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文+姜秀英
摘 要:诚信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诚信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因素,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在充分认识传统诚信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华文化”。通过法德并举的双重手段,推动整个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既要积极吸纳西方诚信文化的精华,更要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精华,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传统诚信文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DOI:10.15938/j.cnki.iper.2015.03.02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106-04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当前的理论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新一届党和政府治国理念的重要来源。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的诚信文化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可以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诚信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涵义。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在学习、研究、应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时,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
一、中国传统诚信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要性
诚信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被人们世代所推崇和倡导,并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社会处在两种转型时期,一是发展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一是体制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社会转型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多样多变的复杂态势,思想道德防线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侵染;同时,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失范、行为失信,销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信任,严重危害着社会的经济生活与人际和谐,从而引发中国民众对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的深入思考和深刻反省。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与以往经济关系相适应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有效力,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被大众所认同的新的价值观、道德观还没有完全形成,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西方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入、冲击和影响,造成了中国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局面,全社会共同的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使得人们习惯于从个人利益出发,从自己所信奉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出发,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一些人缺乏诚信理念,排斥理想和道德的精神价值,一味着眼于物质利益的追求,一切向“钱”看,将一切社会关系都看做是交易关系和利益关系,将诚实守信、彼此尊重的原则和共同合作的精神统统淹没在冰冷的金钱关系中。甚至在少数人群中出现了诚信道德虚无主义的倾向,为了个人利益和金钱,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甚至丧失了人性。丧失了道德观的人们,是非常可怕的。丧失了道德意识的社会,当然不可能是和谐的社会。
现今社会诚信缺失现象,是由于我国传统诚信文化不能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即传统的诚信文化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一方面,市场经济使人们创造财富的活力迸发出来,让人们一直以来受压抑的利益需求得以实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逐利本性及诚信道德观念上的软约束作用已经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各种失信行为,同时又缺乏外在有效的制度约束和严厉的惩罚机制,一些人不择手段谋取私利,欺诈违约、假冒伪劣现象盛行,不仅经济领域如此,诚信危机也已扩散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诚信制度不完善、不合理,就使得生活中守信成本与失信获益形成强烈反差。
诚信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历史传承十分悠久,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迫切需要诚信文化来维系。因此需要我们在深刻认识传统诚信文化的深厚底蕴的同时,还要认真思考和反省我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诚信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中汲取精神滋养,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吸纳西方诚信文化的精华,实现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的产物,已经难以适应现今的市场经济。中国的诚信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当时时代条件、人们的认识水平、社会制度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缺乏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精神的滋养。对于我国传统诚信文化中所存在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变,积极吸取西方诚信文化的精华部分,建设适应我国道德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诚信文化。
1.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与中国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不同,西方文化则是地道的滨海商业文化。作为市场经济诞生地的发达国家,经过上百年的市场经济发展,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以理性为依据、契约为表征和法律为手段的社会诚信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市场经济的繁荣促进西方诚信文化的繁荣;而西方诚信文化又反过来成就了市场经济的成熟。
目前我国亟需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吸纳西方诚信文化中的“契约精神”和法制建设,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体系。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脱胎于体制的转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计划经济的四十年虽然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造成了强大的行政力量,致使我国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属于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或政府干预型模式。在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特别是投资活动中,一些政府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成为中国特色的经济现象。政府干预型经济模式极易滋生出严重的腐败,产生了许多不良恶果,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中国社会分配不公和两级分化的现象。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重大部署:“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即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制基础上的现代的市场经济体系,我们不仅要在商品市场上建立起这样的市场来,而且要在所有的市场--包括服务市场、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上,都建立起这样的体系。
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体制势必会使得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深入人心,用理性、契约和法律维护公民的权利,进行诚实守信的公平交易,突破中国传统的血缘、地缘和亲缘为基础的“熟人社会”,逐步扭转当前诚信缺失的局面。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将为我国诚信文化的重塑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2.打造“善治”政府,促进公平正义
我国政府能否实行“善治”是当前整个社会诚信文化建设和完备的关键环节,也是整个社会诚信体系重塑和再造的前提和核心。一直以来政府公权力的膨胀和扩张为一些腐败分子提供了腐败的温床。可以说腐败就是最大的不诚信,腐败的实质就是用权力破坏规则,如果支配市场的是权力而不是规则,无疑会使市场处在无序状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最大的诚信就是遵守规则,而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社会诚信体系,必须以实现政府“善治”为前提。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市场经济中政府职能有效行使的有益做法,从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入手,从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才能为中国人公平创设营造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
