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匠精神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3-10-12 12:51张毛毛张嗣德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张毛毛 张嗣德

摘  要: 为直观呈现我国学术界有关工匠精神的研究现状,梳理工匠精神的意蕴,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词进行检索,限定年份为2015年至2020年,限定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得到第一份样本,中位数以上高被引期刊为第二份样本,分别绘制作者、机构、关键词、时区和突显词科学知识图谱,以呈现主要研究力量分布及其合作关系,追踪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探寻研究进程的发展流变。研究结果如下:从作者合作知识图谱看,样本一的作者合作关系较为密切,发文质量较高,样本二的作者合作关系相对稀薄,质量较低;从机构合作知识图谱看,样本一的合作关系更为紧密,主要研究力量是大学,样本二的合作关系较稀疏,主要研究力量是职业院校;从研究热点看,样本一和样本二共同关注了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培育路径、工匠、大学生、创新等七大核心关键词,但样本二较样本一出现三个不同的研究趋势;从研究演进看,样本一和样本二的时间线图在时区演进上保持相对的一致性,但样本二的研究内容更为细化。

关键词: 工匠精神; 热点; 可视化; CiteSpace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3)05-0043-12

一、引言

2016年,两会期间的政府工作会议首倡“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从国家意志层面进入大众视野,随后,在世界青年技能日上,李克强对广大青年弘扬工匠精神提出殷切期望,社会各界开始关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2021年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一次强调大国工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因此,促进工匠精神落地生根既是新时代的要求,又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经之路。

以“工匠精神”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数量众多,研究方法多为理论思辨,研究内容多为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工匠精神的意蕴、工匠精神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耦合,以可视化研究方法对研究领域现状进行整体归纳和展望的文献较少。“鉴往”方可“知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以直观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二、工匠精神的意蕴梳理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手工业历史,中国匠人以专注、执着、耐心、精巧的品质在漫漫长河中形塑了技近乎道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受传统文化孕育、滋养而成,在古代著作中可以管窥:《诗经·卫风·淇奥》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形容加工骨器、象牙时,除了切还需要磋,而加工玉器时,除了琢还需要磨;《左传·文公七年》中的“正德、利用、厚生”,诠释了古代工匠精神的含义是正直的品德、精巧的技术、制造出的物品经世致用、制作技艺和人生价值坚守共生共荣;《论语集注》中“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意在阐释工匠们在认真细作的基础上,还需精益求精以趋于精致。

何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在时代的背景下演化流变,意蕴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学者对其意蕴的划分主要基于中国文化的视域和现代经济发展两个角度。中国文化的视域下,学者对工匠精神的定义大致有二维、三维、四维三个层面,代表性的观点中,薛栋基于典籍《左传·文公七年》《瘳忘编》认为工匠精神包括体现技艺水平的“尚技”和彰显伦理宗旨的“崇德”两个维度[2];肖群忠等认为工匠精神是独具一格的精神特质,分为“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精神境界[3];叶美兰等指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包括“向善”的价值追求、“尚巧”的创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4]。

现代意蕴下的工匠精神又是什么?步入“中国制造2025”战略发展阶段以来,进入新常态,“中国制造”曾无法摆脱廉价劳动力和低端制造业的困境,只是倚仗人力资本红利,产品优势不凭借质量的优劣,而依托数量的多寡,然而在“机器换人”的产业发展趋势下,在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崛起的今天,如何由“中国制造”转为“优质制造”?如何改变我国制造业创新后力不足,自主研发力量薄弱的现状?工匠精神的技艺坚守与经济转型发展、供给侧需求不谋而合,其在新时代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李砚祖提出正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追求精工精致的工作精神形成了工匠精神[5],孟源北等则将工匠精神概括为思想层面的爱岗敬业和无私贡献、行为层面的专注创新、目标层面的精益求精[6];李进基于工匠的身份演进,将工匠精神概括为一定人生观影响下的职业思维、职业态度、职业操守,具体分为尊师重道、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求实创新四个维度[7];李宏伟等认为工匠精神包括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8]五个维度,总体来说是一种精神特质。

