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志军
[摘 要]小古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统编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小古文是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以及教材对小古文教学的要求,积极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在学习小古文的过程中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古文;教学要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2-0057-03
所谓小古文,即篇幅短小的文言文。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小古文,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编者对小古文的教学要求一般通过单元导语、课后练习等形式呈现。教学时,教师要基于新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的学段特征,参考编者的编排意图,来明确小古文的教学要求;并依据小古文的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帮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并进行积累、感悟和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小古文的教学要求
小古文与现代文不同,其语言精练,意蕴丰富,言简义丰。因此,小古文的教学要求与现代文不同。教师要明确小古文的教学要求,有的放矢,才能切实提高小古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教学目标要适切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高效教学的基础。教学目标不能过高或者过低,一定要适切,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吻合。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对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进行多方考量,再设计教学目标,才能使之更加精准、有效,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语文要素为“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守株待兔》即为小古文。为了落实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让学生对寓言类小古文的特点有基本了解与认识,教师可以设计以读为中心的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节奏,培养朗读小古文的语感;2.知晓故事大意,积累语言,感受小古文语言的凝练;3.学习交流,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感受寓言寓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出发,设计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在读中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及蕴含其中的寓意,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二)问题提出要适宜
提出适宜的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情,认真揣摩编者的意图,精心设计中心问题,促使课堂形成一个完整而有机的整体。
例如,教學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中心,提出这样的问题:1.课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什么事情?2.司马光与其他孩童有什么区别?3.司马光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几个问题都是围绕着感悟人物美好品质这一目标设置的,可以让学生的阅读方向更为明确。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中心,设计这样的学习要求:1.把课文多读几遍,读懂课文大意;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3.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4.说一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5.王戎何以做出这样的推断?他是一个怎样的人?通过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学习。
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走出灌输性教学的误区,克服传统死记硬背教学模式的弊端,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边阅读边展开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的思考。学生的阅读始终围绕着中心问题进行,使得课堂教学的结构更加清晰,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法要有效
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品析小古文别具一格的语句,揣摩小古文承载的思维特点。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小古文语言凝练的特点;在学生读懂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受到宋国人笑话。又如,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创设“讲故事”与“现场采访”的学习情境,先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一讲;再让学生分别扮演“精卫”与“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活动”,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内涵展开对话,如“记者”说:“精卫,海这么大,天这么冷,一个海浪过来,你衔的木石都被卷没了,你这不是白费力气吗?回去吧,不要再这样做了!”并让学生思考精卫听了“记者”的话,会怎么想、怎么说。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以“现场采访”的活动形式引领学生学习,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感悟精卫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不自觉地被教学活动吸引,从而感受到学习小古文的乐趣。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因需设教,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教学流程要简明
教学流程烦琐会导致教学重点不明确、教学效率低等现象。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繁琐的教学流程,让教学过程尽量简洁、明晰。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时,教师可以设计以读为主的教学流程,通过反复诵读来培养学生阅读小古文的语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爱上小古文。具体来说,教师先范读课文,再让学生跟读;在学生熟练跟读之后,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一讲;最后让学生说说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样,教师以读为中心,设计了范读、跟读、自由读等教学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围绕读展开,教学重点得到突出。
(五)教学活动要丰富
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可以让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小古文篇幅简短,教学时,教师不能只在字、词、句上打转,而应依据小古文的特点,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使小古文教学富有趣味性。例如,教学《司马光》《王戎不取道旁李》《杨氏之子》等小古文时,教师可以把讲述故事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内化所学知识;教学《铁杵成针》《书戴嵩画牛》等小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补白文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活动;教学《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等小古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续写故事结尾;教学《古人谈读书》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分享阅读所得……因文而异,组织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二、小古文教学的策略
教学小古文,要把握编者的意图,从学生的认知经验与知识储备出发,以读为主,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加深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感悟;同时,要把小古文阅读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一)朗读教学为主,辅以多元形式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有效方式。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自由读、带问题读、汇报展示读等,都是小古文朗读教学的常用方式。由于古文的遣词造句与现代文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会觉得小古文很难读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环节先自由读,引导学生给不认识的生字注音,以帮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再让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并朗读课文,学习结合注释朗读课文的方法。教师还可以通过示范朗读的方式,先引领学生感受小古文的音韵之美,再让学生自由诵读,使之在读中感受小古文的韵味。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可以用“带着问题读”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教师提出问题:“王戎与‘诸小儿’去做什么?”“突然,‘诸小儿’看到了什么?”“‘诸小儿’是如何做的?”“王戎是如何做的?”“结果怎么样?”……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投入朗读之中。此时,学生的朗读以自由读为主,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其次,教师重点围绕“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树在道边而多子”等关键语句,引领学生读好停顿、断句。最后,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在读中反复品味文章内涵。这样,以问题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并通过范读的方式对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字音、停顿、断句等方面进行诵读指导,深化了学生的朗读体验,逐步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
(二)把握编者意图,课后练习引领
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课后练习是重要的教学依据和抓手。教师可以借助课后练习引领学生学习小古文,以突破课堂教学难点,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时,教师可以参考课后练习,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借助注释,理解句子意思,分角色朗读课文;3.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机智与风趣。教学时,在明确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教师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读时间,让学生自主通读课文。这个过程就是促使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课文意思的过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此乃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两句话的意思,感受人物幽默风趣的语言。最后,教师让学生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再让学生说说自己从孔君平与杨氏之子的对话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反复朗读品味中,学生对杨氏之子机智、幽默的应答有了深刻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升了阅读品质。
(三)关注联想想象,实现言意兼得
教学小古文,要注重引领学生在联想与个性体验中感悟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思维的“触角”触及每一个自然段、每一个关键的词语和句子,促使学生在表达方面实现言意兼得。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时,教师围绕“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句话,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条怎样的小溪,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再让学生想象一下老媪的外貌、神态、动作,如她怎样磨铁杵;接着想象李太白和老媪之间还会说些什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补白。这样,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想象中基于文本进行表达,在表达中优化自身的语言。又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时,为了让学生对本文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主旨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听着伯牙的琴声会让人想起哪些动人的场景?”“当锺子期与伯牙相遇时,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锺子期是如何赞叹伯牙的琴声的?”并让学生谈谈对伯牙“破琴绝弦”这一行为的看法。这样,以课文为载体,引领学生展开必要的联想与想象,能够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帮助学生感悟小古文的内涵美,实现言意兼得。
(四)关注语言运用,落实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我国通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统编语文教材中编入的许多小古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一定的技巧,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仿照古文遣词造句的方式进行表达,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中的“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等表达独具特色,教师可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两句话,以丰富文本内容,让小古文教学更加精彩。这样找准语言运用的切入点,引领学生进行语用训练,既凸显了语文的课程性质,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五)引领拓展阅读,传承中华文化
小古文篇幅短小,却肩负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教师要基于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关联,以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充分挖掘文本中蕴含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从单篇阅读走向群文阅读。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时,教师可以拓展《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掩耳盗铃》等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以一篇带多篇的阅读形式,加深学生对小古文的感受,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综上所述,在小古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课程理念及教材编者的意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以凸显小古文的教学价值,实现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和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钱荣.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视角下的小古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1(34):50-51.
[2] 马鸿敏,陈燕.助学视角下小古文教学策略探究[J].小学语文教学,2021(36):28-30.
[3] 李丽明.小古文“读—品—悟”三步教学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24):62-63.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