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静
摘 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将“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并非将信息技术作为思政课教学工具的转换或教学技术的更新,而是秉持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共享共建、系统整合的价值理念,通过网络课程体系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一体化建构、培育教师专业化教研能力、设计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等路径,重塑系统整合、链条发展的思政课教育新形态。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价值理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3)05-0084-07
自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以来,学术界围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一体化的意义”“一体化的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378近年来,随着教育向数字化转型的国际发展趋势,学界开始关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如骆郁廷充分肯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作用[2],陈锦宣、费再丽等学者积极评价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促进作用[3]。二是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如蒋笃运提出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4],王双群提出搭建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5]。这些研究对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我们对信息技术还应有进一步深入的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并非思政课教学工具的转换或教学技术的更新,而是在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创建、整合、传播和交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就是指秉持大中小学思政课立德树人、共享共建、系统整合的价值理念,通过网络课程体系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一体化建构,培育教师专业化教研能力、设计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完善网络管理机制,形成教学资源互享、教学方法革新、教育理念变革、师生关系发展的创新力量,重塑系统整合、链条发展的思政课教育新形态。因此,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如何通过信息技术重构各学段思政课教学范式、教学过程、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将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实现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现实必要性
智能时代的到来,新兴技术的运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的学习和思维方式,这种改变必然会传导到教育领域,给传统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不仅符合国际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發展趋势,也暗含了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现实需要。在后疫情时代,更是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实践诉求。
(一)顺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由于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推动,带来世界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而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力量必然裹挟着教育向数字化转型。通过教育数字化转型变革,跟上信息文明的步伐,已经成为国际教育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202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首次提到了“教育的数字化连通”[6];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指出“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身必须变革,而数字技术蕴含着巨大的变革潜能”[7]。随着数字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广泛运用,教育数字化转型基本成为国际共识,各国已经将教育数字化提到了国家战略高度。美国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具有信息技术领域的先发优势,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协会在2020年就发布了高等教育应实现数字化转型的十个议题,从优化发展和持续创新角度探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和对教育的挑战和实践,尝试通过技术和数据的运用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同样,欧洲近年来也着力推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2020年,欧盟在制定的数字化战略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高全民数字教育水平和数字化能力作为重点任务”[9]。法国在数字课程开发上实施了“数字化校园”战略;俄罗斯在师资培训方面开展了为教师提供数字化培训的“人才与教育”行动计划;德国在数字平台建设方面开发了基于云端的学习支持体系。
近年来,我国充分认识到教育在重建数字化时代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先后发布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主导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些政策文件充分展现了我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思路和发展方向,也给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提供了思路。
(二)重塑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现实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充分暴露,如何增强教育系统的稳定性与韧性,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思考的现实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取决于能否满足各学段学习者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因此,思政课的学习范式已经从“教学者中心”向“学习者中心”转变,这必然带来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的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范畴,是一个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学科发展不断自我发现的过程。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分化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变革,互联网形态已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受到学界重视。如王芳,邢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形态[8],周琪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划分为主导式、交往式及网络形态三种[9],郑富兴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分为社会化—生活化形态(传统社会)、国家化—学校化形态(现代社会)、媒体化—生活化形态(当代社会)[10]。
