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
摘 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旨在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培养目标的变化,个人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各方育人力量对辅导员有不同的角色期待,致使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中的辅导员亟需重新审视角色定位。国家相关政策的不健全、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自身角色认知的模糊、角色扮演能力的欠缺等问题也导致了辅导员角色的定位困难。文章从国家、社会、学校和自身四个层面探究突破辅导员角色定位困境的适然之策。
关键词:职业本科;辅导员;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77-04
自1953年清华大学试行“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以来,辅导员队伍建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恢复发展到科学化建设,从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再到内涵式建设,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呈螺旋式上升。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辅导员的工作进行全面阐释,明确了其九大职责。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是各类型高校辅导员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首要职责,也是辅导员最初的角色定位。
一、职业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必要性
(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的应然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催生了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层次向上延伸的必要性开始凸显。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1]。同年5月,全国15所高校成为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首批试点院校,承担起职业教育改革,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任。社会环境要素的重组,政策资源的倾斜,职业本科院校面临新发展、新际遇和新挑战。
(二)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使然
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行业产业的高端领域,培养能从事产品生产和服务、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复杂操作,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职业素养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2]。但高层次人才的“高”不仅在于技术技能的高深,更在于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的高尚,若要实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根本遵循是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理想信念、价值观念与知识技能有机融合,提升高层次技能人才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
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决定了辅导员找准角色定位成为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一代的大学生受到文化思潮多元化的冲击,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快速更迭,导致辅导员的工作不能墨守成规,适时的角色反思,及时的角色定位调整已是把握现代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必要方式。
(三)辅导员群体自我成长发展的必然
辅导员作為学生成长的护航者、成才的导航者,其工作职责涵盖了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等九大职责,要求辅导员不仅掌握政治、教育等理论知识,还应该具备与不同群体共事相处的能力、应急突发事件处理的能力等,其工作具有范围广、涉及面多、复杂性强等特点,因此辅导员的工作极具挑战性[3]。一方面,高校辅导员群体中应届毕业生较多,刚步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对自身角色定位模糊,在扮演复杂的工作角色时显露出角色切换和整合技能生涩,易造成角色内部冲突,导致工作认同感和成就感下降。另一方面,国家为保证辅导员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对辅导员实行双线晋升制度,其既可以选择管理路线,也可以进行职称评定。双线晋升制度给沉浸在繁杂事务性工作中的辅导员增加了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难度,究竟选择以管理服务为中心的实践主导型还是以教育科研为中心的学术主导型,辅导员明确自身发展方向的前提是必须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只有找准定位,辅导员才能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事业的发展。
二、职业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困境
(一)配套政策不健全,队伍建设规定不细致
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和发展需要经历提出、实践、调整、再实践等一系列复杂往复的过程。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发布后,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教育部印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引导高校依法依规设置专业[4]。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委员会发布《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本科和普通本科的学士学位证书效用价值等,但关于职业本科办学主体、招生方式、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配套政策仍未进一步落实。职业本科院校发展缺乏政策上全面细致地引导、清晰的人才培养规划,导致辅导员工作目标不明、定位不清。
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本身的制度保障,教育部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措施,发挥了一定的统筹规划作用,但是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管理重点并未区分,尚未进行分类设计、分类实施,也未对职业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自身发展指明方向。
(二)管理体系不成熟,运行机制不完善
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办学时间短,职业本科院校内部管理体系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学校内部的运行机制在不断摸索、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中,原本适用于专科层次的管理模式在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办学过程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如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为例,原本实行以班级为单位,班主任主导的学生管理服务方式与普通本科院校以专业为单位并按照1:200配比的辅导员主导的方式有显著差异。原有的学生管理服务机制,班主任承担了学生的日常管理、就业指导等部分辅导员工作职责,而辅导员则更类似于班主任的辅助。在条块分割的工作任务分配情况下,部分辅导员不负责具体的班级管理,导致辅导员与学生接触不多,其工作性质更倾向于学校行政管理人员。此外,学校层面对辅导员队伍尚未形成连贯、进阶的培训体系和有效的激励机制。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界限不明晰、辅导员工作任务划分的不科学、培训激励等机制的不完善等多方面因素,导致在职业本科院校中辅导员角色定位和发展较为困难。
(三)角色认知模糊,职业认同感较低
角色认知是个体在角色占有后,在角色实践之前,对角色扮演制约因素进行认知,在心理上,确定个体角色行为模式的过程[5]。准确的角色认知要求辅导员须清楚了解自身的工作任务,不同任务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优先级以及采取何种手段能实现最好的工作成效。但在辅导员群体中存在角色认知模糊化的现象,一方面,由于自身对辅导员工作的基本内涵、职业本科教育的属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准确把握辅导员工作的价值和要义。另一方面,就大多数的辅导员工作状态而言,习惯性地上传下达使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独立思考。