新一届领导集体上任以来,一场以“简政放权、回归市场”为主旋律的自我革命就此拉开大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首次以“依法治国”作为会议的主题,表明未来国家治理方式将是法治的,不再是简单命令式或单纯靠行政手段进行。我国将通过法律和制度对政府权力和信用度进行监督和约束,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和规则的“硬约束”来促进“诚信政府”的构建。实现政府的“善治”不仅可以激发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而且从营造“诚信政府”入手为全社会树立良好典范,引领和监督企业和社会个体的诚信体系建设,带动国民整体的诚信素质的提升,促使全社会走向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
3.打造诚信社会,建立完备的诚信体系
经过长期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的诚信建设在制度保障方面相对完善,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和企业诚信体系。这种较完备的制度、社会的诚信体系和机制对个人和企业不诚信的种种行为起到良好的制约作用。诚信观念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和所有领域,广泛存在于群体、个体的精神交往、实践交往过程及其关系之中,人们的诚信观念和对利益的追求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客观上对社会诚信体系的发育程度的要求也越高。当前我国还要加快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社会现实的信用管理体制,全方位的打造诚信社会。特别是要建立完备的企业信用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完备的社会信用记录和监督系统。现代企业在诚信社会中,对社会信用体制的完备和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如果说构建诚信政府是打造诚信社会的前提条件,那么建立完备的企业信用体系则是建立诚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社会诚信环境不良、企业整体信用程度低,势必会严重制约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会蔓延和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严重影响诚信社会的建设。建立现代企业信用机制依靠社会法律和制度,为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保驾护航。让守信企业得到回报,让背信企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备则是打造诚信社会的基础,要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诚信和失信行为进行信用记录,通过制度手段促进个人诚信信用建设,逐渐使诚实机制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可见,建立规范的社会诚信体系是最基本的市场规则和制度之一,是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也是提高国民整体道德素质根本途径。
三、弘扬中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精华,实现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的,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具有跨越时空的魅力。中华传统诚信文化具有诸多鲜明特点,其中重要一点是重视个人诚信品德的培养。发扬中华文化重视个人诚信道德培养的传统,在现代社会中仍有重要意义。
1.中国传统诚信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于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个人层面的道德价值,其中爱国、敬业属于公德,即公民基本道德,诚信、友善属于私德,即个人基本道德,关注个人道德品质。
习近平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而“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2]今天,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地崇德修身、修身养性。诚信被作为新时期个人为主体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这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首先应该突出个人基本道德的培养,使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主体,落实到每个人的实践中。把培养个人道德作为基本落脚点,引导人们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可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2.注重个体诚信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养
实践证明,单纯依赖社会主体的自律行为或法律制度的他律行为,都是无法确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正和平等。培养良好的诚信观念,不仅要依靠法律制度的硬约束实现他律,更要依靠诚信道德教育的软约束来实现自律。在建构诚信制度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教育和培养公民个体的诚信道德素质也是十分必要的。诚信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没有道德的根基和价值的共识的法治只能是一厢情愿的痴人说梦,治国也有如空中楼阁。因此,在我国现时代诚信文化的重塑和再造的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于法律制度和监察体系。在加强和完备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个人诚信道德修养和建设。
中国传统的诚信文化,虽然缺乏制度约束和惩罚的文化基因,但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在培养个人道德品质方面有着优良传统。梁启超在《新民说》中论述了他关于私德与公德的理解和认识,认为私德是个人的品德修养。他认为,《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文献所倡导的德行大体都是私德;所教人的修养方法,如知耻、慎独、修身、养性等,都是增进私德的方法。梁启超认为,我国古人对于私德培养的论述相当完备。中国的诚信文化是我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主要通过个体的荣辱、信仰和良心等自我约束和克制而实现的。在当代社会中加强个人品德修养,还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中的精华部分。
3.继承和弘扬传统培养个人诚信品德的方法
中华文化重视个人道德品质、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在这个方面有着丰厚资源。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特别是儒家的价值体系重视个人基本诚信道德的养成,有着优良传统,形成了完备的培养个人品德的方法。我们还要积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诚信道德修养的方法。一是学思并重的方法。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思索,辨别伪善,以诚待人。二是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查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不诚实守信倾向、不良念头,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三是慎独自律的方法,在无人知晓和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诚信道德信念,自觉按诚信道德要求行事。四是积善成德的方法,“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踏实做人,诚信办事。五是知行统一的方法,把提高诚信道德认识和躬行诚信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促进诚信道德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综上所述,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诚信文化是根植于这个国家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是在该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社会的东西照搬,同样也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照抄,任何道德、价值都有其历史社会形态属性。
不经创造性转化的传统依旧还是传统,不会变成现实;不经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依旧是历史,不会走向未来。今日中国社会的诚信文化重塑需要“再中国化”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中华文化”,所以,在不割断血脉、不丢失基因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国诚信文化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方面要积极吸纳西方诚信文化的精华,立足于依法治国和制度建设,提高公民的整体诚信道德素质;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传统诚信文化的精华,推进诚信道德建设,注重提升公民个人的诚信道德修养,修身养性。在制度规则信用体系他律的基础上,激发公民的诚信道德自律性。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单位、社会各个方面的作用,坚决抵制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等不良现象,通过法德并举的双重手段,推动整个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提升。诚信素质的提升不仅需要每个人的高度自觉,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4-09-24].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9/24/c_127029709.htm.
[2] 习近平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EB/OL].[2014-05-05].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5/05/c_1110528066_2.htm.
[责任编辑:刘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