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业发展的困境与路径:基于文化主体缺失的分析
——以兴义万峰林景区为例

2023-09-25 06:34朱梅梅唐婷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峰林兴义旅游者

■ 魏 ,朱梅梅 ,唐婷

(1.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3;2.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3.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贵州 兴义 562400)

近几年来,民宿业得到蓬勃发展,乡村民宿集群化这一趋势给民宿业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凸显出许多问题,比如,民宿同质化、去农化、缺失地方化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外来资本入驻开展民宿,这样不仅影响了当地民宿的发展模式,也弱化了当地文化主体的地位和影响。国外民宿从十八世纪兴起,Dallen等[1]学者研究了旅游与住宿业的关系。民宿业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主要研究集中于:民宿需求、供给[2]、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方面。我国民宿发展中,台湾是最早发展民宿的地区,并且民宿已经成为台湾旅游的一个特色。尽管大陆近两年有关民宿研究成果数量急速增长,但高质量研究成果占比较少[3]。学者蒋佳倩、李艳[4]提出民宿是一种提供有别于传统饭店、宾馆等的住宿体验,给予游客温馨亲切的感觉的旅游接待设施。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以民宿经营管理为主的研究[5],以民宿投资为主的研究[6-8],以民宿发展、影响为主的研究[9-11],以民宿满意度、质量提升为主的研究[12-15]。本文从民宿文化主体的角度,以深入访谈、发放问卷的方式,阐述了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在运营中应更多地彰显特色地域文化,以更好地传播和发展当地文化。

一、兴义万峰林景区内民宿发展历程及模式

(一)发展历程

1.第一阶段,发展初期(2003年9月-2005年2月)

2003年9月,居住于兴义万峰林景区上纳灰村党员家庭的岑志兴在当地政府号召下,带头开始做起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发展初期,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不少当地的村干部或者外出打工回来的村民办起了农家乐、乡村客栈,大概有37家客栈。此后,农家乐、客栈、民宿逐渐发展起来。

2.第二阶段,发展中期(2005年3月-2016年12月)

2005年,胡锦涛到兴义万峰林景区上纳灰村考察,中途到岑志兴家中打糍粑,万峰林景区纳灰村的知名度得到提升,特别是上纳灰村岑志兴家。自此海内外的游客慕名而来“打糍粑”,纳灰村也一改之前发展的面貌,得到快速发展,各大客栈、农家乐、民宿纷纷快速建立,截至2016年年底,兴义万峰林景区内共有客栈112家。

3.第三阶段,发展成熟期(2017年至今)

2017年兴义万峰林景区纳灰村成为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栏目拍摄场景之一,扩大了兴义万峰林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各大外来投资商进入,建立不少风格不同的民宿。发展至今,共有两百多家民宿,其中有不少来自广东、北京、湖南的外来民宿经营者占比70%。截至2020年,万峰林缘栖客栈、兜兰小筑客栈、万峰林悦景湾养生客栈、万峰林峰兮半山客栈等17家客栈,经过两年发展成长为贵州省精品级乡村旅游客栈(见图1)。

图1 万峰林景区民宿发展阶段与模式

(二)发展模式

1.当地居民自营模式

万峰林景区当地的居民自行改造房屋的民宿模式,是当地居民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接待前来游玩的客人,提供住宿、餐饮服务,这种模式是民宿发展的最基本、最简单的方式。其特点是简单、质朴,有当地特色,缺点是民宿经营者提供的软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发展至今这种模式在景区内占少数。

2.外来资本经营模式

外来资本入驻开发民宿的模式的民宿经营者以从事设计、建筑民宿、酒店经营的专业人士居多,在设计风格上与前一种模式区别开来,个人设计风格明显,将个人设计理念和万峰林景区内的自然景观融合在一起,使得民宿在景区内显得不突出,反而很和谐。这种模式在景区内发展很好,多数民宿是这种风格。

3.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兴义市万峰林旅游集团下在万峰林景区经营的民宿,民宿与景区的管理和发展是一体的,在规格和风格上也比较景观化。这一模式的民宿规模比较大,设施设备齐全,能满足旅游者大部分的需求,接待的人员也有所不同。这种模式在景区内有少数几家。

