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的意蕴澄明、症候探赜与治理进路

2023-09-29 16:04张栋孙金阳
关键词:文化安全症候意蕴

张栋 孙金阳

摘 要:传统上认为文化安全在本质上是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受威胁的状态,但维护文化安全绝不等于完全被动防御,也非一个静止状态,塑造和发展时代化、实践化、内生型的农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的内在要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缓慢,时代性与创新性也亟待提升。动态塑造和维护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农村文化安全治理的核心,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农村文化相融合是治理的关键,提升农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是治理的重点。具体而言,应从理解认知层面、平台抓手层面和传播方式层面着力增强农民群体文化自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农民对非主流文化的鉴别力;分众治理、精准灌输,提升先进文化的教育实效。

关键词: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意蕴;症候;治理

中图分类号:D422.6;G24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5-0001-08

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的安全形势,外有西方颜色革命的渗透,内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多种非主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蔓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复杂,国家安全面临新情况”[1]7。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新时代十余年的艰苦斗争和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2]8。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再有文化安全问题。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安全问题呈现出新样态,且依然具有一定严峻性。探究文化安全内涵,剖析当前农村文化安全问题症候,有助于准确提出维护农村文化安全的可行性治理方案,为乡村文化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撑。

一、问题提出与文献回顾

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32文化是民族的灵魂,独具特色又积极安全的文化体系是一个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更是一个民族走向强大的基础条件和重要标识。我国拥有悠久的农业文明,农耕文化始终是中华民族厚重文化的鲜明底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中,维护农村文化安全、培育和建构新时代农村文化体系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无可替代的重大意义。

(一)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维护国家安全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4]14自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明确将“文化安全”纳入国家安全范畴以来,党的历届大会都对“文化安全”给予了高度关注。2014年,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并将文化安全与军事安全、社会安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5],“是国家安全和党执政安全的重要保障”[6]213,对于国家安全、社会安定和民生福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中华文化源自悠久的农耕文明,虽历经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但农耕文明始终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和基础”[7]1。就实践层面而言,维护农村文化安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秩序,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8]。从相关研究文献来看,学界一般着眼于国家安全的宏观层面或文明传承的历史层面,抑或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层面探讨农村文化安全的意义所在,但对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安全的核心要义及其多重影响因素的相关性探讨尚不充分。

(二)文化安全工作的价值目标

“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4]11学界一般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立足于党的根本宗旨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来分析我国文化安全工作的价值目标,认为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则”[6]82,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国文化安全工作的基本方向,也是文化安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也有学者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认为维护文化安全是一项政治工作,其根本目标在于培育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成为理性、自觉的生存主体”[9]22。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与实践经验可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10]16,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文化安全的价值目标是“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11]。总括而言,以农民为中心、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和发展农民利益、促进农民全面发展是农村文化安全工作的价值导向。

(三)文化安全的问题症结

從外因来看,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安全问题的症结在于外来文化的扩张和入侵。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文化霸权和文化帝国主义”[12]288肆意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输出,文化渗透是文化冲突和文化安全问题的症结所在。

从内因来看,文化安全问题源自文化实力不足和文化运用不足[6]31。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创新不够,不能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是文化实力不足的体现,不能将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国际话语优势则是文化运用的不足。文化建设崇洋复古、偏离主流价值观是文化安全问题的内部症结。

在信息时代,网络文化安全面临新挑战。一般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网络文化产业,在促进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引发了网络文化安全问题。作为一种非传统安全形态,“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13]。网络空间赋予行为主体符号性和虚拟性,更易导致网络文化主体背离甚至挑战现实道德伦理,带来日益加剧的网络文化安全风险[14]152。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文化安全具有虚实相生的形态特征、显隐交织的演变特征和多元交叠的群体特征,与传统文化安全相比,治理难度和治理成本大幅提升,加之西方科技寡头的操控及其对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使得网络文化安全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15]。

