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 张敏
摘 要:浮梁古县衙是江西省唯一现存较完整的清代五品县署,享有“江南第一衙”的盛誉。通过实地调研、史料甄别,梳理浮梁古县衙的历史演进,并对其历史沿革、选址环境、空间布局、营建特色进行深入探究,总结衙署园林的艺术特色,丰富江西传统园林理论。儒家思想、道家学说、封建礼制及堪舆文化贯穿于衙署园林的相地选址与空间布局;古县衙以治事功能为主,兼具宣教、旌戒、祭祀、游憩等功能;采取“三区六院”轴线对称式格局,营造出开合有序、主从分明、功能多样的院落空间;巧借西塔、钟鼓殿宇、古樟香桂,结合照壁、匾额、楹联等点景手法,为县署增添诗情画意,升华文化底蕴。
关键词:浮梁县;衙署园林;选址布局;造园艺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景德镇市科技项目“‘双碳”背景下绿色低碳技术在乡村人居环境中的应用研究(20224SF007-4)”研究成果。
衙署为中国古代为官者办理公务的场所,也是统治者政治权力的象征。衙署在汉代被称为官寺,唐后冠以“衙署”“公署”“公廨”等称号[1]。衙署园林由衙署的庭院绿化点缀和署内眷属住房后建置的园林(犹如宅园)两部分组成[2]。浮梁五品古县衙平地而起,闹中取静,远览昌江秀丽,近观西塔夕阳,盆地开阔,水域含合,藏风聚气,乃“风水佳穴”之处,可将水曲之美、红塔之趣尽收眼底。衙府内门楼高耸,三班六房、堂鼓石坊与香樟、桂花掩映成趣,为县官提供宣教祭祀、处理政务、休闲游憩的场所,肃穆雅静、意境深远,是衙署园林的典型代表,也是江西传统园林重要内容。本文从园林视角对浮梁古县衙的历史沿革、选址环境、空间布局、造园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丰富江西衙署园林理论。
一、历史沿革概述
唐朝元和十一年(816年),浮梁县署因水患而迁址于浮梁旧城处。北宋初年(961年),于旧城村西建楼阁式宝塔,称之西塔,后因雨水侵蚀致塔身通体染红,故又称红塔,乃昌江八景之一“西塔夕阳”所在处。其南侧为金公祠,原是纪念唐代县令金日安、金叔彦的祠庙,元代古县衙遭战祸损毁后,明洪武年间重建,万历三年又重修西塔。清康熙四年(1665年),知县萧蕴枢鼎建县衙大堂,乾隆二十七年毁于火灾。而后道光年间县署又遭火焚毁,因无力重建,移至“金公祠”(浮梁古县衙今址)理事,并进行修缮改造[3]。民国五年(1916年)陈安当知事时,迁县治于景德镇莲花塘[4]。浮梁古县衙历经千年,几度兴废,而现今遗存乃道光年间所建,距离景德镇市8公里,并于1987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成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浮梁古县衙的选址环境
所謂“入鄱阳界者为鄱江,在浮梁者为昌江”,昌江是长江流域鄱阳湖支流,经安徽昌门(后称祁门)流入景德镇,是重要的水运交通要道,为“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繁荣盛况提供了保障。县衙外江水顺流而下,成玉带之状,犹抱月之势,临宫吉水,既满足生活需求,为往来交通提供便利,又与“河水之弯曲处乃龙气之聚会也”的堪舆美学不谋而合。可见浮梁古县衙择址是以曲水昌江为基础,堪舆理念为指导。
清初古县衙择址于城郭北侧,轴线之上,居中而治,突显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中心地位。清末改建于旧城村,民众聚集,交通便利,由中心的县衙依次向外递减,呈众星拱月之势。这种布局既利于官吏治理,达到绝对统治的目的,还紧密联系民众,为民所需,更突显出“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儒家礼制思想[5]。
三、空间布局
地处浮梁镇的五品县衙,古色古香,环境清幽,现已形成占地64495平方米的大型衙署园林(如图1)。整体空间布局为纵轴横院,纵轴为东、中、西三轴,以照壁至三堂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展开,结合旌戒祭祀、办公理事、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呈现出“前堂后寝”式布局。横院则缀以古木、牌坊、亭廊,形成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的院落空间。
(一)建筑布局
古县衙依据功能划分为前门、中堂、后苑三部分,共六进院落(如图2)。整体布局严谨对称、井然有序,加之门堂威严,高墙相隔,古井相缀,花木扶苏,营造出前肃后幽的衙院氛围。
1.前门(第一、二进)
