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辟新境: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探究

2023-09-28 13:51赵睿智李辉
百家评论 2023年4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赵睿智 李辉

内容提要:黄河之水奔流不息,艺术之花根深叶茂。黄河艺术是凝结着人类智慧和祖先心血的文化瑰宝,需在新时代背景下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能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实现未来的长足发展。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的黄河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城市与民众角度阐明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在历史呈现的多彩篇章中分析发展现状存在的痛点,进而探寻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助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流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黄河艺术 黄河文化 创新性发展

黄河流域作为世界农业的重要起源地和文化资源聚集地,为后续流域两岸商业和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更为多彩黄河艺术的出现和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流派纷呈的戏曲到婀娜多姿的歌舞,从宏伟奇特的雕塑到精美细致的民间工艺,无一不向世人展示着黄河艺术的独特魅力。身处蓬勃焕发的新时代,回望过去漫漫历史路上黄河艺术闪烁着的异彩,更应仔细品味各类艺术形式给予人类的意义,在秉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原则基础上,找寻传承和保护文化资源过程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向着继往开来的道路奋力前行。

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的黄河艺术为研究对象,从国家、城市与民众角度阐明创新性发展的意义,在历史呈现的多彩篇章中分析发展现状存在的痛点,进而探寻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助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推动黄河流域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一、震古烁今:新时代黄河艺术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黄河艺术不仅是凝结着人类智慧和祖先心血的文化瑰宝,还是将黄河文化符号进行千万年延续保存的活化石。探寻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是贯彻落实服务黄河国家重大战略的必经之路,是黄河沿岸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人民对于当前精神文化消费升级的迫切需要。

(一)于国:顺应时代步伐,弘扬文化自信

黄河是“百川之首”,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无数辉煌的人类历史在黄河文化的见证下书写,也有无数灿若群星的黄河艺术随之诞生。艺术与文化具有天然的互促共生关系,而艺术作为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始终参与并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也在时代洪流的冲击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面对社会物质生产繁荣、民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增加的现实之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便成为时代之需,而作为中华文化延续发展的根脉,黄河文化蕴含的丰富艺术底蕴与内涵尚待深入挖掘,黄河艺术背后彰显的中华民族魅力也应为世界所知。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a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四次考察黄河,强调要深挖黄河文化的新时代内涵,弘扬新时代黄河文化精神。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因此,黄河艺术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是当前国家战略政策中的重要推进部分,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二)于城:熔铸城市精神,凝练文化符号

河流多为村落、城市出现和发展的起点,在黄河沿岸居民与自然水系的长期磨合下,流域内逐步生成了相对稳定的地方性空间形态、生活方式与独特的精神文化。而艺术与城市之间也具有紧密的关系,艺术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所在,彰显着城市文化符号所具备的独特性。黄河横贯东西、沿岸城市众多,在城市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城与城之间除自然地理风貌的差异外,更加重视的便是城市精神。如何在深挖原有黄河文化艺术资源的同时,发挥民众的主观能动力创造新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形式,已成为提高沿黄城市自身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特色是城市文化的标志,“软城市”和“软记忆”等理念的提出,便是旨在用文化艺术激活城市设计,塑造城市文化与精神的灵魂。随着沿黄各城市空间营造的完善与功能加强,艺术也在城市建设的运用过程中发挥着传承作用,并逐步凝练演化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城市精神不应当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不论是绘画、雕塑、戏曲还是书法,抑或是其他多元的黄河艺术形式,都能够通过创意创新为沿岸城市的空间设计提供思路,为城市文化底蕴的建设添砖加瓦,为黄河流域城市发展新兴产业提供澎湃动力。

(三)于民:提高藝术素养,增进文化认同

中华文明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文明作为世界著名的大河文明在中华大地绵亘,黄河艺术也随之生生不息,荟萃博大。代代相传的黄河艺术激发着人民情感的共鸣,发挥着以史育人的作用,更有利于国民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黄河戏曲艺术背后蕴含的悲欢人生,到歌舞艺术中暗藏的人间百态,再到黄河手工艺背后付出的美好匠心,有力地说明黄河艺术生来就与中华民族的奋斗史紧密结合在一起,归根结底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和文化认同始终如一。

