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关于培养农村小学生英语思维的实践途径探析

2023-10-10 13:14于进海
名师在线 2023年23期
关键词:双减导图思维

文 /于进海

思维是学生掌握一门语言的基础。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推进语言学习,是重要的英语课程目标之一。尤其是在“学思结合、用创为本”的英语学习观下,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显得极为关键。在英语学习的起步阶段,也就是小学的三到六年级,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启发手段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对英语课程的理解能力,是目前许多英语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相较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没有便利的教学条件和硬件设施,学生缺少语言环境,缺乏开放性的学习视野,这导致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受到种种因素的限制。下面,笔者先从“双减”政策的内容解读开始,谈谈怎样克服教学实践中的难题,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1]。

一、“双减”政策下小学生英语思维养成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的颁布,本意是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减负,从课堂作业和校外培训的双向整改开始,逐步推动学校教育的提质增效。而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作业减负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在缩减作业总量的前提下,尽量保障学生在课内学够、学好,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无形中使课堂教学承载的任务量更大,节奏也趋向于紧凑化。而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在我国并没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环境,因此课程内的词汇、语法、文化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远不如汉语那样流畅。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虽能为学生传授基础的语言知识和学习策略,但在面对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时,仍显得捉襟见肘。为了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努力拉平与城市地区英语教育的质量差距,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者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性,直视小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其中就包括英语思维的培养。从理论角度看,英语思维的培养至少有两方面意义:

一是有助于学生摆脱母语思维的束缚,更好地对英语知识进行整合。英语思维强调主、谓语等成分的完整,以及逻辑关系的清晰。有一定的英语思维作为基础,学生才能掌握英语的规范用法,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标准英语”;反之,若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去学英语,往往会变成“四不像”。例如,“Let's play games with a candle on.”本意是“让我们点上蜡烛玩游戏吧”,倘若学生按照母语习惯,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语序就会混乱。思维是语感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学好一门语言的必备素养,教师理应予以重视。

二是有助于学生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的强化。在小学阶段,从最简单的音标练习、单词拼写开始,到学生对语言的感知、体验和积累运用,都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学生英语思维的养成能够提高他们英语学习的实用性,使他们发现学习中的潜在规律。例如,cooker、teacher、player、painter 等词其实都是在动词的基础上加上固定后缀,成为专指某类职业的名词。当学生以敏捷的思维捕捉到这些规律并加以利用时,他们的知识构建进程就会明显加快,不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内容灌输。可以说,英语思维是学生徜徉于语言之海所乘的小船,也是英语教师“授人以渔”的关键。

二、“双减”背景下如何有效培养小学生的英语思维

(一)导入:把握教学节奏,融入趣味因素,引导学生思维“热身”

“凡事预则立。”教师要想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来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就必须重视“预”的过程,包括课前预习和课堂预设。在以往的农村英语教学中,学生常以毫无准备的状态踏入英语课堂,面对教师展示的新内容、新知识,感到既陌生又紧张,思维活动也陷入低潮,之后便很难专注地听讲,要么一味记笔记,忽略了语言实践的要求,要么注意力直接淡出课堂,开始间歇式地走神。在这种情况下,课前预习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一方面,预习和教学环节的紧密衔接,赋予了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空间,使他们在迈入课堂时有更清晰的学习规划,知晓自己将要面对哪些问题。另一方面,预习能改善课堂教学的枯燥氛围,提前促进学生的疑问生成。教师通过有效的预习指导策略,再结合适当的课堂预设,能充分彰显英语的吸引力,使学生将目光放到课堂本身,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2]。

以外研版英语三年级(下册)Module 3 的Unit 1 I like football 为例,这一课主要教学“I like ...”和“I don't like ...”句型的使用。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简单阅读Listen and chant 环节的儿歌,试试用自己的旋律哼唱出来,并重点体会末尾“I like them all”的含义,想一想them 代表了歌曲中的哪些动物,并为学生布置预设的探究任务,引导他们总结在什么语境下使用“I like / don't like”开头的句式。开始课堂教学时,大家一起跟随音频唱起欢快的儿歌:“Lions are big, cats are small ... I like them all!”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模仿动物的动作和声音,例如,狮子张大嘴巴表示怒吼,小猫发出“喵喵”声。在趣味满满的启发过程中,学生逐渐意识到,them 其实就是歌曲中出场动物的总和,由此引入“like+名词”的重要用法。而I like 与I don't like 之间,区别在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学生经过两种句型的反复切换,很快就能摸索到其中的表达规律,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展开会话练习。趣味性的导入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为英语课堂融入质疑思辨的成分,平淡的教学也会因此而充满生命力[3]。

(二)提问:注重启发提问,促进学生理解,不断增强学生语言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要求是“思维体现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以及深刻性。”这五种思维特质代表了学生对英语学科的高度认知[4]。笔者认为,培养小学生敏捷性和灵活性思维应从中年级段开始。这一时期学生的英语学习刚起步,而且好奇心较强,只要教师勤加引导,学生就能形成良好的语言意识,积极地倾听他人发言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际。而高年级段的教学则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优化,要求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发掘他们的创造力。提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适用于英语学习的各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关键性问题的设置,来快速切入课程重点,起到“开门见山”的效果,也可以通过一些拓展性较强的问题,来加深学生对课时内容的理解,让他们在答题中反思,在答题中成长。