三、数据来源

本研究选取两个样本,尽可能克服单一样本绘制可视化知识图谱带来的误差,以期反映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的现状,并进行样本差异比较,从而探究工匠精神研究在核心期刊和相对高引期刊的差异和共性。第一个样本的选取是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限定年份为2015—2020年,期刊来源为“核心期刊”和“CSSCI”,出现832条检索结果,人工剔除访谈、介绍、纪事等学术性较低的文献,保留653条。另一个样本则在同数据库中以“工匠精神”为关键词,限定年份为2015—2020年,不限定期刊来源,得到全部期刊8954篇,以被引量重新排序,选取中位数以上的高被引文献4477篇,进行人工和软件剔除后,保留检索结果4104篇。

四、工匠精神研究的可視化分析

(一)作者及其合作关系

研究作者的合作密度反映了作者间的合作关系和对该领域的关注程度,总体来说,样本一和样本二都有作者合作关系,但样本一的作者合作关系更为密切,167位作者合作过37次,密度较高(D=0.0036),而样本二的合作密度低(D=0.0021),278位作者有66次合作关系,从图1中也能明显看出样本一的连线(连线则表示作者间存在过合作)较多。样本一的合作类型较为丰富,既有同机构间合作,如李群、张宏如、蔡芙蓉同属常州大学,也有跨机构间合作,如付悦、赵晨、高中华分别属厦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样本二中的合作关系则全为同机构间合作。

(二)机构及其合作关系

样本一机构间的连线较样本二多(见图2),说明机构合作关系较样本二紧密,但不论是样本一,还是扩大了文献数量的样本二,总体机构间连线稀疏,都表明机构间合作缺乏,亟待加强。样本一的核心研究机构除去两所职业院校外,大部分是分布于中、东部的大学,说明中、东部大学是样本一的主要研究力量(见表1);在样本二中,仅有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一所大学,职业院校展示了强劲的研究能力,且较多分布于中部地区,说明中部地区的职业院校是样本二的主要研究力量(见表1)。从样本一和样本二的对比看,样本一研究机构的发文质量高,多为核心期刊,但发文量较低,而样本二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虽多,但研究质量较低,多发布于普通期刊,研究质量尚待提升。

(三)研究的关键词热点

关键词是一篇文献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架构[9],样本一和样本二中的高频关键词(见表2)中,排除检索主题词“工匠精神”后,都出现的关键词有“新时代”“职业院校”“高职学生”“培育路径”“工匠”“大学生”“创新”,又因为高频关键词为研究热点,因而样本一和样本二的共同研究热点(图3为关键词共现图)如下。

1. 新时代

新时代既指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0],以适应“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制造”,又指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1]。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而制造业创新疲软无力,产品质量惹人担忧,人民的“美好生活需求”亟待满足,工匠精神中坚守品质、破除陈规的内核与提升产品质量和效率的需要不谋而合,各行各业也不禁在“利益至上”“唯利是图”的社会风气、趋同化的经济大环境下反思未来前行的方向,不论是样本一还是样本二,研究者大多将新时代的工匠精神与研究对象相结合,从而研究如何培养职业精神,如进入新时代,出版行业迫切需要编辑专业求精的工匠精神以促进出版业的健康发展[12],工匠精神成为新时代企业家的基本内涵之一[13],以及将工匠精神融入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中,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14]。

2. 职业院校

谁来培育工匠精神?现有研究普遍认可职业院校是培育的主场域,以“职业院校”为关键词的研究中,探讨了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路径和困境,另有学者对影响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培育的必要性来看,学者研究大致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职业院校办学能力提升和学生技能素质培育三个方向展开。培育路径是使工匠精神由意识贯彻到实践的路径,在“培育路径”的关键词中具体阐释。在影响培育工匠精神的因素中,职业院校培育的困境如下:一是缺乏将工匠精神发展壮大的院校氛围[15];二是缺乏完备的工匠制度[16],从而多主体保障工匠精神的实施;三是缺乏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课程设计等[17]。值得注意的是,以“职业院校”为关键词的研究中大多倾向以思辨方法进行路径提出,但对实际的培育效果缺乏跟踪验证和测量。

3. 高职学生

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相较于普通教育更具有实践性、职业性[18],学者普遍认可高职学生是工匠精神的主要培育对象,职业院校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百行百工的工匠,学者的研究进路集中于高职院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与工匠精神契合的职业情操和职业信念[19],从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并使其德技兼修。近年来,工匠精神的研究对象从高职学生逐渐延伸至大学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也亟待工匠精神指导[20]。

