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娜,张新华,刘秋霞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405)
高职院校主题班会是一种重要的班会类型,是在高职辅导员(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为单位,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集体教育活动[1]。它通过特定的主题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是普通班会的价值深化。它兼具活动与课程双重特征,但因研究起步晚、认识不充分等原因,教育效果未得到充分发挥。
从定位上来看,高职主题班会研究起步较晚。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明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应切实保证校会、班会、团(队)会、社会实践的时间”[2],由此,主题班会在我国各级学校开始得到重视,但这一阶段关于主题班会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据知网检索结果可知2003年起各级高校对主题班会教育的相关研究才开始起步,主题班会思想教育的重要作用还有待深入挖掘和充分发挥。
从开展过程来看,高职院校对主题班会的育人效果认识尚存不足,具体可从三个层面分析。学校层面,主题班会多由学工处进行管理,其管理目的更多重在加强对班主任的工作要求和考核,对思想教育的效果关注相对较少。教师层面,高职主题班会多由班主任专业课授课,而班主任往往以专业课教师居多,他们还需要完成授课、科研等多项工作,在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多数班主任多报以应付心态,较少全心投入主题班会的备课授课过程。加上高职主题班会方面的培训相对较少,多数班主任未接受过系列培训,缺乏相应的授课技巧。学生层面,高职学生因为学制较短、实训课较多,排课相对紧张,加之班主任不够重视,对主题班会课兴趣不是很高,不少学生认为主题班会是老生常谈,甚至可有可无。
但“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3],良好的班级氛围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浸润性作用,丰富的班级活动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班主任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班会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可以通过班集体这个组织落实对班级的管理,使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担任的不同角色,形成一定的组织认同,又能有效激活学生主体性意识,围绕特定“主题”启发学生对某个问题或某个事件进行思考,以头脑风暴法进行探讨,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进一步剖析问题生成正确的观点。整个过程有利于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甚至还有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学生从中产生价值感和获得感,切实提高学生走进人群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儿童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陈默在巨浪育见专栏中指出,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心理问题这么多?原因之一是因为缺少群体游戏,即现在的孩子更有主见,思想独立性也更强,但参与集体活动、户外活动的机会较少,缺少群体游戏的疗愈途径导致情绪容易内在积聚得不到排解。对高职学生来说,主题班会无疑是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的重要手段。主题班会的质量,又直接决定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和认可度,进而影响主题班会的思想教育效果。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牢记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所说“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需要通过正确分析和全面把握主题班会开展现状,正视问题和不足,高度重视主题班会课程育人作用,科学系统地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在工作目标中指出,“职业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能力显著提升”。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文件紧锣密鼓地印发,从政策层面明确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增强适应性,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将办学思路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必须将人才培养目标转到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上来。而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提高人民对高职教育的满意度,就要使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上下功夫,充分体现人才培养的“高素质”要求。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因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经历过程、懂得方法、体验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主要场所[4]。主题班会能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也有很大作用。主题班会通过结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定位“主题”,形成课程模块体系化架构,通过螺旋形递进式的内容匹配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以提高课堂思想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助力作用。可见,高职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以寻求内涵式发展,培育品牌以增强社会认可度,增加学生成长成才价值以提高学生求学吸引力,赋予经济发展动能提升学校贡献率,真正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他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向成年期的过渡,他们逐渐摆脱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成为更加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了更多时间接触社会成为“准职场人”,大学这个敏感的衔接阶段成了他们人生关键期。他们也许会遭遇困惑和迷茫,如何安全“过桥”,就特别需要老师的思想引领以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职学生要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享其才”,需要加强的不仅是技术技能培养,更需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更新他们对职业教育政策的认知、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同时,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学制短、实践课程要求多、顶岗实践周期长等原因,与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沟通在某种程度上相对较少。在这个客观环境下,如何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和管理的日常之中,如何做到高职学生个人呢?以突出特定教育“主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培养的主题班会,正是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渠道。它既能发挥其课程内容的思想教育特点,又能借助其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教育。它与思政课、各专业的课程思政一样,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整个大德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思想,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
