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研究

2023-10-12 12:51罗勇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建设路径高水平

罗勇

摘  要: 厘清了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建设的现状,即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质量意识还未深入人心,在行动方略上存在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健全,在品牌形象上存在高职教育的认同度不高等问题。探讨了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核心特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与质量文化的内在关系,从理念遵循、价值认同、质量生成、制度保障、特色凝练等五个维度提出了高水平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以此推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高水平; 高職院校; 质量文化; 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5-0001-06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新时代,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教育部、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2],我国正式开启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新征程。以上文件明确高水平高职院校要抓好内涵建设,通过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服务,开展高质量应用技术研究,支撑国家重点产业、区域支柱产业发展,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是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必然要求,而质量文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以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的必然要求为逻辑起点,探讨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现状,以及高水平建设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一)质量文化的概念

质量文化概念源自工商业界,最早由美国管理学家约瑟夫·M·朱兰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将质量文化定义为“人们与质量有关的习惯、信念和行为模式”。美国质量学会(ASQ)将质量文化分为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等四层,其中精神层是核心,代表质量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3]。我国最早引入质量文化概念的也是工商界,鉴于质量是顾客认可产品与服务、形成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重要因素,学者们在研究企业文化的同时开始关注质量文化。关于质量文化的定义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认为质量文化包括质量物质文化、质量行为文化、质量制度文化、质量精神文化等四个层次,其中质量精神文化是质量文化的内核;二是将质量文化看作是组织成员的行为方式、组织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软件”,以及包括组织的设施设备与内外环境等“硬件”;三是认为质量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能发挥激励、约束、导向、凝聚等管理职能,能提高组织的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4]。从上述质量文化的起源和定义中可以看出,质量文化既具有质量本身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又具有文化概念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因此,质量文化是一个具有复合性特征的概念。

(二)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定义及内涵

1.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定义

欧洲在20世纪初就开启了大学质量文化工程建设,质量文化成为评估高校办学质量的指标之一[4]。21世纪初期,我国将质量文化概念引入高等职业教育领域,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高职教育中的质量文化进行了定义。陈寿根认为: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形成的涉及质量管理的价值观念、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环境意识及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5]。韩天学等人将高职院校质量文化定义为: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由领导倡导、职工认同、自觉遵守、逐步积淀的院校核心价值体系[6]。参考上述研究者的观点,结合笔者对高职教育与质量文化的理解,本文将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定义为: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信仰的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质量道德,共同遵守的质量方针、质量标准、质量制度,共同确定的质量行为、质量策略,以及一系列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学仪器设备、教学场所和教学环境等“软硬件”组成的综合体。

2.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

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质量价值观和发自内心的质量自觉性。质量价值观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及其积极作用的根本看法。从教师视角来看,质量价值观是教师对教育教学质量价值的定义、评价、作用的看法,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思想与行为方式;从学生视角来看,质量价值观是学生对质量价值的定义、评价、作用的看法,决定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想法与行为方式,影响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质量的认可程度[7]。质量自觉性是指作为质量建设主体的全体师生员工能够主动追求较高的质量标准,并遵循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机制,开展自我质量诊断与改进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通过师生员工的自觉行为,职业院校可以减少来自外部环境对教育教学质量的负面影响,克服不利于质量生成的功利化、外部性弊端,有效应对程序化、技术性、情境化质量生成措施的缺点,强化师生员工内在的质量意识和规范质量行为[8]。

二、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现状

(一)思想认识上:质量意识还未深入人心

中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只有30多年的历史,快速发展也只有20多年的时间,目前还处在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渡阶段,人均教育资源还不丰富。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2006年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自此,高等职业院校越来越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将质量文化引入高职院校至今只有15年左右的时间。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建设是2019年启动的,也只有3年的建设期。目前,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开展质量反思、质量改进的质量文化已经在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得以培育,产生了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案例,但是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单一化、片面化和割裂化的现象,追求“高水平”的质量意识还没有全面深入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全体师生头脑中。单一化是指有些师生认为质量文化就是学校的质量口号或者质量宣传语;片面化是指有些师生认为质量文化仅指与教学质量相关的文化,对于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的应用技术研究及与社会服务质量相关的文化未考虑进去;割裂化是指将质量文化的四个层面割裂开来进行研究与实践,没有认识到质量文化是一个完整而全面的系统。

