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面临新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德育要素的渗透成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不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为了最大限度地贴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学科的发展方向,德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逐渐成为一种必然。文章将从德育渗透的概念、重要性出发,深入分析当前的应用状态以及后续的改革策略、途径。
关键词:德育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综合能力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渗透逐渐成为各学科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作为一门兼顾人文性与生活性的学科,高中语文被赋予了更多的内容与使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先进思想道德品质,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向的价值观以及人生信仰。与此同时,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德育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针对这一现象,教师一边发挥自己的教学经验,一边推动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应用于实际生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一)调动学习积极性
相较于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的学业压力更大,任务更重。因此,这也让他们习惯于在课堂上紧绷着神经。然而,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如果他们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不仅会造成生理上的疲惫,还会丧失学习积极性。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德育要素。基于其中的人物逸事,教师往往会提炼出具体的德育内涵。通过观点的分享,学生将脱离传统的学习节奏,在有来有往的师生、生生互动中提升学习积极性,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1]。
(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将知识点的理解、掌握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全部,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在此过程中,德育要素的渗透旨在将德育与课堂教学、与课下学习结合起来。高中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单纯地讲授知识,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以及心理诉求。为了将高中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德育要素的渗透不可缺少。一方面,全面发展包含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另一方面,高素质人才既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又拥有积极的人生规划。针对上述趋势,德育让学生在深入理解学科内容的同时提升其综合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三)引导学生克服困难
虽然,高中生已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且具备一定的抗击打能力。然而,在巨大的课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交压力下,他们极易形成各式各样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就会让学生陷于负面情绪无法排解。基于这一现象,教师致力于将德育要素融入教学内容。德育要素的渗透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将自己视为学生的榜样,注重自己的引导方式。通过教材中的案例、表述以及积极、主动的师生互动,学生一边分享自己的问题,一边摸索出具体的解决之道[2]。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渗透方式生硬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容易存在德育要素渗透生硬的问题。从具体的教学案例来看,该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体现为德育要素的筛选。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丰富的情感、思想等德育要素。然而,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习惯于坚持“知识本位”思想忽略德育要素的提炼、应用。这也导致了他们在日常的德育渗透中存在僵硬的问题。一方面,教师选取的德育要素不贴合实际生活,另一方面,筛选的德育要素并非文章的中心主旨。依托上述渗透方式,学生很容易产生倦怠感,耽误德育教育的时机。其二体现为德育要素的输出。德育要素渗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深入体会文本中的情感、思想,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思考。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容易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意愿与知识一并输出。学生不仅会受大量的情感要素影响,还会丧失探索、分析的积极性。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讲求无形,讲求潜移默化,所以,如果教师仍坚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就会与德育要素的渗透背道而驰。
(二)缺乏榜样意识
高中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作为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德育要素的渗透离不开榜样以及模仿。然而,从实际的教学效果来看,教师没有完全地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事实上,只有当教师将自己的一言一行融入德育过程,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言行举止,才会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以及行为习惯。
(三)德育要求松散
隨着新课改的推进,德育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然而,在具体的实践中,由于教师尚未制订相应的评判标准,所以,德育经常流于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将知识点的理解凌驾于德育之上。虽然,德育的内容广泛且无法依靠考试等形式进行考查,但语文教师应严于要求。通过监督与规范,学生逐步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思想品德。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策略分析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
伴随着高中语文教育的发展,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目前,高中语文教材作为德育的参考收录了大量的国内外文学作品。依托散文、诗歌、小说等体裁,学生一边加强专业知识的熏陶,一边感受文章中的情感、思想、观点。此外,教材中还展示了诸多的英雄人物。从他们的身上,学生不仅能感受时代的特点,还能挖掘其中的美好品质。在前期的备课中,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文本的主题思想就是作者对于某一事物、某一现象的评价、态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循着文本的主题挖掘具体的德育要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大多积极向上且每一名同学的感知能力均是不同的,针对他们的想法,教师因势利导地予以引导,开展德育,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人生信仰[3]。
以教学《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为例。通过文章的学习,学生将充分感受张秉贵在工作中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要求他们一边阅读文章内容,一边感受其优秀品质。通过多处细节描写,一个工作尽职尽责、了解民众需求的人物形象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为了加深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张秉贵的生平。“张秉贵的身上体现了哪些传统美德?这些美德在现代社会中又有哪些新的诠释?”基于上述问题,学生既结合自己的理解将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又分享生活中出现的“张秉贵”。
(二)创设教学情境
