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其
摘 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近年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改革、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在探索人才培养的路径中,应不断将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的新导向。文章通过分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价值,梳理总结当前国内外针对创新創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探索与学生学科背景和人才特点相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基于高校、企业、学生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经济驱动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学科背景;三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32-04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内容也随之发生变革,逐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探索基于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培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大意义[1-2]。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深刻地融入了国际化的产业分工,通过发展工业、贸易不断提升国家竞争力[3]。我国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正是想通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并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国际化分工的背景下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在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上,需要高校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在传统的专业教育基础上加快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社会输送优质的人才,以促进工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4]。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内在需求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在贯穿教育育人、科学研究、工艺技能、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与创业实践是高等教育在完成上述基础功能的前提下,必须推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核心要素,对外可以为社会提供创新活力和创业驱动力,对内能将学生从单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培养成全面型综合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需充分融合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理念,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和工程实践教育,通过孵化创新创业项目,为社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以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目标[5]。
(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校产学研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产学研一体化是高校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模式,由于产学研项目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资源投入较高,所以面临着与创业项目相同的市场竞争难题,其投入的资源往往超出高校和企业的预期,成功概率低。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可以结合产学研项目中的特定人才需求,开展针对性培养,从而使产学研项目具备充足且适宜的人才基础,再通过高校、企业和社会力量的协力推进,真正实现从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6]。
(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具体实现
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步入社会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也对学生今后职场进阶的必然要求。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指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敬业精神,注重职场仪容仪表,遇事冷静且能理性分析,尊重规则且恪守道德,具备内在修养,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态度,并能做出一定的业绩。总体上看,良好的职业素养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树立学生价值观、讲授专业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等方式获得的,因此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既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也要是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实现[7]。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会创新、创办企业,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业精神、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寻求社会资源,将想法转换为实践,并通过创新创业训练其思维逻辑和动手能力[8]。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能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能培养出一批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对我国的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
创新创业是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创新创业教育从诞生至今,各国都根据自身的发展诉求和社会经济现状进行了探索,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校可以通过对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的研究,总结经验并运用到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
欧美国家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其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均走在世界的前列[9-10]。美国最初在商学院开设“新创企业管理”课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从小学到研究生教育全过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相关创新创业课程达3800多门,创新创业相关的学术研究报告12万余篇,拥有超过300个创新创业中心,诞生了以硅谷为首的创新创业孵化产业园十余个,形成了崇尚挑战、强调奋斗、勇于冒险,乐于探索的社会创新创业文化[11]。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通过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展适合学生自身的就业岗位,结合企业帮扶和校友联谊等渠道,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并组织大学主导、商学院主导等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课程培训,通过多学院共同协作、共同管理等方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欧洲国家在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上,较美国缺少了一些冒险精神,但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标准化、系统化建设上,具备更多优势,其理念核心是通过标准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应对多变的就业、创业环境。日本采用创新创业政策扶持、政府与企业支持的方式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社会实践程度低,教育理念更加保守,不提倡冒进和个人主义,强调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忠诚度和集体意识。新加坡则采用“教育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反对单纯的学术创新,强调创新的实践转化,多采用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融入创新创业环境。从上述国家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可都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虽然多元化,但其本质都是为了培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综合型人才,提升国家科技创新竞争力。
不同国家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时,需要考虑该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受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影响,产生完全不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实际需求不断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最为发达的是美国,最为成熟的是英国,发展最迅速的是中国,三个国家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勢。对于美国而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形成了大量专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机构,可共享高校、社会资源,并独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些机构和高校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创建了系统、开放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并与创新创业相关的协会、投资机构、教育培训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均有合作,相关培训课程结束后,根据创新创业项目发展情况,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和宽松的创新创业政策支持,稳定充裕的资金扶持,可以随时将创新创业项目转化为企业孵化项目。英国在高等教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过程中,探索了与美国不同的道路,首先采用了基于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过程这一模式,通过“鼓励—教授—实践—保障”的路径,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教师的指导,完成项目并获得项目合格许可。在课程设计上,英国将创新创业课程有学分制和非学分制两种模式,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可自主选择,在高校内部创建标准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推动创新创业课程从理论向实践转化。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虽起步较晚,但在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下,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迅速,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覆盖率高、覆盖面广,具有丰富的人才储备和庞大的创新创业课程数量优势。高校在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了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但创新创业教育还未形成完备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规范,缺乏标准化指导,外部资源的整合也有待提升。总体上看,国内外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的研究和投入都在逐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也相当可观,形成了符合各国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12-14]。