(二)行动方略上: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健全

高职院校的质量保证来自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国家级、省级层面已经开展了高职院校的评估工作,以及从人才培养方案、技能抽查、“1+X”证书推广等个别的“点”开展了外部质量的监控;同时通过人才培养状态数据填报、质量年报制度等方式开展了“面”的外部质量监控。为了促进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国家于2015年开展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复核试点工作,推动了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但是全国范围内只有作为国家或省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的部分高职院校完成了诊改复核工作,且已经参加了诊改复核的高职院校在行动方略上也未形成完善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有的可能只是局部的質量标准、制度和文件,缺乏从质量文化构建的组织机构、质量标准、任务分工、行为实施、考核评价、制度保障等多个维度进行整体设计。

(三)品牌形象上: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不高

质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即质量价值观、质量理念要深入人心,能引导质量主体产生自觉的质量行为。目前,我国还有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只能满足日常教育教学的需求,师生员工追求高质量教育教学标准的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还没有形成,还难以产生自觉保证高水平教育教学的行为。虽然部分高水平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质量文化,但是高职教育的品牌形象认同度不高。一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没有深入人心。虽然国家已经明确将职业教育定位为一种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层次教育,但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是学困者或失败者教育的定位,还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改变。二是高职院校的高水平特征还没有凸显。虽然各级政府都在营造重视技能、重视职业教育的整体氛围,但是在大众心目中,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等并没有体现出高水平的特征。三是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形象没有形成共识。虽然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满足了企事业单位一线岗位的用人需求,也因此让许多年轻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职业教育还难以与高质量教育紧密关联,高水平高职院校也没有在全社会形成高质量的品牌印象。

三、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核心特征及其与质量文化的内在关系

(一)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核心特征

本文所称高水平高职院校是指“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包括中国特色的高水平高职院校或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的高职院校。“高水平”是指建设的标准和成效要能凸显“高质量”“个性化”“成长性”等核心特征[4]。

1. “高质量”特征

“高质量”体现在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优、就业质量高、发展前景好,应用技术研究产出的成果质量高、支撑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公众反响好、社会效益高、品牌形象优。

2. “个性化”特征

“个性化”要求高职院校在实现高水平发展的同时,要摒弃同质化倾向,从职业教育类型特征、行业(专业)特征或地域特征等维度实现特色化发展,凸显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行业产业支撑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3. “成长性”特征

“成长性”是指高职院校要呈现出较高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总体态势。从发展水平上看,要处于全国领先、国际可交流的水平;从发展速度上看,要成为全国头部高职院校,起到引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与质量文化的内在关系

高职院校的“高水平”发展与优秀的质量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具体来说,高职院校的“高水平”与质量文化的内在关系体现在三个方面。

1. 质量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高质量”办学目标的基础

如前所述,质量文化是由精神、制度、行为和器具(设施设备、学习环境)等保证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组成的综合体。因此,高职院校只有建立了高水准的质量标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品质的学习环境,才能够实现高质量的工作标准、产出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实现学校高水平建设的目标追求。

2. 质量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个性化”建设目标的引领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要体现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特征、尊重职业教育办学要求、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等方面,凸显出高职院校在行业特征、区域特征、类型特征等维度的个性化发展。而质量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也是学校特色和个性彰显的核心内涵,是实现高职院校“个性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引领。

3. 质量文化是实现高职院校“成长性”发展目标的保证

学校的“成长性”发展目标要求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质量文化强调高职院校要在质量生成过程中不断开展诊断与改进工作,师生员工作为质量生成的主体,需要发自内心地认同高水平质量文化。并且高职院校需要建立高质量的专业、课程、实训条件建设标准,教师需自觉遵守教育教学过程的质量规范,实现更高的质量目标,推进和保证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这正是开展质量文化建设的价值所在。

四、高水平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

质量文化培育是国家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上述现状探析,结合质量文化的内在特征,可以从理念遵循、价值认同、质量生成、制度保障、特色凝练等五个维度探讨质量文化的建设路径。

(一)理念遵循:学生中心、以师为本、追求卓越

质量文化,理念先行。理念要围绕学生、教师这两个重要的角色来选择,高水平高职院校要以学生成才为最终目标、教师成长为学校发展基础、追求卓越为高水平质量品质。

1. 学生中心理念

学生既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对象,也是质量生成的主体之一。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职业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需求是高职院校构建质量文化的核心。高水平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建设应该遵循学生中心理念。首先,树立学生在质量文化价值观中的中心地位,形成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办学质量最重要体现的共识;其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条件等“软硬件”建设均围绕学生中心来开展;最后,质量评价以学生通过学校培养获得的学业、能力、素质提升以及职业发展水平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

