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山 曾林锋 范炳期
作者单位:广东省紫金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517400)
急性脑梗死(ACI)是因颅内动脉狭窄、闭塞导致血栓或栓塞形成而阻断局部脑组织血流供应,继而引起脑部缺血缺氧并致使脑神经损伤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急骤、并发症多、致残致死率高的特点,多见于中老年人,病情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在临床上对ACI 的治疗方案主要有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及溶栓治疗等,发病至入院救治时间越短的患者预后越佳[2]。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替罗非班均在ACI 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3]。本研究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ACI 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2018 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4],且经头颅CT 或MRI 等影像学确诊;②患者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③患者及(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①有痴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史;②对本研究所使用阿替普酶、替罗非班等治疗药物过敏;③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④伴有颅内感染;⑤诊断为大面积脑梗死。选取2021 年1 月-2022年12 月广东省紫金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ACI 患者74 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 例。观察组中男21 例,女16 例;年龄48-79 岁,平均年龄(56.11±9.67)岁;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4.86±1.35)h;平均脑梗死体积(9.32±1.49)cm3;平均神经功能缺损(CSS)评分(19.98±3.45)分;合并糖尿病13 例、高血压15 例、高脂血症9 例。对照组中男19 例,女18 例;年龄46-78 岁,平均年龄(55.82±9.61)岁;平均发病至入院时间(4.82±1.33)h;平均脑梗死体积(9.26±1.44)cm3;平均CSS 评分(19.87±3.39)分;合并糖尿病16 例、高血压14 例、高脂血症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两组均给予常规检查和对症、支持等个性化基础治疗。(1)对照组:患者0.9 mg/kg 体质量的注射用阿替普酶(由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 公司提供,注册证号SJ20160054),将10%剂量的阿替普酶采用静脉推注(2 min),另90%剂量在1 h内采取静脉泵入给药,溶栓24 h 内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注射液(由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265)0.4 μg/(kg·min)静脉泵注36 h。对两组患者均进行7 d 常规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1)疗效。评定标准:①痊愈,治疗后症状体征完全消失,9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评分)降低幅度<100%;②显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45%≤NIHSS 评分降低幅度<90%;③有效,治疗后患者症状体征有所改善,18%≤NIHSS 评分降低幅度<45%;④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NIHSS 评分降低幅度<18%[5]。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病例总数×100%。(2)血清学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约5 ml 于干燥试管,离心分离血清后将其置于-20℃冰箱待测。血清NGF、BDNF 与NSE 水平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迈瑞BS-85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上海聚慕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检测试剂盒均由福州佳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血液流变学指标:使用HT-100B 型血液流变仪(由淄博恒拓分析仪器有限公司提供)测定HBV、LBV、PV 及PF 值。(4)出血发生情况:包括皮肤、黏膜及内脏出血。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组间t检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n=37,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因子水平比较(n=37)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因子水平比较(n=37)
注: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观察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NGF(ng/mL)16.93±2.73 49.22±7.36*#16.42±2.81 35.28±5.24*BDNF(pg/mL)5.75±1.49 11.63±2.58*#5.79±1.51 8.86±2.14*NSE(μmol/L)132.48±23.57 46.21±10.63*#131.65±22.98 79.34±14.76*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n=37)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n=37)
注: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组别观察组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HBV(mPa·s)6.68±1.23 4.26±0.78*#6.56±1.19 5.25±0.88*LBV(mPa·s)13.49±1.57 9.05±0.89*#13.73±1.56 10.18±1.22*PV(mPa·s)1.91±0.34 1.26±0.17*#1.85±0.31 1.42±0.23*PF(g/L)4.25±0.68 2.89±0.31*#4.21±0.71 3.26±0.42*
2.4 两组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后出血发生情况比较[(n=37),例(%)]
目前,静脉溶栓是临床上治疗ACI 发作早期的首选方案,可实现患者脑梗死血管的有效疏通及对应区域神经元功能的快速恢复,但该治疗方案受开始溶栓时间、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影响,会直接影响患者血管再通效果以及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程度[6]。为进一步提高对ACI 的治疗效果,学者们建议采用不同作用机制药物联合治疗,使得在有效提高整体疗效的同时,扩大患者临床获益[7,8]。阿替普酶在ACI 静脉溶栓治疗中较为常用,疗效确切,可帮助ACI 患者实现血管再通,有助于快速恢复患者脑部组织血液循环及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而替罗非班注射液的半衰期为1.4-1.8 h,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及抑制血栓形成的功效,有助于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有效避免血管再闭塞[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2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7%,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ACI 的疗效更好;观察组血清NGF 与BDNF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清NSE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以上调血清NGF 与BDNF 水平及抑制血清NSE 释放,有助于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观察组HBV、LBV、PV 及PF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更加有效改善ACI 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效促进患者脑血管循环。另外,观察组总出血率尚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应急损伤,出血风险更低。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较单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疗效更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因子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未见出血增多,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