在当代,黄河艺术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对于人民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人民思想创造活力也有极其积极的作用。深切追寻黄河艺术蕴含的时代价值,通过阅读理解黄河艺术相关理论著作,人民能更深刻地体会黄河艺术在当代焕发的时代内涵;通过黄河艺术展览等活动了解黄河艺术的发展进程,人民能更积极地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黄河艺术的时代号召。同时,黄河艺术也有利于人民自身艺术素养的提升,促进人民团结,增强文化认同的凝聚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精神力量。

二、蜿蜒九曲:黄河艺术的多彩篇章和发展痛点

黄河,从中国西端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中发源,横贯东西流淌过诸多省市,最终以奔腾不息之势流入渤海。在如此独特天然地理特征下孕育出的黄河艺术,虽同黄河一样拥有九曲回肠般的道道周折,却能在长达180万年的漫长岁月中一脉相承,造福两岸人民,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奇迹。无论是眉眼手足皆带情的戏曲,还是多姿多彩的歌舞,以及雄伟壮观的雕塑与巧夺天工的工艺,都是黄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而新时代黄河艺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呈现的现状,也犹如蜿蜒九曲的黄河河流本身,既有百花齐放的优势特色,又面临着时代浪潮奔涌而来的巨大考验。

(一)灿若群星: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多彩篇章

黄河的戏曲、舞蹈、建筑、手工艺等艺术种类,呈现出百花齐放、灿若群星之态。以秧歌为例,秧歌是黄河流域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辐射地域十分广泛。在黄河流域的秧歌舞种中,按照水流流势从西到东大致分为陕北秧歌和山东秧歌两大类,而山东省内秧歌共有30余种,表现形式通常分为地秧歌、寸秧歌和跷秧歌,在不同的地区又分化出商河的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和胶州秧歌等,有“山东三大民间舞蹈”之称。《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一书曾对山东秧歌的种类与风格进行了精确概括:“鼓子秧歌以奔放英武见长,胶州秧歌以明快坚韧著称,而海阳秧歌则以爽朗诙谐别具一格。”b其余的黄河艺术种类也同样丰富多彩、风格迥异。

此外,目前已有部分艺术种类正在尝试创新形式,产出新内容,以顺应时代之变。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宝库,中国四大石窟、汉代画像石和秦汉瓦当等雕塑艺术均是黄河雕塑的代表,也象征着黄河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宗教哲学的完美结合。以四大石窟中极具代表性的龙门石窟为例,作为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龙门石窟所拥有的精美塑像令人叹为观止,而其平台的宣传方式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从热门短视频音乐的完美结合到3D打印修复过程展示,再到例如“用仙剑的方式打开龙门石窟”的联动新鲜话题创建,都让民众沉浸在艺术的创新魅力中,在线上“云游览”里邂逅中国石刻艺术最高峰。

(二)优中有缺: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发展痛点

近年来,在国家的战略计划推进、数字化技术发展和民众的积极响应下,黄河艺术的创新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底蕴深厚悠久、未来向好的光明前景背后,也存在一些发展痛点亟须进行改善。

首先,部分黄河艺术内容受众局限,面临失传风险。受现代文化发展与众多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加之受疫情数年的寒冬期影响,专业艺术演出团体生存艰难,部分艺术家因无法依靠自身技艺获得收入便选择转行,年轻人也因此不愿主动学习技艺,黄河艺术的传承陷入艰难境地。另一方面,如秦腔、信天游等黄河艺术类别本身便具有方言和风格的独特性,各沿黄城市之间隶属关系与行政区划界限分明,缺乏黄河全流域协同发展意识,观赏者受地域划分影响相对而言较为小众,处于快节奏、碎片化时代的多数年轻人也无法静心接受和研究。

其次,部分黄河艺术故步自封,产业化力度不足。黄河文化虽源远流长但多属农业文明,与长江、珠江文化中所推崇的商业文明不同,所以在近年来的沿黄城市建设过程中很难与城市发展相融合,艺术与经济两者间的关系较为割裂,各类黄河艺术的产业链不够完善,无法产出新颖的艺术作品来满足新时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目前中国的多数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多注重物质环境改善,往往会忽视文化艺术、精神内涵的传承。黄河艺术如何走出自身原有的旧圈,用环环相扣的产业链衍生出丰富的艺术作品,融入城市的形象建设中,仍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难题。