2. 以师为本理念

美国行为科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了关于人性假设的X、Y理论。X理论认为组织的员工天性厌恶工作、逃避责任、缺乏创造性,需要组织采取措施迫使他们努力工作。Y理论认为员工自觉勤奋,主动承担责任,具备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传统的管理观点倾向于认同X理论,将教师看作注重经济收入的“经济人”。高水平高职院校应该借鉴Y理论,认为教师不仅看重经济收入、社会地位,还有高尚的职业追求,致力于通过努力成为实现教师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自我价值实现人”。学校应以教师为本,建设教师队伍的管理制度、培育制度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教师与学校的协同发展。

3. 追求卓越理念

高水平高职院校质量文化的显著特征是追求卓越的质量品质。卓越品质就是所做的工作要非常优异,要做到某一领域的顶尖水平。高水平高职院校应该从教育教学标准建设、资源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养成、环境营造等每一个方面都具备符合所在行业领域和区域经济社会最新发展要求、学生自身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卓越品质,通过全方位优质的质量保证体系来确保职业教育的卓越品质。

(二)价值认同:学校精神、功能定位、战略愿景

通过学校精神、功能定位和战略愿景可以清晰定义学校人才培养的价值追求、专业建设的服务面向和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三个维度的质量价值观。学校在“软硬件”资源建设上,在精神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物质层始终以高标准、高品质、高水平为追求目标,来建设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

1. 培植学校精神

质量文化的内核是质量价值观,学校精神是质量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学校精神的表现形式往往就是学校的校训。每一所学校都非常重视提炼自己的校训,一般在建校初期就会提出自己的校训,用校训来传递学校的独立思想和传统精神。例如,某高水平高职院校以“爱众亲仁,博学笃行”为校训,致力于让全校师生具备“仁者爱仁”的博爱精神,用心用情关注百姓心声、关心弱势群体的处境,真正践行“上为国家分忧,下为百姓解愁”的办学宗旨,以“博学笃行”作为学习和教学之道,做到学有所依、学有所成、学有所用,让“爱众亲仁”有了根基,不流于形式。

2. 明确功能定位

高职院校首先是高校,其功能定位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但是高职院校又有其职业属性,一般情况下会为特定行业或地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开展应用技术研究、提供社会服务、传承与创新行业或地域文化,在此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某高水平高职院校以“民政为民,民政爱民”为价值追求,服务民政民生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率先开办社会工作、社区管理、家政、养老、殡仪等专业,涵盖“生老病养葬”全生命周期,专业总计45个,有老年服务与管理、现代殡葬技術与管理2个国家高水平专业群。

3. 确立战略愿景

学校愿景是学校长期奋斗的目标,一般是指学校未来几十年之后要建成的样子。通过学校战略愿景具象学校师生长期奋斗的目标,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师生为之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成就学校发展的宏伟大业。某高水平高职院校确立了学校办学“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卓越愿景,全体师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不断提升自身本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学生和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国际学生,以此学习世界先进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质量生成:核心要素、质量标准、质量制度

高职院校的质量生成主要源自教育教学核心要素、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管理行为模式,因此,要做好这三个方面的工作。

1. 提升教学核心要素质量

教学的核心要素主要是师资队伍、课程、专业、教学条件(设施设备、教学场所)等。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教学的核心要素质量:一是打造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和高水平结构化教学团队,管理队伍要由讲政治、懂教育、通专业、晓社会的人员来组成,教学团队要由掌握教育教学理论、通晓某一专业知识、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师德高尚的人员组成;二是建设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教育优质专业供学生和家长选择;三是建设一批优质的职业教育课程、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四是要通过校企合作高标准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要求,满足课程教学、专业实践需求的理论课教室和实践场所。

2. 建设教学质量标准体系

通过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建设国内领先、世界认可的师资、专业、课程、教学条件等标准,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时代的最新要求、受教育者的发展诉求。一是建设国际认可的师资队伍标准,每年安排部分教师参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师资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和职业教育水平。二是部分专业引入国际专业认证标准,通过专业认证规范专业教学,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建立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标准,引导教师建立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四是校企合作建立优质专业人才培养所要求的教育教学设施建设标准。通过先进的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推进“双高计划”实施。

3. 固化教学管理行为模式

教职员工的行为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人才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班主任的辅导行为,教学、后勤、财务等部门人员的管理行为,其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学质量生成的核心要素。一是固化教师的行为模式,包括授课计划、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建设行为,教学程序、语言、体态等课堂教学行为,课程作业、测试、考核等课程评价行为。二是固化班主任的行为模式,包括班委会组建、班级党团组织组建、班会召开、心理疏导、志愿服务等辅导行为。三是固化管理人员的行为模式,包括与学生身心成长关联度很高的选课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以及学生管理、党团活动、志愿活动等管理行为,同时要固化影响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后勤、财务等部门人员提供的住宿、医疗、贷款、奖助学金等管理行为。通过固化教学质量行为确保教学全过程工作质量,实现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