二、民宿发展中文化主体缺失的表现

(一)外来民宿经营主体大量涌入

随着近几年来兴义万峰林景区旅游业的大力发展,吸引了不少有经济实力的投资商或者个体经营户,他们带着自己的设计理念来投资、经营民宿,为景区添砖加瓦,丰富了景区内的民宿类型。经过调研,景区内的民宿除了本地居民经营外,超过一半都是外来经营者,一共214家民宿,其中70%是外来经营者。他们以租房或者买房的形式从当地居民手中把房子改造,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营理念打造别样风格的民宿来吸引旅游者。从调研结果来看,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经营者大致可分为当地居民和外来资本,比如,明远农家民宿、花酒间民宿为当地居民经营;民宿舍下、民宿何处则是外来经营者经营。两种不同的经营者对于民宿的设计理念、民宿文化传播都是不一样的。当地居民经营者偏向于基本收入和对当地民风民俗、风景特色、发展历程的介绍,而外来经营者更多是对于收益和投资的追求,或者为了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方式及获得精神和情感方面的享受。外来经营者对于民宿的经营有自己的风格和服务方式,能够为入住的游客提供更加舒适的住宿环境和观景体验。

(二)民宿趋于DIY风格,缺乏当地传统特色

从民宿的环境、氛围、设施设备来看,兴义万峰林景区内的民宿分类为精品民宿、高端民宿、本土民宿,民宿风格各异,降低了同质化的概率,但是大部分民宿极少融合一些本地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与民宿经营者密不可分。这主要取决于民宿经营者的个人设计风格、经营方式、价值取向、期望收获状况等。外来经营者大多同一行业外来从业者群体,相互间联系较紧密,日常交流也比较频繁,通常有固定的聚会与活动,相互交流信息和情感。而相较之下,本土经营者的社群就显得不那么明显,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社群,但彼此间活动并不频繁,交流相较于外来经营者的群体显得较少。另外,本土经营者的社交文化大致上趋向于相同,这与经营者都是本地居民,对当地文化背景、自然环境比较熟悉等因素有关。

(三)忽视了当地传统文化的开发与融合

兴义万峰林景区内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人文风光,比如,布依族的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婚姻家庭、风尚习俗等,但万峰林景区内民宿目前的开发建造重点放在了自然景观搭建、娱乐设施配备上,忽略了地区文化及周边地区的文化内涵开发和挖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展示平台和载体,给旅游者带去的体验效果并没有那么强烈。

景区内的民宿数不胜数,但是极少有民宿经营者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民宿进行产业式的开发,比如,纳灰村布依族的八音坐唱,是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曲艺说唱形式,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评为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东方文化明珠”“中华民族宝库中的曲苑奇葩”。2018年兴义在万峰林景区双生村修建了“八音堂”,打造学习“布依族八音坐唱”的场所。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能够轻易在纳灰村见到并且了解、学习八音坐唱,但是迄今为止,八音坐唱除了在万峰林国际会议中心、万峰林广场会展出外,现在村里极少有相关内容的展出。民宿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外来民宿经营者的个人设计理念、发展限制和民宿经营经验,涉及布依族、汉族这些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很少,缺少诸如扎染、布艺、中医、布依八音坐唱等民宿和民族文化的主题活动,极少将其融入民宿文化,他们有自己的一套吸引游客的方法,比如,通过读书角、摄影、拍照打卡的方法。

布依族地区旅游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在于正确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和布依族文化资源,如果没有内容丰富的民族文化,不与布依族地区的旅游自然资源相结合,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开发利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也不利于布依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三、民宿发展中文化主体缺失的形成机制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制度不够完善

近年来,兴义市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国际山地旅游城市”的总体目标,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激发乡村振兴活力,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兴义万峰林景区为重点,创建乡村旅游村有15个,登记在案乡村民宿共214家,床位总数6千余张,促进民宿与当地农业、户外运动、餐饮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努力把兴义乡村民宿提高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2019年11月,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发布民宿文化注入乡村客栈进一步推进民宿发展。2020年兴义市政府出台了《兴义市民宿管理办法(暂行)》通知,其中第二条提到经营用客房不超过4层,建筑面积不超过800m2;此外对改造也有相应限制,坚持节约用地原则,不得新增占用入地,不得增加宅基地面积;民宿风格及周边环境要充分融入地域民族文化,设计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统一,凸显地域民族文化特色及乡土气息等。这些政策对民宿的规格作出了限制,但是在管理监督上并没有具体的相关政策来约束外来资本的进入,从民宿发展到现在,逐步有来自北京、湖南、广东等地区的外来资本进入,为景区带来了经济效益,政府积极纳入发展,民宿之间的竞争逐渐变大。

