发生颠覆性改变。高职人才培养规格满足数字化经济发展需求,成为“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最为直接的要求。因而,数字化经济发展衍生的新职业、新岗位和新职业能力培训教育将会成为“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方向。

二、“双高”时代产教融合面临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在数字化经济发展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将会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和依靠具备科学知识、创新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产教融合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性地位日益凸显,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科学有序开展产教融合理论和实践创新研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原创性成果[8]。然而,由于受到多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使得参与产教融合的学校和企业依然存在着“两张皮”现象,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助力实现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绊脚石”。

(一)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原始形态,校企“双元”主体协同育人是校企合作最初的发展模式。随着经济发展,校企合作出现了产业链与专业链破界融合、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全局融合等形式。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质量是产教融合政策制定的重要考量,目前相关利益主体在产教融合政策执行上出现的“三热三不热”困境[9],使得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多元化保障体系功能难以充分显现,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导致维护产教融合“双元”主体的合作关系成本相对较高。

1. 财税政策效能不足

学校和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两大主体,激活两者内在的潜能,是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职教育改革互动演化的前提,而经济效益因子则是激活两大主体内在潜能必须要顾及的因素,因此,经济利益的“固守”制约了“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发展。目前,财税系统支持程度的有限性,导致产教融合过程中无法建立明确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使企业没有足够的责任性、能动性和主体性,往往造成校企合作难以长时间维系。

2. 产教融合政策缺乏均衡性

当前,国务院和各职能部门出台的职教法规和政策,往往侧重于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侧,鼓励高职院校结合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将产业资本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了产教融合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示范团队、产教融合专业化实训基地和示范性职教集团;然而产教融合的人才需求侧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培育、“双师”培养基地遴选、混合股份制改革等政策才刚刚开始论证和设计[10]。虽然,已有的政策可以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但是政策的精细化实施方案还没有完全落地。产教融合的本质特征是双向性和均衡性,这就意味着如果没有均衡化的政策,学校和企业在产教融合上无法形成同頻共振效应,最容易出现“校热企冷”的尴尬局面。

(二)产业资本和教育资源融合机制不顺畅

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等相关利益方实现优势互补,形成育人合力效应,打造纵向贯通和横向联通矩阵式管理结构,是实现产教融合高效率育人的先导性条件。当前,产教融合的组织管理、信息传递和参与主体依然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政府:产教双向管控强度弱

产教融合发展是一个多领域汇交、多系统协同和多部门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11]。虽然国家已经组建了国家职业教育指导咨询委员会和改革了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强化了它们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重大问题上的研究、指导和协调职能,但是,从组织学理论和实践效果看,这些举措在促进产教双向资源高质量融合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产教双向管理体系,造成职教改革政策出台部门多样化,产教资源融合育人效能弱化,不能形成产教融合强大的育人叠加效应。

2. 行业:产教双向联系能力不强

2020年,教育部联合其他九部门制定了《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强调构建多元化资源参与机制和创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机制的重要性,该计划使人们对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寄予了更高的期望。然而,在产教融合发展过程中,由于行业组织能力水平有限和缺乏主体意识的原因,导致其没有充分发挥连接政、企、校的中间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资源整合、信息梳理、标准制定、考核评价和技能鉴定等层面上,行业组织不能高质量发挥协调、引导和规范作用。

3. 校企:产教双向对接渠道不畅

产教融合双方主体只有价值理念互认、资源转化过程共管和成果共享,才能形成学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愿景,继而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路径,最终培养出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学校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目标和价值追求不尽一致,学校将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而企业将获得利润作为首要目标,使得它们在行动逻辑和合作体系上形成偏差,从而无法建立不同资源形态链的畅通渠道,导致不能有效建立互利共生的校企产教融合命运共同体新形态。

(三)产教资源配套不足

1. 供给侧:产业资源配套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新常态,创新驱动是最大的新常态。资源、人力和资本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因素,而创新驱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将会日益凸显。从经济学理论看,现代化经济体系最为重要的要素是人才、科技和教育,其中人才和科技是创新驱动的源动力。产业方必须发挥人才和科技在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目前,高职院校不能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科学规划专业建设;高职课程体系改革和资源更新速度缓慢,造成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无法精准体现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2. 需求侧:学校资源的配套不足

