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系统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社会历史价值,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正式形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分析社会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科学方法论,是回答新时代之问,引领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哲学新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中图分类号:G122;D61;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5-0009-07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1]18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实践的呼唤,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回答新时代之问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两个结合”)的科学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的“七一”讲话中首次正式提出了“两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对“两个结合”进行了系统的阐释,明确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7,这不仅充分阐明了“两个结合”在回答新时代之问、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提出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原则与要求,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科学方法论的正式确立。通过对学界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发现,拘于实践、理论发展的过程性,当下对“两个结合”的研究主要是从生发过程、内涵意蕴、逻辑进路,以及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深度融合的科学路径等方面展开。因此,从实践哲学的高度对“两个结合”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进行全面、系统的探析,是目前学界需要承担起的重大理论任务。深刻理解、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两个结合”这一科学方法论,不仅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具有重大理论价值,而且对新时代新征程科学回答新时代之问、引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两个结合”方法论的出场逻辑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发展实际,在深刻总结建党百余年奋斗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引领我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科学方法论,具有着鲜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
(一)“两个结合”方法论的理论逻辑
马克思主义是普遍性的真理,只有民族化才能落地生根,只有时代化才能充满生机。一切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丛生、迫切需要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应时代变革之需,马克思以新唯物主义探析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探寻时代之问的科学答案。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度考察,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的一般发展规律,批判了鲍威尔等人认为“历史的诞生地不是地上的粗糙的物质生产,而是天上的迷蒙的云兴雾聚之处”[2]350-351的错误观点,揭示了人类社会在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中产生发展、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奥秘,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新唯物主义历史观,确立起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程性和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找到了实现资本主义社会变革的无产阶级革命这一基本方式,不仅科学回答了资本主义的时代之问,更为后来人们立足时代发展新阶段推动社会历史进程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命运和中国的命运就紧密相连。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曾完全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惨痛的教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般真理必须进行中国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发挥出强大的力量,由此,中国共产党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我国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马克思主义也在引领我国社會历史发展进程、回答时代之问中不断实现着新的理论飞跃,逐渐形成了“两个结合”这一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方法论。
“两个结合”的确立,是对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的科学回答,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立足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和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创造出的重大理论成果。
(二)“两个结合”方法论的历史逻辑
“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需要,深刻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下简称“一个结合”)重要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实现的理论新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个结合”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在科学把握时代背景与实践需要的基础上,毛泽东深刻总结建党以来我党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3]534的科学结论,形成了“一个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途径。通过“一个结合”的科学运用,中国共产党不仅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科学革命道路,而且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飞跃。“一个结合”的形成,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引领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新进程。
此后,毛泽东亦提出过“三个结合”的发展途径。在陕北执政局势较为稳定的历史环境下,毛泽东针对当时一些不正风气,指出“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4]41,即“三个结合”。从时代背景来看,“三个结合”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环境,集中表现为全国范围内的革命战争与陕北中共中央所在地的相对稳定,其目的是整顿党内的不正之风,其作用的范围仅限于中国共产党内部,战争与革命的总体国情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实现革命的胜利才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一个结合”的发展路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长时期内得到了充分的贯彻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结合”是被实践反复检验了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发展路径,这一重要历史经验为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的实践需要,实现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历史经验基础。
(三)“两个结合”方法论的现实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巨大的发展成就进入新时代。在新时代,对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5]。在深刻把握时代方位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应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在“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结合”这一引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具有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领人类文明新进程的历史必然性,也具有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突出的先进性总结历史经验、探析历史规律、担当历史使命的现实基础,是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所得出的重要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实践中沉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历史精神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人民的文明基因。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1]18,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枝繁叶茂,走向纵深。同时,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1]18,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添时代内涵的过程中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才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庞大力量。简言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路径,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汲取中华优秀文明成果、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引领人类文明新进程的必然要求。
“两个结合”的确立,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提供了新视角,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支持,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重大理论创新,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划时代的原创性贡献。
二、“两个结合”方法论的实质内容
“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中国具体实际的动态发展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明优越性的全方位认知形成的考察我国社会历史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科学方法论。