农村文化安全问题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西方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强势输入提供了更多便利,也带来新的安全隐患。西方文化入侵是农村文化安全的外源性症结,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国农村传统家庭文化的根基,导致拜金主义肆虐[16]。农村地区基层干部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现代文明普及与教育程度不高、市场化资本力量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8]是当前农村文化安全问题的内生性症结。

综上所述,当前研究主要着眼于宏观层面文化安全问题的根源、目标及其生发症结。从微观层面上看,立足于全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与新时代历史方位,聚焦农村这一特殊场域以及农民这一特殊群体文化安全的研究略有疏失。具体而言,表现为对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的意蕴爬梳和挖掘有待拓展和深入、立足于特殊时空维度的文化安全症侯剖析的针对性有待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治理的邏辑脉络有待明确、实践策应路径有待丰富和优化。基于此,本文拟从文化安全相关概念的意蕴、当下症候以及治理进路三方面予以展开。

二、“文化安全”相关概念的意蕴澄明

“文化安全”这一主题关涉范围较广,其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全面而科学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厘清其概念,并在此基础上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农村文化安全现状,提出加强新时代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文化安全的治理进路,对于加强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安全”的根源探究

文化安全是一种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其利益不受威胁的状态[17]18,这种状态包含主观上对于安全的心理感受以及客观上文化的生存发展状态。一般认为,“只有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中,才会产生国家安全问题”[18]27,文化安全受到威胁往往是外来文化侵略的结果。文化侵略与正常的文化交往不同,是一种输出本国文化以同化或取代他国异质性文化并意欲最终颠覆他国政权的文化殖民活动。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表现为庞大的经济体量、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也表现为文化的强盛。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往往是强国最高层次的特征,然而强国未必都会发动文化侵略。文化侵略是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侵略他国的一种隐蔽的辅助手段,最终都是“为军事征服或经济渗透做准备”[19]90。因此文化侵略的根源是物质利益。对于文化帝国主义而言,通过文化侵略扩大本国文化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是提升为自身利益服务能力的“重要的力量来源”[20]26。

(二)“文化安全”的多维解读

首先,文化安全是主权国家的特有权利。很多学者都认为文化安全是相对于主权国家而言的,应将文化安全定义为“主权国家的文化领域不存在威胁和危险”[21]15,或保有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安全感”[22]28和“固有的继承性与民族性”[23]140。这种观点大多认为“文化是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关键因素”[24],“是一种国家大战略”[25]70,是一个国家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信息、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安全”[26]173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而言,学界普遍认为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如果本国文化生存发展的条件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或破坏,“那就意味着该国出现了文化安全问题”[27]217。立足于这个思路可以认为,国家文化安全的威胁主要来自外部,尤其是来自具有不同文化传统的敌对势力,而横向上的国家内部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和纵向上随着实践进步而自然发生的文化变迁似乎都不应被看作文化安全问题。

其次,文化安全关涉意识形态安全。“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4]106-107,“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28]不受挑战。在国家层面上谈及文化安全,不能仅将文化理解为一种自然的人化过程或结果,而应将其理解为与国家政权安全紧密相关的意识形态安全。对于文化安全这一命题的理解应从内外两个向度展开。

从外在向度看,文化安全中的“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广义上的文化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文化直接来源于生产与生活,可以自发形成,也可随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迁甚至自然消亡。纵览人类发展史,很多国家或民族的文化都历经了兴盛与衰亡,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的自然过程,因而或许不存在所谓的安全问题。狭义的文化是指与统治阶级利益相一致、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它属于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式,不会自发形成,是经过专门的总结和提炼形成的。文化安全的背后是阶级利益,实指阶级利益安全,因此,文化安全中的文化并不是广义概念。当然,也并非所有的外来文化都必然带来文化冲突,也不是所有的文化冲突都必然带来文化安全问题,只有当一个主权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遭受到以谋求该国利益为目的的敌对文化的威胁和挑战时,才可判定这一主权国家的文化遭遇了安全问题。