4. 培育路径

工匠精神从意识层面落实到实践,亟待一条既能保留传统工匠精神中“守”“破”“离”深刻意蕴,又能与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技能人才创新信念契合的培育路径。相关研究从宏、微观的角度着眼路径构建,宏观的角度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政策制度层面:一是社会文化环境,中国从古至今有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21],“学而优则仕”“重农抑商”的社会传统理念使得中国古代轻视生产的观念长期存在,商人一直居于社会等级的末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工匠精神”的压制,“工匠精神”繁荣发展的文化沃土匮乏,重塑尊重工匠的社会风气成为工匠精神培育的大前提;二是政策制度上则需厚植工匠制度,保障工匠的正当权益,弘扬工匠精神,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物质上的基本支撑[22]。微观层面阐述了学校和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职业院校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场域[23],学校要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挖掘课程中的相关资源、利用实训课程、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圍等方面入手[24],企业则应在企业文化渗透、经营管理跟进、指派合作导师教导等方面塑造工匠精神[25]。

5. 工匠

工匠是工匠精神的载体和创造者,工匠在制作中精益求精、守正创新,对每一件创造出的物品赋予了感情和灵魂,使技艺坚守与人生境界融为一体。“工”指劳作,“匠”则指在某方面很有造诣的人,工匠指有一定手艺且为之劳作的人。《说文解字》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造诣高深的代名词[26]。以“工匠”为关键词的相关文献中,一是以工匠为载体,解构工匠精神的意蕴。李淑玲等在访谈和以问卷形式调查现代工匠的基础上,得出工匠精神包括心思巧妙的匠心、娴熟技能的匠艺、优良踏实的匠品[27];石琳则认为古代受“匠籍”剥削的传统工匠和现代工匠存在根本上的不同,当今的工匠精神与古代的工匠精神也不同[28]。二是介绍国内外的工匠和工匠精神。在东方,中国最早出现工匠,上古时期的皇帝和炎帝都是伟大的“匠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的《工律》《工人程》从历史资料的角度为工匠生产生活状况提供了原始物证[29]。而后,工匠的精细制作方式受到机器大工业生产和流水线生产的冲击,工匠精神日渐式微,直到近年来契合精工细作的经济发展方向才“重振旗鼓”。在西方,工匠源于拉丁语中一种被称为“ars”的体力劳动[8],后逐渐演变为一门特定的职业和社会阶层。虽同以工匠为载体,但东西方文化中的工匠精神大相径庭,东方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谋生的过程中形成的职业坚守,其中谋生为第一,工匠的身份地位受社会文化的轻视和等级人身依附关系的制约,略带工具化倾向,而西方的工匠表现为对技艺的纯粹追求,自柏拉图始,便有“工匠从事产品制造的目的并不是单纯为了获取报酬,而是为了追求作品本身的完美和极致”[30]。

6. 创新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即“守”“破”“离”中的“破”,“破”意指“打破陈规”“勇于创新”,“破”既是对技艺的熟练掌握,又是一种创新求变。以“创新”为关键词的研究中,学者主要探讨了两个方面:一是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之一,二是传承与创新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谭舒等在《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应然发展逻辑》一文中[31],提及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以创新精神为内核的工匠精神培育要相辅相成;刘书芳提及编辑的工匠精神既少不了继承,也少不了创新[32],编辑工作的创新既要有市场化的思维,也需“互联网+”到“内容+”的构思、捕捉信息的敏感度、走出去的眼光、服务的观念。

相较于样本一,样本二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思政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劳模精神”“产教融合”“教学改革”和“校园文化”等关键词的出现频率较高。样本二与样本一相比,出现以下四个不同的研究趋势:一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和就业创业教育;二是阐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的作用;三是将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进行比较;四是研究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校园文化的建设。

首先,在工匠精神与课程思政、就业创业教育的融合方面,学者探讨了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意义、路径,以及工匠精神下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其次,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关键词的研究中,既提及工匠精神与现代学徒制的融合,现代学徒制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制度保障,又有相关研究探讨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学习同样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从师徒学习中、企业文化中,深化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再次,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都属职业精神,这类主题下的文章探寻了两者的意蕴异同之处,或是新时代下的内涵嬗变。最后,以校园为载体,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这一方面有助于突显职业院校的独特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工匠精神在学生内心“落地生根”。