《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服务贡献表”数据表明,各高职院校横向的社会委托服务和纵向的政府委托服务贡献率偏低[12],不能与办学能力和教学资源水平相匹配;高职院校横向和纵向技术服务经济效益偏低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这表明高职院校技术服务能力总体欠缺,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的最大“瓶颈”。此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趋同、特色不鲜明和缺乏前瞻性的现象,并且学校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不一致,教学内容和产业生产需求相脱节,人才培养规格不能够与行业和产业发展精准匹配。

三、“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策略和建议

“双高计划”与产教融合都是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只有学校自身得到了发展,才能充分体现其办学价值和原则。“双高”代表着高职院校要高端化发展和争创一流,产教融合是实现“双高计划”的有效途径之一。产教融合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成为引领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有力工具,而破解“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所面临的困境,应该依据高职育人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采取多元化和有针对性的策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形成有利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资源和机制环境。

(一)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促进生产力发展和协调生产关系,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促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之所在。2019年9月,国家明确提出产教融合应以城市为载体,协同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建设和完善产教融合各项支持体系,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拓展校企合作方式,及时解决产教融合校企双方矛盾。因此,政府要着力优化产教融合制度化环境,通过财税优惠政策实现精准激励,增加学校费用补偿额度,维护和满足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合理利润诉求;建立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降低“双高”时代产教融合信息获取的成本,有效约束校企双方产教融合育人行为,科学权威性制裁育人违规行为;及时化解产教融合校企矛盾,提供连续性决策机制,平衡学校和企业收益,以提高社会整体的教育资本效益。各级政府要充分發挥体制优势,打通和破解产教融合政策堵点和难点,在宏观政策制定上要聚焦区域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形成人才培养合力效应;微观上构建产教融合的引领性政策框架,把产教融合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职教育现代化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鼓励学校和企业全方位和全过程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采取多方力量参与联动机制,扎实推动以财税政策为主的组合型激励政策落地生根,积极营造助推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良好法制和政策生态环境。

(二)积极转变理念,形成产教融合的叠加效应

理念支撑行动,没有理念的融合,就没有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目标、属性和文化是产教融合基本要素,没有三者的融合就没有理念融合。因此,“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必须实现三者融合,从而促进校企双方理念融合。

首先,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国家发展的责任,可以实现某种目标的融合。在“双高”时代,行业企业作为产教融合需求侧,要聚焦产业高端、高端产业,而高职院校作为产教融合供给侧,也要聚焦产业高端、高端产业,校企双方完全可以按照“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产业转型升级”的“双高计划”目标,以“服务、融入和助力”为原则探寻校企共同目标愿景,聚集合作共识,构建双赢的实践方式,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双方的真正融合和真实合作,并长久维系校企深度融合的情感基础。

其次,双价值主体的属性,为产教融合双方利益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在“双高”时代,高职院校的价值导向和追求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效益,而企业则将获取利润和经济效益作为其发展的价值追求。此时,学校和企业应该按照“双高计划”建设的共同愿景,认真审视双方融合的现实和潜在价值,以各自优势资源资本为基础,探索多元化合作形态,在利益共享、育人共管、风险共担等层面上建设多元化合作平台,转变单纯以自身利益为主的价值取向,考虑自利也要顾及他利,最大限度降低产教融合的交易成本,提高投入资源的回报质量,构建学校社会效益和企业经济效益相融合的校企利益命运共同体。

最后,以先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创设产教融合双方文化融合交汇点。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双高计划”的重要目标。在数字化经济时代,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可以起到凝聚力量的组织团结作用。“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必须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融合,增强校企双方人才培养质量意识和高质量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责任意识。一方面,要以校企文化融合增强育人效能,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努力打造重视技能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环境,使师生能够“近距离”感知、实践和传承先进的企业文化,形成校园文化新氛围。另一方面,重视专业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推动作用,以区域产业需求引领专业建设,实现专业内涵建设与产业升级精准对接,高质量构建以服务现代产业为方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专本硕博纵向贯通、学历与培训横向融通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形成学生学习、领悟专业技能和培育专业工匠精神相协调一致的校园文化新体系,满足产业发展新需求。与此同时,以实践融合提升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校企合作实践环境中实现“学生—职工”职业角色和职场氛围的对接和转化,形成校园文化建设新特色。