从内在向度看,“一个国家内部也可能存在威胁和危害自身文化的问题”[29]116。也不能将文化安全仅仅界定为本国文化不受外来文化的侵略与威胁的状态,内部文化变迁也可能引起文化安全问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新的社会意识也会随之萌发,一旦其偏离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有可能对当前文化的安全构成威胁。当然,这种文化安全问题也不尽是消极的。在欧洲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自由民主意识的启蒙对于封建主义来说就是文化的进步,因遭遇挑战而面临安全问题的只不过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这是先进文化对旧的社会意识形态的积极影响和消解。

(三)新时代我国农村文化安全的深层认知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30]98就社会主义的中国而言,文化安全就是我国无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不动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控主导权而不受威胁的状态。我国拥有先进的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能够保障人民群众真实的自由平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具有理论与现实的合法性。一切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落后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而言都是一种文化的倒退。当然,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善于借鉴各国、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并将这些成果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因而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不会引发文化安全问题。

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根植于人民群众,深得人民群众拥护,落后文化一般不易对其造成安全威胁。只有与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违背而又有能力对其构成明显威胁的落后文化才是应该防备的文化安全隐患。没落文化之所以能够挑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意欲以经过精心包装的落后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起攻击;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变革的自发认识未必都能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或重大变革时期,若意识形态工作存在相对薄弱的环节,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也就难以避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所谓农村文化安全,就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主导地位不受国内外敌对或落后文化威胁和挑战的状态,就是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全面贯彻和践行,以确保党在农村的全面领导。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相对于城市而言长期滞后。虽然农村地区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整合和形式创新等原因,并未能积极有效护卫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致使农村地区文化安全形势并不乐观。

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是有效避免外来文化入侵与内生性文化安全威胁的根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内外安全威胁是文化安全的最低要求,高层次的文化安全应该是在主流意识形态主导下文化的持续发展、繁荣、兴盛。新时代新征程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于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农村文化安全维护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持续建构。也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文化安全隐患,为乡村振兴汇聚不竭动力,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夯实基础。

三、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问题的症候探赜

农村文化安全既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最低要求,也是首要前提,关涉乡村振兴战略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的贯彻和践行,使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文化安全基础得到进一步巩固。但面对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乡村文化建设滞后问题仍较突出,乡村文化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引领能力依然不足,由此带来的文化安全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难以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

从全面小康迈向全面乡村振兴,农村文化安全的时代背景、内涵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任务不能仅局限于维护和稳定农村发展,更应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农,培育现代化新型农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引领和智力支撑,甚至还要肩负起为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构筑坚实文化基础的历史任务。但长期以来,农村文化建设滞后于城市,也滞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究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未能充分领悟乡村文化建设工作对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缺乏大局意识,思想上的轻视必然导致乡村文化建设实践的“难为”甚至“无为”;其二,专门的农村文化工作者队伍专业素养不高,干部队伍人数不足,专业性培训力度不大,很难有效肩负起乡村文化宣传教育任务;其三,农村文化场馆设施重建设、轻管理,村史馆、书屋、戏台等文化设施使用率低,本应成为拉动乡村文化建设“引擎”的文化设施,现实中却成为乡村文化建设中的“摆件”,其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其四,农村文艺作品创新性不足,反映当前农村时代特征、展现农村农民时代风貌的文学艺术精品不多,对如何呈现新时代乡村文化样貌的思考不深。体弱往往是多病的根源,乡村文化建设短板是农村文化安全问题的主因之一,如果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能有效占领乡村文化阵地,非主流意识形态就会在农村地区找到滋生土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遭遇挑战。