(四)工匠精神研究的趋势分析

趋势分析(trend analysis)是按时间片段统计前沿关键词的分布情况,以表现研究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走向,使用CiteSpce绘制时区演进图谱,以回望漫漫五载。我国工匠精神研究领域的演进历程,见图4和图5。

样本一中,以关键词时区图谱为参考,结合突现词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将近五年来我国工匠精神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

2015—2016年是工匠精神研究的扎根发展期,研究内容大多与“中国制造”的需求密切相关。此时,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制造业转型升级,各行各业迫切思索如何摆脱低端制造的困境,提升产品制造质量。这一时期的前半段,工匠精神的研究“寂寥冷清”,2015年仅有5篇相关文献,探讨了工匠精神的历史意蕴和当代价值、中外工匠精神的内涵差异、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和路径,这一时期的研究虽只涉及整个研究领域的基础部分,但内容宏观、浅显,研究方法全属于理论思辨类。如学者肖群忠等梳理了中外工匠精神的意蕴并提出将工匠精神具有当代价值,但并未提及将工匠精神应用于当代的路径;李宏伟、叶桉分别从社会和职业院校的角度构建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但实际培育的可行性和效果缺乏测量。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工匠精神”,鼓励柔性化生产。从此,工匠精神中的精益求精、守本创新的精神内核为中国制造的发展提供了思路[33]。在这一时期的后半段,工匠精神的研究思路逐渐扩展,探讨如何以工匠精神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蜕变,矫正浮躁的生态环境。

总体来说,2015—2016年是工匠精神扎根发展的两年,这一阶段,多是“中国制造”的经济大背景助推工匠精神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工匠精神的中国文化意蕴、当代内涵流变、国外工匠精神介绍,同时出现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耦合的趋势。

2017—2018年,工匠精神的研究更加聚焦、细致,研究对象扩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增加,研究内容深化,研究方法进一步规范。在这两年间,关键词如“大国工匠”“职业道德”“高校”的突现强度较高,学者对“大国工匠”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并与“立德树人”有机融合,从而探寻“大国工匠”技能水平和德育要旨的协同发展,是对以往职业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研究中,过度偏重技术的理性化反思,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丰富为一种职业精神,因而是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精神的主要研究环境是高校,但研究对象进一步破土,高校中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人才、思政课教师、大学生、党员干部都被納入工匠精神的研究范围。纪录片、工艺美术、砂器等也有涉猎。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研究方法逐渐规范化,出现了理论思辨外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并首次出现工匠精神培育、影响因素的相关测量模型,如祁占勇等以《大国工匠》的视频资料为基础,构建以三维度六素养为标准的工匠精神核心素养理论模型[34],而刘军等则对技能人员、企业管理人员、HR的访谈资料编码后,开发了技能人才工匠特征的概念和维度结构[35],张宏等通过SPSS和AMOS建立结构关系模型,测量工匠精神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得出校园文化、校企合作、课程教学等均对工匠精神培育效果产生正向影响[36]。研究理论向多领域扩展,管理学的烙印理论、协同理论,人类学的文化记忆理论,以及社会心理学均在此阶段中以视域或理论基础出现。

回望工匠精神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工匠精神研究扩展至多领域、研究内容不断深化细致、研究方法更趋于多样和规范的两年。

2019—2020年工匠精神的研究持续推进,发文量放缓,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呈现研究与时代结合的特点,研究方法进一步规范。产教融合既是新时代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要求,又在培育工匠精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38]。“立德树人”的出现,表明工匠精神的研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文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同时研究方法进一步规范。李群等不仅开发了信度和效度兼具的农民工工匠精神量表,并以“工匠精神—工作幸福感—创新绩效”模型对实际效用进行检验[39],从而为农民工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路径参考。

样本二的时间线图在时区演进上与样本一保持相对一致,但随着文献数量扩充,时区线图(详见图4)较为细密,相比于样本一而言,时间线图中呈现的关键词较为细化繁多,N=599,E=1770,说明599个关键词产生了1770条连线,突现词同样较多,共25个(详见图5),这反映了样本二的研究内容较为微观的特点。样本二的时区演进同样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5—2016年,第二阶段为2017—2018年,第三階段为2019—2020年。