以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1 的Unit 1 Go straight on 为例,这一单元包含不少如behind、right、left、beside 之类的方位词。在掌握对应的语法知识后,教师可以将提问的范围转移到教室里,根据学生所坐的位置来设计问题。例如,教师一开始可以用判断类的题目:“Where are you sitting now?”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则教师再补充:“Let me see ...Are you sitting by the window?”或 者“Are you sitting in front of XXX(后排同学的名字)?”学生只需根据自己的座位情况,回答“Yes”或“No”。等大家熟悉问题模式后,就尝试自己独立回答问题,如“I am sitting behind XXX.”或者干脆变一种形式:“My seat is beside the door.”几番对话后,学生脑海中就会对相关的方位词建立深刻印象。之后教师适当提升问题难度,例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示意图,然后让学生描述去往各个地点的路线,如教师办公室、操场、校门口等,中途是否需要“go straight”“turn left /right”以及“through the door”等。这类问题的开放性较强,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用一些简单的题目作铺垫,为他们提供充足的思维空间,让整个语言习得过程更加完整。

(三)游戏:巧借课堂游戏,展开语言实践,带动学生参与热情

游戏是英语课堂内比较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因自身的趣味性和益智性受到小学生的广泛喜爱。当学生们沉浸到游戏情境中,跟随教师一起玩耍时,思维能够受到充分锻炼,在动手动脑的同时实现多元智能发展。以简单的“字母蛇”为例,教师先在纸上画一条有着长长身子的“卡通蛇”,然后用记号笔将“卡通蛇”的躯干隔开,变成首尾相连的一串方框。四五个学生结组,利用这些方框进行词语接龙。如第一个学生填的是apple,末尾字母是e,占去五个方框,那么学生就接着字母e 写一个新单词,如elephant、today、year 等,头尾相接。假如中途有学生想不出单词,就用水彩笔或蜡笔将方框涂成彩色,下一个学生就另起新的首字母,直到“字母蛇”写满为止。当游戏结束时,接龙的学生就能得到一幅极具艺术感的绘画作品,前后衔接的单词和五颜六色的彩色方框搭配在一起,既有浓厚的童趣氛围,又凝聚了学生们的集体灵感。创作过程又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词汇储备量,让这种即时性的创作游戏更具挑战性。而游戏规则的介入,也能最大程度促成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使他们主动分享自身想法,在沟通中实现协同发展。

(四)发散:利用思维导图,打通知识脉络,深入发展学生学科素养

英语学习需要温故而知新。而在现阶段的农村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恰恰缺乏“温故”的有效手段,只能趁期末带学生回顾单元内容,整合所学知识。这样做的好处是动机明确,学生的复习效率高。但是,总览式的期末复习决定了教师不能将每个单元的中心思想、重点句型、新学词汇乃至零碎的语法都复刻到课堂上,只能挑选有代表性的内容展示给学生,无形中让他们的思维发展受到制约。要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教师就要摆脱旧的复习模式,让他们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对每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基础性总结,进而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脉络。思维导图作为概括性较强的学习工具,正好可以应用到学生的阶段性复习中,无论以单元为结构进行盘点,还是针对某一项特定知识进行对比、延伸和拓展,都极为实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简单的思维导图开始,体验如何发散思维,收集复习成果,并将它们体现在图画中,然后定期进行回顾,节省课前的预习时间。

以外研版英语五年级(上册)的Listen and read 为例,这一版块的短文叙述了主人公Lingling 和好友游览公园,结识新朋友,并不慎将冰激凌滴到朋友鞋子上的糗事。基于文本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情节分成四部分,即“go to the park”“meet a friend”“run to the bus”“drop the ice cream”,并将如出场人物、事件和地点之类的关键信息补齐,最后形成的思维导图如图1 所示。

图1 思维导图

经过充分阅读,运用思维导图的符号、词汇和线条对短文进行情景重现,同时串联起核心情节,不仅符合小学生的记忆特征,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从而设法将抽象的学习内容具体化,以更加多彩纷呈的方式表现出来。与此同时,短文中蕴含的过去式用法,如go / went、meet / met、run / ran 等,都逐一呈现出来,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启发。在高年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每周留出半节课的时间,和学生共同讨论怎样制作更简捷、高效的思维导图,对每单元的核心教学内容进行清晰的整理、归纳,以方便学生复习和时时查看。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双减”背景下,农村地区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克服难题,拓宽小学生的英语视野,引导他们在课前预习中先行探究,在课堂提问中深入思考,在游戏环节挥洒灵感,不断拓展自身的英语思维,发展核心素养,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形成英语学习的核心优势。

猜你喜欢
双减导图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烃思维导图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