(二)资金扶持、技术培训方面薄弱

在兴义万峰林景区对外开放之前,大多数的居民是以农耕为主,或是外出打工来维持家庭开支;在万峰林景区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在比较核心的观景地区,部分居民通过经营小型的饭馆,包含有当地特色的蛋炒饭等;在集市上售卖当地农产品的也不少;还有在景区入口开设的自行车驿站及电动车行;此外,也有响应政府号召种植油菜花、水稻能得到部分补助的。通过这些方式尽管能够攒下一笔钱,但是当地居民还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撑民宿的运营,如果把大部分的资金用于民宿投资,那么可能生活会比较困难,所以,这是当地居民开发改造民宿的重要难题之一。在政府出台的相应政策中,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政府只是给予居民一个政策、方针,居民有足够的资金,那么就可以向政府提出开发民宿的申请,获得资格和许可就可以开始进行民宿开发,并不会有资金上的扶持。

除了资金方面,在技术方面也是当地居民想要经营民宿的问题所在,经调研发现,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经营者受教育程度多数分布在大专以下,有60%的万峰林民宿经营者是专门从事民宿经营的,兼职从事民宿经营的占比20%,当地居民在这方面不占优势。尽管政府方面开展民宿宣传推广,指导开展民宿经营管理业务培训,但经过访谈实际上的培训并没有落实到相应地区,当地居民并没有接受过相应的有关民宿方面的培训,这是政策实施上的不完善。

根据政策要求,民宿开发需要设计布局合理,分布明确,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污水排放也有相应的标准;安全要求食品安全符合国家相应规定;具有消防条件,符合《住宿业卫生管理条例》等要求。这些方面迫使当地居民放弃了开设民宿的念头,想要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民宿,不仅需要有特色,硬件设施还要达到一定的标准,这对当地居民来说是一大难题;还有民宿运营基础方面,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和从业经验都不足,难以支撑在民宿中的运营和竞争。而政府方面也没有相应的政策,比如,在技术培训方面的支持,没有专业的团队培训,想要独立开展民宿更是难上加难。

(三)居民风险承担能力差

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当地居民表示,即使自己没能力开设民宿,但是如果有投资者愿意租房改造民宿,他们是愿意接受的,因为这样可以收取租房费用,也是一笔可观收入;相比另一种“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方式,当地居民以房屋入股,与民宿经营者合作一起经营民宿,当地居民更愿意选择第一种方式。这与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和传统思想有关。

第一,能够一次性拿到一笔可观的可移动资金,那么他们可以选到城市里买房生活,可以少奋斗几年,还能让自己的孩子接受相比村里稍微好一点的教育,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不少民宿经营者都希望能够自己独立经营民宿,对于房屋的改造可以随心而改,不用过多的考虑居民的想法,也不用留下房间给居民住。其实这也是当地居民的想法,本来自己已经住在这里很久了,突然接受外来人员的入驻,长期跟他们一起生活,改变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是难以接受的。

第三,对于民宿的经营,第二种方式可以得到资金,但是过程缓慢,而且景区也是有旅游淡旺季的,民宿不可能一直盈利,相比平淡的生活,当地居民也不愿疲于管理和承担风险,不愿意做出改变。

四、民宿发展中文化主体缺失的影响

(一)不利于景区长期发展

随着景区不断发展和成长,不少特色民宿崛起,对景区来说,好处多多。但是民宿的发展应该跟景区共存,景区是核心吸引力,先有的景区,才有的民宿,现在民宿逐渐变成了外来游客的吸引力。由于政府方面对房屋增建、民宿风格的有所限制,导致民宿的风格各异,且没有本地化的风格。比如,位于下纳灰村的原雾民宿,这家民宿是当地居民经营的民宿,调研时发现,民宿内有一半的房屋没有开始装修,访谈后发现,因为政府对占地面积等方面的限制,直到今年也没有通过动工申请。

其他诸如此类的民宿还有很多,一些个人风格明显的民宿也不少,他们对整个景区的风貌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带给旅游者的感受应该是带有当地色彩的,而不是来到一个地方,感受到的还是与这个地方无关的“异地文化”。比如,笔者调研的一个高端民宿——兰亭安麓,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以徽派建筑为特色,房屋是明代中期安徽民居。房屋建筑是民宿经营者从安徽省黄山市原拆原建到绍兴的,其中里面的餐饮,除了当地的绍兴菜还有来自广东的粤菜。这样的异地文化带给旅游者的感观也有所不同,民宿是旅游者体验当地文化的一个入口,民宿的文化要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中,其实就是把民宿当作当地文化的一个小型缩影,通过住宿形态来阐释当地文化,用建筑、服饰、餐饮、器皿来表达,同时也代表着整个景区的风貌。