最后,部分黄河艺术展现形式单一,传播方式落后。虽然目前国家的科技实力在日益提升,对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持鼓励态度,但在黄河艺术的传播过程中仍欠缺有效使用。如在黄河戏曲、歌舞等演艺类艺术中,多数仍采取剧场、舞台直接表演的方式,表演内容以经典剧目曲目为主,而在绘画、书法等艺术类别里,陈展和传播方式单一。面对当下流量数据至上的时代,如何让特色内涵与传播手段兼备,相得益彰,推动黄河艺术大放异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任督二脉: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探究

在黄河艺术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中,虽有兴盛繁荣也有衰败低谷,但纵观黄河艺术的丰富种类,不仅能够回看到黄河人民创造艺术过程中的成长轨迹,也能体味到艺术成果中潜藏的社会百态,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地域性、宗教性、群体性与实践性都记录着黄河人民的辛勤创造成果,也为中国艺术史的历程追溯贡献颇多。寻求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路径,是黄河艺术自身继承传播的需要,是促进沿黄城市塑造有内涵、有温度的品牌形象需要,也是响应国家讲好黄河文化、传播黄河声音的战略需要。唯有针对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痛点寻求解决思路,才能与时俱进,推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和生命力。

(一)创新手段形式,讲好黄河艺术故事

从目前的表现内容与形式来看,黄河艺术多数情况下仍拘泥于传统,缺少迎合年轻人的时代性创造力,若想顺应时代趋势对多元的黄河艺术进行重塑、实现新生,需从艺术、社会和民众多方面入手解决。

首先在艺术本身角度,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深度挖掘黄河沿岸地区特色艺术文化的内涵,梳理和沉淀艺术文化资源中的精华部分,提炼黄河文化中的符号语言,从中选择出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符号进行再创作,河南卫视的“奇妙游”系列演艺节目便是最成功生动的案例。以2021年河南春晚成功出圈为起點,河南卫视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连续打造了“元宵奇妙夜”“端午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系列晚会,创作出系列文化创意类节目,彰显着黄河艺术形式的创新性发展。以“中秋奇妙游”为例,民乐节目《豫见》融合了河南豫剧流水、河南越调乱弹、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慢垛等内容,是黄河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刺绣、剪纸、皮影、泥塑等艺术形式,也为观众生动地展现了黄河艺术的独特魅力。

其次在社会方面,黄河艺术的创新发展不应只局限于艺术自身的内涵和魅力,而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寻找民众需要、关注度高的契合点,通过场景构建、演出环节设置、元素融入等方式及时进行改编或创作,创建“艺术+节庆”“艺术+研学”“艺术+旅游”等跨界新模式。最后,站在人的角度应当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艺术创新精神,部分艺术家应摒弃如“传男不传女”的落后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将黄河艺术之美进行分享,吸引人才前来学习,而新时代的青年们更应当积极探索、勇于学习,争做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人和开拓者。

(二)完善产业链条,彰显黄河艺术魅力

宋方昊等在《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一文中提出:“是否能够在黄河文化中挖掘出潜在的商业性,展现出其一定的经济价值和未来发展活力是黄河文化是否可以持续稳定传承和发展的关键所在。”c随着中国供给侧结构的逐步调整,完善的产业链已成为发展所需,而黄河艺术也应当打造集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多元环节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条,将艺术变现,用特色引流。

在创作环节应开展主题交流论坛,推动专业艺术团队建设与新艺术作品的涌现。积极开展数字化黄河平台的论坛和交流活动,有利于加快推进黄河艺术数字化产业发展协作交流,提升黄河流域艺术人才的管理能力水平,拓展黄河文明的传承载体和传播渠道。此外,汇聚艺术类人才建设专业团队,可以促使黄河流域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团体,推动黄河艺术产业化经验的交流学习,为推动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集思广益,贡献力量。

在生产环节中,省会城市应积极主动地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在保持自身发展优势的同时促进生产要素跨地區辐射流动,提高黄河艺术的辐射影响力,促进城市间的建设发展及互动合作,形成优势互补、高效共赢的流域发展新局面。沿黄城市应对艺术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挖掘与整合,全方位、多领域实现点线面组合式的协同发展。在对现有艺术资源和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性保护的基础上,寻找各城市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共性,通过设计黄河艺术沉浸式体验之旅、艺术传承人互助等措施,实现黄河流域各艺术形式、各城市之间的有效联动。

