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
[摘 要]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润滑剂,是提升学生思维动力和言语智能的重要抓手。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点拨者和引领者,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搭建多层阶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作者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复述中感知情感基调、在铺垫中体悟情感、在聚焦中洞察典型情感、在对话中延展内心情感、在倾吐中释放情感。这样进行多维体悟,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多维阶梯;体悟情感;复述;对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22-0084-03
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阅读教学常常止步于“教教材”的层面,即读懂和理解了课文内容,就宣告教学的结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然而,“教教材”只是让学生理解知识、积累语言,而无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阅读文本不仅要理解文本内容,更要洞察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情感,这理应成为第三学段文本阅读的基本要求。从当下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教师已经敏锐地认识到情感是阅读教学的润滑剂,是激活学生思维和言语智慧的重要抓手,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开展往往一竿子杵到底,没有层次性和序列性。学生只能通过空洞的标签理解情感,而无法形成真实、可感、丰富的体验,认知能力也得不到发展。因此,教师作为阅读教学的组织者、点拨者和引领者,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奢望一步到位,而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搭建多层阶梯,引导学生逐步走进文本的深处,体验文本的情感。下面,笔者就以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岛》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复述:在明确视角中感知情感基调
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对陌生文本的感知,总是依循着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回归整体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既包含了对文本内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又包含着对文本传递的情感的体悟。教学时,教师可选择课文中的某一个人物,或主要角色,或线索人物,让学生以自身的视角复述故事。这样,能让学生将全部身心和意识都浸润在故事情境之中,体会以人物的情感、心理。
《小岛》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时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以整体感知的方式把握文本内容,并借助角色进行移情体验,理解文本的内在情感。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以将军的身份,边阅读边思考:“作为一个将军,你登上小岛之后,经历了哪些事情?”让学生标记自己最有感触的语句。这样,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文本的原始感受,为学生探寻主题、提练情感提供了条件。接着,教师要求学生以将军的身份和口吻,回忆登岛的经过,将经历的事情说清楚、说完整。五年级的学生已学习并掌握了完整性复述、简要性复述和创造性复述的方法,也学习了列小标题把握课文内容的方法。教师借助这篇略读课文的情节梳理,让学生温故知新,巩固了过去学习的内容。
一些教师对复述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学生基于文本材料,通过组织串联,运用口头语言将课文内容整体呈现出来,就是复述。这是将复述窄化为信息的提练、组织和整合,而忽视了学生内在思维的认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领学生从文中人物的视角,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体验融入故事中。通过复述故事,学生感受到了守岛战士对祖国和小岛的无限深情,以及将军对战士们的关爱和敬佩之情。
二、铺垫:在统整信息中体悟情感
文本由语言文字所承载的信息构成,蕴含着情感。因此,文本情感与信息既有着本质的区别,又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语言的信息,揣摩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学生要从文本内容的表象窥见内在情感,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悟文本情感,教师需要在理解信息、整合信息的基础上架设学习支架。
如《小岛》的第四自然段“将军不由得一愣……‘这是怎么弄出来的?’”这是将军登上小岛,看到餐桌上居然有蔬菜后难以置信的反应。学生初读这段话,并不能从中体悟相应的情感。此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问、拓展、点拨,组织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处理,讓学生感受到初读时并没有感受到的情怀。教师可以将这一步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板块。
其一,借助语段中“主要吃罐头”“牙龈溃烂”“嘴里起泡”等词句,想象战士们因为缺乏蔬菜所承受的身体煎熬;从“还没上岛”“烂掉一大半”等关键信息中,感受绿色蔬菜在这座孤岛上的稀有。
其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展示具体的数据、翔实的文字、形象的图片,与语段内容形成合力,使学生能够以更加感性的方式体验守岛战士生活的艰辛。这样,以直接的方式呈现文本语言,让学生看到藏在语言背后的价值,才能促成高效教学。这两步的教学,教师通过转化文本语言信息,借助“战士缺少蔬菜”这一背景使学生形成了“生活艰辛”的认知,为后续学生体悟战士们“热爱小岛,忠于职守”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其三,从将军的视角,借助“不由得一愣”“怀疑自己的眼睛”“怎么弄出来的”等关键词句,洞察将军难以置信的心理,将课文这段看似平常的叙述,转化成将军内心的活动,把将军的意外之情,浸润在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上。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将军作为知情人,看到绿油油的蔬菜后的一系列反应和表现,能够促使学生以反衬、对比的思维将战士们的形象镌刻在意识之中,实现对人物情感的首次体悟。