三、“三位一体” 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为了早日达成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实现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文章对各国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依托现有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各个要素重要程度,将高校、企业、学生三大核心要素加以提炼,并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建立基于高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一)树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践行了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和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促进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将高校、企业和学生的社会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因此,树立“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是依托上述目标,构建符合国家发展、高校发展、企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高校层面,要树立“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教授基础学科知识和课程实践的教学活动中,要加强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和创新创业思维训练,提高高校教职工和行政人员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时刻关注专业发展变革,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企业层面,要重视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在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将实习生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专家进校培训讲座和资金项目扶持等方式,与高校建立紧密联系,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合作和人才培养协助,培养出企业所需人才;学生层面,要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念,让学生从就业式学习向创新创业式学习转变,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和吃苦奋斗精神,并通过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专业知识技能、沟通协调能力、项目管理技能等,提升其综合素养。
(二)依托“三大要素”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为了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转变,要将高校、企业、学生三大要素紧密联系起来,将高校教育的专业知识课程、实践课程以及校外实训课程重新整合,吸纳企业先进的专业技术、实用的专业技能、企业管理和人才培养经验,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和个性特点,针对性地开发全新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需融合企业需求、学生需求和高校的教学目标,形成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涉及创新创业理念培养的思想政治课程、创新创业管理知识类的管理课程、创新创业专业技术的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的项目实操课程。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创新创业需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衍生出创新创业课程和项目实践,保证学生具备专业基础知识,通过创新创业课程的延伸,深化专业知识,多维度培养学生。
(三)构建“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
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核心,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既能促进高校的教育改革,又能为企业输送人才,还能帮助学生快速成长。在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之后,需从校园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实践平台等环节入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打造校内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首先,借助企业、科研院所等外部资源,共同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从教学目标、教学方式、课程、教学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提优升级,引入外部的资金、人力物力,搭建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架构。其次,通过人才交流、人才引入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专职教师队伍,融合多专业多学科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专家、学科带头人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全方位提升教学、实践水平。再次,除建立校内学生实训平台外,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平台,开展校企合办人才培训项目,通过项目遴选出优秀学生,直接与相关企业签订用人协议,实行双师制,让学生在校内外均能接受良好培训。最后,以企业和高校合作的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打造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场所、资金、指导咨询等资源,加速孵化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项目,帮助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
(四)打造“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需要多方协力,共同承接,因此要建立良好的保障体系,让高校、企业、学生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具体而言,要依托高校开展创新创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训练,依托企业开展创新创业技术创新和项目经营,依托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三大要素的紧密合作,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人才共同培养体系,践行成果共享的运营机制,真正实现对三方的保障。
四、结语
“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充分研究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要求下形成的,它继承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目标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理念,通过高校、企业、学生三大要素的合力,多方联动地开展人才培养。在该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托政策和市场红利,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拓展创新创业途径,完善创新创业的平台生态,最终保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李家华,卢旭东. 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J]. 中国高等教育,2010(12):9-11.
[2] 王占仁.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 中国高教研究,2015(07):75-78.
[3] 钱小明,荣华伟,钱静珠. 基于导师制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07):21-24.
[4] 卢宝臣.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7):140-141.
[5] 王琼,盛德策,陈雪梅. 项目驱动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06):99-101.
[6] 陈东伟,韩娜,张克军.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新校园(理论版),2015(01):146-147.
[7]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05):163-166.
[8] 冀宏,顾永安,张根华,等. 应用型人才培养视阈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 江苏高教,2016(04):77-80.
[9] 张明妍. 德国创新创业现状及其生态体系构建对我国的启示[J]. 科技与经济,2017,30(03):26-29+39.
[10] 谢萍,石磊. 英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其启示[J]. 世界教育信息,2018,31(14):42-47+51.
[11] 郝杰,吴爱华,侯永峰. 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启示[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02):7-12.
[12] 董世洪,龚山平. 社会参与:构建开放性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中国高教研究,2010(02):64-65.
[13] 王焰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 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24.
[14] 楊晓慧.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 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荐稿人:张银东,海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