(三)以机制和资源融合为基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命运共同体

“双高计划”明确提出,要推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理念勾勒出“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路径和方向。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内部治理和资源融合体系,是推进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以及形成学校建设与产业发展协调一致的育人机制必要条件。

首先,宏观上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组织架构。“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要积极探索以产教联盟、职教集团、董事会和理事会为载体的组织管理模式,建立学校和企业管理人员全面融合的组织管理结构和运转机制,构筑校企“决策+管理+对话+考核”一体化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各种创新要素互相促进并共同发力。高职院校要创新“产业+学校”产教融合联盟组织运行模式,将其组织和资源集聚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逐步建立产权和管理相统一的现代化产教融合一体化育人联盟,构建产教融合的组织和管理新形态,增强学校的资源整合和匹配能力,为校企优质资源和资本相融合提供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其次,中观上要以“三共”(共同投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为核心,建立现代产业学院。高职院校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避免专业建设同质化是“双高计划”的基本出发点。高职院校要转移合作重心,将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标准研制为一体的产教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共建现代产业学院,在专业设置上可以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融合,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融合,尤其是能够以产业高端、高端产业要求标准化开展实训室建设,高质量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培育学生职业技能。高职院校通过现代产业学院平台,将高层次企业技术优势转换为行业通用性技术课程,以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可以使校内“双师型”教师与企业技师相融合,高质量打造“专业+产业”的“双师”大群体,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提供强大师资力量。

最后,微观上实现招生就业和教学科研的共同化。高职学生的最终归属是就业,而企业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最大组织。因此,高职院校招生工作要考虑企业人才需求标准,可以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招生模式来确保校企供需对口。学校和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职业教育招生考试政策,共同研制专业考核标准,共同制定学生录取标准,实现高职院校招生质量、计划和企业人才需求精准匹配。“双高”时代产教融合,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一般在工作现场的操作运营上没有太多的比较优势,使得他们不能高质量完成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任务。企业有分工明确的岗位,其技师比较擅长某种技能,它可能是学校某些专业课程的一个学习项目或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产教融合平台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的沟通和交流,共同开展教学科研,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做到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當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教融合成为化解高职院校创新发展问题和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双高计划”要求高职院校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然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仍处于发展阶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缺陷。解决和弥补目前产教融合出现的问题和缺陷,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和科教兴国战略视角出发,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和加强党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全面领导,聚焦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构建产教融合资源要素全过程和全方位参与的发展新格局,从完善政策支持体系、积极转变理念和创新资源融合机制及途径等方面采取相应策略,持续改善产教融合发展环境,不断探索“双高”时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新路径,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新形态,努力破解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凸显产教融合育人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继而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王立胜. “双高”背景下产教融合型专业群发展模式探究:以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建设为例[J].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4):54-57.

[2] 黄春艳.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 机械职业教育,2021(2):29-34,59.

[3] 雷艳玲,孙德伟. 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的内涵思考与路径延展[J]. 职教通讯,2022(8):58-67.

[4] 周桐,刘宇,伍小兵,等. 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困境及创新路径[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9):228-234.

[5] 李亚昕,曾秀臻. 论“双高”产教融合的特点、问题及治理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0):91-96.

[6] 张赢方. 破解新职业“成长的烦恼”[N]. 中国劳动保障报,2019-10-19(3).

[7] 人民网. 《新职业在线学习平台发展报告》发布:新职业供需两旺 新就业形态丰富多元[EB/OL]. (2020-07-23)[2022-07-25]. http://it.people.com.cn/n1/2020/0723/c1009-31795488.html.

[8] 应力恒,黄棋悦. “产赛教融合”下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6):53-58.

[9] 贺颖.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多元育人机制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30):32-35.

[10] 胡万山,叶琳.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历史演变、现实基础与发展趋势[J]. 现代教育管理,2022(10):82-89.

[11] 王志军.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设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0):125-130.

[12] 陈小娟,樊明成,黄崴. 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诉求、困境、成因及路径[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4):123-127.

猜你喜欢
双高产教融合高职院校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