德育渗透建立在学生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虽然,高中生已具备抽象逻辑思维,但大块的文字表述,尤其是文言文,经常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导致德育渗透的效果大打折扣。当面对社会背景、时代背景、用词习惯都与学生有一定距离的文章时,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生动且具有教育意义的教学情境。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借助教学情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参与课堂互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进入高中语文课堂。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一方面,针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教师贴合教材内容筛选适当的内容转化为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为了营造课堂氛围,加强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借助视频化、图片化、动态化的表达方式。借助多模态表达,学生逐步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加深对德育要素的理解。
以教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为例。从文章内容来看,屠呦呦介绍了自己与团队发现的科学成果以及该成果的应用场景、意义。由于文章中有关青蒿素的描述呈现出抽象化的特点,所以,教师在前期的备课中利用信息技术搜集相关的视频解释。在课程讲解阶段,学生借助具体的讲解,快速理解文章内容。当他们明晰文章内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其中隐含的人文要素以及科学探究精神。比如:屠呦呦与团队在发现青蒿素时的执着以及验证结果时的曲折。通过细节的分析,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一生只为一事来”的科学精神和伟大情怀,还能拓宽自己的眼界,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拓展教材内容
德育不仅存在于文章的主体,还隐含在文章的背景以及人物介绍中。受篇幅的限制,编写者在筛选文章内容时习惯性地仅选入主体内容,忽略了附加内容以及作者介绍。针对一些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内容,教师及时引入其背景知识。这样一来,学生一边开阔自己的眼界,一边快速理解作者的价值观,体会其中的德育要素。以教学《沁园春·长沙》为例。《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时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毛泽东领导湖南农民运动。同年秋天,毛泽东前往广东进行农民运动讲习。重游橘子洲,他创作了《沁园春·长沙》。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以背景知识为引铺垫诗词的情感。随后,学生分析词中描述的场景,点明词的“矛盾之处”。描写秋的诗词多蕴含肃杀、悲伤之感,然而,毛泽东笔下的景物却是生机勃勃的。基于这一矛盾,教师深入讲解其中的原因。通过逐词逐句的分析,学生不仅感受了词人笔下的壮丽河山,还明晰了其中包含的革命精神。为了确保德育要素渗透的连贯性,教师还拟定相应的写作任务,引导他们书写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4]。
(四)拟定课外阅读任务
虽然,高中生的学业压力大,但适当的课外阅读既能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又能让他们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情绪时形成相应的应对之法。在拟定课外任务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世界。受诸多要素的影响,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点都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放下“架子”,构建丰富的沟通渠道。通过有来有往的师生互动,教师了解学情,予以引导。针对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有计划地推荐一些作品。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以及人物思想,学生形成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法。为了了解课外阅读作品对于德育渗透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定期拟定课外阅读交流会。在交流会上,学生不仅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还向其他人推荐自己阅读过的书籍。
(五)读懂文章内容
从前文的论述中,不难发现,德育要素的渗透建立在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先引导学生详细阅读文章内容,厘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浅层理解不足以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所以,教师还会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逐步由浅层理解过渡至深层理解,逐步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5]。
以教學《我与地坛》(节选)为例。通过文章内容,读者将了解史铁生对人生的感悟,了解史铁生对生死、对亲情的看法。作为学生由浅层阅读过渡至深层阅读的关键,教师以“与厄运抗争、成为生活的强者”为最终的德育渗透点。在此过程中,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内容,体会细节描写之下,生命世界的鲜活与灵动。在课程讲解的最后,教师要求他们结合教材内容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分享自己对生活的理解。通过有序的生生互动,学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信仰以及价值观。
(六)引入有效朗读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提升教学效率经常忽略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策略。相比于直接阅读问题,朗读让学生与文字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在朗读的同时,学生亦能从中感受文章的意境,体会其中的美学价值。基于德育渗透这一要求,教师要重视朗读,重视引导学生朗读。通过反复、多次地朗读,他们的脑海中逐渐呈现出一幅生动、形象、立体的画作。
(七)引入小组合作
学习就是在已有知识架构的基础上不断添加新内容,添加新经验的过程。每一名同学在阅读文章之后都会产生自己的感觉,产生对德育要素的理解,完善自己的知识架构。为了加深他们对德育要素的理解,适当的小组合作、小组讨论提供了一个观点交换的平台。通过多种观点的碰撞,学生一边增强问题意识,产生怀疑,一边更新知识与道德观念,提升思想道德水平。以教学《祝福》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以学生为主体,要求他们深入分析:哪个因素成为压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此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充分调动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展开讨论。通过“论点+论据”的讨论形式,学生既能深入理解祥林嫂的境遇,又能从德育的角度形成新的感慨。
结束语
随着高中语文的发展,德育渗透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德育要素的能力,还倡导他们树立正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一边创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角色,一边优化教学模式,引入多元的教学策略。此外,每一名学生的德育理解力都是不同的,所以,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予以不同的引导。值得一提的是,德育讲求潜移默化与言传身教,所以,教师除了要提炼教材中的德育要素,理解其中的核心观点,还要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举手投足间的人格魅力,学生能够在模仿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胡蓉.新课标视域下高中语文渗透德育的探析[J].知识文库,2022(21):103-105.
[2]冯军霞.化知为德润物无声: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华夏教师,2022(31):35-36.
[3]毛玉萍.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2(30):4-6.
[4]刘颖.浅谈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行知纵横”教育与教学研究论坛(第七期)论文集(二)[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2:122-131.
[5]嵇先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的策略分析[J].语文世界(中学生之窗),2022(9):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