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就是根据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现实需要,从整体性和系统性出发,推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共享,解决传统思政课教育在各学段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我国部分教育资源本就不充足的偏远地区中小学校,如果按照传统教育发展模式,其资金不足、投入有限、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无疑会使他们在一体化建设中处于劣势,并会导致学习者、学校和地区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不平等,进一步加剧地区之间在教育上的“贫富差距”。因此,发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可以通过“慕课”等在线教学模式推广的方式,整合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使大中小学共享优质教学资源,解决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可以通过“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等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打破各学段“壁垒”,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资源供给的一体化,解决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的问题;还可以通过网络集体备课或录制教学视频的方式,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优势,解决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
(三)解决后疫情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实践诉求
始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现在依然在全球肆掠,这场全球性的危机给世界各国教育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常态发展,同时,对各国加快教育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疫情期间,全球约190多个国家超过16亿学生的正常学习被迫中断,全球近半数的学校在2020年末处于全面停课状态,疫情的冲击使各国都开始反思传统教学的困境,探索后疫情时代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有效途径。同样,疫情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造成了巨大影响,尽管我国采用了在线教育方式缓解疫情对教育系统的冲击,但疫情期间的在线教育也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比如,中小学与大学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不同步;高校使用的“慕课”“学堂在线”等优质教学平台没有在中小学推广;大中小学思政课缺乏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等。教育部针对疫情期间如何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出台了《关于疫情防控期间以信息化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通知》,提出以信息化支持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在疫情期间的作用更加凸显。西方国家与我国在疫情防控政策上的不同选择,不仅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优越性的较量,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疫情期间,西方媒体借用某些社会事件抹黑中国政府,经由互联网的传播发酵,容易形成舆论冲击。青年学生是网络信息的重要参与者和接收者,但他们对信息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教学第二课堂的作用,能够在国际国内复杂舆情与疫情状况下,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筑牢青少年的思想防线。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价值理念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价值理念,通过科技赋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树立理想信念,培育道德情操,端正人格品行。要坚持共享共建的价值理念,实现各学段师生全过程共享,各学段学校协同式共建。要秉持系统整合的价值理念,将大中小学段思政课整合为一个横向上贯通、在纵向上衔接的有机系统。
(一)立德树人
2020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新時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政课要“立足于思政课的政治性属性”,在学习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培养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并贯通于大中小学各学段。因此,任何时候必须牢记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鲜明的政治任务。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实现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本身不是目的,育人才是目的。因此,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有别于一般网络平台建设中以“用户至上”为核心理念的“用户思维”,不能将学生仅仅定位为用户,以单纯满足用户体验满意度为标准进行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更加注重在学习中向学生传递真理,铸魂育人。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技术赋能,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效果的感染力,最终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大中小学各学段学习中。在小学阶段,重在启蒙学生道德情感,端正学生行为规范;在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思想基础;在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在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使命担当。通过科技赋能,在学生的沉浸式体验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理想信念,培育道德情操,端正人格品行。
(二)共享共建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在“一体化”,核心问题是如何实现“一体化”。在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中,不能依靠各学校过去“单兵作战”的闭环运转模式,而是要打破各学段学校之间,尤其是中小学与大学之间在资源开发和应用上的鸿沟,充分利用高校优质的课程资源与师资力量。可以说,共享共建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各学段师生全过程共享。把原来的中小学德育课并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发展,无疑提高了对中小学段思政课政治性、理论性的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这一共同的名称表明这一门课程共同的政治属性、共同的育人目标。因此,通过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创设校际间共享模式和共享协作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各地区中小学思政课与高校思政课在衔接上的具体问题。通过实现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在各学段之间的共享,能够切实解决中小学段从德育课到思政课的转变。通过共享形成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作战的共同体意识,能够在双向互动中实现各学段思政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可以说,共享理念是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其次,各学段学校协同式共建。“共享共建”是一对相生相伴的概念,首先,共建是基础,共享是目标,但反过来,共享又是激发共建的动力。共建预设的逻辑前提是各学段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平等主体,而非高校以更高阶的帮助者姿态去帮助中小学思政课发展,这不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定位。因此,各学段学校与相关部门都应该充分献智献力,没有中小学段全员参与而只是高校参与的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只能是被动式共享,不以共建为基础的共享最后只能使共享流于形式。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既是共建的主体,也是共享的主体。通过各学段学校和有关部门在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学情状况、特色教学等方面的网络资源共建,才能使大中小学思政课呈现“一体化”实质型发展。