相对于样本一,第一阶段“精益求精”和“新常态”表现出了较大的突现强度,“精益求精”是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的内涵解析[40],“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提炼[41],正是在经济增速放缓,追求产品质量的新常态发展形势下,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和价值观被大力提倡。“工匠文化”“制造强国”“德国”“工匠制度”“价值观”等词也表现了较大的突现强度,样本二在这一阶段关于工匠精神的研究趋势与样本一相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各行各业所提倡的职业精神,助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和制造业质量提升,因此是研究的重点。但样本二这一阶段的研究更为细化,相关研究不仅与“中国制造”“新常态”的经济大环境联系,更对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的核心——精益求精,进行了剖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作为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德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以此为中国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思路,同时对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保障——工匠制度、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必要性、如何培育工匠精神——路径等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第二阶段,教师和大国工匠作为研究对象受到广泛关注,这一阶段样本二的研究多是基于职业院校的场域探讨工匠精神的培育,“培育机制”“创新精神”“实践探索”等词的出现,说明学者将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融入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如课程思政教育、就业创业教育,同时开始思考工匠精神的实际应用问题,并关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三阶段,相比于样本一,样本二中工匠精神的研究融入高职具体的专业、课程和教学,“语文教学”“教学改革”出现,深入探讨工匠精神与教育教学的融合,“非遗”“实现路径”“机制”的出现,说明工匠精神的培育进一步扩展至职业院校外,如非遗下的歙砚传承、湘绣技能人才培养等。

五、研究总结和思考

通过对工匠精神研究文献的意蕴梳理,对作者合作关系、机构合作关系、关键词、时区图的绘制及重点文献的阅读,提出相关建议如下。

(一)界定工匠精神的意蕴含义,正本清源

学术界对工匠精神意蕴的梳理百家争鸣,大致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经济发展两个视域,但其中的维度与层次则见仁见智,仅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意蕴解读就可划分为二维、三维、四维,且不同学者在相同维度下给出的定义不尽相同。有的划分依据来自中国古籍,如《左传·文公七年》《瘳忘编》等,有的划分依据是对前人现有研究的整合或主观总结。虽工匠精神的意蕴随时代发展而变,但其基本内核不变,过于纷杂和无依据的划分反而使工匠精神的本质浮于表面,继而影响工匠精神的定位、培育和实践。对工匠精神的解读可全面多维,但应围绕一个中心,“正本”方得“清源”,工匠精神“病树前头万木春”是“大势所趋”,但在新时代,“踵事增华”,需首从理清自身意蕴内涵着手。

(二)增进作者、机构间联系,形成学术共同体

从样本一的作者或机构合作图谱中发现,我国工匠精神研究领域虽有部分作者合作团体和机构合作关系的出现,但总体来说,作者或机构之间的合作较少,知识图谱中连线稀疏,即使是扩大了文献数量的样本二,作者或机构的合作关系仍较为单薄。作者或机构之间的联系匮乏,不利于研究资源的共享和扩大该领域的研究影响力,极有可能形成重复研究或研究断层。凝聚工匠精神的研究力量,促进协同研究,整合区域整体研究资源,学术影响力方可“更上一层楼”。

(三)“应然”连接“实然”,回答时代质询

不难发现,样本一和样本二的研究内容都由宏观向微观演进,逐渐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之中,搭建起“应然”和“实然”之间的桥梁。现有工匠精神的研究中仍不乏大量空洞的在“应然”层面的探寻,虽理论是实践的支撑,但脱离实践的理论研究则使理论成为实践的“桎梏”。工匠精神的研究从时代所需而起,理应走向时代的质询。近年来,学者关注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具体的专业、教学、课程之中,说明研究的细化和具体,是“渐入佳境”的体现,研究内容更加聚焦,但研究的实效性仍缺乏进一步检验,学者虽提出具体的对策、路径,但研究结果是否可行,仍有待学者关注。

(四)调整研究方法比例,综合应用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影响研究结果和后续研究的开展,目前清晰可见理论思辨类研究“恒河沙数”,但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屈指可数。作为社科界的主流研究方法,量化研究通过数据的收集揭示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质性研究深入事物内部获取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糅合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优势的混合研究应有其“立锥之地”,然而不论是样本一还是样本二都表现出研究方法的失衡。多种研究方法综合使用,才能最大程度发挥价值,研究出工匠精神理论或实践层面的自身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颖. 营造职业环境培育职业精神[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9(9):67-72,87.