文本信息不仅呈现出明确的内容,更饱含着鲜明的质态。统整信息,旨在借助学生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架设体悟的支架,推动学生情感体验的不断深入。
三、聚焦:在揣摩细节中洞察典型情感
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游离于表层和整体上,始终无法深入其中。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不足,还在于学生不能捕捉文本中的关键细节,使得自己的思维始终无“点”可着,最终造成了有力无处使的尴尬局面。真正经典的文本,往往将深刻的主题、丰富的情韵,集中在某一句话、某一个词,甚至是某一个字上。教师需要举全文资源,聚焦于此,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对关键点进行突围,共同探寻其表达作用,巧妙地达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
比如,当将军看到战士们在孤岛上种植的菜地时,“那一片油布已经翻开,露出了一大块菜地,那绿油油的一片,竟构成了一幅中国地图。”这句话看似朴实自然,却是战士们爱国和爱岛之情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教师可以紧扣这句话中“一”的细节,组织学生对话交流,感受战士们最质朴、最真挚的情感。
首先,“一大块菜地”。一个简单的数量词,对于边疆小岛上的战士是多么的难能可贵。教师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收集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小岛具有泥土稀少、营养贫瘠、气温极高等不利因素,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战士们在孤岛上种植蔬菜的不易。
其次,“绿油油的一片”。教师先组织学生紧扣“一片”的范围和“绿油油”的生长质态,自行想象这块菜地在孤岛上的样子,然后从将军的视角,感受其在看到蔬菜良好生长时的惊讶,再进一步了解战士们种植蔬菜的艰辛,通过两者对比形成的巨大反差,体会将军看到菜地全貌时意外和惊喜的心情。
最后,“一幅中国地图”。中国地图的特征非常鲜明,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体悟爱国情怀,但此时的体悟仅仅局于机械化、标签化的认定,学生并没有真正走进课文,更没有走进战士们的内心世界。教师可以顺势利用“将军”的身份,对其他“战士”进行采访:“你们是如何想到把菜地摆成地图形状的呢?”学生接受采访、回答问题,进一步感受到守岛战士们的内心情感,从而产生了替战士们感心中之情、言心中所想的意识。
三处有关“一”的细节,连缀成一条情感主线。从“一大块”的种植面积,到“一大片”的生长质态,再到“一幅地图”的情感升华,学生的情感随着将军的每一步观察而不断蓄积、不断丰盈。
四、对话:在顺势而为中延展内心情感
精彩的文本,无论是情节发展的轨迹,还是情感发生的路径,都不是孤立单一的,而是呈现出双线交织的特点。对于情感双线而言,彼此之间既独立自主,呈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感内涵;又彼此作用,在相互衬托和对比中,彰显出双重的表达效果。由此,教师需要钻研文本内容,紧扣文本中彼此交互的板块,找准两条情感线的交织点,在顺势推进教学的过程中,延展文本情感、丰富解读维度。
比如,当将军看到战士们桌子上的罐头后,有这一系列的表现:“……喉咙哽了一下,说:‘同志们……’停了一下,又说:‘孩子们,我给大家分菜,每人一筷子。’”这一段描写篇幅不长,但堪称精彩。教师可以从动作和语言两个维度展开教学引导。
动作维度:从“哽了一下”的动作入手,结合上下文,探寻将军这一反应的内在原因。此时,学生不需要以机械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应始终把自己当成将军,并且以直接对话的方式,将内心的体悟倾吐给其他同学扮演的战士们。体悟如下:(1)为战士们每天吃不上新鲜蔬菜,只能吃罐头而伤感;(2)因为战士们将稀有的蔬菜让给自己,为战士如此关心自己而感动。
语言维度:关注从“同志们”到“孩子们”的称呼转变,重点从两种称呼所代表的不同内涵入手,感受将军情感的转变与升华。“同志们”是从工作角度出发,属于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几乎不带有情感色彩;“孩子们”是从亲情角度出发,属于长辈对晚辈的家庭关系,表明此时此刻将军不仅将战士们看成是自己的下属,更看成是自己的孩子,其中饱含了无限的慈爱与深情的关切。
这一板块的对话特征鲜明且具有多个维度。教师组织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借助课文内容,重点强调了将军与战士们的交互,并通过还原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揣摩背后蕴含的情感,凸显了文本中交织的双线情感:以将军为核心的慈爱、敬佩和关怀之情及以战士们为核心的对祖国、对小岛的热爱之情。
五、倾吐:在升华主题中释放多维体悟
情到深处,不吐不快。在阅读过程中,情感的体悟达到顶点时,再多重复的文本只能形成量的积累,而不能促成质的飞跃。由此,教师需要转變教学形式,搭建从读到写的实践平台,促使学生进一步体悟情感,从而达成以写促读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不能脱离文本内容进行空写,这就需要教师从课文中寻找具有范例价值的重点语句进行写作指导。
一般而言,这种重点语句可以是情节发展的高潮部分,也可以是主题内涵的集中处,还可以是情感迸发的爆发点。对于《小岛》这篇课文而言,结尾之处,将军“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非常集中且鲜明地将文本的情感烘托至最深处。这一举动本身就具有多维的表达作用:一方面,将军离开小岛,这是故事情节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战士们对守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对祖国和小岛的热爱之情,也充盈在将军的内心世界,并积极转化成对战士们的关爱、敬佩和赞扬。这一个简单的动作,蕴含了许多饱满的情感,能够充当写作教学的范例。教师可以顺水推舟,要求学生观察这样的举动,并且尝试联系上下文,思考将军的内心活动,最后以将军的口吻给守岛的战士们写一封信。
在具体的指导环节中,教师紧扣结尾中“向着太阳”“向着那片绿色”“向着小岛”三个维度展开探究,明确将军对战士们的敬意、对艰辛守岛的职业精神的认可、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欣赏……课文的结尾产生了升华情感、凸显中心的点睛之效。教师紧扣“敬礼”的这一动作,以随文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从阅读解构思维转向表达建设思维,并且对文本中的情境进行系统化梳理,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了人物动作背后的价值内涵。
总而言之,文本蕴藏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资源。因此,阅读文本不仅要理解内容,更要洞察主题、体悟情感。在教学时,教师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不同的内容特点,通过铺垫、聚焦、对话、倾吐等具有层进性的实践活动,将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巧妙融合,使学生洞察文本情感,获得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责编 刘宇帆)