(三)系统整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遵循两大规律,即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11]273,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对这两大基本规律的深刻把握。“一体化”的实质是将原本彼此独立的部分,以适当的方式整合为一个整体,以形成协同效力。思政课一体化是由德育一体化发展而来,从德育一体化到思政课一体化,表明了是将思政课作为发挥育人作用的主渠道。因此,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必须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出发点,秉持系统整合的理念,“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抓好教学目标设计、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教师培养、考核评价等环节”[12]27,突出整体性。系统整合就是将大中小学段思政课整合为一个有机系统,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制定各学段具体教学目标,提供高质量的思政网络课内容,使各学段在横向上贯通、在纵向上衔接。横向上贯通是指在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中,始终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以及教学内容的一致性,从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设计课程内容和框架体系;纵向上衔接是指在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中,始终保持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结构以及教学内容的衔接性。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实现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目的是通过科技赋能,一体化建构网络课程体系、一体化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一体化培育教师专业化教研能力和一体化完善网络管理机制,打造新型、优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
(一)一体化建构网络课程体系
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解决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问题。通过对各学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设计,结合不同学段和不同地区师生的实际情况,构建一个纵向衔接、横向融合、纵横交叉的思政课一体化网络课程体系,这是推动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
首先,建构网络思政课程目标体系。思政课程目标体系在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是将思政课总目标具体化为各学段思政课子目标,在传统建构模式下,这一过程往往是各学段学校各自为政,在思政课子目标的落实过程中难以实现整体性与层次性的统一。借助网络技术在平台信息交换和沟通上的便利,思政课程目标体系在网络上的建构比依靠传统方式更加高效,各学段学校在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平台中可以通过子目标体系的共建,尤其是在同一个地区相对落后的学校,可以尝试从这一地区的高校和发展较好的中小学校中寻求支持,快速实现同一地区大中小学段思政课程目标一体化建构。同时,在网络实践中,还能更加快速地发现问题并做出同步的及时调整,使思政课程目标体系结构耦合,良性发展。
其次,建构网络思政课程内容体系。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在实践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用什么样的内容与思想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内容体系要突出反映中国时代特色,具体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宪法法治思想。在传统建构模式下,由于受条件和资源的限制,各学段学校往往对同一专题在内容处理上出现交叉重复,大中小学段内容设计上缺乏层次性和递进性,低学段理论性太深丰富性不足,高学段理论深度不足重复内容较多的现象比较普遍。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思政课程内容体系可以通过思政课网络平台的搭建,还可以结合本地优质地方特色资源,比如地方红色资源和思政教育基地的开发,实现对课程资源的整合。
第三,建构网络思政课程结构体系。思政课结构体系是将思政课关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品德和社会主义法治等几大板块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宏观与微观结构、纵向与横向结构、知识与心理结构、直线式与螺旋式结构等方式立体式呈现,实现思政课目标、内容诸要素之间的优化配置[13]。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设计者能够掌握同一地区大中小学段学生和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学情报告的动态分析,获得实事求是的数据,建构切实可行的跨学科思政课结构体系。
(二)一体化建设网络教学平台
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对教学模块和工具的开发,利用如“慕课”“云课堂”“微课”“翻转课堂”以及微博、QQ、微信等智能化工具交互平台,开展思政课教学与研究工作。它不仅可以保障疫情状况下思政课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可以在充分学习交流中促进教师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可以说,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是思政课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智能化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现在,在疫情常态化压力下,许多重点高校已经开始探索多种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比如清华大学实施的“一课一方案”,为每一门思政课准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案,实现智慧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的链接。具体来讲,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提供网络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政课程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等内容的思想资源库;构建以丰富教学案例为内容的案例资料库;构建以教学课件为内容的教师资料库,为思政课教师查找学习资料、设计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知识储备提供高效快捷、全面系统的服务。
