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胜任力视域下的高校英语师资培养支撑体系

2023-09-25 06:34章素芬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8期
关键词:师资英语教学大学

■章素芬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新时代对于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在加强中国文化及更多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方针下,更需要推动对具有中国根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

一、以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谈英语教师职业胜任力要求

未来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将是国际化竞争力。2022年3月,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提出,新时代我们要培养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有效“沟通世界”的时代良才。我们在不遗余力推行外语教育国际化的同时,必须树立外语教育的国家意识[1]。中国原驻英国大使查培新在会上指出,外语院校应该培养理想坚定、胸怀祖国、熟悉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知识、能够熟练运用语言进行国际沟通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BOSS直聘研究院常院长基于BOSS平台数据,指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就业竞争力更强。可见,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不仅是外语院校应该追寻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各专业应致力培养的人才目标。

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既符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本质上决定了其内涵应具有共性及个性,即包含通用职业能力要求及专业职业能力要求两个方面。常院长基于大数据分析企业钟情的国际化人才通用职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逻辑能力、通识/常识、集体生活等方面的能力。对于英语教学而言,语言表达能力应包括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能用英语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能用英语获得并理解高质量信息等。逻辑能力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融合性思维能力,即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跨学科教育实现[2]。通识/常识是指学生对世界有常识性认知,包括科学和人文,需要通过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得以实现。而集体生活则应注重对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在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方面,大学英语教学应该服务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的发展需求,如学生能用英语深化专业学习、交流等。

英语作为服务不同专业学生发展需求的语言工具之一,既要服务于国际化人才通用职业能力培养需求,又要服务于国际化人才专业职业能力培养需求。一方面,国际化人才通用职业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进行国际沟通、坚持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肩负着帮助学生扫盲常识的任务,尤其是熟悉本国国情、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英文表达及跨文化常识等;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要服务于学生专业职业能力发展需求,能用英语加深专业学习,能在国际上进行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问题研究等。这些新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

大学生能用英语进行专业领域的交流要求英语教师熟悉学生所属专业的专业术语、技术路线、产品操作说明等,能承担起ESP课程的深度教学。而通识/常识能力要求英语教师除教授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外,还要尽可能涉及科学、人文等领域知识,同时熟悉中国文化、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助力提升中国的国际传播力。

二、英语教师职业胜任力现状分析

新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具备传统培养所注重的英语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外,还要能上好ESP课程,同时需要加强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我国的ESP教育虽然从20世纪开始,经历了兴起、衰弱又再兴起的发展历程,然而大部分的教学仅停留在表面的文章句意解读、句法结构分析、专业术语的讲解层面上。英语教师本身并没有对ESP课程的专业内容有质的理解。一些学者基于不同学科的主题词或线索词来讨论学科之间的知识交流[3],认为著者发表的论文专业度越高,其相应的跨学科研究程度越低,反之亦然[4]。因此,英语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主题词学科分布情况及专业度直接体现其跨学科能力。笔者选取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的专题论坛之大学英语论坛一“服务国际战略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发言人所在的11所高校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两所“双一流”高校共13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为例,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数据为检索对象,以“作者单位:各高校名称+主题:大学英语”为检索方法,发现其发表的与大学英语相关的论文几乎百分之七八十是属于外国语言文字学科,说明其研究的专业度较高。而其研究同时少部分涉及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对象有关的学科,如计算机软件及计算机应用、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中国语言文字、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及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等。涉及其他专业学科知识的比例极低。具体见附表1。

附表1 与大学英语相关的论文检索统计

这反映了目前我国高校整体上英语师资跨学科意识薄弱、比例少且辐射的专业面较窄的事实。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和英语学科知识范畴的不足,致使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是以英语水平等级达标为驱动的通用英语教学或追求跨文化交际的通识英语教学[5]。受其大学英语教师自身职业胜任力的影响,其教学明显不能有效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决策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在岗英语教师大多是长期接受“西方中心论”教育的产物,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国家意识缺席,中华文化赤字[6]。尽管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推进,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越发在教学中得以彰显,然而构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外语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和话语体系,从中国视角传播中国故事仍然是对我国现有在岗英语师资提出的一大挑战。引领中外文化的平等交流和中外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有效传播和良性互动,让中国理念成为世界思想是我们这一代外语学人应有的最重要的问题意识,当然也是最光荣的使命[7]。

三、目前我国英语师资人才支撑体系改革误区

目前我国英语师资人才支撑体系改革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是体现在对现有在岗师资的优化转型上;二是体现在在校生潜在师资的培养上。