(二)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缓慢,时代性创新性亟待提升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基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并最终汇聚成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生活实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源头,也为当前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但传统农耕文明历经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侵染,精华与糟粕杂然一体。其一,封建迷信依然有市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及宣传教育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由于缺乏有效的精神文明引领,极易在封建迷信思想里沉沦。部分农村居民兴建土地庙、关帝庙,测字算命看风水,甚至还有所谓的“风水先生”公然挂牌营业。这些现象不仅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相违背,更冲击了农村居民的价值认知体系。其二,复古文化不断沉渣泛起。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旗号,期望恢复儒学礼教并以之为正统的“新儒教”思想在农村蔓延。在“新儒教”“复兴儒学”思想的鼓动下,一些不明真相的农村居民开始组织复古仪式,祭天祭孔祭祖,穿长衫着短褂,读“四书”诵“五经”,续家谱定族规,重建宗族礼法。这些活动既背离了先进文化的意旨,也是对儒家哲学经典的亵渎。然而一些地方政府为了促进旅游引资,不仅为其提供了便利条件,甚至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只顾经济效益而销蚀文化根基的短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农村基层政权的社会治理效能,冲击了农村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埋下了文化安全隐患。事实上,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并不冲突,儒家传统思想中“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为政以德”的社会治理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交往理念等,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但传统文化如若不经由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则很难与时代相融;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则很难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因此,要将传统儒学与时代对接,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使其能够真正回应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诉求。

(三)西方价值观念渗透入侵,严重威胁农村文化安全

西方文化入侵仍然是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它们往往将消费主义包装成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借此推销资本主义价值观念和西方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整体陷入长周期的衰退困局,经济复苏停滞,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他们企图通过多种途径对外开展文化侵略以获取更多经济政治利益的意图也愈发明显。农村地区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相对薄弱的环节,因而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等移动终端媒体在农村普及程度迅速提升,这既是农村经济社会进步的表现,也为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在农村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消费主义文化随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全面入侵乡村,其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农村居民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文化及心理,贪图享受、盲目攀比之风悄然兴起,比车比房、超前消费等在乡村并不鲜见。这其中既有传统文化的诱因,也有消费主义文化对传统消费文化的解构。传统消费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双重作用下發生了显著变迁,这种变迁一旦陷入资本逻辑怪圈,就会被西方价值观念同化,进而对我国农村地区主流价值观造成重大挑战。

总体而言,我国农村地区文化安全问题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结构性矛盾的集中体现。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当前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凸显,物质生活水平提升速度远快于文化建设速度;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安全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源于农业发展水平有限,因此,只有不断发展农村和农业,才能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和教育水平,才能为农村文化建设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四、新时代农村文化安全的治理进路

习近平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31]10文化振兴是兴国强民之路,是维护文化安全的基本途径,而“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32]17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在苏联历史上的倒退,“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了文化安全在当代国家发展中的特殊意义”[33]268。农村文化安全问题暴露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短板,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制约因素。因此,应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在保证文化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为农村地区提供强有力的文化引领和智力支撑。

(一)治理逻辑

其一,动态塑造和维护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是核心。习近平指出,“坚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塑造是更高層次更具前瞻性的维护”[3]218。“维护不是消极意义上的国家文化安全防御,而是积极意义上的国家文化安全的系统性塑造与建构。”[5]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农村文化建设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因此,应着力改变长期忽视或无意识弱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导向,面对农村和农民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构建不完善和创新缺失、传播渠道单一甚至遇阻的现状,既要达到文化免受入侵的最低要求,更须动态塑造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的话语体系,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传统农业文化相结合,构建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的、与时俱进的内生型文化体系,以满足农村文化安全的需要。

其二,积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农村文化是关键。维护文化安全,“关键在于推进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34],维护文化安全本质上就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在文化建设实践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文化场馆长期闲置,文化生活长期处于放任、无为状态的乡村并不少见,很多有特色文化底蕴的乡村搞文化建设只是为了辅助经济发展,却忽略了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和引领性,既没有做到借助这些设施和载体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对农民的充分引领,也没有将主流意识形态充分融入农村文化,从而导致部分农村文化建设偏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方向,进而引发了文化安全问题。因此,要不断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守正和形式创新,将抽象的、理论化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农村文化;针对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和心理特点,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化、情景化的话语体系,将艰深的理论内容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便于不同文化层次的农村居民理解和掌握。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化创新与发展中,无论借助何种方式大众化、通俗化,都不能以牺牲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政治性、理论性和严肃性为代价。对此,要持续提升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增强其理解和接受能力。只有兼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创新和农村居民文化素养的培育,才能牢牢掌握农村文化阵地,让马克思主义成为农村主流文化的灵魂。

