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媛媛
摘 要:在中非文化交往不断深入的今天,中非在体育、美术、教学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加深。尤其是最近几年,中非在高等教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交流及合作,对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基于此,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意义、历史演变与合作方向,继而从多个层面针对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有效发展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22-0105-04
一、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中国在这个关键时刻,如何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地开展合作,促进我国的高水平发展,是需重点思考的问题。教育是百年计划的基础。中非的高等教育交往是近几年来不断加强的。尤其是在新时代中国的外交环境下,中非高教在构建中国现代国家形象、促进非洲社会發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
(一)有助于促进中国长远发展
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推动双方进一步加深了解、深化观念的基础。非洲学子与中国学子均为多元化的主体,他们对各自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这不仅有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有助于促进非洲文明的发展。通过在不同文化层次上的相互学习,推动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有利于推动中非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非的教育交流,不但可以推动中国公司与非洲合资,还可以促进双方的语言文化交流,帮助各地人民克服语言和差异。另外,中非发展与合作的进一步加深与扩大,为中国实现和平发展的战略目的奠定了基础,在政治上更具说服力与吸引力,这也让当今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身份”在世界范围内更为突出。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可以推动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经验的交流,实现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世界影响力[2]。
(二)有助于整个非洲社会长远发展
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对提升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创造能力及保护国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中国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以及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中非的高等教育合作日益密切。近几年,随着非洲各国的高等教育合作日益深入,各国对本国专业、技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也日益重视,但由于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仍处于发展瓶颈。非洲是全球第二大洲,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发展道路独特。中国要结合自己的国情,结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把服务对象定位在非洲人口众多的地区[3];在教育设施上,开展合作办学、建立实验室,为非洲提供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员,并吸引更多公司投入中非合资经营,增加实习和工作机会。
(三)有利于高效推动整个国际社会长远发展
非洲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由于非洲国家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的相对短缺,致使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都有很大的差异,从而造成非洲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的多元化。要想真正有效地处理上述问题,就必须从多个角度出发。就非洲而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国家的高校间会产生激烈的竞争与矛盾。在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采取不同的折中办法,以保障本国的文化安全与民族自主权。相关援助必须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基础上,根据非洲实际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中非的高等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以往的观念,为非洲国家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其全球影响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4]。
二、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历史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十分注重与非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在文化各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与沟通。近年来,中非的外交合作日益密切,中非友谊日益加深,双方已形成了一种持久、稳固的合作关系。中国与非洲各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换,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萌芽和起步阶段
中国与非洲各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了紧密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在此期间,双方通过教育代表团、派遣留学生到对方学校学习、派遣教师到对方学校任教等多种方式进行沟通。
(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进入继续发展阶段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同非洲各国的学校又加强了联系。中非经贸合作日趋紧密,经济发展程度不断提升,双方在高等教育方面都认识到必须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了解。1978年到1986年,中国组织相关人员赴非洲进行了一次学术交流会。1987年以后,政府在原有的协作和交换方式中[5],又加大了对非洲各国的援助,并着手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验。
(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快速发展和成熟阶段
中非在世界局势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下,以满足中国与非洲各国之间的政治、经贸、文化交往的需求;积极开拓了新的合作与交流空间。在这些项目中,“中非经贸合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中国已与非洲各国开展了大学与科学研究的联合,并派遣援助人员参加各种培训班。
(四)二十一世纪:进入繁荣发展阶段
新世纪后,中非关系在中非合作论坛的背景下迅速发展。中非各国就新世纪初期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大量的交流与协作,是当今国际上最为重要的一次大型活动。从2003至今,中国先后举行了6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首脑会议,作为推动非洲发展和促进世界了解的一个主要舞台。并为建立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此次研讨会以中非经贸论坛为题,与会国家领袖就中非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并对此发表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使中非教育的发展更加多元化、更加领域和形式多样,为两国的教育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方向
随着中非关系进一步发展、加深,双方政治交流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尤其是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非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日益频繁,硕果累累。中非的高等院校数量在增加,非洲的学生数量有了显著的增长。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呈现出多元化、深度化的趋势。
(一)教育代表团相互访问
中非教育使节访问概况中非建交40余年以来,双方的交流越来越多;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中美关系得到了快速发展。中非各国教育代表团之间的互访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开始的,非洲各国的教育使节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从1978年起,尤其是在我国实行了改革以后;教育交流的数量在持续增加。从1950年到现在,中国已经有100多个代表团到非洲的教育代表团,90多个非洲国家的教育代表团。
(二)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
中非两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为留学生的国际求学提供了可能。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为非洲国家提供有需求的人才,而且可以直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情。近几年,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赴中国求学的非洲学子数量正不断增加,在留学生教育这方面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5],我国留学生规模也就相应扩大。
(三)派出援非教师