而主题班会课程化顾名思义就是要按课程规范加以实施和管理。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从校级层面必须秉持“德育为先”原则,进一步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学校育人特色完善学生管理制度,通过加强制度管理来落实主题班会课程化,在制度的保障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指导思想下,将主题班会纳入课程实行课程化管理,与其他课程同中有异。作为与思政课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其德育特征十分鲜明。通过既定课程主题,紧紧围绕可以使学生心灵产生震撼力量的“重要他人”和“关键事件”这两个方面赋予课堂新意和活力。通过授课教师精心设计班会课程的开展,注重课程的故事性、引导性,通过与学生的共鸣共情,营造出浸润式的思想引导氛围,侧重主体性引导的意义生成和学生素养的逐步养成。高职院校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能真正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使思想教育更有内涵、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5]。
1.坚持以生为本实施原则
《高校思想整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加强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高校思想工作领域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师生的获得感”。可见当前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要求提高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才能跟上学生的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正如上海市建平中学原校长冯恩洪在巨浪教育中所说,“中国教育的遗憾就在于用‘昨天’的理念办‘明天’的教育”,面对当代“00后”大学生,他们身处5G时代,每天的信息获取量可能比教师还多,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更需要认清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思想需求。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一位教师每天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张张学生的脸,还应当是学生的心灵,应当看到他们心灵的组合方式,看到他们心灵的变化过程及变化方式。”[6]因此先知人方能育人。主题班会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一门育德、育心的课程。它比其他任何课程更需要跟上学生的所思所想,以学生的教育需求为落脚点和出发点,以此为基点对主题班会课程进行整合、改革和创新,以避免传统思想教育方式流于老生常谈和简单说教的弊病,避免主题班会流于形式主义。
高职院校在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的过程中,必须时时处处坚持以生为本。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学生座谈交流、学生超话平台话题热议等方式,广泛收集学生对主题班会开展的认识、需要和意见,始终从受教育的角度展开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主题班会集课程与活动于一体的特殊性,课程开展前,根据班会主题及班级管理需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备课。学生在围绕主题展开各种讨论、资料搜集、视频制作及游戏设置等的过程中,教育作用已经提前生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在以班主任或辅导员直接参与、充分体现教育和引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形式丰富的优势,加入视频观摩、话题访谈等方式,通过注重场景的创设和现场气氛的调控,强化班会主题的教育目的。在课程开展结束以后,组织学生通过问卷星、教学评课系统、学工系统等渠道评课、议课以及时获取反馈,以大数据掌握学生对课程的喜爱度、认可度以及问题和意见,定期形成主题班会课程教学综述以促使课程优化。通过学生参与主题班会的整个过程,学生积极性得以广泛调动,课程与学生的紧密度得以加强,获得感得以提升,“以生为本”得到具化。
2.遵循课程建设原则
高职院校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是要求主题班会时间有保障,要将主题班会纳入课程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与以往相比要实现三方面调整。首先要调整课程重心,寓教育于管理。突破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学工处工作管理需求,通过班会主题模块化、课程内容梯度化、管理过程制度化,强化主题班会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思想教育效果。真正实现主题班会功能的转化,由原先的“促管理”更多转向“促管理、强教育”。其次要从体系化层面进行统筹兼顾,结合生情、校情突出特色、因材施教,实现主题班会的课程内容由随机化向系列化实现转变。最后要通过培训、研讨等方式提高授课者对主题班会的认识。引导辅导员深刻认识到“应该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是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7],引导班主任深刻意识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重要职责,使他们高度重视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的重要作用,从内心真正认可从而主动揣摩授课方式和技巧以提升主题班会授课水平,实现主题班会跳出经验事务层面转向科学规范层面,使教育效果发生正向质变。
结合上述三个转变,结合高职院校育人特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以课程四要素为依据,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架构。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要体现“三个符合”,即要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符合班主任班级管理和建设的具体需要。其次,要统筹课程设计,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要突出“三个特点”,即要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聚焦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要体现高职学生心理特点,确立“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业追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人生憧憬;要体现主题班会课开展形式的多样性特点,通过学生参与小视频制作、话题热议等形式产生情感体验获得教育感受。再次,要细化课程实施,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要落实“两个制度”,即要落实课程保障制度化,从授课时间、地点、课时等硬件得到保障,同时要从主题班会课师资团队的院系两级创建来保障软件得到优化,通过院系两级、各行政部门的参与落实“三全育人”;要落实课程监督制度化,即通过院系两级检查、巡查制度加强管理,通过引入诊改机制和推门听课制度提高课程质量。最后,要做好课程评价,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要关注“两种声音”,即要听到学生的“反馈声音”,学工处作为主题班会教育的院级管理部门要走下去、走进去,时时关注学生的课后评价,班主任作为授课主力要走进学生的QQ群、朋友圈关注学生的心理反馈;要听到老师的“备课声音”,通过引导系级德育团队通过集体备课、磨课、录课等方式,及时更新课程案例、优化课程内容、提升课程效果,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遵循课程建设原则流程图
通过遵循课程建设原则,可以使主题班会的育人方式和育人效果实现科学化、可视化、具体化,真正发挥高职主题班会导向、凝聚、自我教育、激励、引领和感染这六大功能。同时,主题班会课程建设的有效性需要在具体的德育工作实践中进行探索、磨合、提升、完善,这既是主题班会课程化的实践探索,也是德育工作的实践创新,可有效改变以往主题班会碎片化的无序状态,实现育人实效最优化。
综上,高职院校实施主题班会课程化十分必要,它有助于实现“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指导思想下,坚持以生为本实施原则,以学生主体参与性、体验性、感受性为最重要出发点,理清课程化的根本要求。遵循课程建设原则,从“三个转变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探讨,为高职主题班会课程化建设提供扎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