其次,提供网络思政课程智能化教学。通过“慕课”“云课堂”“微课”“翻转课堂”以及微博、QQ、微信等智能化工具交互平臺,利用5G、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同一地区大中小学智慧教室或者智慧校园平台,为师生提供个性化互动教学空间,学生可以在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考察当地红色资源,感受当地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AI助教等辅助工具,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安排、作业批改、辅导答疑,同时获得学生学情分析的数据收集。
第三,提供网络思政课程教学评估。通过思政课网络平台评估智能软件的建设,建立师生个人数据库、学生思想动态调查数据分析库、教学管理大数据库等,利用网络平台评估智能软件提供的这些技术,通过云计算等方式,对思政课教学进行智能化评估,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惑、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调整和改进,真正做到“一课一方案”的个性化教育。根据各学段学生群体特征,创新学生学习模式,一体化设计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三)一体化培育教师专业化教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4]30,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在教师领域就是要“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15],培育思政课教师专业化教学教研能力。
首先,助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受条件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资源缺乏,加之能力经验不足,往往在大中小学段的思政课教学中出现衔接断裂,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借助网络技术的优势,可以将大中小学段思政课优秀教案、课件、案例等资源实现网络平台共享,为教师备课提供教学资源;可以通过启用教学名师录制视频或者直播等方式,为各学段教师提供优质思政网络课程;还可以在同一地区推进思政课网络集体备课、网络教学展示、网络教学研讨等活动;或者在网络上举办本地区“同上一门思政课”“战疫小课堂”等活动,克服空间距离上的困难,将不同地区的教师聚在一起,促进各学段教师相互学习,无障碍交流,在共同研讨中真正解决教学内容和目标的衔接问题,实现思政课教学的链式发展。
其次,促进教师科研水平提高。思政课一体化发展,需要大中小各学段思政课教师具有协同攻关的能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科研水平是重要的驱动力。在同一个地区的高校,尤其是有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高校或者师范类大学,可以通过线上组织的方式,与当地初高中和小学组建教研团队,通过网络研讨分享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经验,帮助中小学段教师发现问题,设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攻克科研难关,切实帮助中小学思政课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
第三,帮助教师提高网络信息化运用能力。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快了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很多教师初次接触在线教学,教师制作线上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基本是在边做边学的过程中完成对信息技术的掌握。随着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推进,需要完成对教师网络信息化运用能力的提升,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业务能力培训,教师可以学习如何制作高质量的线上教学课程,以保证教育输出高质量的内容。
(四)一体化设计学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社会中的组织和个体在学习、教学和组织的集成数字化活动过程中将重建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18]。思政课要受学生欢迎,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就必须在增强学生体验上下功夫,在注重学习体验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首先,明确各学段学生群体特征。思政课的主体是学生,思政课要入脑、入耳、入心,必须抓住各学段学生发展的主体特征。当代学生群体,多为“00后”的独生子女,身处即时性、碎片化信息传播的信息化时代,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往往性格鲜明,自信独立,但受挫后承受能力较弱;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较高但政治信仰不成熟;有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多元化特性明显。同时,突如其来的疫情,第一次展现了“00后”大中小学生在面对重大危机事件中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在国家抗疫过程中快速成长,在网络上科普防疫知识、传播正能量,在现实中勇当志愿者,冲向抗疫一线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展现出了超乎他们年龄的使命感和担当。“00后”学生的这些群体特征,尤其是疫情后学生特征的新变化,不仅是后疫情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网络教学需要重点关注的,更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依据。
其次,设计学生体验式学习模式。现在许多高校已经开始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开发“虚拟课堂”“虚拟教师”和“虚拟实践中心”等,其中“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是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亮点,VR技术相比于传统思政课教学形式,具有时空自由,内容生动的特点,同时,它突出的优势是可以将抽象的思政课理论知识通过可视化,让学生有实践操作与互动交流的真实体验,正好契合了“00后”学生的群体特征,解决了他们因时空因素限制所造成的政治实践体验不足、主体性发挥不够的问题。比如,部分高校开发的“典型人物质性访谈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就是让学生以记者或访员的身份参与对“四史”教育中的典型人物的访谈,通过现场对话,倾听他们的讲述,在沉浸式体验中让学生正确理解个人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系,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部分高校开发的“重走长征路虚拟仿真实验”就是将VR技术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实践中,在仿真情境中让同学们接受长征精神的洗礼。通过自我體验式学习,学生完成自我价值与意义的建构过程,进而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与熏陶。
第三,优化学生体验式学习环境。利用5G、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智能装备辅助教学,部分高校正在探索设计具有情境感知、功能多样的新型“智慧教室”,设计具有社交网络、虚拟现实功能的新型“智慧校园”,把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有机融合,创新设计真正有带入感、体验感的教学场景,优化学生体验式学习环境。
(五)一体化完善网络管理机制
在后疫情时代,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但由此提出对设施设备、资金投入和教师能力等全方位的要求。学校需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资金投入,学生至少需要加大对电脑、手机、网络等费用的个人支出,这无疑加大了教育方和受教育方的成本,许多国家由此产生的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象正在加剧。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在这场教育转型变革中,不仅要解决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问题,更要避免因此出现的教育资源“贫富差距”现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要在完善网络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和社会企业的合作,确保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教育公平。