中国为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提供支援,迄今已有近五十年的时间。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多所高校纷纷派出优秀师资到非洲从事科研工作。随着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高校的科学研究水平的不断提升,非洲各国高校与中国高校的联系也日益密切,以教学和调研为主的老师人数在不断增加。
(四)在高等教育领域开展校际合作与研究
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换主要是为了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派遣教学代表团。中国历来非常注重与世界各国高校的交流和协作,并将其视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大举措。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开展了大量的对外交往。在中非合作论坛第4届部长级会议上,已经提出了中非大学“20+20”的大学联合教育方案,以及中非大学“20+20”项目。该项目的执行将使中非高等教育的合作更加切实有效。
四、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出现的问题
21世纪以来,中非合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尤其是双方在中非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达到了新的高度。高等教育是缓解落后国家资源不平等的重要途径。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会持有不同的理解。尽管西方的教育援助在促进非洲国家的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但其借助自身的国际话语权,在潜移默化中将意识形态或经济诉求强加于非洲民众,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侵蚀当地的文化和价值观。因此,加强双方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当务之急。尽管美非高等教育机构在推动双方学术合作方面取得积极成果,但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加剧双方之间的不平等现象,并导致非洲高等教育机构内部的分化[6]。
(一)意识形态方面
非洲各国深受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长期以来,西方一直对其进行“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教育,致使部分非洲各国对中国的认同度相对较低,对中国的认识也有一定的偏差。
(二)文化交流不畅
中非交往不断深入,一些文化差别也随之显现,例如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国家的文化与个体人生态度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异。在交往的进程中,双方容易产生冲突与矛盾。
语言文化沟通障碍。法语、英语目前是非洲国家广泛采用的官方语言,能够说中文的非洲学生寥寥无几。在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缺乏那些能够熟练掌握多种语言的小语种职业复合型人才。此外,作为一种高语境文化,中文主要通过其所处的语境来传递信息,与低语境文化主要依靠信息编码来传递信息的方式有所不同。由于这种差别,导致双方在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习惯等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在与非洲学生进行交流时,由于高低语境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可能会对职业教育课程的传播效力造成一定程度的语言文化障碍,从而导致误读的现象。
(三)留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二十一世纪之前,到中国留学的非洲留学生文化程度较低,虽然经过多年的大学培训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其回到国内依然要面对工作的困难和压力。尽管他们可以在大学毕业以后直接进入公司或从事政府机关工作,但是因为缺乏实践的工作经历,很难适应各种工作;还有一些人由于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的生活中,会产生一些精神上的问题,甚至会对他们的事业造成不利的后果。
(四)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进行大量负面报道
随着中非关系不断深入,双方的合作也越来越受到西方主流媒体的关注。但这些媒体的报道大都是消极的,对中国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扭曲。此类报道对中非友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并削弱了中非友好的联系。
(五)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据肯尼亚非洲政策研究所中非中心执行主任指出,为有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包容和公平的高质量教育,肯尼亚农村地区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消除教育不平等。在非洲,大多数国家工业发展差距极大,农村地区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培训和指导。此外,高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将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差距。
五、加强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有效策略
近几年,中非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中非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双方的了解和互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尤其是中国—东盟自贸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使中非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中国在非洲的投资也在持续增长。但是,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深化双方的合作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深化中非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要加快中非技术创新基地的建立,要大力发展国际化的人才。要加大对非洲各国高职人才的培训,改进教学条件,帮助非洲提高国民生活质量。
第二,加强同非洲各国的教师的交流和协作,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优势。高校应该采取校际协作等手段,促进双方教师的合作交流,在非洲地区加大对非洲老师的培养,促进教育的协同发展。
第三,非洲各国的师资队伍是中非合作的一支重要力量。要积极参加非洲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加强与非各国的交往,加强国际教育合作。推动双方的教育事业在合作中迈上新的台阶,实现互惠共赢。
第四,促进科研发展。非洲高校在发展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缺乏人才培养的模式,缺乏对有抱负的年轻人的吸引等。在此基础上,应与各大学及国际组织密切协作,努力提升非洲学者的专业素养,推动非洲科学研究的发展。
第五,加强教育援助力度。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基础教育则是全方位实现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先决条件,对于多数地区脱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球发展中国家数量最为密集的大陆之一,非洲的职业与高等教育覆盖率较低,一边对基础教育的广泛需求,使其成为极少数人所钟爱的“奢侈品”之一”,另一边却是绝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的基本生活保障,学生迫切需要的“必需品”与另一侧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因此,刻不容缓的是加大对非基础教育领域的援助力度,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第六,构建高等教育體系。由于历史因素的综合影响,许多非洲国家的高等教育体制在与当地环境的协调上表现出不适应的趋势。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许多国家开始探索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合作型管理方式。尽管合作型管理模式在非洲教育管理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其推广程度并未达到普及水平。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对其实施路径加以梳理和总结,以期为非洲国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在提供援助时,可以以教育管理体系为基础,借鉴其他教育制度,例如年度督导制度、办学许可证制度等,以推动更符合非洲本土化发展的教育管理体系。
六、结语
总而言之,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加强中非高等教育的交流,将为非洲国家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厘清中非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目前发展状况,有利于中非关系发展。中非高等教育的交流,在中国、非洲,甚至是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鸿武. 中非合作的战略价值与时代意义[N]. 参考消息,2018-08-27(11).
[2] 项建英. 中非文化交流困境及中国对非教育的使命[J]. 比较教育研究,2011,33(12):38-42.
[3] 王羽. 中非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非职业教育合作实践路径研究[J]. 科教导刊,2023(11):11-13.
[4] 王英. 英国与非洲国家高等教育合作进展分析[J]. 世界教育信息,2017,30(06):49-55+72.
[5] 曹德明. 从历史文化的视角看法国与非洲的特殊关系[J]. 国际观察,2010(01):29-34.
[6] 王玉珏,吴一诺,卢丽珠. 新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的思考与展望[J]. 世界教育信息,2020,33(09):29-37.
(荐稿人:蒋小军,西安翻译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