其三,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提升农民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是重点。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逻辑,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文化安全问题的本质还是物质利益问题,其核心是发展好维护好农村居民的核心利益。只有农村发展好,让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持续改善,才能让党的理论和政策更好地得到农民的持续拥护,才能让农民更好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离不开社会各层面的大力协同,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主要建设者——农村中青年群体的积极参与。要让农村青年看到在农村创业就业的可能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希望,在加强思想引领的同时,加大对该群体创新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吸引其留在农村,并把他们培养成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乡村振兴为更多中青年人群提供增强能力、施展才干、实现理想的广阔天地,让农村居民的精神面貌得到整体改观,为提升农村文化建设质量以及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认同创造物质基础。

(二)治理实践

在理解认知层面塑造新时代农耕文明,增强农民群体文化自信。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思想来源,漫长的农业社会孕育了灿烂的农耕文化,这是我国古代先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在当前推动农业农村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充分挖掘农耕文化中能够满足当今乡村振兴实践需要的文明成果,对其加以创新提炼,以塑造新时代的农耕文明;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将农耕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着力增强青少年对农耕文化的认同,促进农耕文明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扬,增强农民文化自信;丰富和完善农耕文化传播载体,保护好农耕文明遗产,借助传统积极向上的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重塑情理相恤、勤劳淳朴、勤俭节约的乡风、民风等。从根本上而言,还需要持续深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的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补齐农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短板,让农村成为令人向往之地,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总之,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的前提下重塑农耕文明,赋予传统农耕文化以新时代精神内涵。

在平台抓手层面,应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非主流文化鉴别力、免疫力。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建设能力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保障,农村文化建设与基层党组织建设会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修复文化断根,弥合文化断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凝心聚力为组织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只有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锻造强有力的文化建设领导核心,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民群众的主心骨和领头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核心辐射示范作用,营造风清气正的基层政治生态,才能让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把农民凝聚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之下,让农村居民自觉主动抵御外来消极文化的入侵和内在腐朽文化的侵蚀。就基层党组织建设而言,首先,要加强理论输入,提升农村干部理论素养,强化农村基层干部意识形态阵地意识,保证基层干部在意识上清醒、认知上深刻、态度上重视,对错误思想苗头及时纠偏,从内在源头上杜绝引发文化安全问题的可能。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要彻底摒弃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主次论”和农村文化富裕的“自发论”“速成论”,切实长期坚持加强文化建设,通过持久努力逐步繁荣农村主流文化,真正让农民免疫于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袭。只有让农民群众生活在浓厚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中,才能不断提升其对各色非主流文化的鉴别力和免疫力。其次,强化实践输出,从多方面发力切实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落实落细:一是从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基层党员和后备干部三个方面抓好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文化建设能力,使基层党组织能够真正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二是强化基本阵地建设,将农民喜闻乐见的、能够满足其精神文化诉求的村级文化活动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因地因时制宜整合优化现有文化资源;三是创建基本载体,结合地域特色和实际情况,以各种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开展主题文化教育活动,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在传播方式层面,要分众治理、精准灌输,以提升先进文化教育实效。习近平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35]318这一论断也为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在农村这一场域的传播指明了方向。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抽象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并不是在生产生活中自发形成的,农村居民也不会自然萌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识和认知,而“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36]317。广大农村居民对于抽象理论的接受意愿和接受能力与城市居民有所差异,因此有针对性、特色化的宣传灌输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其一,要加强文化专干队伍建设。应吸引综合文化素养高、文化宣传能力强的人担任文化专干,同时要对其加强业务能力培训,让文化专干有能力肩负起地方特色文化开发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的任务。其二,要构建具有区域特色、时代特色的乡村文化宣传体系。应利用好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并借助多种传播手段,通过开辟農村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专栏等手段,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其三,要打造“服务+培训”多层级教育模式。应组织县乡干部、高校思政课教师、各级党校教员定期下乡开展党课服务或培训,服务和培训对象不局限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而应扩大到所有村民,以便把党和政府的最新理论和政策精准传达给全体村民。其四,要丰富和拓展多元化的网络宣传渠道。应开发并完善针对农村居民尤其是农村青少年、中青年的科普平台和文化宣传平台,同时加强网络文化环境监管,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清朗、气正、向善、求真的网络空间。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37],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安全问题凸显了当前乡村文化振兴的薄弱环节。农村文化安全治理是一项彻底改变中国农村精神风貌的系统工程,将在农村地区引发整体性的文化变迁,其重要性、紧迫性不言而喻。正因如此,就需要整个社会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塑造人类历史迄今为止最高形态的农业文明。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2] 党建读物出版社.党的二十大文件汇编[G].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 胡惠林.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塑造国家文化安全新格局——马克思主义国家文化安全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化[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29-42.