前门由两进院落组成,主要为旌戒图宣教、祭祀祈福之所。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物为照壁,既遮挡视线,营建障景,又与大门、广场相呼应,增加县署气势。壁身绘有莲花、祥云、蝙蝠等纹样,寓意吉祥如意、清正廉洁。大门又称头门,拾级而上,可见“八字形”头门映入眼帘。额坊上高悬“浮梁县署”的匾额,楹联上写着“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开门见山地表达为官从政的基本职责[6]。其东西两边分别设置“喊冤鼓”及两块碑刻。经头门,“十字形”青石甬道映入眼帘,其东设土地庙,满足祭祀功能。照壁至头门为第一进院落,也是县衙的导入空间,承上启下。进头门,通甬道,至仪门,中庭植桂(Osmanthus ragrans),苍翠挺拔,为第二进院落。仪门分三间,高悬“仪门”匾额,中门为官员通道,东门为衙吏出入,西门则为死囚而设,无不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其西为狱轩、吏舍、狱神庙,乃旌戒之所,东设金公祠、酂侯祠,为祭祀所用。前门以建筑为主,林木掩映,遵循“师法自然”之古法进行布置,既为庄严肃穆的衙署氛围提供了过渡空间,又使其与喧闹的城镇环境相离,呈现出古色古香的二进院落。
2.中宫(第三、四进)
中堂为县衙的办公场所,共两进院落。仪门之后至大堂乃第三进院落,为县官办公理事之所。经仪门,入衙院,内设六房,铺以青石,直通大堂。东为吏、户、礼三班房,西为兵、刑、工三班房,左文右武,以东为上。西三房右为“澄镜”古井,清凉甘甜,既供衙署日常用水,又起防火用水的作用。院内以青石路相通,约40米,在三分之一处设有石牌坊,名之天语亭并取《颁令箴》中的“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刻于石坊,以警示县令以民为本,秉公办事。大堂即正堂,是衙署建筑群的核心,也是县官拜牌迎旨、发布政令、公审大案的场所[7]。其建筑为五间五架、九檩穿斗抬梁混合式结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高耸,轩昂庄重,烘托县衙的威严、庄重。堂中额坊置“亲民堂”,以示县官为父母官,与人民相亲相爱。门堂、香樟、古井三者之间形成动态游赏路径,使威严庄重的建筑与郁郁葱葱的植物完美结合,营造出严穆幽静的庭院氛围。
经大堂至二堂为第四进院落,承担县署官员日常办公的作用。庭中植枣树(Ziziphus jujuba Mill)两株,取“芙蓉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能结实”之意,以表县官干实事、求实绩之志。二堂又名“琴治堂”,象征统治者仁德治化、仁者之治,是商议政事、预审案件、退思小憩之处。其西为典史厅,东设常平仓,为辅助办公、仓储之所。堂侧植香樟,郁郁葱葱,堂间设天井,具采光、聚雨、排水之效,乃江南“四水归堂”之典型。大堂动刑罚,以法治县,二堂以德治县,法德相济[8]。
3.后苑(第五、六进)
后苑为两进院落,乃起居、会客、游憩之处。三堂为县令处理机密案件,及亲眷居住地。堂后设东西花厅,香樟对植,缀以香桂,为县令及眷属宴客聚会、乘凉休憩之佳所,也是接待高级官员的地方;厅后设门,直通后花园。堂东县丞署,堂西督捕厅,三堂居中,为第五进院落,与《周礼》中“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的封建礼制不期而同。同时严肃规整的建筑与苍翠挺拔的植物完美结合,营造出“庭院深深”的意境。第六进院落为香山别墅,乃游憩之所,因纪念白居易而建。凿池筑坡,设丰乐亭,亭东为醉香堂,院内绿茵浓郁、花木扶苏,四时皆景,恰如金起涛诗中“遥知槐绿荫浓处,池上还题醉白堂”所言。零星的建筑,配以古樟香桂,伴随着天光云影,模山范水,恰似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
(二)空间序列
所谓“礼者,天地之序也”,周礼成为封建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也深深影响着皇城、县衙的选址布局及建筑制度。从浮梁古县衙平面构图上分析南北纵向、东西横向的空间序列,可知纵轴为主,横轴为辅,主从分明,均衡对称。纵轴空间序列由三段式组成(如图3),第一段为起景,是空间序列的起点,包含署前广场、照壁、头门。头门为衙署的出入口,起引导作用,过头门至仪口,空间开朗,视野开阔。第二段为高潮,即为中堂部分,从大堂的院落空间至二堂,是整个衙署的中心部分,也是空间序列的高潮阶段。建筑星罗棋布,古木林立,蒼劲挺拔,气势恢宏,衙署庄严肃穆之气犹然而生。第三部分为后苑,为结景阶段,包含三堂和香山别墅。三堂具有起居功能,由东、西花厅及三堂建筑围合而成,空间私密。经三堂至香山别墅,园内绿意盎然,山水相依,若隐若现,俨然一座幽静的江南庭院。浮梁古县衙纵轴景观空间序列由起点、高潮、结景三段式组成,主从关系明确,前后呼应,贯穿全园。横轴则形成“前堂后寝”的院落空间,大堂居衙署中央,主簿厅、典史厅居西,县丞属、校场居东,布局方式遵循左文右武、东尊西卑的原则,院落规模由中央向两侧递减,层次分明,开合有序,相互连贯。“前堂”主要为办公理事、宣教祭祀所用,院落空间为“开”,视野开阔。庭院主体建筑大堂乃视线焦点,居中而尊。建筑高耸庄严,古木对峙,均衡对称,烘托出衙署园林威严肃穆的氛围。“后寝”则为休息、游憩之所,三堂院落空间呈“合”,高墙耸立,私密性强,清静舒适,乃居住、休憩之佳所。香山别墅独立成园,碧树如茵,山环水绕,厅堂相间,隐秘独立,整体呈内向性空间,既为县官宴游、游憩提供场地,更为县衙增添一份幽然雅致。
四、营建特色
(一)临水而建,闹市择幽