首先,现有师资方面,由于大学英语被定义为一门核心通识课程,否定了其成为一门学科所必备的专业属性,而其不断缩减的课时命运和无足轻重的存在感,致使很多英语教学改革都是打着“谋出路,求发展”的口号。吴岩司长在新文科建设外语改革的讲话中提出外语教学,不管是专业外语还是大学外语,都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必须要识变、应变、求变[8]。而大多数高校英语师资的“优化转型”则是顺应教学改革的需求。目前存在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改革盲目从大学英语存活的角度出发,忘却了从最根本的培养什么人,英语教学如何更好地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去思考英语教师改革的出路。我们需要承认大学英语本身不属于一门学科的事实,而它的公共服务属性决定了其应服务于学生各门专业学科学习的具体需求。学科、专业的繁琐而复杂性要求每一所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统筹ESP课程的开设及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单纯的英语教师内部的自发改革。

其次是面向在校生的英语教学方面,把大学英语发展成为一系列包含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文学、金融法律英语等选修课的课程体系,虽然能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但作为选修课只是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选修课程自身所带有的盲目性,缺乏对其应具备的英语能力的统筹安排与规划,使完备的课程体系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且硬生生把一门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成为一个课程体系,若没有与各专业规划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保持一致,学分冲突、知识结构体系更新是否与人才培养目标相吻合等也将成为潜在问题。复合型人才培养需从创新其知识结构体系出发,而教学内容改革是创新知识结构的关键。大多数的英语教学改革盲目跟风,注重教学方法改革多于教学内容改革,导致知识结构体系的创新注定失败。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脱离服务国家战略、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现象。这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风向不定、循环往复的根本原因。

四、复合型英语师资培养支撑体系

大学英语师资要真正承担起ESP课程质的教学及通识人文复合课程的教学,单靠对现有师资进行改革不仅耗时长、精力大,且成效低。这就要求从在校生潜在师资培养和现有在岗师资队伍整合两方面双管齐下,以最快速度迎合人才培养大学英语师资的转型需求。

首先,针对ESP课程教学,要求英语教师要在精通英语的基础上,精通该专业的知识,才能达到精准培养卓越的国际化人才的目标。目前,各专业门类数不胜数,各专业招生人数或多或少,形成“多人一课”“一人多课”的复杂局面。培养一大批精通不同专业的英语师资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而把这一庞大艰巨任务完全托付于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是不可行的。一方面,英语现有在岗师资跨专业人才严重供不应求,有且也不精通,所覆盖的专业零散不全面。鉴于此,可优先从在校生英语师资培养角度出发,在学校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采用“专业+英语”的高校订单培养方式,针对岗位所需专业招收少量英语能力突出的人才培养成为高校ESP课程未来师资。另一方面,完善“语言+”培养模式,采用“英语专业+第二专业”模式,在英语专业学生中设置一个专业班,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修合作培养的第二专业学位,为英语专业学生的跨专业学习提供平台及政策支持。这不仅培养了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就业渠道,而且为整个大学公共英语跨学科专业化深度教学提供未来师资保障,真正有效解决外语师资跨学科难题,同时也为在岗师资的专业化转型赢取了机遇与时间保障。

其次是针对旨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培养本土文化认同的公共英语课程,则可以把重点放在现有在岗师资的转型优化上。跨学科的人才培养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协同育人。针对通识/常识教育,可以打破学科壁垒,优化师资结构,组建以“大认知”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跨学科教师团队,为教师的跨学科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共同备课,采用项目主题教学,优化学科资源配置,在人才培养的内容和形式上达到协调性和互补性[9]。针对中国文化认同及传播,提供“读懂中国”系列培训机会,加强英语教师对党的政治理论、国家方针政策及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深度学习,为英语教师的本土化教学提供扎实丰富的内容支撑。定期举行并组织教师参加跨文化教学竞赛、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英语教学竞赛等,把强化英语教师队伍的通用职业能力建设落到实处。

五、结语

高校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8]。大学英语教学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英语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能力,用具体举措来推动落实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职业能力包含国际化人才通用职业能力及专业职业能力两个方面。通用职业能力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同时还要能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此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通识/常识能力,能对世界有常识性的认知,包括人文、科学知识,开拓学生国际视野。专业职业能力要求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深化ESP课程的教学。

针对我国目前大部分英语师资职业胜任力赤字问题,可从优化在岗师资和优化在校生潜在师资培养两方面双管齐下。在通用职业能力方面,侧重对现有师资的优化转型,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其对中国文化、地方文化、党的政治理论、国家方针政策的培训学习,同时举办并组织其参加相应的职业能力教学竞赛等。针对专业职业能力,侧重于对在校生潜在师资的优化培养上,通过“专业+英语”订单培养模式或“英语专业+第二专业”模式实现英语师资跨学科能力的深化及专业的全覆盖。同时这也拓展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摆脱英语专业人才知识结构单一、能力欠缺的尴尬与无奈,从而盘活英语专业,实现生机反转。

猜你喜欢
师资英语教学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发展及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