[6] 颜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观[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1.

[7] 曲凯音.乡土文化变迁与文化生态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8] 王建林,邓洪波.文化安全视野下的新农村文化建设[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9-52.

[9] 李凤丹.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0]赵霞.文化价值重建与“人的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11]程健康,张鹏.目前我国农村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探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3(5):221-223.

[12]彭新良.文化外交与中国的软实力:一种全球化的视角[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13]殷鹤.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思想[J].理论导刊,2020(2):57-61.

[14]张绍荣.网络文化生态场域治理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15]廖祥忠.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阈下网络文化安全的内涵特征、治理现状与建设思考[J].现代传播,2021(6):1-7.

[16]齐峰,王涛.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与中国农村地区文化安全建构[J].广西社会科学,2017(8):194-197.

[17]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8]王景云.文化安全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9]汉斯·摩根索.国际纵横策论[M].卢明华,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0]约瑟夫·奈.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M].何小东,等译.北京:军事译文出版社,1992.

[21]张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2]潘一禾.文化安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3]子杉.国家的选择与安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4]林宏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J].国家安全通讯,1999(8):31-33.

[25]赵红艳.总体国家安全观与恐怖主义的遏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26]童萍.文化民族性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7]武铁传.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化软实力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8]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1999(1):9-13.

[29]总体国家安全观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0]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3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罗本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和谐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4]韩源.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4):9-16.

[3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6]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章玲.论传统“孝”文化在社区治理中的价值[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21(3):109-112.

The Clear Connotation,Exploration of Symptoms and Governance Path of Rural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New Era

ZHANG Donga,SUN Jin-yangb

(a.School of Marxism,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b.School of Manage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Fengyang 233100,China)

Abstract:Traditionally,cultural security is essentially a state in which mainstream ideologies and values are not threatened,but maintaining cultural security is definitely not a complete passive defense,nor a static state.Shap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ntemporary,practical,and endogenous mainstream culture of rural socialism is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rural cultural security in the new era.In view of the relatively lagging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difficulty in lead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slow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era feature and innovation,shaping and maintaining the security of rural mainstream ideology dynamically is the core of security governance of rural cultural.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rural culture is the key to governance,and enhancing farmers sense of identity with mainstream values is the focus of governance.Specifically,we should focus on the perspectives of understanding and cognition,acting platform and communication mode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farmers,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enhance farmers discrimination to non-mainstream culture,and enhanc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advanced culture by means of mass decentralization governance and precise indoctrination.

Key words:new era;rural areas;cultural security;connotation;symptoms;governance

猜你喜欢
文化安全症候意蕴
参苓白术散对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医症候积分与不良反应的影响
士的传统、他者效应和日常审美——作为文化症候的“罗怀臻创作现象”
Literature Review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ake Refined Egoism Symptom for Example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维护文化安全的对策思考
儒学创新为中华文明“走出去”提供战略支撑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对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思考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