(四)制度保障:运行制度、监控制度、评价制度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体系主要由教学运行制度、教学监控制度和教学评价制度等组成,是教育教学系统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高质量产出的重要保障。

1. 优化教学运行制度

优化符合高质量教学标准的教学运行制度。一是优化保证专业办学科学性、必要性、可行性和适应性的专业调研制度;二是优化保证符合经济社会需要、满足人才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规程;三是优化适应职业教育教学需要的课程等教学资源建设制度;四是优化满足课堂教学、实训教学高质量实施需要的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等。

2. 完善教学监控制度

完善高效、透明、操作性强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一是完善适应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的过程监控的教学督导管理制度,细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监控细则;二是建立满足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教学资源建设的项目建设过程质量监督制度;三是完善辅导员行为督导制度;四是完善教学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的行为督导制度;五是完善督导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反馈,引导和督促教学行为、辅导行为和管理行为的改进和提升。

3. 改革教学评价制度

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科学、透明的教学评价制度。一是改革学业评价制度,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质量考评制度;二是改革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教师年度考评制度,关注成果增值的教职员工三年或五年的分类聘期考核制度;三是改革高职院校二级单位评价制度,建立以服务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为中心的二级单位评价制度,引导二级单位提升服务意识和能力,助力学校高水平发展等。

(五)特色凝练:类型特色、行业特色、地域特色

高职院校的质量特色是一所学校的标签,它往往来源于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行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学校服务的学生、行业、地域的特色需求,要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去总结、提炼,形成一些具有特色的标准、制度、行为、器具(建筑),通过这些载体清晰传达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质量理念、质量标准等信息,充分发挥质量文化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

1. 凝练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凝练质量文化的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找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显著区别: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性,而普通教育提倡通用性。其次,要实现职业性特色,要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实施途径,也就是从教育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育教学实施到效果评价都要行业企业的参与。最后,是否做到了职业性,需要在行业企业中得到检验和认可。

2. 凝练办学专业所处行业特色

凝练质量文化的行业特色,应从高职院校办学专业与服务行業的关联性、特殊性入手。首先,高职院校的专业要与行业紧密联系,人才、技术需求来自行业,需要与行业合作培养人才、进行技术攻关。其次,高职院校质量文化要凸显行业的特殊要求,例如民政民生行业关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生活、就业、就医等方面的需要,某高水平高职院校因此形成了以民政民生类专业为特色,彰显学校专业建设“为国分忧,为民解愁”鲜明的民政行业特色。

3. 凝练学校所处地域特色

高职院校往往由地方政府、地方企业投资兴建,必将服务于某一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凝练质量文化的地域特色,应该从学校所在城市或省域的人文环境(民族特色)和产业优势等方面来进行总结。例如,湖南的高职院校要抓住湖南地处长江中游、毗邻珠三角这一地理位置的特征,体现湖南人身上的勤劳勇敢、敢为人先的湖湘人文特色;要结合学校所服务的湖南省重点产业来寻找质量文化的产业特色。

五、结束语

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精心培育才能逐步形成。我国的高职院校正处于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的关键阶段,虽然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质量文化建设院校,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质量文化还在逐步培育和总结提炼的阶段,还需要高职教育的践行者结合国家、省(直辖市、自治区)“双高计划”项目的实施,在前行中不断探索、借鉴和升华。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 (2019-02-13)[2022-12-01].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教育部,财政部.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 (2019-04-02)[2022-12-01].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1904/t20190402_376471.html.

[3] 朱兰,戈弗雷. 朱兰质量手册[M]. 第五版. 焦叔斌,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724.

[4] 周应中. 质量文化培育与生成:高职学校高水平建设的核心路径[J]. 中国高教研究,2020(3):98-101.

[5] 陈寿根. 从技术到文化:高职院校质量管理的转向[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75-77.

[6] 韩天学,张学龙. 文化视域下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以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2018(2):10-14.

[7] 朱佳艺.工匠精神引导下的高职院校学生质量价值观的重构与塑造[J]. 黑龙江畜牧畜医,2018(4):234-236.

[8] 王亚鹏.高职教育质量行动议程中的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J]. 职业技术教育,2017(25):39-43.

猜你喜欢
建设路径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高水平花样滑冰竞技人才的培养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路径分析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