由于职业教育一直被公众视为普通教育的“接盘侠”,文化成绩较差学生的“收容所”,其社会地位不高,致使职业本科院校中的辅导员对职业教育认同感、工作认同感普遍低下。即使在普通高校中,辅导员的工作价值也很难与专业课教师匹敌,加之繁琐压力式的事务性工作往往也容易造成辅导员职业倦怠感。因此,在模糊的角色认知和浅层的角色认同下,辅导员对“三全育人”“十全育人”工作要求的接受度较弱,无法及时更新工作理念,难以准确、快速地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四)基础知识不扎实,工作主动性欠缺
辅导员遴选机制对专业背景的要求相对宽松。纵览各类高校辅导员群体,其专业分布分散性大,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学、心理学等与辅导员工作岗位的关联性较强,但经济学、农学、理学明显关联性较小,除了入职前全国统一的辅导员岗前培训,其未经过专业的教育和系统性的培训,使其难以轻松驾驭一人分饰多角的辅导员工作。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也在试点摸索中,其概念内涵和发展路径尚未清晰,对原本缺乏理论基础的辅导员来说,增加了角色定位的难度。除此之外,对于已经进入工作岗位的辅导员而言,由于缺乏职业情感,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自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反思性明显下降。由班主任主导班级管理的部分职业本科院校,缺乏与其他育人力量畅通有效的沟通机制,不能及时得到反馈,这不利于辅导员适时调整工作模式和工作内容。而辅导员是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一体的角色,经常性的工作反思是理性认识自身角色功能,重新审视角色定位的重要基础。
三、职业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突破与发展
(一)强化国家顶层设计,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新的要求。职业教育内涵式建设将职业本科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向新高度。为更好地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建设,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大职业教育政策的扶持力度,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支撑体系,坚定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善于利用主流媒体平台,进行社会舆论风向引导,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进而为职业本科院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发展创造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完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章制度,细化辅导员岗位职责。结合职业本科院校发展定位,从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个维度细分工作职责(如图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等是所有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共性,融合技术性人才培养特点,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社会化能力,聚焦职业教育和技术类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院校辅导员的特色发展途径。学校应根据发展需要适时调整院校辅导员培养配置方案;根据学校类型特征分类建立高校辅导员选聘、管理标准;统筹规划辅导员双线晋升的实施细则。真正从制度上保障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待遇有保障、发展有空间。
做好优秀辅导员宣传报道工作,凸显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引导辅导员群体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角色认同。
(二)完善学校体制机制,提升管理参与度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力量和后备军,辅导员是职业本科院校教师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关系到职业本科院校试点办学的发展成效。从学校层面深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国家方针政策,是明确辅导员角色定位,规范辅导员角色功能,促进辅导员角色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严格选聘机制,建立科学的选拔标准、规范的选拔程序,把好入口关。挑选出一批政治强、业务精、情怀深的人才担任辅导员工作。其次,完善培训机制,建立课程、讲座、进修等多元化、全方位的培训体系。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提供有针对性、时效性的培训选择,提升辅导员的角色效能感。再次,明确工作机制,确定激励机制。理清辅导员与各方育人力量的工作关系,保证辅导员工作顺利展开,通过日常工作,逐渐找准自身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服务中导航者、引路人的角色作用。除此之外,根据辅导员工作的特点,单列指标、单设标准,制定细致的晋升机制。设立辅导员专项补贴,激发辅导员工作激情,保障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最后,畅通反馈机制,建立沟通渠道。辅导员是职业本科院校的一线工作人员,及时了解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其发挥自身的角色功能。学校应及时将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以及学校的落实措施进行宣贯普及,广泛收集辅导员群体的工作意见和反馈,让辅导员参与到职业本科院校的实践中来,将辅导员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融为一体。
(三)增强自身角色意识,提高个人工作能力
人的发展是一切时代命题的出发点,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6]。内因是影响人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也是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提升的根源力量。辅导员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其找准自身定位,促进学生、学校和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发展的初期,这增加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辅导员肩负着高校立德树人的使命,承担着职业教育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势必要求辅导员群体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创新意识、学习意识、问题意识,清楚自身的职责所在,明确自身的角色内涵,将外在的角色规范内化为角色认同,加深角色情感。再将内在角色的认同外化于行,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升自我效能感。有计划地加强自身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实时关注党的最新方针政策,提升政治素养,扮演好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者的重要角色。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是为社会发展培养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本科院校的辅导员要明确自身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也是其就业指导的服务者,让学生顺利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宿。辅导员要不断地提高就业服务能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融为一体,为社会培养德技双修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2019-02-13).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 3/content_5365341.htm.
[2] 楊欣斌. 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索[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1):127-132.
[3] 塔尔科特·帕森斯. 社会行动的结构[M]. 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4]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EB/OL]. (2021-01-29).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101/t20210129_511682.html.
[5] 陈卫平. 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 社会科学研究,1994(01):106-111.
[6] 万胜,申林灵. 角色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1):78-81.
(荐稿人:胡涛,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