(二)对当地文化传承的阻碍

兴义万峰林景区位于黔西南州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其中的布依族文化非常丰富,比如,饮食文化上,布依族喜食糯食,如五彩糯米饭、糯米酒、三角粽等;服饰上,自制的织锦和蜡染是布依族服饰主要特点;语言上,布依族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艺术上,最为著名的属八音坐唱;节日习俗上,有三月三、六月六等。

其中景区内的下纳灰村就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一个布依族村寨,但是经过调研发现,在村寨内的布依族绝大部分都被汉化了。在这里的大多数民宿经营者,他们经济实力强,从业经验丰富,能够迅速地抓住机会,借助兴义万峰林景区的景色特点建设吸引游客目光的特色民宿,大多是体验型民宿,比如,位于下纳灰村的何处民宿、自在林民宿都有开放泳池,位置优越,观看景色也不错,还有很多诸如民宿+养生、采摘、烧烤等的融合,比如,位于中纳灰村的潮汐民宿。也有对景区内吃喝玩乐的相关介绍,比如位于下纳灰村以下的云栖壹号。但是更加善用资源、深挖文化的项目并不是很突出,大多民宿更多注重精神体验,而文化体验很少,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民族风情的民宿和民族文化的传播项目很少,比如,扎染、布艺。很多民宿在开展过程中,缺少当地特色的文化活动,比如,篝火晚会、非遗体验等,有的是一些简单的、粗犷式的活动,比如,烧烤、采摘、拍照等。

当地居民为了经济利益将自己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文化礼仪一遍一遍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使当地文化被商业化,失去了本土文化应该有的意义,使本地居民失去了对自己本土文化的正确输出,对文化的传承产生难以传播的影响。

(三)民宿文化氛围减少

在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发展过程中,由于外来资本的投入和当地居民的能力原因,民宿开设过程中,忽略了很多当地文化性的因素,各个民宿由于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等制度保障,村与村、户与户之间只顾追求当前利益,重模仿轻创意,缺少经营自己的独特经营理念,民宿内部缺乏相应的基础设施,民宿服务意识较差,管理水平较低。简单的模仿风格,失去了最原始的文化气息,降低了旅游者的住宿体验,入住率低,不可避免地造成民宿之间低价竞争。而外来民宿经营者有自己的民宿文化基础和底蕴,对本土民宿的市场有竞争冲击。大量外来民宿经营者的进入,带来了新的理念和事物,对当地的文化并没有深入发掘,极少融入当地布依族和汉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民宿文化氛围慢慢地消失殆尽。

(四)改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旅游者来自不同地区城市,与当地居民相比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意识思维。少量的民宿旅游者并不会对周围群众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民宿旅游者数量的增加,民宿旅游者在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的过程中,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产生变化。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呈现的生活状态及消费观念处于一种失真的状态,这会影响当地居民对生活方式及消费方式的判断能力,导致其追求过高的生活质量,对其生活状态产生不良的影响。

(五)降低了旅游者对民宿文化的心理预期

从问卷结果来看,旅游者在居住或者参观民宿的过程中,对当地文化的感知程度一般。比如,当地的地方建筑风格与色彩并没有十分突出,部分原因是由于政府规划,除了在下纳灰村、双生村、鱼陇村有突出的建筑风格外,其他都是政府规划风格。而当地的饮食文化、民俗习惯、历史文化、传统工艺方面,在民宿中体现得并不明显,因为大多民宿经营者来自兴义市以外,并不是本地人,民宿旅游者能感受的东西其实不是本地化的东西,民宿旅游者接触到的人还是外地的人;从饮食上来看,在民宿中很多旅游者所食用的很少有本地的特色,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出现在一些少数民族小村的节日活动上和小吃中,并没有融入民宿中。因此,旅游者在接触民宿的时候,并没有真正的进入当地文化,民宿经营者是外来的人,旅游者也是外来的人,脱离了民宿意义上和主人同吃同住,了解当地文化的根本。

五、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业发展的路径

民宿是有思想、有文化、有灵魂、有人情味的住宿形态。一个民宿的文化主体不仅是指民宿经营者带来的关于民宿的外在表现形态,也包括民宿经营者对民宿拥有的一系列文化特征及氛围。硬件设施设备、主题容易被复制仿照,但文化难以被模仿。旅游者来到一个小镇、一个景区,民宿经营者应该传递的是该民宿所在地的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传统文化,而非单纯地给予旅游者个性的异地文化。从调研地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发展状况来看,现在民宿发展处于遍地开花、一哄而起的自我发展状态,其中缺失的不是景区资源、流量,缺少的是对当地民宿文化主体融入。根据对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发展中文化主体缺失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分析,提出以下路径。