此外在产业链的完善中,还要始终坚持创新驱动理念,借助新技术发展黄河艺术相关的新业态。以黄河艺术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演艺、节庆等新兴业态,鲜活展示黄河流域自然与人文景观和建设发展成就,深度诠释黄河艺术的丰富内涵。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动漫、网络音乐、数字艺术、沉浸式文旅等表现形式,不断推动黄河艺术与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超高清等科技创新成果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展黄河艺术衍生品的消费场景,创新黄河艺术体验模式,实现对黄河艺术资源的再现和延伸。

(三)拥抱数字技术,传递黄河艺术声音

针对黄河艺术展现形式单一、宣传力度不足的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便是走数字化发展道路,创新传播方式,做好宣传文章。当前,黄河艺术的数字化传播尚处于较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若要将数字化技术与黄河艺术有机结合,需利用更高端的技术搭建互联网黄河艺术储备库和平台,扩大传播影响范围,将黄河艺术的声音打破时空隔阂传递到更远的地方,为更多人所了解。

所以,沿黄地区要竭力搭建数字黄河艺术平台,以技术赓续黄河文脉。数据库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讯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优势,可以使大众不受时空限制进行浏览,还可以自由表达意见、有效互动。d由于数字技术具有互通互联、跨界融合、实时互动等特性,依托数据中心便可形成永久保存利用的数据资源,有效推动黄河艺术文化资源长期稳定地汇入数据终端。通过建设黄河艺术资源数据中心,展现各类黄河艺术的起源由来、发展历程、风格特点、经典作品等并将其进行数字化转化,有利于促使有关黄河文明的学术资源与多样艺术深度融合,形成全面系统的黄河文化数据体系,以数字技术赓续黄河文脉。

此外,应积极拥抱新媒体和新业态,充分利用优秀人才创意,辅以前沿科技手段,整合短视频、演艺节目、自媒体等传播渠道,为黄河艺术带来更新颖广泛的传播途径,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年轻受众。以黄河戏曲艺术中的秦腔为例,秦腔在西北黄土高原独特的地理风貌与人文气质的滋养下逐步形成了特色的表演形式与音乐风格,凭借着一腔热血在戏曲艺术界闯出了自己的广阔天地,但受现代文化发展与众多新兴娱乐方式的冲击影响,秦腔曾一度面临失传风险。面临此濒危问题,相关地区政府举办了秦腔演唱比赛、艺术节等活动,甘肃、陕西等地也相继筹建了秦腔博物馆,促进了大批新作品和艺术人才的涌现。与此同时,以哔哩哔哩为主的各大新媒体平台出现了秦腔爱好者,通过视频再创、剪辑、发布和转发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到秦腔这一经典艺术形式,促成了秦腔艺术在新时代的又一轮有效传播。

结语

细品艺苑美,俯仰万古流。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对于中国的文明进程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滔滔黄河水自西部纯洁之地青海发源喷涌,在数不清的曲折回环中流淌过中国广袤辽阔的土壤,浇灌出绚丽的艺术之花,也赋予了人们传承与创新的神奇力量。推动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于国家而言顺应了时代步伐,推动国民提高文化自信,于城市而言可以熔铸城市精神,促进黄河艺术与新兴产业融合,而对民众来说则可以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千百年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着的黄河艺术中,每种艺术都是创造者匠心的真挚倾注,每件艺术品都是黄河流域人民勤劳奋进的情感表达。黄河艺术虽在百花齐放的发展现状中存在痛点,但却是新时代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真切诉求,是重塑黄河艺术的当代呈现形式之需。推动黄河艺术在创新性发展道路上大步前行,方能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相信也期待着,在未来无数个寄寓着希冀的明天,在拥有黄河艺术这样一笔无价财富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发掘其艺术内蕴,推动黄河文化艺术同时代发展相适应。愿人类能与黄河携手,助力新时代黄河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注释:

a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年第11期。

b薛麦喜:《黄河文化丛书·艺术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c宋方昊,刘燕:《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

d张博文,孟晓辉:《新时代黄河文化元素数字化艺术传播创新路径研究》,《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
黄河文化的一朵浪花
讲好历史上黄河治理故事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以人为本的小学教学管理模式分析
传承·扬弃·创新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
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高校外事工作管理的思考与创新
“源原之辨”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