昌江秀丽,红塔夕照,山环水抱,良好的自然环境促就了古县衙的建立。所谓“吉地不可无水”“水抱边可寻地”,古县衙南临昌江,曲水环抱,西塔相伴,豁然开朗,乃风水佳穴。古县衙为县地的政治中心,也是统治者政治权力的象征。择基闹市,房舍林立,车水马龙,既便于官吏管理,又便于民众求助。《园冶》中提到“市井不可园也;如园之,必向幽偏可筑”。衙外虽市井喧闹,嘈杂繁忙,然府内高墙环绕,古木垂荫,筑山理水,亭廊相间,步移景异,可谓“无市井车马之喧而有泉石之胜”,且市井的车水马龙愈加反衬出衙署园林闹中取静、幽然肃静的氛围。
(二)前堂后寝,尊卑有序
《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就已提出“前朝后寝”的皇城规划,而地方府衙布局也受其影响,浮梁古县衙整体就呈“前堂后寝”规则式布局。其“前堂”由“前门”“中堂”组成,共四进院落,主要为宣教办公之地,也是衙署园林的主要功能。各院落虽边界分明,自成一景,却开合有序,协调统一。整体建筑布局规整对称,一脉相传,最终形成开合有序的衙署建筑群。浮梁古县衙的选址方向,建筑群体组合及单体建筑的规模形态,无不恪守礼法,透露出上尊下卑的等级伦理秩序。浮梁古县衙历经多次重修改建,均立于城郭中线之上,左右对称,愈加突显其权利中心、统治地位。虽大堂、二堂、三堂均居中线之上,然作为主体建筑的大堂在体量气势、观赏效果上更胜于二堂、三堂。同时大堂院落中对植古樟、香桂,空间呈方形,观赏视距较佳;二堂庭中植枣,为矩形空间,视距缩短;三堂则未植草木,观赏性弱。主要功能建筑在庭院尺度、植物种类、视觉效果等方面均更胜一筹,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
(三)景面文心,天人合一
古县衙喜对植香樟、桂花、常绿乔木,排列紧密,生意盎然,配以地形起伏构成全园竖向空间的基本骨架,也增加了衙署园林蔚为壮观的气势。自古香樟又称风水树,象征吉祥如意,而桂花中“桂”通“贵”,取其富贵吉祥之意。二堂院内植枣树,花小却能结实,以喻县令克已奉公、尽忠职守。衙署内利用照壁作障景,丰富空间层次,结合对植桂花、香樟等作框景,将园内景色收于“无心画”之中,增添诗情画意,营造园林意境。此外楹联题咏、碑刻传记也是丰富文化内涵、表达园林意境的重要形式,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遐想。“治浮梁,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邑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尔禄尔俸,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分别为头门、石牌坊的楹联,既表达县官勤政爱民、廉洁清正,又起画龙点睛、点明主题的作用。古县衙以古木掩其幽,以建筑壮其势,以楹联明其志,使园内外融为一体,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9]。
五、结语
浮梁古县衙是江西衙署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其选址与空间布局受到自然环境、堪舆文化与儒家礼制的影响。虽置身于市井街坊中,却围以高墙,师法自然,缀以古木,饰以亭廊,楹联点题,情景交融,步移景异,既不失衙署园林严穆庄重的格局,又尽显江南古典园林幽静天然的气氛。高超的造园技艺、深厚的人文内涵及其政治中心的地位造就了独树一帜的浮梁古县衙,现为4A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空间布局及营建特色的分析有利于总结衙署园林的地域特征,丰富江西传统园林研究内容,并为衙署园林日后的修缮和更新提供借鉴与指导。
参考文献:
[1]陈芳春.地方衙署遗址的保护利用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3.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47-249.
[3]王弥强.景德镇市古代园林调查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7.
[4]张高丽,丁航.江西景德镇浮梁县古建筑文物的修缮与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9):118-120.
[5]张娇娇,王欣.浙江衙署园林选址及空间布局特征研究[J].山西建筑,2021(5):158-161.
[6]程仁发.论江西浮梁古县衙文物价值[J].四川建筑,2021(4):25-27.
[7]张艳恒.河南明清衙署园林研究[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8.
[8]张海英.明清时期山西地方衙署建筑的形制与布局规律初探[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06.
[9]周洋,魏绪英,王凯璐.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道观园林造园艺术探析[J].广东园林,2021(3):31-36.
作者简介:
周洋,硕士,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张敏,硕士,景德镇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