(一)政策机制层面

政府可以加强相关政策的实施,完善相关制度。为了规范兴义万峰林景区民宿业发展,引导当地农户参与到民宿业发展中,可以通过设立相关经营制度,确立民宿的经营性质。完善相关配套地方标准,通过设立民宿经营的申报流程与监管程序,监督民宿业在当地发展的情况,对于民宿硬件、民宿软件中文化内涵的植入进行标准化管理,对于脱离当地文化环境发展的民宿,要提出整改意见或者警告。

(二)文化传导层面

对于当地居民参与民宿业发展主动性低的问题,要循序渐进地改变当地居民的想法,鼓励其尽可能参与到民宿产业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华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2015年5月4日,他与北京大学学生座谈,多次提到核心价值观和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实现当地文化主体参与民宿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引导当地居民正确对待自己的文化,要能充分识别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对于外来文化也要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对外来民宿经营者所带来的文化进行兼收并蓄。

(三)景区管理层面

景区管理方应对外来资本的进入作出要求。如果完全是由外来经营者运营,没有当地居民的加入,应该对外来进入的人员作出严格要求,开展外来民宿业经营者对本地文化的学习。各个地方的发展及文化有差异,要想建立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宿应该先了解当地的文化基础和内涵,开展对当地布依族及汉族的服饰文化、建筑文化、节庆文化、饮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在开发、改造民宿的同时融入这些文化的因素,体现当地的风土人情;对于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政府应该建立监督机构,落实政策的实施,而不是只有政策出台,没有具体实施,形式主义。要有序建立有地域文化的民宿,符合区域布局和合理发展要求。

(四)宣传培训层面

政府可以建立相关的民宿培训机构。比如,在街道办或者村委会建立符合标准的培训机构,给予当地居民在民宿建立上的技术支持、民宿运营管理知识和经验,进一步规范民宿经营行为,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各个部门都应出面做出相应培训,最重要的是安全方面的培训,就民宿的消防设备配置、治安管控等相关信息为其进行培训,此外让有经验的民宿经营者来分享心得,给予正面积极的影响;在资金方面,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让当地居民在资金扶持下可以更加有信心投入民宿建立。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宣传,多接触各种论坛社区信息,为民宿建立做足准备。

(五)经营合作层面

当地民宿经营模式可选择合作形式。比如,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居民以房屋入股,发展精品民宿或者客栈、农家乐,居民可以与民宿经营者一起住,居民变股民,留下居民这个文化主体,除了运营方面的问题,居民可以参与其他的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先试点观望一下发出公告,观看效果。在提升民宿品质和质量的同时,注入文化内涵,召集想要合作的当地居民和外来民宿经营者,谈谈各自的需求;对于想要开设民宿业的居民,首先要树立民宿文化的正确思想,不能让其盲目投入,政府也要联合相应部门强化监督和管理。当地居民对于民宿的风险承担能力低,可以组建团队,对市场进行调研,评估市场风险,对民宿种类、风格、数量、竞争方式、周边环境、进行分析了解。

(六)主题模式层面

当地应鼓励不同主题的民宿经营模式,形成兴义万峰林民宿业差异化发展,形成较强的内部竞争力。一是传统民宿,主要以当地居民经营为主,主要特点是原始、朴实和真实,通过将自己传统民居原封不动地保留建筑物原始状态,对房屋外观和内饰做极小的改变,将民居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在游客面前,展示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二是精品民宿,主要以外来经营者为主,为了体现“精”字,这类民宿在保留建筑物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对外观和内饰都会作较大的调整,通过设计、用材和特色的“精”,迎合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具有极佳的美感度、舒适度和享受度。三是特色民宿,这种多以当地居民经营为主,掺以外来投资者的资金注入,这类民宿具有文化上的差异性,尽可能将现代与传统有机融合,可以完整领略当地民俗文化。

六、结论

民宿良好的发展,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景区管理的监督下,离不开文化主体——当地居民的参与。兴义万峰林民宿业的发展,一方面,能促进当地旅游产业化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发展,延伸旅游消费产业;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当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因此,无论从万峰林街道办政府管理的角度,还是万峰林景区管理的角度,都应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到民宿业经营中来,或是经营主体,或是就业于民宿业。最终,有力地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

猜你喜欢
峰林兴义旅游者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重返三叠纪——兴义国家地质公园
兴义万峰林
骑行在兴义
赏花——兴义万峰林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贵州最美乡村——纳灰村·峰林之美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
Vibration test of micro machined gyroscope based on high speed photography and SURF
等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