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减”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2023-09-28 07:12:00窦万庆
教育界·A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教学设计双减初中

【摘要】随着“双减”的持续推进,初中学生课外作业的负担也逐步减轻。实际上,要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学生只有在课上内化知识,才能真正减轻课后负担。

【关键词】初中;物理;“双减”;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窦万庆(1983—),女,江苏省徐州市徐州工业园区南湖学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注重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课堂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部分教师甚至认为,学生做题的正确率高就等于学得好,因此盲目应用“题海战术”,殊不知,这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负担。教师讲得多、学生学得累,但最终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事倍功半。基于“双减”,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真正实现提质增效。

一、设置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在初中物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在课堂上发现不了问题,在课后也解决不了问题。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设置问题推动课堂。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物理学习,从而让学生逐步地解决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基于问题开展课堂教学,更容易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所学内容[1]。

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物体的浮与沉”的教学为例,对于上浮、下沉这两种状态,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对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两种情况,即物体漂浮在液面上或悬浮于液体中,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首先,笔者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将一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松手后乒乓球会怎样运动?”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能够得出“向上运动”或“上浮”的结论。其次,笔者提出第二个问题:“乒乓球最终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对于第二个问题,大部分学生仍然可以根据生活经验直接得出“漂浮在水面上”或“静止在水面上”的结论。再次,笔者提出第三个问题:“同学们能通过画力的示意图分析乒乓球上浮过程中的受力情况以及运动状态变化情况吗?”第三个问题,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找出答案。有的学生分析道:“乒乓球未浮出水面以前,浮力大于重力,且浮力的大小不变;乒乓球继续上浮,排开液体的体积不断减小,受到的浮力就会不断地减小;最终,乒乓球处于漂浮状态,此时浮力等于重力。”最后,笔者提出第四个问题:“漂浮和悬浮的区别是什么?”有了前面一系列问题及学习活动作铺垫,学生很容易能够回答:“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若物体静止在液面上,并有一部分露出液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处于静止状态,则称为悬浮。”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发展自身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设置问题优化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为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就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分层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双减”是要减轻所有学生的负担,而不是单独针对某一层次的学生。基于“双减”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涵盖所有学生。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只将目光集中在优等生上或学困生上,而是要针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多样化的教学,使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发展。

教师可以开展分层教学,不平均用力,而是有所侧重,关注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教师可以依照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思维发展情况、情感需求、性格特点等要素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使得同一层次的学生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其次,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分为不同层次,如第一层次是要求所有学生达成的目标,第二层次是要求中等生达成的目标,第三层次是要求优等生达成的目标。再次,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层次,如针对基础一般的学生的教学内容以理解类为主,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的教学内容以应用类为主,针对优秀生的教学内容以迁移创新类为主。最后,教师可以将评价标准分为不同层次,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以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评价中汲取正能量。

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杠杆”的教学为例,此部分要求学生会做一些相关的作图题。如“畫出动力或阻力的力臂”等基础题型,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但如“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使杠杆平衡最小的力”这种类型的作图题,除了需要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有深刻的理解,还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的逻辑推理能力。因此,笔者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设计了四道难度不同的作图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其中的两道。学生谁也不愿示弱,都想考验一下自己的学习能力。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的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可见,教师注重分层教学,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融入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物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广泛,有一些内容比较枯燥,但也有一些内容比较有趣。比如,一些原理、定律等内容比较枯燥;一些基于生活的实验、游戏比较有趣。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将有趣的游戏融入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为学生减轻负担,促进学生的发展。

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浮力”的教学为例,笔者创设一个“造船”的游戏活动。活动是这样的:笔者在学生的面前放置一个装满水的大容器,接着给每个学生发放橡皮泥,要求学生用橡皮泥做一艘船,使船能在水上漂浮。游戏的要求不高,学生纷纷捏出形状、大小各不相同的船,而这些船都能在水面漂浮。在此基础上,笔者说:“同学们可以对原先的船进行改装,使它能装载尽可能多的货物(用图钉代替)。”接着,学生不停地尝试不同的方式,以让橡皮泥船承载更多的货物。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对有关浮力的问题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了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笔者提问学生:“同学们从刚才的‘造船游戏中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有的学生说:“装载货物最多的船,所受的浮力最大,因为船漂浮于水面的时候,所受的浮力等于重力,而装载货物最多的船的重力最大,所以浮力最大。”

教师融入趣味游戏创设良好的物理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使物理课堂充满活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毫无疑问,在当前的“双减”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他们在课后才能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

尽管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已经获得一定的发展,但他们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于学生这样的思维特点,教师要注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抽象思维发展条件,从而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的抽象思维方法。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直观的情境,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习,不但有助于发现问题,而且有助于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与物理实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概念的本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以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例,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进行教学。首先,笔者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第一个视频:鸡蛋与石头相撞,石头纹丝不动,而鸡蛋粉身碎骨。笔者基于这样的结果提出问题:“鸡蛋破了是因为石头对鸡蛋的力比鸡蛋对石头的力大吗?”其次,笔者继续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第二个视频:有两个人,一个人手上拿着一块比较大的磁铁,另外一个人手上拿着一块金属,金属块在没有与磁铁接触的情况下,被磁铁吸引过去了。基于这一现象,笔者提出问题:“有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一定在接触吗?”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思考笔者提出的问题。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的抽象思维被激活,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可见,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能够增大课堂的容量,带给学生更多元的课堂体验,进而推动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物理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有效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质,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物理知识,发展抽象思维,从而真正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五、加强小组合作,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学生在解决课后作业中的问题时,需要多方面能力的支撑,比如合作能力。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在课后遇到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与他人合作,发挥团队的作用,共同解决问题。但是,当前的现状是学生的合作能力不强,他们往往习惯将不会的问题留给教师讲解,而不是借助自身的力量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基于这样的现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这样不但能让学生解决课堂上的问题,也能让他们将合作能力迁移到课后。此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学习特点,尤其是一些实验探究环节,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更好地获取实验数据,从而更好地完成实验任务。

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功率”的教学为例,其中,“估测上楼时的功率”这一探究活动内容难度不大,因此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时容易一带而过。如此,即使学生能够估测一个同学上楼时的功率,但思维没得到充分的锻炼,更不用提合作意识的培养了。笔者在教学时,把探究活动的要求告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如何比較同学上楼时的功率,说说有哪些不同的方案。”如此,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思考如何测功率、需要知道哪些量、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谁来爬楼梯、谁来计时、谁来记录数据等一系列问题。接着,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分工,直至完成探究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既发展了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合作意识。此外,笔者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落实“双减”的要求,将传统的书面课后作业转变为实践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笔者让学生小组合作制订实验方案,测在各种体育活动中人做功的功率,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又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可见,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物理问题,让学生体验和享受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双减”,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物理学科的教学规律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应有效地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卫晓明.“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策略[J].甘肃教育研究,2022(5):113-116.

[2]邱路卫.以“生活化课堂”实现减负增效[J].上海教育,2022(Z1):41.

猜你喜欢
教学设计双减初中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 06:17:00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 18:59:56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17:05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9:00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18:59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3:47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41:44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