(一)“两个结合”是立足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现实考察方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辩证关系的科学揭示,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理论凝结,是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性理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依然是科学真理”[6]66。当今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并存,并处于相互较量、相互竞赛的历史阶段,虽然这一历史阶段已与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有了较大的不同,但从大历史观来看,我们仍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代。这一漫长历史过渡时期将会在未来较长时间段内存在,具有基于社会历史发展客观性的必然缓慢性。进一步来说,虽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规律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7]413。但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8]3。当前,资本主义基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自我调节等因素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使资本主义所能容纳的生产力空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自身的历史时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内生对抗性本质并没有改变,“两个不可避免”也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理论,仍然是科学的“为历史服务的哲学”[7]2,肩负着在科学把握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引领社会历史进程的使命任务。
马克思主义科学把握社会现实的过程,就是以“两个结合”全面考察分析社会现实的过程。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8]84,这种变化性需要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维度来理解。首先,从共时性层面来看,社会现实展现为各种社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复杂整体图景,每一个社会因素都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影响中动态在场,因而,对于社会现实的科学把握,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得以实现。第二,从历时性维度来看,“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9]67,历史、现在、未来是紧密相联、不可分离的一体化关系,社会现实具有基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一体化的历史性。因此,对于我国具体实际的把握不能脱离历史。又因为在历史的空间结构里“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6]313,是历史作用于现在的主要载体,所以可以明断,强调从我国社会历史出发展开对当下社会现实的考察中的这一“历史”,主要就是指优秀传统文化。质言之,对于社会现实的透彻把握,也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透过历史看现实。概言之,社会现实的共时性与历时性二维统一的动态变化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科学考察分析、全面透彻把握我国社会现实,从而引领我国的社会历史进程。
“两个结合”就是在充分明晰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基础上,从历时性与共时性两个维度“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1]21来科学分析把握我国社会现实、引领我国社会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
(二)“两个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方法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立足时代和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开放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精华,在指導社会历史实践、引领社会历史进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着自身。
“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1]17只有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在引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出强大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具体实际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国的具体实际,具有厚重的历史性。“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且中华文明从远古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9]180-181,这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正是由于这一特征,在当前“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9]272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仍然具有中华文明所积淀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性真理只有通过“两个结合”才能落地生根,才能成为指导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0]250,中国具体实际具有基于社会本身生成性、过程性的发展变化特征。这就决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必须面向时代开放发展。将马克思主义当做不变的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与亵渎,针对机械理解和背诵马克思主义原则或原理的教条式的热忱“马克思主义者”,恩格斯指出,“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0]603。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完成了的真理,而是在立足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过程中不断面向时代发展自身,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概言之,中国具体实际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二维特征,决定了只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既要面向我国历史又要面向时代现实,才能不断创造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新形态。
“两个结合”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实现对我国具体实际的历史性与时代性二维特征的理论自觉的基础上,着眼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需要创立的使马克思主义既植根于我国历史,又面向我国时代现实的科学方法论。
(三)“两个结合”是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文明传承方法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文明成果,是历史精神精华的凝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历史”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活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主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传统文化在历史结构里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把握,指出“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9]155,深刻阐明了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基因定向。
传统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形态,因此,面对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首先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予以甄别,将传统文化的糟粕扔进历史的尘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6]313,是国家、民族发展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具有着突出的文明优越性,这种优越性集中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1]18。但需要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发挥,不是对传统概念的照搬照用,而是必须“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11]315,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只有通过“两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对接。
“两创”的过程就是“两个结合”的过程。一方面,“两创”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另一方面,在丰富繁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为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本身也是以中国具体实际的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在“两个结合”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不断实现,使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明在当代中国日益迸发出强大的启迪力、凝聚力、吸引力,使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基因越来越彰显、中国特色越来越鲜明、中国风格越来越张扬。
概言之,“两个结合”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识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路径,又是在“两创”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科学方法论。
三、“两个结合”方法论的现实意义
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考察我国社会历史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科学方法论,是在社会发展、理论创新、文明传承的三维统一中科学回答并指导解决新时代之问的实践哲学新形态。
(一)有利于科学回答并指导解决中国之问
中国之问,是以实现什么样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怎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要内容的问题体系,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极为深重的苦难,在先辈探寻救亡图存的革命道路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孕育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9]1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主要任务,这些任务就是不同历史时期中国之问的现实形态。解答中国之问、完成时代任务,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全过程。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接续回答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之问,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奔向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之问表现为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如何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之问的基础上,依据新的时代要求、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一个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结合”这一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运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在科学运用“两个结合”回答中国之问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7的时代答案,在此基础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顺利完成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第二个百年奋斗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二)有利于科学回答并指导解决世界之问