首先,加强各级党委领导下的统筹管理机制。由于我国大中小学校在行政体制上归属于不同的教育主管部门,每个学校的职能部门在管理体制上又以职能分工为基础,而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并不是传统教学模式到网络在线教学模式的简单直接搬迁,而是打造新型、优质、个性化特征明显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因此,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打破同一地区大中小学在管理主体和职能分工之间的壁垒,建立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的整体联动机制,统筹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一体化设计,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纳入学校发展建设的总体规划,以整体联动机制为前提,以协同技术开发为支撑,在资金投入、平台建设、经费管理、教学评估、效果监测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
其次,完善對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的诊断监测机制。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一环,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诊断机制,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快速的智能分析,通过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诊断、评估和预测,可以提供专业化改进意见和建议,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思政课网络教学过程监测机制,可以对思政课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监测。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营造良好网络道德环境”的要求,在庞大的网络环境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健康网络教学环境,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各种错误思潮的批判中弘扬道德主旋律,树立正确价值观。
第三,完善对思政课网络教学效果的评价管理机制。思政课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是否能到达铸魂育人的教学目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反馈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对网络教学体系建设的评价机制提出了专业指导意见,如何在《方案》的指导下,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思政课教学效果形成有针对性的科学评价体系,是下一步一体化网络教学体系建设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责任编辑:李小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 骆郁廷,李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1(5):178-184.
[3] 陈锦宣,费再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新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探析[J].传媒,2021(23):88-90.
[4] 蒋笃运,杜社娟,谢梦菲.思政课教学智能化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1(1):128-133.
[5] 王双群,刘幽悠.重大疫情应对下大中小学思政课网络教学的一体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7):66-70.
[6] SEPULVEDA A.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connecting schools,empowering learners[EB/OL].(2020-09-02)[2022-05-01].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4309.
[7] UNESCO.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R/OL].(2021-11-10)[2022-05-01].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
[8] 王芳,邢亮.“互联网+”驱动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的构建[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5):53-57.
[9]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形态现代发展的多重视角[C].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s and society(ICSSS 2011 V4).233-236.
[10]郑富兴.现代性视野下的道德教育形态变迁[J].思想理论教育,2009(18):4-9.
[1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13]姜显臣,范雨婷.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整体架构与实践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21(9):42-48.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1).
The Value Concept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CHENG Jin
(School of Marxism,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 637009,China)
Abstract: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of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 is the specific measures that carry ou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peech spirit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emphasized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universitie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grated network teaching syste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oes not tak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eaching tools or the update of teaching technology,but upholds the value concept of 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constructing with joint effort and enjoying together and system integration.Through the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course system an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cultivating teachers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designing students immersive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improving the network management mechanism,we can reshape the new 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system integration and chain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middle schools and primary schools;network teaching system;value concept;realization p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