[2] 薛栋.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 职教论坛,2013(34):94-96.

[3] 肖群忠,刘永春. 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 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4] 叶美兰,陈桂香.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的选择[J]. 高教探索,2016(10):27-31.

[5] 李砚祖. 工匠精神与创造精致[J]. 装饰,2016(5):12-14.

[6] 孟源北,陈小娟.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 职教论坛,2016(27):16-20.

[7] 李进. 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培育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7):27-30.

[8] 李宏伟,别应龙. 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9] 朱丽丽,李娟. 职业教育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基于职业教育类核心期刊2014—2018年收录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职教论坛,2018(12):135-142.

[10] 高晶晶.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J]. 理论观察,2017(2):140-142.

[11] 韩庆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N]. 光明日报,2018-03-02(13).

[12] 唐小春. 融媒体时代编辑力构建[J]. 编辑学刊,2020(5):110-114.

[13] 程海水,徐莉.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内涵、影响因素及培育路径[J]. 企业经济,2022(7):87-93.

[14] 王靖.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价值内涵与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塑造[J]. 中国高等教育,2019(5):60-62.

[15] 陶启付,庄熊,王雅婷. 高质量发展阶段职业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13):104-107.

[16] 劳家仁. 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J]. 教育与职业,2022(8):55-58.

[17] 毕晶晶.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7):83-85.

[18] 熊丙奇. 职业教育改革的突破点:从“层次教育”到“类型教育”[J]. 行政管理改革,2022(8):23-29.

[19] 杨英. 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2(5):107-112.

[20] 杨军. 高校基本职能视角下的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J]. 江苏高教,2017(11):81-83.

[21] 喻文德. 工匠精神的伦理文化分析[J]. 倫理学研究,2016(6):69-73.

[22] 曹靖. 我国“工匠精神”培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J]. 职业技术教育,2017(34):20-26.

[23] 黄君录. 高职院校加强“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 教育探索,2016(8):50-54.

[24] 刘春. “工匠精神”培育与高职院校的教育追求[J]. 职教通讯,2016(32):19-20.

[25] 党华. “工匠精神”的审美观照和境界生成[J]. 中华文化论坛,2016(9):85-89.

[26] 张娟娟. 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 职教论坛,2016(35):35-39.

[27] 李淑玲,陈功. 当代中国工匠精神解构[J]. 成人教育,2019(11):66-71.

[28] 石琳. 中华工匠精神的渊源与流变[J]. 文化遗产,2019(2):17-24.

[29] 王维依,蒋晖. 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历史源流[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8):54-55.

[30] 孙清华. 西方国家的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传承[J]. 思想教育研究,2016(10):41-44.

[31] 谭舒,李飞翔. 供给侧改革视域下工匠精神的应然发展逻辑[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2):28-34.

[32] 刘书芳. 工匠精神:新趋势下编辑的传统回归与创新[J]. 出版广角,2017(4):6-9.

[33] 张宁. 现代学徒制及“大国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J]. 辽宁高职学报,2020(12):21-24,29.

[34] 祁占勇,任雪园. 扎根理论视域下工匠核心素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逻辑[J]. 教育研究,2018(3):70-76.

[35] 刘军,周华珍. 基于扎根理论的技能人才工匠特征构念开发研究[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8(11):105-112.

[36] 张宏,孙宏兴,徐涛,等.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9):36-42.

[37] 吕浔倩.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策略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12):30-31.

[38] 熊晓梅. 坚持立德树人 实现“三全育人”[N]. 光明日报,2019-02-14(6).

[39] 李群,唐芹芹,张宏如,等. 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工匠精神量表开发与验证[J]. 管理学报,2020(1):58-65.

[40] 魏志玲,聂伟. 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观的困境与突破[J]. 职教论坛,2019(7):161-164.

[41] 沈叶. 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分析及培育[J]. 教育与职业,2019(24):104-106.

猜你喜欢
工匠职业院校培育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