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学生阅读的助力
——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策略

2023-10-10 13:14杨勇斌
名师在线 2023年23期
关键词:传统习俗竹节助力

文 /杨勇斌

支架式教学以“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学情为基础,以教学支架为辅助,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撤去支架,促使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支架,正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持。在支架的支持下,学生会发挥自主性,不断探究,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一、搭建情境支架

情境支架是教师依据文本内容,运用语言、图片、音乐等方式营造的良好的学习情境[2]。在学习情境中,学生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自觉投身阅读活动,推动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在支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握阅读导入时机,搭建情境支架。

以《夜间飞行的秘密》为例,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蝙蝠侠》电影片段。在学生观看时,教师提出问题:“这部电影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问题的驱使下,大部分学生开动思维,踊跃作答。之后,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两幅图片,并提出问题:“蝙蝠能在夜间飞行,飞机也能在夜间飞行,二者有联系吗?”这个问题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探究兴趣。于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夜间飞行的秘密》中,探寻二者之间的联系。

二、搭建问题支架

问题支架是教师围绕文本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准备的问题。问题支架是支架式阅读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的问题支架能使学生明确思维方向,积极探究。学生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可以建立良好的阅读认知,增强思维发展水平。所以,在支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需要,搭建问题支架。

以《慈母情深》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母亲的工作环境,感受母亲的无私奉献。“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描写出了母亲的工作环境。在读到此处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一句主要在写什么?”学生反复诵读语句,给出答案:“主要描写了恶劣的工作环境。”基于此,教师发问:“‘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学生迁移生活经验,描述这一词语的含义。有学生说道:“‘震耳欲聋’表示噪声很大,快要将耳朵震聋了。”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处这样的环境,会有什么感受呢?你会怎样做呢?”大部分学生认真思考,提到“厌恶这样的环境”“要逃离这样的环境”等。教师顺势追问:“母亲想不想逃离这样的环境呢?母亲能逃离这样的环境吗?”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认真思考,感受母亲工作的艰辛,体会母亲的无私奉献。

三、搭建范例支架

范例支架是教师依据文本内容或文本要点呈现的相关范例[3]。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面对很多新知识点。在支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搭建范例支架,助力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触摸”新知识点。

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作者写道:“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儿像独木舟……仿佛田沟里的水蛇。”在这里,作者使用比喻手法展现威尼斯小艇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要点之一是了解比喻手法的使用效果。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像”“仿佛”这两个关键词,却无法准确描述比喻手法的使用效果。实际上,在诵读《火烧云》《海底世界》等文本时,学生早已接触了比喻句,了解了比喻句的使用效果。所以在本节课上,教师呈现《火烧云》《海底世界》等文本中的比喻句,鼓励学生诵读,分析比喻效果。在诵读时,学生迁移已有阅读认知,在脑海中想象具体画面。此时,大部分学生联想到:“比喻句借助一种事物‘替代’被描述的事物,可以使被描述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基于此,教师鼓励学生分析《威尼斯小艇》中的比喻句。在分析时,学生继续迁移已有认知,找出句中的本体和喻体,探寻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而描述本体的特征。立足学生的分析情况,教师综合介绍比喻手法,并鼓励学生使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天空中的白云。

四、搭建图示支架

图示支架是教师根据文本内容,利用思维可视化的载体辅助学生建立认知的方式。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发达,逻辑思维水平不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学生阅读、理解文本的支撑。在支架式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搭建图表支架(表格、思维导图、树形图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按照时间顺序,使用详略得当的写法,描述了老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大部分学生受思维能力的影响,无法准确找出每一个传统习俗。对此,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呈现图表(见表1),引导学生诵读文本,找寻春节传统习俗。

表1 《北京的春节》传统习俗

在图表的助力下,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自觉地将视线集中在“煮腊八粥”“泡腊八蒜”“买杂拌儿”“买爆竹”等内容上,由此填写表格。之后,学生主动展示表格。教师据此组织阅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表格内容,切实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

五、搭建实践支架

实践支架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利用实地观察、动手操作、亲身演绎等方式,助力学生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方式。通过体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接认知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学生可以增强学习欲望,主动投身学习活动。因此,在语文支架式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实践支架。

以《竹节人》为例,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之一是制作竹节人,编写竹节人制作指南。此任务指向动手操作能力。对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布置动手操作类任务:“请大家利用课前时间和小组成员一起阅读《竹节人》,梳理竹节人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收集相关物品,动手制作。”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先阅读后操作,加深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搭建舞台,引导各组共享竹节人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介绍制作竹节人的方法。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进行点拨。在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下,学生进一步认知文本内容。之后,教师提出操作任务:“编写竹节人制作指南,并按照指南内容改进本组的竹节人。”学生迁移阅读认知,编写制作指南,再次动手操作。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有效搭建支架有利于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助力,实现学有所得,增强学习效率。对此,在小学语文支架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灵活搭建情境支架、问题支架、范例支架、图示支架、实践支架,助力学生体验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掌握阅读内容的同时,发展多样能力,由此增强阅读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传统习俗竹节助力
助力成功七件事
一次有趣的竹节人大战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春节的传统习俗
传统习俗还保留多少
传统习俗历久弥新 不变的年味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