世界之问,是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为主要内容的问题体系,是事关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6]537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巨大的发展成就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为解答世界之问、引领人类社会历史新进程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世界之问是一个社会历史问题,伴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不断变换形式。19世纪,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生性对抗本质的深刻剖析,阐明了以共产主义的生产方式消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对抗性的社会形式,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将共产主义作为自身的远大理想,始终关怀人类的前途命运,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运用“两个结合”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过程中,提出世界之问的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6]539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两个结合”科学方法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过程中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具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基礎和鲜明的中华文明特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12]60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精华,是中国“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时代化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1]23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成为越来越多民族国家的共同愿景。
(三)有利于科学回答并指导解决人民之问
人民之问,是以实现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美好生活为主要内容的问题体系,是事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科学认知,决定了其能够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回答好人民之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中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为了人民和依靠人民两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给出了回答人民之问的时代答案。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真正主人”[13],社会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发展,因此,社会发展应然具有旨归于、朝向于人自身发展的根本特征。从以往的社会形态来看,虽然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总体上的一致性,但是具体考察某种社会形态时会发现二者的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在资本主义社会展现得最为明显。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宰制社会发展过程,人由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变为了资本增殖的工具,人自身只有在有利于资本增殖的前提下才能获得存在的合理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从诞生起就始终坚持一切发展为了人民,从人民的需要出发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并在化解社会主要矛盾的过程中对人民之问做出科学的、现实的回答。新时代,以使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基础上,以人民愿望统摄社会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通过对百余年来党的奋斗经验的总结,得出了“人民至上”的重大论题,指明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向。在回答人民之问、以人民至上破局资本宰制的过程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两个结合”引领社会发展,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解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此外,中国共产党强调发展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深入群众、植根于群众之中才能发现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问题,才能创造出“掌握群众”的理论。同时,也只有在“两个结合”中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在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化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中不断被人民群众所掌握。理论掌握群众会成为物质的力量,而人民群众掌握理论则会迸发出更为强大的社会发展力量。在科学运用“两个结合”实现理论掌握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掌握理论的双向互动中,全体中华儿女凝聚起不断实现美好生活的历史伟力。
(四)有利于科学回答并指导解决时代之问
时代之问,是以如何把握时代大势、如何掌握历史主动为主要内容的问题体系,是事关时代发展的关键问题。将“两个结合”并列提出,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内涵、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14]。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运用“两个结合”引领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了对人类社会大历史本体的科学认知,创造性地提出了探析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而大历史观的形成也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握时代大势、掌握历史主动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和人类社会历史的考察,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而,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历时性考察,确证了人类社会有机体的存在和发展有基于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将唯心主义从社会历史领域驱逐出去,阐明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民群众的主体能动性,人类可以认识、顺应、运用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大历史观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运用“两个结合”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能动性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从建党百年的历史经验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形成的进一步探析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方法论[15],是从“长时段、大范围的历史”[16]来认识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新历史观,为我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把握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奠定了坚实的历史观基础。
十余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新时代之问为导向,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解决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历史成就,使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时代之问,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的科学方法论,是不断科学回答并指导解决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实践哲学新形态。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5]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习近平.习近平談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3]耿步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逻辑生成、基本内涵与时代价值[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10-18.
[14]唐宏伟,陈双.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二个结合”的一般演进逻辑与特殊演进逻辑[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4):1-12.
[15]刘卓红,牟修新.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J].现代哲学,2022(4):44-51.
[16]任剑涛.在现代化史脉络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1-11.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the CPCs “Two Combinations”
MOU Xiu-xin
(School of Marxism,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The report of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not only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significant social and historical value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with Chinas specific reality and the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ut also creatively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two combinations”,marking the formal formation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ology of the CPCs “two combinations”.“Two combinations” is a scientific methodology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analyze the social reality,promote 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 and keep the spiritual lifeblood of the Chinese nation on the basis of its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truth of Marxism.It is a new form of practical philosophy that answers the questions of the new era and leads the new journey of the new era,and it is an origin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m.
Key word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two combinations;methodology;adapting Marxism to the Chinese context and the needs of our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